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在手术中的麻醉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患者60例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麻醉以穿刺注药部位为中心,药液在腔内向头侧和尾侧扩散,因此是一种节段性阻滞的麻醉.麻醉对循环、呼吸等系统的生理影响与腰麻相似,与麻醉部位及麻醉范围关系密切.结论 硬膜外阻滞的认识已显著提高,这种麻醉方法成为目前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张锦  王娟娟 《河北医药》1999,21(3):146-148
目的:为了缩短麻醉手术时间,对联合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麻醉方法进行比较,选其最佳的麻醉方法,提高妇产科麻醉水平。方法:选连续硬膜外妇产科手术200例(剖宫产100例,子宫切除术100例);联合阻滞麻醉200例(剖宫产100例,子宫切除术100例)。局麻药均用2%利多卡因。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不变(P〉0.05),麻醉时间明显缩短,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联合阻滞麻醉诱导时间缩短,局麻药的用药剂量也明显减少。虽其  相似文献   

3.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下腹及以下部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126例,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经硬膜外穿刺针后孔置入腰穿针,缓慢匀速注入布比卡因,退出腰穿针,然后向头端置入硬外导管.结果 从注药至出现麻醉平面的时间均<5分钟,注药后15~20分钟最高平面固定,手术部位肌松好,术后均未发生头痛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CSEA集中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以麻醉作用迅速、完善、麻药用量少、麻醉范围可调等优点,是一种确实有效、简单易行的麻醉方法,但必须熟练操作技术,严密观察,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作者近年来遇到颈部硬膜外麻醉时 ,因硬膜外腔导管打折致使推药困难2例 ,报道如下 :例1 ,女 ,61岁 ,结节性甲状腺肿 ,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术。选C6~7 行硬膜外穿刺 ,确定至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 ,置管顺利 ,将硬膜外导管留硬膜外腔内3cm后嘱患者平卧 ,给与5ml的1 5 %利多卡因试验剂量 ,推药顺利无阻力 ,测试麻醉平面C2~T4。手术医生给患者肩部垫高 ,使其头后仰 ,颈部手术区域暴露 ,再次硬膜外给药时阻力极大 ,无法注药。遂将患者头部抬起向胸部前屈 ,推药阻力感消失 ,注药顺利。以后每当推药时均先将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不同给药方法对老年急性阑尾炎切除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7月~2009年9月收治的22例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11例)和对照组(11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治疗组患者采用硬膜外穿刺直接注药,对照组患者为硬膜外穿刺导管给药。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90%;对照组患者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1.82%,治疗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穿刺针直接注药应用于老年阑尾炎切除手术,起效快,麻醉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胆道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或避免胆心反射所致循环骤停的发生。方法 1515例胆道手术患者分为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组和硬膜外组。静脉吸入复合全麻组715例,均在芬太尼、异丙酚复合异氟醚气管内全麻下完成手术;硬膜外组800例,均于下胸段采用1%利多卡因、0.375%布比卡因间断硬膜外推液阻滞麻醉下手术。两组均行SPO2、ECG、BP、R监测。以术中胆心反射和心跳骤停发生率为观察指标,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结果 静脉复合全麻组胆心反射发生率10%,无心跳骤停发生;硬膜外组胆心反射发生率42.5%,心跳骤停0.62%。结论 胆道手术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能有效减少胆心反射和心跳骤停的发生,因此认为胆道手术(尤其老年患者)采用以静脉吸入复合全麻为主的麻醉方法可减少围麻醉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硬膜外麻醉对妊高征剖宫产患者的处理。方法对79例妊高征剖宫产患者硬膜外麻醉处理的术前准备及用药进行分析。结果硬膜外腔注药后,血压于10-20min均有所下降,30例降到正常水平,9例血压下降超过入室时的20%,4例收缩压低于80mmHg。79例手术共娩出81名婴儿,2例为宫内死胎,12例婴儿经过吸痰、吸氧给呼吸兴奋剂,81名全部成活。结论硬膜外麻醉对全身干扰小,对肝肾等重要脏器无明显抑制,解除阻滞区域内子宫、肾血管痉挛,改善子宫胎盘血液循环和肾功能,从而使新生儿成活率提高,是妊高征患者剖宫产术麻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谭晓玲 《云南医药》1996,17(6):445-446
硬膜外麻醉双平面注药法用于阑尾切除术谭晓玲因神经解剖的特点,部份病人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既便使用辅助药也难以消除牵拉性上腹部疼痛。我们观察硬膜外一点穿刺双平面注药法用于阑尾切除术的抗牵拉效果,并与通常的一点注药法进行比较。临床资料与方法60例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椎管内相同剂量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适合行椎管内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三组,0.75%罗哌卡因2ml(15mg),A组注药速度10s,B组注药速度20s,C组注药速度30s,并记录麻醉阻滞平面达T10时间;腰麻最高平面时间;腰麻后30min平均动脉压(MAP);需追加硬膜外用药例数。结果B组麻醉效果最佳,阻滞平面满意,血液动力学稳定,无需追加硬膜外用药。结论0.75%罗哌卡因2ml椎管内联合麻醉注药速度以20s为宜。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92年2位麻醉学家Lifschitz和Jedeikin发明了带有背孔的硬膜外穿刺针(Tuohy针),运用此针进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麻醉的优点:显效迅速,阻滞完全,持续注药,可用于术后疼痛治疗,提高了麻醉质量,深受手术患者和手术医师的欢迎,作者于1996年至1998年共施行该式麻醉150例,取得  相似文献   

11.
小儿硬膜外麻醉持续泵注给药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儿硬膜外麻醉持续泵注给药法的麻醉效果和对循环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行腹部手术患儿,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各30例.A组采用硬膜外腔持续泵注给药法,B组采用硬膜外腔间断给药法.记录和比较两组病人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和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麻醉效果评定均为优级;A组患者在手术全程中血压、心率稳定,而B组患者在追加局麻药的30 min 内其血压有不同程度的改变;A组起效时间慢于B组(P<0.01).结论:硬膜外麻醉持续泵注给药法麻醉效果满意,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老年患者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技术,了解其麻醉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对48例年龄在65-93岁,ASAⅠ-Ⅱ级,行下腹部至下肢手术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前先静滴R-L300ml,取L2-3或L3-4椎间隙常规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下腔联合穿刺。腰麻用药为0.5%布比卡因1-3ml(等比重液),腰麻注药速度为每10-20秒注入1ml。退出腰麻针后向硬膜外腔注入0.9%。N.S.10ml,再向头方向置入硬外管备用,必要时可经硬外管追加局麻醉。结果 麻醉效果达优级者47例(占97.9%),良1例(占2.1%),高平面阻滞(≥T4)为5例(占10.4%)。腰麻后20分钟内BP明显下降者5例(占10.4%),HR减慢至55次/分以下者2例(占4.1%),但经用麻黄素或多巴胺或阿托品后都很快恢复正常。头痛发生率为零。结论 老年患者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只要术前充分准备,掌握适当药物剂量,适当注药速度,密切观察,是一种效果好而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L5~S1侧隐窝入路硬膜外置管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常规入路硬膜外穿刺失败的老年患者,采取L5-S1小关节内缘入路进行硬膜外侧隐窝穿刺置管,成功后进行硬膜外麻醉。记录硬膜外给药前后及术毕患者的血压、脉搏、双侧麻醉平面麻醉效果及辅助药物的用量。结果1例穿刺不成功,1例效果欠佳,改全身麻醉,余20例麻醉成功,硬膜外给药后15min18例患者出现双侧平面差异,术后8例仍有平面差异。硬膜外给药给药后15、30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术前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min、手术开始5ra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与术前比较略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隐窝入路低位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下肢手术有效、安全,可作为常规入路椎管内麻醉的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刘瑗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249-250
目的探讨防治妇产科手术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后神经根损伤的最佳方法。方法将24例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过程中出现穿刺异感的患者随即分3组,每组8例。A组患者在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后不作任何处理。B组患者于手术结束后采用全身用药: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肌内注射维生素B12 0.5mg,每天1次,共2d。C组患者采用镇痛泵内复合地塞米松10mg+维生素B12 0.5mg持续注药。所有患者均与术后48h拔除镇痛泵。观察术后72h内患者有无出现损伤神经根或神经刺激症状。如出现与神经分布相对应的皮肤片状区域麻木、疼痛等异样感觉或一侧肢体麻木无力、下肢某个部位抽搐、会阴部或髋部针刺样痛并向周围放射以及同侧足底针刺样痛者均为阳性。并记录患者神经并发症出现的比例和时间。出现阳性的患者继续地塞米松10mg和维生素B12 0.5mg全身用药治疗4d后,观察记录患者神经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出现轻微或严重的神经并发症患者:A组6例(75%),B组4例(50%),C组1例(12.5%),A组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C两组(P<0.05);A组神经并发症出现的时间早于B、C两组(P<0.05);B、C两组比较,C组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穿刺或置入腰麻针及置入硬外导管过程中出现感觉异常者,采用硬膜外注药防治神经根损伤、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0.75%罗哌卡因硬膜卡外麻醉用于肾移植术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康健  邓树棠等 《河北医药》2001,23(9):678-679
目的:评价0.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肾移植术的效果,并与1.6%利多卡因+0.16%丁卡因合剂对照。方法:89例肾移植术病人,硬膜外注药时随机分别接受0.75%罗哌卡因(Ⅰ组48例)及1.6%利多卡因+0.16%丁卡因合剂(Ⅱ组41例)麻醉,在感觉阻滞平面不高于T8,中心静脉压6-12cmH2O条件下,观察感觉阻滞、肌松质量、移植肾功能、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Ⅰ组感觉阻滞平面术前达T8、术中高于T8病例多于Ⅱ组(P<0.05),肌松质量优于Ⅱ组(P<0.05)、移植肾功能和手术成功率两组无差异。结论:0.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肾移植术时其感觉阻滞、肌松质量优于1.6%利多卡因+0.16%丁卡因合剂且不影响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个穿刺点向两个方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在子宫切除术中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180例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0例。对照组Ⅰ组为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组Ⅱ组为一个穿刺点向两个方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结果Ⅱ组术中牵拉痛明显低于对照组,肌肉松弛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压改变无明显差异。结论一个穿刺点两个方向注药的硬膜外麻醉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3%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可普洛)在硬膜外麻醉中分次给药和微量泵持续给药效果的区别.方法 将选择单纯硬膜外麻醉患者84例,随机分为微泵组43例与对照组41例.微泵组予微量泵持续给药,对照组予分次给药,比较2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改善情况.结果 微泵组麻醉成功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量泵输注3%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该用药麻醉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在极重度肥胖产妇剖宫产应用的可行性和应用前景.方法 选择拟行择期剖宫产的极肥胖产妇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对L2~3椎间隙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盲探进行硬膜外穿刺,依靠突破感和阻力消失感确认穿刺成功;观察组采用超声定位穿刺点并引导硬膜外穿刺置管.记录两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及麻醉效果,麻醉中不良反应及麻醉后并发症,测量超声预测穿刺深度及实际穿刺深度;并记录患者对整个硬膜外穿刺的满意度评分. 结果 2组患者麻醉穿刺均成功,麻醉效果均能满足手术需求;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P<0.05);三次穿刺以上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超声组穿刺或置管异感出现率与术后腰痛发生率降低(P<0.05);患者对超声组硬膜外穿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硬膜外穿刺能缩短极肥胖产妇硬膜外穿刺时间,减少穿刺次数和麻醉并发症,提高麻醉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碱化利多卡因和丁卡因混合液在连硬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华阳  林玉冰 《海峡药学》1997,9(2):107-108
用5%碳酸氢钠(5%NaHCO3)碱化利多卡因用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称连硬麻醉)的报道较多[1,2,3],但经我们临床观察,其肌松作用不是很理想。本文采用5%NaHCO。硷化利多卡因(属中效酸胺类局麻药)和丁卡因(属长效酯类局麻药)混合液行连硬豚醉,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5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8土2.3岁(18~69岁)。ASAⅠ~Ⅱ级,术前无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碱化组,双盲法使用局麻药混合液。术前常规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肌注。手术部位为腹部和盆腔,手术时间平均176±11…  相似文献   

20.
郭能起  朱昭琼 《贵州医药》2007,31(4):341-342
传统肌间沟臂丛阻滞法(以下简称传统法)是上肢手术病人最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但临床操作中常需出现"异感"才能注药,且常出现尺侧神经阻滞不全和尺侧起效迟缓现象.本观察方法旨在简化肌间沟臂丛阻滞的穿刺,提高阻滞的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或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寻找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