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在广州黄埔港开展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调查情况。在黄埔港捕鼠检查,鼠肺 EHF 抗原检测,带毒率为7.92%,褐家鼠为9.2%;鼠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8.22%,褐家鼠为9.1%;黄埔港的鼠类 EHF 总感染率为12.87%,褐家鼠的总感染率为14.7%。港区人群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1.94%(4/206)。黄埔港在1984年和1987年均发现有散发病例,为此,可以认为黄埔港已存在 EHF 自然疫源地,褐家鼠是本港 EHF 的主要传染源。鉴于黄埔港鼠类密度高(1.26%),有必要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本病在黄埔港流行。  相似文献   

2.
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鼠种构成以及携带HV的宿主。方法 捕捉老鼠,登记分类后解剖,取鼠肺以及血液,进行EHF肺抗原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1995年和2001年捕获的鼠种都以褐家鼠为主,1995年调查鼠类带毒率为2.99%,抗体阳性率5.2%,2001年调查鼠带毒率为1.36%;鼠类EHF抗体阳性率为13.95%。结论 珠海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10年来鼠种构成以及鼠抗原抗体阳性率无变化。  相似文献   

3.
用FITC -SPA和IFA技术同时检测EHF病人早期、恢复期血清抗体及家兔、家猫、黑线姬鼠、褐家鼠血清中EHF抗体 ,符合率均为 1 0 0 % ;检测鼠肺、黄鼬肺、猪肺等组织中EHF病毒抗原其阳性符合率亦为 1 0 0 % ;盲检 6份家猫血清亦获满意结果。实验表明FITC -SPA技术检测EHF抗原、抗体与IFA技术同样敏感与特异。而且不需制备各种动物的特异性抗抗体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
1995年3月,在珠海市香洲区前山镇发现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主要症状有高热,发病6~7天后出现"三红"症状。采集EHF病人发病初期和10天以后的双份血清,首例在恢复期被确诊,效价为1:1280。第2例发病2周后仍为1:20,属临床确诊。第3例在1:80被确诊。密切接触者49人份血清中,发现2人有抗体,抗体阳性率达4.08%,此2人来自非EHF疫区,本地租住3个月以上。疫区鼠密度高达33%~34%(鼠笼法),粉迹法达23.16%。采集鼠肺、鼠血清各23份,检测发现在6只褐家鼠中带有EHF抗原或抗体。前山疫区的鼠类EHF总阳性率达17.6%(6/34),证实为本地感染。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新野县自1980年以来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65例。为了确定这些患者的传染来源,1982年6月,在重点发病地区捕获各种鼠类53只,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查每只鼠肺冷冻切片,发现11只中有1只黑线姬鼠,38只中6只褐家鼠和1只黄胸鼠(只查一只)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并根据荧光形态特点和定位以及对EHF病人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三种鼠肺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在EHF高发疫区二个乡的五个自然村,按每15m~2放夹1个进行捕鼠,标记捕鼠点的位置和栖息场所,用荧光抗体技术对捕获的每只小兽作EHF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捕获6种小兽,查到褐家鼠、小家鼠携带EHF病毒抗原或抗体,褐家鼠为优势种,且病毒感染率最高。从家鼠EHF病毒感染的季节分布看带病毒率,以6月份最高,EHF抗体阳性率以2月份最高,褐家鼠EHF病毒感染率平屋高于楼屋,EHF病毒感染鼠在居民区内的空间分布比较广泛。但在感染率高的地方有相对集中,这些相对集中的地点未感染鼠的密度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周宁县早在1973年确诊了流行性出血热(EHF)首发病例。其后逐年均有病例发现,至1984年底已确诊113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50%以上,为EHF高发区。几年来对疫源地鼠类进行调查,农村以黑线姬鼠,城镇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1984年3—11月,省、地、县进一步对该县进行EHF宿主动物监测,共捕鼠674只,有黑线姬鼠、黄胸鼠、黄毛鼠、青毛鼠、针毛鼠、田小鼠、社鼠、褐家鼠、小家鼠和水鼩鼱等10种。取鼠肺编号放入小塑料袋内,置-196℃液氮罐冷存,送省流行病学研究所自然疫源科行冷冻切片和IFAT检测。结果:674只鼠肺标本,发现11只鼠肺自然携带  相似文献   

8.
<正> 1982年6月下旬,我们在新野县 EHF发病较高的沙堰和溧河两个公社的病家及其野外进行捕鼠,检查各种鼠肺携带 EHF 病毒抗原情况,并对 EHF 病人的单,双份血清和疫区健康人血清检测 EHF 抗体,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典型 EHF 病人恢复期血清:系山东省齐河县朱××血清。二、抗原来源:系河南省新野县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的黑线姬鼠、褐家鼠和黄胸鼠肺抗原。  相似文献   

9.
对广州市荔湾区1983~1988年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及人间、鼠间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六年共发病30例,分布于17条行政街。布笼19,778个次,捕鼠794只;随着灭鼠活动的开展,鼠密度从6.64%下降至1%以下,人间发病率也逐步下降。768只老鼠中有70只鼠肺EHF抗原阳性,阳性鼠全部为褐家鼠,其阳性率为9.73%,17条行政街曾发现阳性鼠。1,068例健康人血清EHF抗体阳性率为0.6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野鼠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状况,为预防和控制EHF疫情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T)检测鼠血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IgG抗体(EHF-IgG),对龙岗区EHF宿主动物种类和感染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在捕获的88只野鼠中,9只阳性鼠均为褐家鼠,鼠血清EHFV-IgG抗体总阳性率为10.23%(9/88).结论 龙岗区鼠类存在着EHFV的感染,褐家鼠是区内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且褐家鼠感染率呈上升趋势,有发生人间EHF的潜在危险,提示应进一步加强鼠类种群和密度监测,积极开展爱国卫生除四害工作,在每年E-HF流行期来临前开展统一灭鼠运动.  相似文献   

11.
<正> 自1980年以来,河南省焦作市发生了以褐家鼠(Rn)为主要传染源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为了探讨 Rn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与流行的关系,我们在1984年3~7月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病家,疫区非疫区捕捉的 Rn,进行了鼠肺 EHF 相关抗原和鼠脾携带抗 EHFV抗体的检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Rn 肺来源1984年用鼠夹法分别在病家、疫区(非  相似文献   

12.
1984年8月、10~11月,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海市8个县、6个区捕获的啮齿类和食虫目,除宝山、崇明两县和6个区未检出EHF带毒动物,其它6个县均发现EHF带毒动物,其中发现5个县褐家鼠、2个县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鼩鼱肺组织携带病毒抗原,用EHF病人双份血清检阳性肺组织抗原具有特异性,证实了本市EHF的主要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监测温州口岸鼠类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动态,防止疫情传人与传出。[方法] 对2000年5月~2001年4月间在温州口岸捕获的263份活鼠血清,采用RIP—SAP法监测鼠疫F1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与间接血凝试验(IH)法定量比较监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抗体滴度。[结果] 263份鼠类血清中,鼠疫F1抗原均为阴性;检测EHF抗体,采用IF法,阳性率17.49%,阳性平均抗体滴度为1:188;其中褐家鼠EHF抗体阳性最高,达到34.04%。[结论] 1、监测结果初步证明温州机场和龙湾码头港区内,近年来鼠间未曾感染鼠疫杆菌。2、温州口岸港口区内EHF抗体阳性达17.49%,说明鼠间感染EHF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有从农村逐渐向城市蔓延趋势。南京市市区1978年至1984年共发生EHF病人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29—47岁,职业均为工人),病前两个月内均未离开过本市市区。其临床症状、体征、血象及血清免疫荧光抗体检查均确诊为EHF。1985年5月,在病人所在地周围捕获褐家鼠32只、小家鼠5只,黄胸鼠1只,计38只。用间接免疫荧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EHF)在临沭县人间与鼠间流行情况,明确疫源地类型,为本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EHF监测方案要求,对宿主动物及人群血清进行了调查,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鼠肺、血及人群血清EHFV抗原和抗体.结果 1991~2000年10 a累计发病506例.发病率波动在0.14~9.67/10万之间.发病年龄主要为20~49岁青壮年,男女发病之比为1∶0.26,农民占81.18%.多发于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呈单峰型.鼠密度为14.52%,其中室内密度为11.61%,野外密度为17.30%,优势种分别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肺阳性率1.73%(10/578),为野外的黑线姬鼠和麝闙,褐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67%(1/15);EHF病人恢复期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67%(29/30)和2.69%(45/1 671). 结论临沭县是EHF中发区,90年代以来EHF呈明显升高趋势,做好灭鼠,野外的个人防护,接种EHF疫苗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及其自然感染汉坦病毒状况。方法用夹夜法在室内及室外捕鼠,捕获鼠经分类鉴定后无菌取血清及肺组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汉坦病毒抗体及肺组织抗原,对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肺组织标本用RT-PCR检测汉坦病毒核酸及分型。结果 2006-2008年共捕获宿主动物17种1984只,以小型啮齿动物为主,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14.51%;褐家鼠肺组织汉坦病毒抗原阳性标本6份,经核酸检测和测序证实为汉城型病毒。结论广西区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宿主的HFRS家鼠型疫源地,并存在汉城型汉坦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我地区原有3个县已报告发生过流行性出血热(EHF)。为了摸清历年未报过EHF的所余8个县(市)的鼠类有否携带EHF抗原和人发病存在,我们于1984年初至1985年底进行了调查。收集当地鼠类肺和疑似病人血清标本,受检鼠肺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查EHF抗原,血清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EHF抗体,用R_3血清及单克隆抗体作直接法复核。经两年对历年末报病的8县(市)的宿主动物调查:两县野外分别为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其余6县(市)均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室内调查了7个  相似文献   

18.
从1983年1月19日广州市海珠区出现首例经血清学证实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例以来,同年8月,在海珠区和郊区捕获的褐家鼠鼠肺用间接免疫萤光法(IFA)检查出EHF抗原,首次证实广州为EHF疫源地,至1984年11月为止,共发生了血清学证实的病人24例(其中死亡3例)。为了对全市人间与鼠间EHF流行情况进一步了解,我们两年来对本市鼠种带毒率与抗体率、人群抗体水平作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9.
为控制流行性出血热(EHF),我们于1987年5、10月份对辖区乡镇内鼠类携带EHF病毒情况进行了监测。共捕鼠6种,无菌剖取鼠肺384份,EHF抗原阳性2份,检出率0.52%;带病毒鼠种为黑线姬鼠,阳性检出率1.08%(2/185)。检测鼠血清287份,EHF抗体阳性8份,阳性率2.79%;其中黑  相似文献   

20.
1984年3月,自江西省宜平县新庄乡集镇流行性出血热(EHF)疫区捕获的72只褐家鼠中,我们应用Vero-E6细胞株,从鼠肺分得一株的毒(J-75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