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伤寒及其合并多器官损害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几年来小儿伤寒的临床特点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情况.浅谈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36例小儿伤寒的临床资料.结果:不规则发热占58.3%,无一例玫瑰疹,并发心肌炎61.1%,伤寒肝炎58.3%.支气管炎一肺炎27.8%.肾损害16.7%.肠出血2.8%.无肠穿孔者.并发二个及二个以上器官损害占58.3%.结论:小儿伤寒临床表现呈现不典型趋势.且易并发多器官损害,主要以心、肝、肺、肾的损害为主,传统的肠内并发症已较少见.并发症常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的异常.抗菌药物建议选择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与其它敏感抗菌素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伤寒并发肾脏损害1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伤寒并发肾脏损害的临床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伤寒并发肾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144例伤寒患者中,47例(32.6%)存在肾损伤,表现为尿常规异常.并发肾脏损害者的心肌损害及多器官损害多于无肾损害者,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后,47例伤寒并发肾脏损害患者的尿常规于1~3周内恢复正常。结论:伤寒可并发肾脏损害?并发肾损害者病情较重,应及时检查.避免漏诊。治疗时应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  相似文献   

3.
小儿伤寒致心脏损害2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认识小儿伤寒并发心脏损害的变化规律。方法:ECG、心肌酶及心钠素(ANP)检查,并对小儿伤寒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小儿伤寒所致的心脏损害多发生于起病后4~6天,同时多伴有低钠血症。结论:高度重视作寒所致心脏变化,力争早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本地区小儿伤寒发病率有较明显的上升.1998年2月~2001年10月,我院共收治小儿伤寒106例,36例患儿并发多脏器损害.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发病机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伤寒并发心肌损害,系因伤寒杆菌内毒素对心血管系统及其神经装置的损害。而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感染——中毒性心肌营养不良,呈弥漫性心肌营养不良。这种损害又同伤寒患者的年龄与病情有关,一般年龄越大,病情越重,发生率越高,损害越重。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不仅易发生心肌损害,且易进一步引致休克。小儿病人中则年龄大者相对较易发生心脏损害。有人认为伤寒病人心电图 P—R 的延长,乃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对迷走神经的损害所致。病理变化伤寒性心肌损害,主要表现为心肌混浊肿胀,  相似文献   

6.
小儿伤寒多系统损害8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84小儿伤寒多系统损害发生于病程2-3周占80.9%,累及呼吸,泌尿,心血管,消化,神经,血液等6个器官系统,7岁以下小儿占58.3%。提示小儿伤寒较易出现肠外并发症及多系统损害,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 ,其症状常不典型 ,且并发症多 ,尤以并发肝损害较为常见。我院自1 995~ 2 0 0 1年共收治小儿伤寒 68例 ,其中并发肝损害 32例 ,现分析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小儿伤寒并发肝损害共 32例 ,发病率 47% ,其中男 2 1例 ,女 1 1例。年龄最大 1 2岁 ,最小 2岁 ,以 7~ 1 2岁儿童居多 ,共 2 0例 ,占62 5 %。全部病例均符合 ( 1 )持续发热 1周以上 ,体温在 37 5℃~ 40 0℃之间 ;( 2 )血培养阳性或肥达氏反应O≥ 1∶80 ,H≥ 1∶1 60 ;( 3)肝功能异常 :ALT≥5 0…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85-1999年共收治小儿伤寒81例,有并发症者53例(占65.4%),其中多器官损害者32例(占60.4%),现将多器官损害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郝明  李迎春  王强 《九江医学》2002,17(4):201-20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认识,为临床尽早,及时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68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器官损害主要发生在脑,肺,心,肾和胃肠道,发生率分别为76.12%,70.90%,50.37%,33.58%,25.75%;(2)新生儿窒息并发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窒息程度的轻,重相关,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3)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与孕周,宫内窘迫和分娩地点等围生因素密切相关,与新生儿体重,胎粪羊水污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防治应做到尽早,及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器官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9月-2013年2月在我科住院流行性腮腺炎并发多器官损害的7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患儿中两种器官受累者39例(50.6%),三种器官受累者2例(2.6%),受累器官依次为脑、胰腺、睾丸、肝脏,全部患儿经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流行性胰腺炎虽是自限性疾病,但常并发多器官损害,应注重多器官损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冯敏 《徐州医学院学报》2007,27(11):748-749
目的分析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肺外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伴有肺外损害的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支原体肺炎肺外损害涉及以下系统或器官: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功异常;心脏,主要为心肌酶升高和心电图ST-T改变;肾脏,以镜下血尿或蛋白尿多见;其他,少数表现为粒细胞减少、川崎病、渗出性多形性红斑、荨麻疹和过敏性紫癜。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可并发肺外多系统损害,使临床表现复杂化。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肠炎肠外并发症16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毅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8):833-833,841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RV)肠炎肠道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及与脱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68例确诊为RV感染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并发肠道外损害总计106例(63%),其中并发呼吸系统损害66例(62%),并发心脏损害47例(44%),并发肝脏损害22例(21%),神经系统损害17例(16%),并发其他系统损害19例(18%)。经统计学处理不同程度脱水肠外器官损害发生率比较差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外损害发生率高,以呼吸系统较多,其发生率与脱水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3.
分析115例小儿中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相关因素号器官功能衰竭数量,器官,年龄,原发性病及种血气变化诸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0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发病率、年龄、姓剐、病因、衰竭器官数、转归等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多器官衰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患者年龄、性别、既往健康状态,衰竭器官数、病变部位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男性年龄大、既往健康状态差、衰竭器官数多、病变在基底节区以及感染严重的死亡率高。结论:治疗应强调在治疗原发病同时,必须保护重要器官免受损害,改善心肺功能、控制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急性脑血病。  相似文献   

15.
张倩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3,(9):1295-1297+1303
目的:探究小儿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术后早期并发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9-2023年行介入封堵术的ASD、VSD患儿69例,统计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通过单因素分析、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相关的危险因素,构建危险因素模型。结果:小儿先心病介入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发生2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VSD直径、合并膜部瘤、封堵器直径、术前心律失常均与并发早期心律失常有关(P<0.01);lasso回归分析显示,女性、>3岁为并发早期心律失常保护因素,VSD直径大、术前心律失常、合并膜部瘤、封堵器直径大均为危险因素(P<0.01)。结论:先心手术介入患儿并发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在先心手术前进行风险评估,为制定针对性干预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治中 《中原医刊》1997,24(2):27-28
小儿腹泻并发肠套叠96例临床分析张治中江苏省东海县人民医院外科(222300)我院从1980年7月至1996年7月共收治小儿肠套叠486例,其中腹泻并发肠套叠96例占19.8%。现将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男66例,女30例,1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咯血的原因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咯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吸烟并发咯血占62.7%,男性并发咯血占73.8%,吸烟与否,不同性别、年龄并发咯血原因不尽相同。结论 咯血患者以肺癌,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为最常见病因,性别,吸烟,年龄等均为咯血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刘春桂  谢孝东 《右江医学》1999,27(5):264-265
文章报道急性自发性脑出血236 例临床分析,结果发现并发数目不等的器官功能损害126 例,占53 .4 % ;死亡45 例,占17 .1 % 。各器官损害出现的频率依次为血糖升高> 免疫力下降> 心功能损害> 肺功能损害> 胃肠功能损害> 肾功能损害> 肝功能损害> 血液功能损害。器官功能损害与死亡成正相关,损害数目越多,病死率越高,认为脑出血后并发多器官损害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可预测性,积极防治多器官损害可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脑出血(ICH)并发多器官功能损害临床较常见,随着损害器官数目增多,病死率急剧上升。我院1995~1998年收治急性自发性ICH236例,其中126(53.4%)例并发数目不等的器官功能损害,死亡45(17.1%)例。本丈对ICH后常见的器官功能损害及其相互关系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轮状病毒(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5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潍坊市人民医院小儿内科确诊为RV肠炎的3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心脏器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心肌损害组和无心肌损害组,其中心肌损害组220例,无心肌损害组130例。对14个可能与心肌损害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性别、年龄(0~1岁)、发热、病程(>5 d)、腹泻次数(>10次/d)、重度脱水、呕吐、代谢性酸中毒(代酸)、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血红蛋白(H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钠及血钾|对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心肌损害组的年龄(0~1岁)、呕吐、代酸、血钠及血钾水平与无心肌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为0~1岁、呕吐及代酸对儿童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RV肠炎并发心肌损害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年龄为0~1岁、呕吐及代酸可能是心肌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RV肠炎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重症病较少,对1岁以内伴有严重呕吐和代酸的RV肠炎患儿,应行常规心脏标志物检查,必要时应行心脏器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心肌损害并做出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