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参是名贵中药.单用或配方早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如古方有”独参汤”治疗暴脱。“参附汤”治疗气虚亡阳的心力衰竭:“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下陷;“归脾汤”治疗心悸、健忘、失眠.以及血虚等症;“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心律不齐;“人参白虎汤”治疗热病伤津.病在后期者;“人参败毒散”治疗体虚外感、疮毒内陷等。  相似文献   

2.
《中外健康文摘》2008,5(19):31-31
一、忌滥用人参 人参属大补元气之物,会使孕妇气盛阴耗,气有余则“推动”胎儿,使胎儿受损受危,不利安胎。  相似文献   

3.
五加科植物人参(Parax ginseny C、A、Meyer)是一种名贵的药用植物。《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其功效为:“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唐代甄林曾谓:“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痰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秽,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李时珍并说:“人参治男妇一切虚症,发热、自汗、眩晕。”在现代的中药书籍中,记载人参有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功能。可见人参从古至今作为滋补  相似文献   

4.
人参、党参、太子参以及西洋参都是中药中的补品。虽均有补益之效,但又各具所长,临床应用不可雷同。 人参:人参性味甘平,入牌肺经。能大补元气。主治虚劳内伤,面白少气,怔忡,失眠,心悸多梦,虚喘自汗,失血崩漏,病后虚弱,痈疮内陷等。 现代研究证实:人参的主要成分是人参倍半萜烯、脂肪酸、植物固醇、人参甙、人参辛甙、维生素、糖、酶等。人参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有复脉作用,并有利尿作用。人参辛甙对人体有保暖作用。人参对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  相似文献   

5.
达仁参号     
《开卷有益》2023,(12):76-77
<正>人参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珍贵药材。人参大补元气,强身安神,能够增强心肺功能,益智健脾,除邪气,解酒毒。久病虚羸者服食人参,能显著增强体力。长年加工人参的参农还能滋生出一种超越常人的御寒能力。有报道,加工人参可得一种副产品,叫作“人参油”,能治疗多种癌症。中国人把人参视为神草,一支老山参的价值,远远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  相似文献   

6.
灵芝的研究和中医扶正培本治则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灵芝是担子菌纲真菌。我国应用灵芝作为药物,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历代本草都认为灵芝能“治胸中结,益心气”、“入心生血,助心充脉”;“安神”、“保神”;“益肺气”、“益脾气”、“益精气”、“补肝气”等,对全身五脏之气,均有补益作用,是滋补强壮,扶正培本的珍品,能治疗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论述黄芪的配方运用,提出黄芪配川芎等,能补气活血以治血瘀;黄芪配当归等,能补气生血以治血虚;黄芪配人参等,能补气摄血以治出血。并以气血关系,阐述其配伍机理及在治血病方面的配方运用,并分析方例,总结规律,注意“药对”的配合,初步揭示了黄芪不单善于补气,而且配伍得当,尚有改善血循环及血氧供应,提高血色素,增加红细胞,防止出血等作用,进一步阐明了其用治瘀阻中风,血瘀心痛,血虚眩晕及气虚出血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人参是一味传统的大补元气药物。《本草纲目》载,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又记载人参能“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现代药理研究,人参皂甙可促进核糖核酸,去氧核糖核酸,蛋白质和脂肪合成,人参能产生肾上腺皮质样作用,能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具有镇静,镇痛和消炎作用,人参在治疗冠心病时,既能降低血液粘度,改善糖脂及性激素代谢,又能明显地保护缺血缺氧的心肌,改善心功能。 冠心病属中医的心痛,胸痹、胸痛等范畴,其病机主要为心气不足,胸阳不振,阴乘阳位,气机失畅,从而影响了其它脏腑,使痰浊、瘀血等痹阻心脉,心脉痹阻,不通而痛。  相似文献   

9.
生脉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勤  刘宏 《医学综述》2005,11(10):950-952
生脉注射液是在我国千年古方“生脉散”(含人参、麦冬、五味子)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成功的中药制剂。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五味子素,有多种药理作用。中药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人参性温、味甘、微苦。归脾、肺经,属中药补气类。中医临床应用“独参汤”即单用人参浓煎服,治疗体虚欲脱,脉微欲绝,四肢厥冷,汗出亡阳的急危重患者,有明显的大补元气,固脱复脉的功效。人参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加快神经冲动的传导,缩短神经反射的潜伏期,增强条件反射,提高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加强抑制过程,改善神经过程…  相似文献   

10.
人们知道:人参是珍贵的补药。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功效。千百年来被视为“神草”,享有“中药之王”的美誉。它的药效成分,最主要的是一类人参皂甙。 然而,你怎么也不会想到,一直被植物分类学家认为与五加科(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风马牛不相及的葫芦科植物绞股蓝也会含有人参皂甙,真是神奇!  相似文献   

11.
扶正法源于《内经》的“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扶正,指保养正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分别予以补阴、补阳、补气、补血等扶正法。《新方八略》指出:“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麦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运用扶正法时,还要结合临床具体情况进行气血双补、阴阳双补。“气因精而虚,自当补精化气;精因气而虚,自当补气而生精。”  相似文献   

12.
刘金荣 《农垦医学》1999,21(6):408-409
中医治疗疾病可归纳为扶正、祛邪两大法,疾病的转归决定于正气的盛哀,扶正是根本。所谓扶正是指用自然的方法扶植人体的正气、维护人体的健康,其中“气血津液”在发挥扶正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中医治病主要以服用中药为主,一些具扶正作用,能调正“气血津液”的中药主要是补益药,多数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如人参、党参、黄花、灵芝等。这些补益药中的每一味药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人参含有息甙、多种糖类、挥发油、人参酸、植物甾酵等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研究人员发现,人参中的人参皂苷Re是降低血糖的主要成分,其作用机制是由于它能增强胰岛素的作用,可起到“类胰岛素”的作用,在更深层次上解释了人参皂苷Re降血糖的机制。他们还发现,人参的另一主要成分Rb1具有类似胰岛索增敏剂样作用,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白云医药》2005,(1):30-30
1.人参:属补气药。人参性味甘温,主要用于气虚,如体虚气弱、久病气弱或疲劳过度等。  相似文献   

15.
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 ,原文曰 :“大逆上气 ,咽喉不利 ,止逆下气者 ,麦门冬汤主之。”是治疗“虚热肺痿”的主方。后世本方的主治有所扩大 ,亦主肺阴不足及胃阴不足证。麦门冬汤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等 6味药组成 ,其主要有两大配伍特点 :一是方中重用七升麦冬滋肺养胃 ,并清虚热 ,仅用一升半夏降逆下气 ,化其痰涎 ,其性虽辛温 ,但与大量麦冬配伍则其燥被制 ,而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 ,两药配伍 ,相反相成。二是人参、甘草、粳米、大枣养阴生津 ,大补中气 ,体现了虚则补母、培土生金之法。全…  相似文献   

16.
“补肺汤”出自《永类钤方》,由人参,黄芪、熟地、桑白皮、五味,紫菀组成。功能补益肺气,治短气、喘咳、少气不足以息。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用五味、熟地以补肾纳气,紫菀、桑皮止咳化痰。笔者近年来在肺炎用抗生素治疗病情迁延不愈的情况下,用补肺汤加减治疗百例以上,取得了显著疗效,全部治愈。现举病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七情合和     
“七情合和”一词出自《神农本草经》。指单行、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恶、相反七者,这是关于药物配伍的问题,不同于病因学上的七情。单行——是单用一药以发挥效能,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以大补元气。  相似文献   

18.
从药性理论、古方应用与现代药理、临床研究方面,探讨了人参通血脉、破坚积的作用机制、功效特点。认为人参补益心、肺、脾胃之气,以鼓运血行,而能通经活血;补益真元,扶正祛邪,兼导达经脉,使荣卫流通,则积块自消,而有磨积消坚之功。凡心肺气虚及气阴两虚之血行瘀滞,瘕积日久而脾胃之气日衰者,用之皆有良效。  相似文献   

19.
“开心”是古代文献所载人参的主要功效之一,本义指开通心窍。人参祛痰逐邪,开窍启闭,可使气液宣通正常,治疗诸邪蒙蔽心窍导致的健忘、癫狂等神志病,故虚证或虚实夹杂证皆可用之,而非用其纯补之功。隋唐以来,“参补虚”理论日趋兴盛,人参“开心”的功效逐渐被“补心”所取代,现代以来已经少有人提及。现代临床中,人参主要用于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一方面忽略了其在表证、实证方面的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使人参治疗范围较古时有所缩小。重拾人参在中古时期的“开心”功效,有助于扩大人参的应用范围,提高产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 世之医者皆曰:“血为气之母”,又云:“气能生血”。初习是术者,惑而疑之,问曰:“母者,生我者也。既言血为气之母,何以复言子(气)能生母(血)乎?诚若是,则孰母孰子乎?”,予请试粗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