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盘状电泳对格氏血厉螨、鼠颚毛厉螨和溜下盾螨的酯酶、乳酸脱氢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格氏血厉螨、鼠颚毛厉螨和溜下盾螨的酯酶同工酶分别显带6、7、6条;乳酸脱氢酶同工酶为4、2、4条;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为6、3、6。所有的检测指标除出现的带数有差别外,其主带、迁移率及光密度扫描结果也各异,反映出三个种属间的差异。证明同工酶的检测对革螨虫种的鉴定、亲缘关系的探讨以及遗传变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DNS-CI荧光反应,聚酰胺薄膜层析法对格氏血厉螨、鼠颚毛厉螨和溜下盾螨作了游离氨基酸的检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革螨的游离氨基酸除了构成有差别外,在含量上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盘状电泳和薄层等电聚焦技术对三种革螨——茅舍血厉螨、兵广厉螨和羽腹巨螯螨,作了酯酶同工酶和蛋白质的生化分析,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各自的酯酶同工酶酶带和蛋白电泳带都有明显的差别。盘状电泳酯酶同工酶的酶带,茅舍血厉螨有3条,兵广厉螨有4条,羽腹巨螯螨为2条,同时测定了三者酶带的Rf值和相对活性;用等电聚焦电泳分析酯酶同工酶,上述三种螨分别显示11、9、7条亚带,并测定了各亚带的等电点。蛋白质盘状电泳,茅舍血厉螨蛋白带为12条,兵广厉螨为5条,羽腹巨螫螨为5条;在等电聚焦电脉时,上述三种螨分别为24、9、22条蛋白带。  相似文献   

4.
两种粉螨的酯酶同工酶和相关蛋白质电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粉螨的酯酶同工酶和相关蛋白质在分类及生化遗传学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等电聚焦电泳(IEFE)研究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centiae)和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 的酯酶同工酶和蛋白质,并将两者进行了比较。结果 腐食酪螨的酯酶同工酶可见8条带,分布在pH3.62-5.20范围内,第2,6条明显深染,为主带;粉尘螨的酯酶有7条带,分布在pH4.68-5.42范围内,可见3条主带;腐食酪螨和粉尘螨蛋白质均出现22条带,但腐食酪螨有2条特别明显的深染主带,粉尘螨可见3条明显深染主带。结论 两种粉螨的酯酶同工酶及相关蛋白质的电泳谱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属、种的差别,酯酶同工酶具多态性,可应用于种属鉴定和遗传变异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十种重要革螨在五种鼠类宿主体表的种群空间分布型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扩散系数C、I指数(I)、Cassie指数C_A及聚块指数m~*/m分别对柏氏禽刺螨、矮肛厉螨、毒厉螨、纳氏厉螨、格氏血厉螨、阿尔及利亚厉螨、耶氏厉螨、金氏厉螨、橄形血革螨和上海真厉螨10种革螨在5种鼠类宿主(褐家鼠、大足鼠、卡氏小鼠、齐氏姬鼠及大绒鼠)体表的种群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革螨在其对应鼠类宿主体表均表现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胸鼠体表革螨的雌雄性比及生活史各期年龄构成。方法现场随机抽样调查及常规分类鉴定,以从小型哺乳动物黄胸鼠体表分离鉴定出数量较多的革螨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结果从1990年至2004年在云南省境内共调查了25个县(市),捕获黄胸鼠3765只,从3765只黄胸鼠体表采集革螨18250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9科17属40种。其中有7种革螨采集数量较大,分别是纳氏厉螨10667只、毒厉螨5124只、柏氏禽刺螨1286只、鼠颚毛厉螨218只、鼠拟脂刺螨215只、矮肛厉螨162只、鼩鼱赫刺螨131只,其他33种革螨采集数量均小于100只。7种主要革螨的雌性比例(78.61%~100%)明显超过其雄性比例(0~21.39%),有些革螨还采集到幼虫,前若虫及后若虫(但数量均较少),只有柏氏禽刺螨的幼期比例较高(72.01%)。结论在多数革螨的自然种群中,雄性个体明显少于雌性个体,可能与革螨的孤雌生殖有关;专性吸血的柏氏禽刺螨生活史各期都可寄生在黄胸鼠体表。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道了厉螨科格氏血厉螨染色体组型及其C—带、G—带的研究。结果表明格氏血厉螨染色体组型为:n=5,2n=10。为单二倍体性决定系统,雄性体细胞具有5条染色体,雌性体细胞具有10条染色体。常规染色下未见明显的着丝粒。C—带研究显示单倍体组除最大的第一号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外,其余4条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G—带染色单倍体组中期分裂相约有24条深带。尚讨论了单二倍体系统的形成机制、染色体的多态性及分带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1962年1—4月在蚌埠市郊挖得黑线姬鼠,花背仓鼠和大仓鼠等野栖鼠类窝54个,获61鼠,共检得革螨6科8属9种8458只.兹将结果报告如下.一、黑线姬鼠共检查18个黑线姬鼠窝,4个空窝检得六种革螨451个,平均112.8个.14个有鼠窝共检得7种革螨2787个,平均198个.其中以巢栖兼性吸血的格氏血厉螨最多(61.6%),厩真厉螨和耶氏厉螨次之,少数为凹缘阔奇螨等四种(见表).26只鼠体有21只(80.7%)带螨,共获六种241只革螨,平均9.26只,其中以专性寄生黑线姬鼠的耶氏厉螨(84.2%)为主,其次才是格氏血厉螨和厩真厉螨;仓鼠赫刺螨和矮肛厉螨仅偶而检获(见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褐家鼠体表寄生性革螨的种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方法调查当晚用鼠笼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次晨收集所捕获小兽,并分类鉴定出褐家鼠。从褐家鼠体表检查、采集所有革螨,用霍氏液(Hoyer's solution)封片,制成革螨玻片标本,经干燥透明后于光学显微镜下一一鉴定螨种。结果从1990年至2004年在云南省境内共调查了25个县(市),捕获褐家鼠1123只。从1123只褐家鼠体表采集到革螨5474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7科15属31种。在31种革螨中,纳氏厉螨、柏氏禽刺螨和毒厉螨三种革螨的采集数量最多,是褐家鼠体表的主要寄生革螨,其中纳氏厉螨2154只(39.35%),柏氏禽刺螨1490只(27.22%),毒厉螨1479只(27.02%)。在动物地理上,西南山地亚区采集到革螨有30种,以纳氏厉螨(38.38%)、柏氏禽刺螨(27.85%)、和毒厉螨(26.41%)为主;滇南山地亚区采集到革螨5种,以纳氏厉螨(37.90%)和毒厉螨(53.23%)为主。结论云南省褐家鼠体表寄生革螨种类丰富,物种多样性高,不同动物地理区域的革螨种类组成存在差异,尤其以西南山地亚区的革螨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丙酰胺凝胶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8种甲螨的酯酶同工酶酶谱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种甲螨均具有特异的酯酶同工酶谱,表现在其酶带总数、酶带的排列、主带数及各主带的 PI 值存在差异,符合形态学的分类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云南医学革螨数值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云南省57种医学革螨作为分类单元,以形态特征为主列出60项分类性状特征来探讨云南省医学革螨不同属和种的亲缘关系。方法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中的系统聚类分析。对57种医学革螨进行数值分类。结果赫刺螨属和棘刺螨属单独从厉螨科中分离出来,其余种类的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分类结果一致。结论数值分类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医学革螨各分类阶元的分类地位与亲缘关系.分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山地革螨在小型哺乳动物宿主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方法:在常规分类鉴定的基础上,以宿主个体为样方单位,统计不同种类革螨在各样方的分布数量,然后用聚块指数测定各种革螨的空间分布型。结果:采自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及担当力卡山的贵州厉螨、兴义厉螨、毒厉螨、纳氏厉螨、福建厉螨、土尔克厉螨、金氏厉螨、田鼠上厉螨及贡山血革螨9种革螨在其主要寄生宿主体表均表现为聚集型分布。结论:所研究的9种革螨在其寄生生活中具有群聚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小兽体表革螨的种类概况,本文在对云南西部12个县(市)室内及室外农耕地生境分层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境内捕获的2536只小兽体表的5924只革螨进行了分类鉴定。全部革螨隶属9科58种,其中包括11个优势种、9个新种、1个国内新纪录及多种能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媒介革螨,多数种类寄居于两种以上的小兽宿主。结果表明,云南西部小兽体表革螨种类丰富,新种较多,部分螨种宿主持异性低,与医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Colwell─Futuyma模型对云南西部11种重要革螨在25种小兽宿主资源上的生态位重叠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结合模糊聚类分析,11种革螨被划分为7个生态位重叠群。同一生态位重叠群内的革螨,在宿主选择上很接近,倾向于寄生相同的小兽宿主,特别是主要宿主。各种革螨生态位重叠的大小恰好与其在动物分类上的接近程度相反,分类上距离较近的螨种彼此竞争、相互排斥,表现出生态位分离及宿主选择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高黎贡山及担当力卡山革螨性比及年龄构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革螨的雌雄性比及生活史各期年龄构成。方法:现场分层抽样调查及常规分类鉴定,选择采集数量较大的革螨作为重点分析对象。结果:从21种、487只小兽体表检获革螨31种、1561只,有7种革螨采集数量较大,为主要革螨。主要革螨中,除贡山血革螨的雄性比例(5968%)超过其雌性比例(3468%)外,其余6种革螨的雌性比例(9091%~9818%)明显超过其雄性比例(145%~909%)。所有革螨均未采到幼虫,前若虫及后若虫的数量亦很少。结论:在多数革螨的自然种群中,雄性个体明显少于雌性个体,可能与革螨的孤雌生殖有关。  相似文献   

16.
蝙蝠寄生革螨(中气门亚目:革螨股)是寄生在蝙蝠(翼手目)体表的一类小型节肢动物,其携带有多种细菌和真菌病原体,可能通过叮咬人或其他动物而引发疾病。尽管国际上对蝙蝠寄生革螨的关注较早,但由于蝙蝠独特的生活习性使捕捉蝙蝠及收集其寄生虫标本十分困难。目前有关蝙蝠寄生革螨的研究仍较少,且多以物种记录和形态描述为主,对其生理生化、生态适应、病原体携带及相关人兽共患病的传播等方面的研究鲜有开展。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及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蝙蝠(约占全球10%)及其寄生革螨(已报道2科3属36种)资源,极具研究潜力。然而,国内关于蝙蝠寄生革螨的研究起步较晚,受关注较少,且已有研究多局限于西南地区,部分省份仍无相关科研记录。为引起国内学者对蝙蝠寄生革螨的重视和了解,促进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概述了革螨系统学的发展、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以及蝙蝠寄生革螨与病原体,并对我国蝙蝠寄生革螨的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