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20例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原发性肝癌20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均经病理证实,男14例,女6例,年龄36~70(平均59)岁。单发病灶17例,多发病灶3例,共25个病灶。病灶直径1.9~9.5cm,≤3cm者7个病灶,〉3cm者18个病灶。病理类型:肝细胞癌18例,胆管细胞癌1例,混合型1例。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40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3.0cm)的超声造影灌注时间及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其中经手术或穿刺病理确诊肝硬化合并小肝癌(≤3.0cm)42例48个病灶;记录分析48个病灶造影增强模式,并进行造影前后良恶性诊断5级评分比较。全部病例造影前、后半个月内行增强CT检查进行对比。结果造影后中~低分化肝癌38个病灶(79.2%)动脉期发生快速强化,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快进快出”型;6个高分化小肝癌呈“快进慢出”型;4个肝透明细胞癌中3个≤1.5cm灶呈“慢进慢出”型,另1个2.2cm肿瘤呈“快进快出”型。造影前仅27个病灶(56.0%)超声作出正确诊断或诊断恶性倾向;造影后14个病灶(29.0%)评分提高2~4分,17个病灶仅提高1分。最终有2个病灶仍未能获得定性诊断,有4个病灶仅诊断恶性倾向,余42个病灶被确认恶性,诊断正确率达87.5%(42/48灶)。结论灰阶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小肝癌增强模式的初步研究,可为小癌灶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作为CT等影像诊断的互补手段,超声造影可成为诊断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灵敏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期肝细胞肝癌(HCC)是与小HCC完全不同的病理概念,系指病灶呈结节状,无肝结构包括门脉与胆管的破坏,镜下癌细胞分化良好,为Edmond-S。UI级,排列较正常肝细胞密集,本文研究39个早期HCC灶的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CT检查的敏感性。279例HCC中31例共39个早期H(二,大小为O.6一3.scm(平均1.7cm),最大的正树为3.scm,病理仍证实为早期HCC。男25例,女6例,56~78岁,平均64岁。单灶者24例,2个癌灶者6例,3个癌灶者1例。这对例中有27例并存1个以上的小的显性或进展期HCC。为了对照,亦切除这些小HCC(均<3cm)灶。…  相似文献   

4.
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检出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27例共36个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全部病例行全肝平扫和双动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19--228、39--42s扫描,相继获得动脉早期和动脉晚期图像,观察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有21例在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到肿瘤供血动脉及异常血管网,3例结节型肝癌呈现高密度均匀强化。动脉晚期除7例肿块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1例结节型无明显强化外,其余肿块型及结节型均呈明显高密度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双动脉期增强扫描可较好地显示肝细胞癌的血供特征,弥补了一般CT扫描的缺点,有利于多血供肿瘤病灶及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5.
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中晚期肝癌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肝动脉碘油药物乳剂(加明胶海绵)栓塞化疗(肝动脉栓塞化疗,TAE)已发展成为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PLC)的主要治疗方法[’·’]。我科从1990~1995年共治疗35例,疗效肯定,现报道如下。l材料和方法1.l诊断标准:经粗针活检证实肝细胞癌4例,l例行2次介入治疗后手术切除病理检查为肝胆管癌,其余均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主要为AFP)及仪器检查(主要为B超、CT、MR及血管造影)临床确诊,全部符合1977年全国肝癌防治研究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2一般资料:共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26~76岁,平均47.5…  相似文献   

6.
SPN的CT强化效应与鉴别诊断:不强化肺癌的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在增强CT扫描中肺癌不强化的病理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不强化肺癌患者的术前CT和术后病理,男性27人。女性5人;年龄在46~74岁,中位年龄57岁。CT检查采用病灶中心层面同床位增强前后动态扫描,依据定位片上病灶的大小决定层厚和层距(2~10mm)。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80—100ml(300mg/ml),压力注射器给予,流率为2~3ml/s。测量注射对比剂前和注射后即刻、1分钟、2分钟、3分钟时病灶同一位置CT值,以两者之差≥30Hu作为病灶有强化的下限:手术标本先裸眼解剖观察,然后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或/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获得组织学诊断。结果病灶位于两肺上叶者11例.右肺中叶者6例,两肺下叶者15例。病灶长径在18—56mm之间,平均37mm。病理组织分型中鳞癌19例,腺癌5例,腺鳞癌2例,大细胞未分化癌4例.肺泡细胞癌2例。增强扫描CT强化值在29—213Hu间者17例。19—10Hu间者11例,9Hu以下者4例。结论增强CT扫描中肺癌不强化主要与病灶大小和组织类型有关,多见于癌灶大于3cm者和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及腺癌(包括肺泡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由于小的肝细胞肝癌(HCC)与孤立性小的肝转移瘤能以手术切除,故淮确检出这类病灶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但以往常规CT技术对这类小病灶的检出未能令人满意,因此作者研究螺旋CT之动脉期扫描对小的肝肿瘤(≤1.5cm)检出的效果。共96例病人,男61例,女35例,18~65岁,平均60岁。38例检出恶性肿瘤,包括HCC7例,肝内胆管癌与肝母细胞瘤各1例;其余均为转移瘤,其原发癌为:结直肠癌8例,胰腺癌3例、小肠类癌4例、乳腺场4例、小肠平滑肌肉瘤2例,胃泌素瘤、低分化肉瘤、黑色素瘤、肾细胞癌、鼻咽癌、淋巴瘤、肺癌及前列腺癌各1例。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对≤2 cm肝细胞癌的诊断能力,探讨实时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17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2 cm肝细胞癌[病灶大小 0.5~2.0 cm,平均(1.43±0.34)cm],术前分别进行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MI《0.19,反向脉冲谐波模式,造影剂为SonoVue)及增强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病理结果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未显病灶11例,增强螺旋CT未显示病灶27例,检出率分别为 90.6%(106/117)和 76.9%(90/117)(P《0.01).以病灶动脉相整体高增强,门脉相或延迟相消退为低增强为诊断标准,超声造影诊断≤2 cm肝细胞癌的准确性为 80.2%(85/106),增强螺旋CT为 65.6%(59/90)(P《0.05).结论 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对≤2 cm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螺旋CT,提高了对小肝癌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动脉(DAP)、门静脉三期与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临床实验室检查AFP均为阳性的患者,分别行常规动、门双期CT增强扫描及双动脉、门静脉三期CT增强扫描。常规动、门双期扫描方法以动脉期20~25s,门静脉期35~40s。双动脉、门静脉三期扫描方法以动脉早期(EAP)17~20s,动脉晚期(LAP)25~30s,门静脉期为35~40s扫描。分析两种扫描方法所得全部病灶的各期CT表现,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细胞癌(HCC),尤其是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及准确性。结果常规双期扫描与双动脉、门脉三期扫描检查在HCC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分别89.6%和97.7%,DAP检查小病灶准确性高于常规动、门双期,二组资料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动脉、门静脉三期CT增强扫描对诊断肝细胞癌尤其是小肝癌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5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表现,比较各期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诊断水平。方法:54例小肝癌分别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5~30S、门脉期60~70s、延迟期3~5min。结果:共发现65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检出率分别为89.2%、70.8%和78.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的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T导航系统(Pinpoint)定位穿刺微波治疗肝肿瘤后的CT表现,评价CT征象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经CT导航定位穿刺行微波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3例,继发转移性肝癌4例,肝血管瘤1例。利用Pinpoint系统的机械手、监视器和三维立体重建技术定位,激光导引,进行微波治疗。病灶大小范围从2.5~6.2cm。结果:微波治疗8例中,7例为单病灶,1例为2个病灶,全部肿瘤经过微波治疗后,当即行CT扫描,CT值明显降低,有3例出现汽化征象。2个月后复查,总有效率为75%(6/8)。结论:CTP inpoint系统作为一种精确定位设备和方法,以其极高的穿刺准确性解决了上述难题,将它的准确性和微创性与射频消融及微波治疗相结合,使微创治疗肝肿瘤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一、资料与方法本组140例(男124,女16例),年龄19~70岁,平均49.2岁。造影前86例行B超检查,其中67例诊断为肝癌;54例进行了CT扫描,其中49例诊断为肝癌;54例作了肝脏穿刺活检。其中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者45例,胆管细胞癌者2例,6例仅查到癌细胞,1例活检为阴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比较CT和MRI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5月收治的138例临床疑似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先后进行CT和MRI检查,100例确诊为肝细胞肝癌,并将CT和MRI检查的结果和相应患者的病理进行比较。结果:对于大小在1~3cm和大于3cm的病灶,CT检查的符合率为83%,MRI检查的符合率为88%,CT和MRI在肝细胞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应根据肝细胞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结节型肝细胞癌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其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的病灶检出率。材料与方法:24型结节型肝细胞癌行螺旋CT检查,先平扫,再以3ml/秒团注对比剂150ml,分别作动脉期(注射后25秒)和门脉期(注射后60-70秒)、延迟期扫描(注射对比剂后4-6min)。观察病灶的强化方式,统计各期的病灶检出率。结果:这24例共发现肿瘤病灶45个,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扫描的病灶率分别是23.5%、84.3%、66.7%、72.5%。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显示结节型肝细胞癌的强化特点,三期结合可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郭敬深 《实用医学杂志》1998,14(12):924-925
对1993年8月~1998牢6月CT检查误诊的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13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断,减少误诊。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3例中男9例,女4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75岁,平均54.5岁.其中50岁以上8例(61.5%)。咳嗽10例,咳痰8例,淡中带血3例,胸痛5例,发热1例,呼吸困难3例,锁骨上淋巴结肿大1例。X线胸片:诊断为肺炎7例,肺结核2例,疑诊肺癌2例,另2例未发现肺部病灶,只有少量胸积液。7例行手术切除或探查,3例行纤支镜检查,3例行肺穿刺活检,所有病人都经病理确诊。1.2CT检查:CT扫描使用PikerIQT…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1):3827-3829
目的探讨增强CT与MRI检查用于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肝细胞癌患者150例,均行增强CT与MRI检查。记录两种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的特异度、敏感度与准确度。结果增强CT检查直径3cm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与门静脉期强化明显减低,与直径≤3cm病灶比较,延迟期、门静脉期和动脉期强化改变明显;MRI检查直径3cm病灶的影像学表现和组织成分更为丰富多样,与正常肝实质信号比较,增强扫描延迟期与门静脉期强化信号均减低,动脉期均呈高信号;15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肝细胞癌107例(71.33%),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均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增强CT相比,MRI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与准确度较高,可将其作为诊断、定性肝细胞癌的常用手段。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下HITT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HITT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的疗效,副作用和并发症。方法使用HiTT治疗36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病人(男24例,女12例)的42个病灶(其中6例病人有2个病灶)。36例病人中22例为原发性肝癌(HCC),14例为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直径1.6~7.8cm(平均3.2cm)。其中HCC病人先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E),再行HiTT治疗。HiTT的治疗效果通过治疗后1个月复查螺旋CT评估。结果通过对术后1个月CT影像学资料的观察,结果显示30例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的33(78%)个病灶完全坏死。肿瘤直径≤3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95%(18/19);3cm<肿瘤直径≤5cm的病灶完全坏死率为72%(13/18);5例肿瘤直径>5cm的病灶未呈现完全坏死。11个病灶显示不完全坏死,没有病人治疗后出现明显并发症。全部病人随访期内仍存活,随访期2~12个月(平均7个月)。结论本研究显示HiTT是治疗直径≤3cm经TAE治疗后的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癌病人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而它对3cm<肿瘤直径≤5cm的病灶相对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10月邹城市人民医院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准确性和病灶检出率。结果:病理诊断结果89例肝区占位性病变患者中74例为小肝癌患者,15例为良性病变。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CT平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平扫及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241、0.557。绘制螺旋CT平扫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678(95%CI 0.526~0.829);绘制螺旋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小肝癌的ROC曲线,得到AUC值为0.852(95%CI 0.741~0.964)。病理诊断结果74例小肝癌患者共92个病灶,CT双期动态扫描诊断检出率(89.13%)高于CT平扫诊断检出率(70.6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螺旋CT显示肝占位病变血流灌注特点的能力,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9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肝占位(原发性肝癌61例,转移性肝癌1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5例,血管瘤1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5例,肝细胞腺瘤2例,胆管细胞腺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局灶性坏死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术前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和造影剂增强16层螺旋CT检查,将两种检查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超声造影漏诊原发性肝癌2例、转移性肝癌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5例、胆管癌1例、胆管腺瘤1例、肝硬化结节1例、血管瘤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增强CT漏诊原发性肝癌3例、转移性肝癌2例、血管瘤1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例,误诊原发性肝癌7例、胆管癌2例、胆管腺瘤1例、血管瘤3例、肝硬化结节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局灶性坏死2例。超声造影诊断肝占位病变的检出率为97.25%,增强CT的检出率为93.58%;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为90.83%,增强CT的准确性为82.57%。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能力与增强螺旋CT相近,实时超声造影具有独立诊断价值,对于增强CT扫描阴性或未显示病灶血流灌注特点的病例,超声造影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影像诊断征象和鉴别诊断。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炎性假瘤的影像表现。结果:①病灶部位:病变位于右上叶3例,右中叶6例,右下叶2例;左上叶5例,左下叶3例。②X线表现:肿物为园形或类园形阴影,边缘整齐10例,边缘不整齐9例。其中有“毛刺”4例,有条索状阴影呈尾巴征2例,呈分叶状5例,空洞3例,有钙化灶2例。③CT表现:所有病变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直径2.5cm~7cm,其中2.5cm~3cm7例,3cm~7cm12例;13例密度不均匀,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不规则空洞,6例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密度较高,中央密度较低,低密度区CT值15Hu~33Hu等,其余5例密度均匀;病变边界清楚15例,模糊4例。结论:全面分析X线和CT征象能提高肺炎性假瘤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