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角膜镜系列包括反射式角膜镜和透式角膜镜,用于临床定性观察角膜曲率状态。反射式角膜镜可用于内眼手术,尤以显微手术以及普通门诊或病房对角膜散光情况的观察。透射式角膜镜专用于手术显微镜直视下角膜曲率监测。临床初步应用表明,以角膜曲率计测定数据为根据,0.5DC以上角膜散光的检出率达58%,1.00DC以上者可全部检出。对散光轴定向性的估计,可靠性也较高。  相似文献   

2.
采用角膜曲率计对162例264眼远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的测量。结果表明,角膜水平与垂直两主经线屈折力差值增大,是造成弱视儿童角膜散光增高的主要原因,与先天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角膜曲率计,角膜地形图仪对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曲率检测的对比分析。方法:选取该院白内障术前患者58例(102眼)分别使用角膜曲率计及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中央曲率的最大值、最小值及散光轴位。结果:两种检测仪所测得的角膜曲率的最大值、最小值、散光度数、平均膜曲率值及散光轴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膜曲率计与角膜地形图仪对白内障术前中央角膜曲率测量具有相似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3年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停戴角膜塑形镜≥2个月后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膜曲率和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与初始(基线)检查时角膜形态(包括角膜中央3 mm和角膜中央8 mm范围角曲率和角膜屈光力以及主观验光散光)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来天津市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3年且配戴3年以上后有停戴≥2个月的患者31例(62眼),收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主觉屈光度(包括主觉验光散光即总散光)及角膜中央3 mm、中央8 mm曲率及角膜屈光力并进行分析。31例患者平均年龄(11.42±0.95)岁,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平均为(56.45±14.70)个月,停戴时间平均为(3.68±2.26)个月。采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相对检验进行戴镜前后角膜形态的比较。结果 长时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后,左右眼主觉散光、3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及8 mm光学区角膜散光均比配戴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停戴2个月及以上后,角膜平坦曲率和屈光度未能恢复至初始状态...  相似文献   

5.
报告透射式角膜检查镜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未用角膜检查镜,另一组用此镜,测两组手术前后的角膜曲率并对照观察。结果表明,使用该镜在显微镜下控制角膜曲率及进行连续缝线的调整,效果较好。该组术后角膜散光在2D以下者占63%,3D以下者占91%,无大于4D的散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老年人散光的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40 ̄75岁散光患者141例(274眼)进行临床分析,门诊屈光不正患者,检影验光及角膜曲率计检查。结果 远视性散光多(80.7%),反规性散光多(75.6%),反规性散光随年龄增加而增多。结论 这种变化与角膜的屈光力改变有关;扩瞳检影、配合角膜曲率计检查,更能准确地确定散光的度数与轴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对 331眼近视病人先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病人的角膜屈光力 ,再用带曲率计的自动电脑验光仪测量角膜屈光力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使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屈光力平均为 4 4 .10± 1.5 7D ,使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屈光力平均为 4 3.2 5± 1.5 5D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t=9.98,p<0 .0 0 1) ,散光度及轴向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作LASIK等手术不宜将角膜曲率计作为检查角膜屈光力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应使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测量 ,以免影响手术的选择及精确手术结果的预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缝合与不缝合的不同长度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改变。方法用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散光,同时进行检影验光,观察了127只眼术后6个月内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巩膜隧道式小切口加垂直缝线多造成循规性散光,小切口无缝线多造成逆规性散光,术后早期近规性散光有逐渐增大的趋势;8mm切口的手术性散光显著大于6.5mm切口的手术性散光(P<0.05)。结论巩膜隧道式小切口宜缝合,尤其是切口大于6.5mm时,以免造成较大的逆规性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9.
刘惠娟 《河北医学》2001,7(8):716-717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orthokerafology简称OK)矫正近视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角膜塑形术矫正82例近视,观察术后1周、半月、1月、2月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中央曲率及角膜散光变化。结果:配戴OK镜后屈光度,角膜中央曲率明显下降,角膜散光随时间延长有增加倾向,主要并发症是角膜上皮着色占16.7%,角膜可塑性散光增加占14.5%。结论:角膜塑形术可以降低近视度数,矫治和检测的规范化是矫治安全有效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年龄8~12岁,近视度数一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巾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同,说明对角膜代鲥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治疗效果和手术技巧 ,对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方法 :随机选择白内障 60例 (67眼 )进行上述手术 ,对术后视力、角膜曲率、常见手术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 1周裸眼视力≥ 0 .5者 54眼 (80 .6% ) ,术后 2月裸眼视力≥ 0 .5者 60眼 (89.6% )。角膜曲率测量表明术后角膜屈光力与术前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t=1 .994,P>0 .0 5)。后囊膜破裂 7眼 (1 0 .4% ) ,虹膜损伤6眼 (9% ) ,角膜内皮水肿 1 9眼 (2 8.4% )。结论 :合适的手术切口、充分扩瞳及水分离、保持后囊膜完整、低能量超声、相对高负压是减少手术损伤和术后角膜散光 ,避免并发症 ,提高术后视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13.
廖茉莉 《当代医学》2014,(33):84-85
目的:研究白内障人群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4眼)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检查结果,总结角膜后表面散光的特点。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为(0.34±0.21)D。(2)角膜后表面散光的轴位平均(88.32°±23.10°)。(3)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呈显著正相关(r=0.224,P<0.05),角膜后表面散光轴位亦与前表面轴位呈显著正相关(r=0.255,P<0.05)。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为顺规散光,其大小、轴位都与前表面呈正相关,即角膜后表面散光的大小和轴位都与前表面有一定的“吻合性”或“靠拢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准确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首次提出医源性散光的概念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预防治疗医源性散光的方法。方法:对724例、1411眼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统计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分析屈光度对医源性散光的影响。结果:医源性不规则散光12眼(0.85%),医源性规则散光875眼(62.01%),大于0.5D者379眼(26.86%),症状明显94眼(6.45%),表明屈光度对医源性散光影响明显。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医源性散光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散光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76例(147眼)高度近视散光患者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年以上,观察术后裸眼视力(UCVA)、散光度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141眼(95.9%)术后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55眼(37.4%)较术前BCVA提高1行以上。134眼(91.2%)散光度数为(-0.01±0.45)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5.1度,散光矫正率99.3%。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散光效果明显,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儿童单纯远视散光的轴向分布与弱视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视光中心门诊4—10岁视力低常儿童单纯远视散光患者139例277眼按散光轴向分类,统计各组弱视的发生率,并使用RXC表,检验。结果277眼中,逆规散光组197眼,占总数的71.1%,其中弱视147眼,占本组病例的74.6%;顺规散光组50眼,占总数的18.1%,其中弱视16眼,占本组病例的32%;斜轴散光组30眼,占总数的10.8%,其中弱视11眼,占本组病例的36.7%。三组中以逆规散光组的弱视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在单纯远视散光中逆规散光所占比例最高,该组弱视的发生率也最高。提示在儿童的视力保健工作中,需要特别注意逆规散光对儿童弱视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禅城区张槎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眼屈光不正的特点。方法:对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小学校幼儿园22397名学生在自然瞳孔下(不使用睫状肌麻痹剂)用Canon RK-F1全自动电脑验光仪检查屈光状态。用国际小数灯箱视力表进行视力检查。对视力低下儿生进行光学矫正。结果:①3~6岁组以远视为主,占80.23%,单纯远视比复性远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较多见,而混合散光少见,且男女各种屈光不正类型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5岁组以近视为主,单纯近视比单纯近视散光、复性近视散光明显更多见,混合性散光仍较少。②3~6岁组屈光不正均以轻度为主。男女生各程度所占比例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7~15岁组屈光不正也以轻度为主,但男女生远近视程度存在差异。轻度近视男生组明显高于女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组男女生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片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学生的7~15岁近视发生率较3~6岁近视发生率有明显的提高,而远视发生率相反,7~15岁比3~6岁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年龄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方法:分析4岁以上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及欲进行白内障手术患者 571例(989眼)的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检查结果,记录角膜前后表面散光,总结角膜前后表面散光的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并分析角膜后表面散光对角膜总散光的影响。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用屈光指数1.337 5及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计算,总角膜散光根据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数和轴位进行矢量分解计算。结果:(1)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平均值为(0.34±0.16)D;34.8%(345眼)为顺归散光,62.5%(618眼)为逆归散光,2.6%(26眼)为斜轴散光。(2)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与前表面散光度数正相关(r=0.576,P<0.05),角膜前后表面散光轴位呈正相关关系(r=0.381,P<0.05)。(3)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与角膜总散光大小分别为(1.21±0.76)D、(1.43±0.8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95,P<0.01);二者的散光轴位分别为(89.88±63.70)°、(89.29±6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结论:角膜后表面散光度数很小,主要为逆规散光,其大小和轴位与角膜前表面散光均呈正相关;如果忽略角膜后表面散光,将会导致具有临床意义的角膜总散光的估计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视知觉学习治疗顺、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perceptual learning)的疗效。方法将138例(274眼)8-13岁的顺、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行视知觉学习治疗,观察2年后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3岁的顺规散光造成重度弱视的比例较逆规散光造成重度弱视高,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62.7%)治疗的总有效率比顺规散光性(35.4%)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知觉学习治疗逆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总有效率高于顺规散光性儿童弱视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