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实践主要基于道家哲学思想精神。道家哲学对中国传统养生学构建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本论生命形体观及天人合一理论原则;二是“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生命认知;三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养生准则;四是“抟气致柔,能无婴儿乎”养生意境;五是“营魄抱一”“深根固柢”养生目标;六是“为腹不为目”“少私寡欲”养生路径。文章从养生理论实践的哲学构建、服食养生法的理论根基、运动养生法的思想要义、心性养生的实践精神等几个方面对道家养生学特色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医古文》五版教材中的《养生论》一课的“守之以一”论述的是古代道家气功学的内容。指出了道家与道教、道家气功与道教气功的不同点。认为《养生论》作者嵇康作为早于道教真正形成时期的思想家,信奉的是老庄哲学。北京宋书功氏认为“守之以一”乃意守丹田是不够全面和深刻的,而应是中医的“精神内守”,即神不外驰而守护元气。要达到它,先必须“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这样才不违背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体现出道家气功养生长寿的精髓。  相似文献   

3.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健身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兼有养生与治疗两种作用,尤其是被广泛运用于养生活动中,因此在一些古代文献中,又被直接称为“养生之道”。气功之“气”,是我国古典哲学概念,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中医学认为,“神是性兮气是命”(《类经》),神与气的有机整合即是“性命”,人的整个生命运动就是由神与气构成的。“生命在于运动”,其本质是指气的运行,而气的有序运行又必须由神来统御。神是中医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心理养生的关键所在。气功养生的过程就是在神的主导下,神与气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讲,气功养生是典型的中医心理学养生法。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真正的养生,是在哲学指导下的养生。比如人体生命物质的”有”、”无”这对矛盾,其关系是‘’有”而著“无”,‘’无”中生“有”,两者转化无穷。精兵神者,看来似无,然而恰恰是启动生命之真有,这是道家对生命科学的真知灼见。放养精无神之‘无’,乃健身养生之首务也,种种有形的养生活动,必须服从养“无”之原则。我国传统文化之一的道家养生学,有超人的洞见,通过本文,足见其智慧的光芒。道家养生学在世界各种文化的养生体系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在与现代医学的养生实践相比较之前提下,更显示出它的深刻性及其超人的洞见…  相似文献   

5.
正老子,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著《道德经》(又名《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对后世医学、养生学、哲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下来,并将其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医养生学教学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苹 《中医教育》2009,28(3):46-47
传统养生学是健康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养生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了解我国中医养生学教育历史与现状,总结、发掘我国的传统中医养生思想,并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中医养生学教学,以期提高中医养生学教学质量。这对完成中医养生学教学任务,促进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浅析中医养生的社会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养生学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绵延数千年而不衰,它博采众家精华,集各族各地域人民防病健身智慧为一体,揉和了我国儒、道、释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逐渐形成了一门充满生机的独立学科。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养生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医学家徐春甫深研《黄帝内经》,对养生学说尤有发展。关于养生“五难”、“十要”及保养精气、神气观点的阐发,丰富和深化了《黄帝内经》的养生学说,对于完善中医养生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熊常初 《河南中医》2013,33(8):1207-1208
历代养生家把调养精神作为养生寿老之本法和防病治病之良药.不懂得养神的重要,单靠饮食营养、药物滋补,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医养生学重视形神兼养,尤其强调养神,强调“调形先调神,养身先养心”.做到清净养神和修性养德,方可达到精神调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中医养生四大主要流派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运高 《国医论坛》1991,5(2):22-25
在中医养生学发展的漫长历史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经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学术流派.要继承发扬这些宝贵的经验,就必须先开展流派的研究,掌握其特点,发挥其优势,使中医养生学出现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以适应国内外不断高涨的养生热需要.鉴于目前国内对养生流派的研究尚不多见,故笔者首先选择其中的四大主要流派进行研究.限于篇幅和水平,难免挂一漏万,祈请指教.一、道家养生派道家泛指以先秦老子、庄子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道家养生流  相似文献   

12.
中医养生文化博大精深,养生方法丰富多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历代养生家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万面各有所长,比如说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这些流派合流之后就形成了内容深邃、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的中国养生学。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养生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总结凝练出了贯穿养生始终,有效指导养生实践的基本原则有人说,哲学使人深刻。因为它科学地对整个世界和自然规律进行了总结,并教给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而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医养生学其魅力也锐不可当。在中华大地上,它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化,博采众长,不断积累养生实践经验,总结完善养生理论,并切实地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目的。本期,我们就来说说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4.
老子的情志摄生思想寓有浓厚的哲学内涵,他所倡导的俭啬收敛、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谦下不争等观点对于中医情志养生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成为后世诸多养生思想的泉源,在中医养生学著作中也有着生动体现。故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归纳《老子》中所蕴含的情志养生理论,对名篇名句逐一解读,分析、梳理其对《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以及后世摄生思想的影响,深入挖掘中医养生观的哲学基础,并分析传统养生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养生学的温故求新成都军区老年病研究所(成都610011)刘正才中国传统养生学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养生观点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建立起中医养生学的系统理论。在诸子百家中,《内经》特别吸取了道家老庄“道法自然”的养...  相似文献   

16.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句容)人,生于刘宋孝建三年(公元456),卒于大同六年(公元536年)。南北朝时著名的医药学家、道学家,为晋唐道医之典范。《陶弘景传》载,陶氏自幼好学,“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习,便有养生之志”。故其日后著述颇丰,一生著述有八十余种,其中代表他养生思想的著作为《养性延命录》。这是一部中国道教养生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用方术的著作。本文试从以下4个方面来分析陶弘景对道教养生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当仁人志士们会聚一堂,探讨养生文化之时,总是不得不回首古代文明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和财富。中华养生学是以中国哲学为理论基础,汇集道、儒、佛的思想精华,并凝聚了丰富的防病、治病、健身、修炼等理论和方法的学问。应该说,它与现代意义的“预防保健”有质的区别,其内涵更为深广。我国古代的哲学、医学、文学、艺术、建筑等诸多领域的知名学者,都曾从其专业角度对养生学进行过精研,并留有专著。他们所取得的养生学成就在世界养生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自身的长寿,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养生学毋庸置疑的科学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养生文…  相似文献   

18.
1 加大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中华民族自古就十分重视养生保健 ,养生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养生学不仅涉及到众多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 ,而且经数千年的实践 ,总结出来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养生保健理论体系 ,她与中医治疗学一道为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9.
龙日辉 《四川中医》1995,13(11):8-9
“神”,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于《内经》,代有阐述.近年来,关于“神”的讨论已有很多文章发表,它们从哲学、医学、心理学、文字学等不同角度论述了“神”的涵义、功能、发生发展、临床运用等诸方面,从而使中医对“神”的认识日臻完善,有助于指导中医临床,特别是益智养生、心理治疗.但是,这些研究似对《内经》“神”的概念发掘不够深入.为了追本溯源,弄清“神”的本初涵义,本文对《内经》一书中有关“神”的章句逐一摘录,具体分析其特定含义,以及其共通内涵,冀能为“神”之讨论拾遗补阙.  相似文献   

20.
孙思邈是唐代名医,又名药王,不仅治病疗效高,用药精当,而且养生有道,本文从中医治未病观引出孙思邈的治未病观,进而阐释孙思邈的养生理论,孙氏认为中医治未病观点的源自《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四气调神”养生与“四时五行”养生的精神是想通的,这说明养生与治未病的思想也是遥相呼应的。总体来讲,孙思邈的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源于《黄帝内经》,对于现代养生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应当深入细致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