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5):1352-1357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复杂枕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6月本科共收治并随访57例伴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复杂枕颈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持续颅骨牵引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寰椎后弓切除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此类畸形,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随访时行JOA评分和颈椎X线片、CT、MR检查,并测量齿状突超过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CMA)、寰齿前间隙(ADI)、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所有患者根据手术前后JOA、VAS、NDI评分和测量影像学相关径线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3 h,术中出血量62~220ml,术中置钉良好,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加重,术后鼻饲3~7 d,2周出院。术后无口咽部感染病例,枕颈部感染2例,经清创VSD负压吸引后均治愈。术前JOA评分6~12分,VAS评分0~7分,NDI评分8~40分,术后12个月JOA评分10~17,VAS评分0~4分,NDI评分5~1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复查影像学检查示内固定稳定,植入骨块达骨性融合,术后齿状突超过腭枕线距离-10.00~6.90 mm;CMA 137.00°~159.50°,ADI值1.70~5.80 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25.70~32.90 mm,分别与术前齿状突超过腭枕线(Chamberlain线)距离5.30~16.70 mm;CMA 109.00°~129.80°,ADI值5.30~9.10 mm;枕大孔正中有效矢状径6.00~18.80 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枕颈畸形采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复位后路枕骨大孔扩大减压枕颈固定融合术治疗,可使齿状突明显下移,纠正寰枢脱位,解除脊髓压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手术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症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先天性颅底凹陷症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6~40岁,平均27岁,其中单纯颅底凹陷1例,颅底凹陷合并下颈椎融合1例,合并寰枕融合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手术,术中切除寰椎前弓及斜坡基底部,所开骨窗宽度15mm,应用顺行法磨除齿突,并打磨双侧寰枢侧块关节面。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6月,平均3.5月,按Odom标准评估疗效,优2例,良2例,可1例,差0例。1例患者感吞咽不利,1例术后3月再次手术行寰枢融合,无脑脊液漏、感染、脊髓或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手术可作为临床上治疗先天性颅底凹陷症的一种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王燕 《护理学杂志》2005,20(18):25-26
总结6例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经口咽入路手术的护理体会。提出护理重点在于术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做好气管切开护理、维护颅颈稳定性护理、鼻饲护理、口腔护理以及功能锻炼指导、出院指导等。  相似文献   

4.
经口咽入路治疗颅颈交界腹侧硬膜外病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经口咽入路治疗13例颅颈交界腹侧病变的手术疗效。其中8例先天性寰枕畸形伴脱位,3例斜坡至上颈椎体前部肿瘤,由慢性骨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齿突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并压缩高位颈髓各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及感染,4例出现颅颈椎不稳定,再行后枕-寰枢椎固定术及头环背心外固定各2例,除2例术后恢复良好外,余长期随访结果6例好转,2例重残,3例死亡(1例术前已重残,小儿及脊索瘤和转移瘤各1例)早期诊断和充分  相似文献   

5.
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预防经口咽入路手术后感染的体会。方法:回顾分析50例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治疗的难复发性寰攀椎脱位患者预防术后感染的具体措施和经验,结果:本组50例口咽入路手术后无1例感染发生。结论:只要措施得力,经口咽入路手术的术后感染完全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6.
经口入路颅颈交界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使经口入路手术广泛地用于处理颅颈交界区腹侧的病变。方法:在30例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颅行拟经口入路术的显微外科解剖。结果:不作切开暴露或仅切开软腭足以达斜坡下部至第二颈推的范围;在斜坡下部、寰椎、枢椎前部可分别开16.3(10.0~23.0)mm、15.9(13.0~20.0)mm、18.1(14.0~27.0)mm宽的骨窗而不会损伤两侧后组脑神经和椎动脉;在齿突基底部以下4mm~5mm处斜行切除之可较彻底地前减压。结论:研究证实了经口入路手术在处理时的若干优势,并就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颅颈部不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经口手术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口手术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为处理其腹侧硬膜外中线附近区域的病变提供了直接的手术路径。这种经口入路能够对上颈椎腹侧脊髓充分减压。早期采用经口手术入路到达咽后壁主要是为了引流咽后脓肿。从19世纪60年代初清除结核病灶开始,随着显微外科器械和技术的发展,使经口手术入路术后疗效大大提高,从而使采用这种手术入路治疗颈椎及斜坡的深部病变和畸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作者就采用经口手术入路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经口咽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手术已得到不断改进和较多应用[1]。1996年 1月~1997年 12月,我们对5例颅颈交界区疾病的患者施行经口咽人路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本文就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与并发症的预防等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5例,男性1例,女性4例,年龄8~45岁,均依靠CT和MR确诊为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后恢复满意。 二、临床表现与影像检查 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颈部疼痛及呼吸困难。其中3例为四肢无力及不同程度的瘫痪,2例有颈部疼痛和头痛症状,1例出现呼吸肌麻痹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口咽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例经口咽手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围术期护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者术后神经压迫症状缓解,肢体运动自如,颈椎活动基本正常。结论正确手术入路,精巧手术操作配合优良的围术期护理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经口咽入路行上位颈椎手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手术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全组手术共17例,行寰枢椎融合术14例,减压融合术3例,统计感染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结果:全组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术后感染,平均手术时间3h15min,平均出血量150ml。结论:选择好适应证,重视术前准备和术后治疗,经口咽入路上位颈椎手术是安全、简捷、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经口咽前路同时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C地10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根据术前临床分型安排前后路手术顺序。同时期进行经口咽前路减压松解复位和后路减压,枕颈CD或Cervifix枕颈内固定。按JOA17分法颈脊髓损害功能评定标准进行手术前后颈髓功能评定,并测量比较脊髓矢径的变化。结果:平均随访8个月。仍髓功能改善率达58.3%,颈髓减压改善率平均达69%。结论:经口咽前路减压同时行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手术的临床疗效佳,适用于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或不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伴颈髓压迫症。  相似文献   

12.
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进行寰枢椎手术的可行性。方法测量50套寰枢椎标本的寰椎前弓长度,枢椎齿突高度、最大横径及矢状径,枢椎上关节面最大横径及矢状径。在20具完整头颈部标本上分别按传统及内窥镜下方法行寰枢椎模拟手术,手术完成后将标本解剖,研究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的手术方法、减压效果及手术“安全区域”。结果寰椎前弓长度为(19.8±2.3)mm,齿突高度为(15.9±1.9)mm、最大横径为(10.5±0.6)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mm,枢椎上关节面最大横径为(15.1±1.6)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mm,均满足内窥镜下手术要求。内窥镜下寰枢椎手术可以寰椎前结节为定位标记,行寰椎前弓、齿突切除,侧块关节面打磨。寰椎前弓切除可采用由寰椎前结节向两侧磨除或前结节两侧磨断后完整摘除前结节两种方法;齿突则由尖部向下顺行磨削切除;打磨侧块关节面时需平移或倾斜工作通道,关节面打磨宽度应在12mm以内,深度不宜超过10mm。内窥镜下手术减压范围宽度(14.8±0.8)mm,高度(16.1±0.7)mm,深度(19.1±1.0)mm,与传统组差异无显著性。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寰枢椎手术的“安全区域”位于寰枢椎前面,近似矩形,宽(45.9±3.6)mm、高(29.4±2.5)mm。结论内窥镜下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手术对局部解剖结构显露清晰,操作精细,  相似文献   

13.
经口咽前路寰枢椎钢板内固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颅颈交界区畸形及其他病变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脊髓压迫症需减压内固定,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内固定方法,包括寰枢前路内固定、寰枢后路内固定或枕颈内固定,经口咽前路囊枢椎钢板内固定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寰枢椎前路固定方法,用于治疗先天性疾患、外伤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但临床应用不多。  相似文献   

14.
枕颈交界区包括枕骨大孔、寰椎、枢椎,枕颈交界区手术有后方入路、前方入路、侧方入路。经口咽入路是目前常用的枕颈交界区前方入路方式,但其显露困难、局部解剖复杂及手术并发症多,对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然而很多疾病无法单从后路或侧方入路解决,如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上颈椎及颅底前部的肿瘤等。Park等采用高位颈前咽后入路暴露枕颈交界区,而Kassam等采用内窥镜下经鼻入路来暴露枕颈交界区。笔者就枕颈交界区前方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及相关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经口咽入路治疗颅脊交界区腹侧病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涛  李捷 《中华骨科杂志》1996,16(7):467-469
经口咽入路治疗颅脊交界区腹侧病变水涛李捷高永中颅脊交界区(craniovertebraljunction,CVJ)包括下1/3斜坡、枕大孔、寰椎和枢椎[1,2].对CVJ腹侧病变,早期后路减压术只使少数病例获部分或暂时地改善,多数效果不佳甚至导致病情...  相似文献   

16.
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治疗颅颈区畸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颅颈区畸形前路显微直视减压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颅颈区畸形45例,MRI表现为齿状突肥大,向后上方突出,斜坡了争入颅底,致颅底成角畸形,延髓及上颈段脊髓腹侧受压变形。其中16例还伴有颅后窝容积减小、小脑扁桃体下疝及脊髓空洞症。采用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下切除齿状突、伴坡下部及增生的结缔组织,解除其对延髓、颈髓的压迫。结果 痊愈38例(84.4%),好转4例(8.9%),无效3例(6.7%)。手术并发症有脑脊液漏2例,环枕脱位1例,软腭裂开1例。结论 经口咽入路显微直视减压术是治疗以延髓、颈髓腹侧受压为主的颅颈区畸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寰椎侧块置钉固定治疗合并寰枕融合畸形颅底凹陷症患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55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的颅底凹陷症患者,行颅底和颈椎薄层CT扫描,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重建,同期我院影像数据库中55例无枕颈畸形患者上颈椎CT资料作为对照。在PACS图像系统上测量寰椎侧块的前高Ha、后高Hp、外侧高度Ho、内侧高度Hi、侧块的矢径A和横径B,观察并测量硬腭后缘投影点到寰椎侧块下缘的高度d等参数。并以寰椎侧块中下1/3的水平线与内中1/3垂线的交点作为侧块螺钉的模拟进钉点,在PACS图像工作站上寻找最合适的钉道方向,测量钉道的外倾角α和上倾角β,螺钉理论钉道长度L等。按照上述设计方案,所有患者接受了经口咽前路寰枢椎脱位松解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TARP)。术后CT扫描观察钉道情况,测量螺钉的实际外倾角α2和上倾角β2,螺钉长度L2等,并与影像学测量数据对比。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测量术前、术后脑干脊髓角评价脊髓压迫改善情况。结果:寰枕融合组寰椎切面的形态与对照组形状相似,测量寰椎侧块的横径为14.5±3.4mm,纵径为19.3±2.6mm,均小于对照组(P<0.05)。侧块前、后、外、内高度均小于对照组,其中后高差别尤为明显(P<0.05)。寰枕融合组的硬腭投影点明显偏下,投影点与侧块下缘的距离均值为4.7±1.7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7.6±2.4mm(P<0.05)。该组病例手术顺利,共置入寰椎侧块螺钉110枚,其中2枚螺钉偏外指向椎动脉孔,3枚螺钉偏内部分穿破侧块内侧缘,并呈切线进入椎管内,但未引起神经症状,其余均位于侧块内。术后患者肢体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JOA评分术前8.1±1.6分,术后3个月复查时恢复至15.9±0.9分(P<0.05),末次随访时为16.0±0.8分。脑干脊髓角由术前127°±11°改善至156°±14°(P<0.05)。结论:经口咽前路侧块螺钉技术用于合并寰枕融合的颅底凹陷症是可行的,采用该技术的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治疗颅底凹陷症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经口咽入路松解、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方法:经口咽入路寰枢椎前方松解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寰枢椎融合内固定治疗6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术后对脊髓功能和颈椎影像学进行评定。结果:术后2年脊髓功能改善2级3例,改善1级2例,无变化1例。术后X线显示寰枢椎复位理想和后方融合满意,MRI显示脊髓压迫解除。结论:经口咽入路行寰枢椎前方松解后颅骨牵引复位、Ⅱ期后路器械融合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经高位颈前咽后入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19例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内镜辅助下经高位颈前咽后入路完成前路松解复位手术,同时Ⅰ期行后路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19例患者均获得解剖复位,随访6~2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术中出现硬脊膜破裂1例,经硬脑膜补片修补及生物蛋白凝胶封堵,术后腰椎蛛网膜下腔置管引流1周后治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及内固定松动。结论内镜辅助经高位颈前咽后入路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8月~2004年8月对38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者采用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入路减压术,其中18例行一期经口咽入路减压和后路枕颈内固定术:15例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5例不可复型仅行经口咽前入路减压术。结果:平均随访38个月(6~96个月)。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上颈段脊髓减压改善率达89.3%。发生颅内感染1例,前路钢板松脱1例。结论:与常规减压方法相比,内窥镜辅助下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减压手术创伤小,操作精细、准确,术中与助手可协同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