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呼吸道烧伤及气管切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1998~2000年,我科共收治烧伤病人126例,合并呼吸道烧伤病人28例,其中轻度呼吸道烧伤19例,重度呼吸道烧伤9例,气管切开5例,死亡1例。呼吸道烧伤病人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尤其气管切开的病人,护理难度大。就呼吸道烧伤及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总结如下。2 抢救准备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中心ICU于1997年12月~1998年12月,在收治重症监护患者150人中共行气管切开术15例,现将气管切开后呼吸道护理提出对策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23岁~71岁,重型颅脑损伤5例,脑出血和脑梗塞共3例,重症肌无力危象2例,呼吸衰竭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的综合气道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均有41例,对A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对B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综合气道护理进行干预,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护理后,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B组患者的高(24.39%>7.32%),差异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气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居家护理干预在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管理的效果应用,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选择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9月出院的44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干预组,2010年10月~2011年9月同期归档病例37例为对照组。干预组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对照组予常规出院。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出院1周时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2个月、3个月时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绪论:实施居家护理干预对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感染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进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经鼻留置胃管及鼻饲的方法,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并预防误吸。方法:将40例脑出血气管切开鼻饲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插胃管及鼻饲,观察组采用改变体位法插胃管,鼻饲前先评估患者的消化、吸收、排泻功能再确定鼻饲时机及鼻饲量。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鼻饲后误吸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60.0%,误吸发生率20.0%,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无一例发生误吸。结论:改良后的插胃管及鼻饲方法可以提高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置管成功率及预防鼻饲后误吸。 相似文献
6.
7.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及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时间长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喉癌患者维持呼吸通道的重要治疗方法,呼吸道管理是喉癌手术后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喉癌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有创人工呼吸道,其护理一直是专业护理人员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现将笔者所在ICU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近250例行气管切开,临床护理中加强气道的管理,经过精心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近些年来神经外科收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严格控制无菌操作,以起到防止患者出现感染的情况发生。结果 74例患者中,度过急性期,并拔除气管套管的患者为52例,占总患者的70.27%,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为7例,占总患者的9.45%,出现脑疝死亡的患者为5例,占总患者的6.75%,自行出院的患者为6例,占总患者的8.10%,出现严重脑干出血并未进行拔管的患者为4例,占总患者的5.40%。结论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对其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这样不但能使患者的呼吸道损伤降低,而且还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癌病人手术时,首先做气管切开,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必要手术.此类病人手术创伤大,机体免疫机能低,术后易发生肺部感染,痰液粘稠易形成痰痂,阻塞内套管或发生皮下气肿、大出血、脱管等意外.若处理不当,可发生严重后果,危及生命.护理人员不但要掌握气管切开后的常规护理,而且应了解和妥善处理气管切开的意外情况.我科自1995年至今共行气管切开145例,有9例发生意外情况,现将意外情况的处理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与护理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院前急救为观察组、未经院前急救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经过院前急救的病死率明显低于未经院前急救的。结论积极有效的院前急救与护理能提高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已成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1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感染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干预。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360例。统计发生术后感染例数,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并讨论护理预防干预方法。结果 47例发生术后感染,发生率13.1%,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分离出病原菌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6.7%,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20.8%),革兰阳性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8.3%),有6株真菌分离出,占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脑出血量>60ml、有侵入性操作、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8分、无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血清白蛋白<40g/L、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5岁、侵入性操作、GCS评分<8分、白细胞计数≥109/L、合并基础疾病、血清白蛋白<40g/L是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较多。护理工作中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注意管道护理,术后加强营养支持,密切观察病情,预防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我科住院的43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临床护理路径组和对照组,临床护理路径组给予已制定好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护理.采用Barthel指数,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来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临床护理路径组的Barthel指数、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两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外伤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脑外伤后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护理方式将25例接受常规护理患者划为对照组,26例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每日排痰量、痰痂形成率、吸痰次数、吸痰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日排痰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吸痰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吸痰所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痰痂形成率、肺部感染率等并发症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外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较好,促进患者排痰,减少痰痂形成率及肺部感染,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为临床预防及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感染提供重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1月229例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结果,对感染患者应用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头孢菌素联合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评定,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29例气管切开患者有180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78.6%;共培养出病原菌220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62株占73.7%;经过治疗后显效82例、有效48例,总有效率为72.2%。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气管切开患者极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且发病率较高,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采取相关措施预防或者减少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脑室血肿术后30d临床疗效影响。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破人脑室形成血肿且血肿量大于30ml的患者术后30d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微创钻孔血肿抽吸及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组和开颅血肿清除及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组。对术后30d内生存状况、血肿消失时间、脑室扩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微创组42例术后30d存活34例(81%),GCS评分平均10.1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3.6d,脑室扩大6例;开颅组36例术后30d存活22例(61.1%),GCS评分7.2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为6.5d,脑室扩大16例。对两组存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对两组术后GCS评分、血肿平均消失时间、脑室扩大率比较:微创组疗效均优于开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微创钻孔血肿抽吸及侧脑室前角穿刺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室血肿手术简单,创伤小,术后血肿消失早,脑室扩大率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4)
目的监测颅脑创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分析病原菌分布,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86例,所有患者行气管切开术,术后取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监测下呼吸道感染率,并分析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86例颅脑创伤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9例,感染率为68.6%;共检出病原菌7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73.2%,革兰阳性菌13株占18.1%,真菌7株占9.7%;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16.7%、18.1%、23.6%,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6.9%,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9%;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及美洛西林均表现出了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50.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15.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头孢唑林、苯唑西林、青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5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颅脑创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较高,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菌与真菌,为降低该疾病临床感染的病死率,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9.
《社区医学杂志》2019,(19)
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血压控制过高易发生再次出血,血压控制过低易发生脑缺血而梗死。本研究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的理想目标值,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选择2017-01-01-2019-06-30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先后依次分成A、B和C3组。术后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血压(blood pressure,B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控制血压维持CPP A组在90~100mm Hg,B组在70~89mm Hg,C组在50~69mm Hg,观察血压控制A、B、C组发生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结果 108例中,A组36例,控制血压为150~170/90~110mm Hg,发生再次脑出血6例,发生脑梗死0例,出血率为16.67%;B组38例,控制血压为120~140/70~90mm Hg,再次出血0例,发生脑梗死0例;C组34例,血压控制在90~119/60~70 mm Hg,发生再次出血0例,脑梗死7例,脑梗死发生率为20.59%。各组间出血率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的理想目标值是120~140/70~90mm Hg,能有效维持脑灌注压正常水平,血压过高致脑过度灌注,易发生再次出血,血压控制过低致脑灌注不足,易发生脑缺血梗死,控制血压在理想值范围对有效防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再出血和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技巧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3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历资料.根据出血部位、出血量、中线移位情况及意识状况,选择手术方法.结果:全组38例,死亡6例;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6例,Ⅱ~Ⅲ级14例,Ⅳ~Ⅴ级12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方式,超早期手术和显微镜的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