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常用于重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经手术清除血肿,病人仍昏迷者;脑干、丘脑下部损伤,伴有中枢性高热者;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缺氧;蝶鞍区和脑室内手术后引起的高热,抽搐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笔者就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总结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亚冬眠低温疗法在高热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护理观察。方法对我院诊治的80例高热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不同降温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实施亚冬眠低温疗法,患者均给予相同护理,比较两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95%体温控制理想,高于对照组(85%)(P<0.05);实验组95%对护理方案总体满意,高于对照组(65%)(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低于对照组(17.5%)(P<0.05)。结论高热发病率较高,且诱因复杂,临床上采用亚冬眠低温疗法降温效果显著,治疗时加强患者优质护理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体温维护和亚低温冬眠合称为“温控疗法”是脑损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温控疗法对脑损伤引起的高热、保护血脑屏障,防止脑水肿进一步恶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采用冰帽、冰毯或低温室治疗,使患者处于32℃-33℃的亚低温状态,以达到全身降温的目的。而当患者体温不升时,说明机体处于功能衰竭的状态,持续低温可使患者抵抗力进一步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和微循环障碍,而此时维持机体在一定的温度即采用“控温疗法”则十分重要。我院脑神经外科病房对颅脑损伤及开颅术后中枢性高热者普遍给予亚低温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治疗与护理的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近10年来,我院神经外科在采用人工冬眠的疗法方面取得一些经验,现将有关人工冬眠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总结如下。1人工冬眠低温法的作用 用冬眠药物配合物理降低脑代谢和脑耗氧量,减少脑血流量,缩小脑体积,降低颅内压,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2冬眠降温的适应症2.1颅脑损伤:包括脑于损伤、视丘下部损伤、重度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病人;伤后出现躁动不安、高热、用一般退热方法无效者。  相似文献   

5.
中枢性高热病人在神经外科中并不少见,多发生在广泛脑挫、裂伤并发血肿,脑疝,特别是脑干和丘脑下部损伤后,体温调节中枢障碍,引起中枢性高热,如抢救治疗不及时,病人可持续高热而死亡,但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并配合亚低温治疗护理,可极大地挽救病人生命。而护理文献对此报告甚少。本文将我院1992年底开始采用亚低温治疗中枢性高热病人采取的措施及结果,以及对病人的生理、病理影响进行讨论,有利这项护理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治疗仪在手足口病中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患儿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儿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郑州市儿童医院PICU自2009年3月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中,对于顽固性高热采取了包括亚低温治疗仪在内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就亚低温治疗仪的护理作一简单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型脑外伤患者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亚低温治疗适应于重症颅脑损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亚低温方法成功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已被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病例所证实[1].现将我院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应用过程上的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吴炳莲 《海峡药学》2009,21(4):128-129
重型颅脑损伤高热患者应用冬眠合剂加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的护理。认为护理的重点是准确应用冬眠药物,用药期间观察用药疗效及不良反应,加用亚低温治疗仪前选择好控制设定水温和体温,使用期间注意控制降温速度,切实做好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度脑挫裂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53例重度脑挫裂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其中亚低温组28例,入院后1~5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血糖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25例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综合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组脑氧耗明显降低,高血糖情况显著下降,生命体征及电解质等无明显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度脑挫裂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结合亚低温综合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治疗组采用外伤性标准大骨瓣结合亚低温冬眠治疗5~7d;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GCS、GOS、颅内压(ICP)以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GCS、GOS高于对照组,死亡率、ICP、切口疝、迟发血肿、脑膨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结合亚低温综合治疗,对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使用冬眠合剂对体温控制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给予控制血压、降颅压及神经保护药物治疗,并采用冰毯使患者处于亚低温状态.同期出血性脑卒中患者40例为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冬眠合剂治疗.治疗期间对两组均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体温管理效果、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期间死亡9例(22.5%),存活患者亚低温治疗期间肛温稳定在33.5℃~35.0℃,未见烦躁、头痛现象;治疗1周、1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3.4±3.2)分、(7.5±2.4)分.对照组治疗期间死亡16例(40.0%),存活患者中19例在亚低温治疗期间肛温稳定在35.5℃~36.0℃,余5例出现体温升高>36℃,出现烦躁、头痛现象8例(33.3%);治疗1周、1月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17.5±3.5)分、(11.6±2.7)分.试验组体温控制情况及不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烦躁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出血性脑卒中采用冬眠合剂有助于控制体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经颅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与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8例,均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经颅穿刺引流,按不同辅助治疗方式随机分为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穿刺引流+局部亚低温)68例、穿刺引流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组(穿刺引流+持续亚低温滴灌)66例及对照组(单纯穿刺引流组)组74例。采用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评分法评估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30、60天的临床疗效,采用多田公式计算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天的血肿大小。结果治疗7、14d后,与滴灌组和对照组比较,局部亚低温组SSS评分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30、60d后,与滴灌组和对照组比较,局部亚低温组SSS评分也显著增高(P<0·05),滴灌组S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也显著增高(P<0·05)。治疗3、7d后,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血肿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穿刺引流联合局部亚低温组和对照组比较,穿刺引流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组血肿体积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经颅穿刺引流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以及血肿的吸收。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而联合持续亚低温滴灌在早期更快地促进血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13.
戴俊  王娟 《淮海医药》2011,29(3):266-267
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中度低温29℃~32℃,在临床上用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者人工冬眠,常用于重型脑出血患者治疗。现将我院用HGT-200IV亚低温治疗仪对40例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选择2008年8月~2010年7月在我院急诊内科住院的40例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治疗护理.方法选择受伤后6小时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8),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其中亚低湿组采用冰毯机和冬眠合剂,进行全身降温,设定肛温为33~35℃,时间5~7d,观察生命体征,颅内压及临床预后.结果亚低温组死亡率明显下降,亚低温组病人体液免疫、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外伤病人有明显疗效,护理要点是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低温控制及监护,确保低温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局部亚低温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在给予脑出血常规治疗的同时,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仪(电子冰帽)治疗。观察脑内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变化。结果入组后7d两组的血肿体积、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组后14d时,局部亚低温治疗组颅内血肿体积(20.54±16.41ml)和对照组(22.26±13.20)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周围水肿体积(22.01±12.08)ml较对照组(28.21±10.02)ml有显著缩小;神经功能缺失评分(20.15±10.02)分亦较对照组(26.18±11.26)分有显著改善。结论电子冰帽局部亚低温治疗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的消退,改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6.
亚低温能减轻脑水肿、降低 ICP,已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4月 ,我们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5 2例 ,现将亚低温治疗期间温度管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男 39例 ,女 13例 ;年龄 2 5~ 6 0岁 ,平均 4 5岁 ;伤后 0 .5~ 10 h入院。入院时 GCS3~ 5分 33例 ,6~ 8分 19例 ,其中脑挫伤、颅内血肿 30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12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 10例 ,一侧脑疝 2 9例 ,双侧脑疝 11例 ,手术 36例。 4 3例病人入院 2 4 h内气管切开 ,输液泵持续推注冬眠肌松合剂 (生理盐水 5 0 ml+氯丙嗪 10 0 mg+异丙嗪 1…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实施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丽芳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8):1021-1022
亚低温治疗是应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脑代谢和颅内压,以达到治疗的目的。现将亚低温治疗的实施方法与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应用于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0例白血病合并高热的患者分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降温,治疗组采用亚低温治疗仪降温.结果 治疗组良好率、致残率、致死率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亚低温治疗仪能够迅速降低白血病合并高热患者的体温,降低脑细胞组织的代谢率,减轻其耗氧量,保护脑细胞组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患者的不良反应小,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安全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9.
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出血患者高热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少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7):2671-2672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仪在脑出血患者高热中的应用,为脑出血高热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自我院神经内科78例脑出血高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亚低温治疗仪进行降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及普通冰帽、冰袋结合酒精擦浴方法进行降温,观察并比较两组降温的效果.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仪用于脑出血高热患者降温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降温及一般物理降温,值得推广应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清除技术结合局部亚低温疗法治疗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颅内血肿的患者依据所采用的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0例,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微创术结合局部亚低温治疗组(治疗组)20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和局部亚低温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7、14、21天,根据1998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按神经功能缺损均值的减少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病死率5%;对照组有效率为70.5%,病死率为15%,治疗组3个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亦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技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亚低温具有脑保护作用,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微创术结合亚低温疗法治疗颅内血肿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