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脓肿、囊性星形细胞瘤和转移瘤的MR I诊断与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脑脓肿10例、星形细胞瘤15例和转移瘤12例的MR I平扫、增强以及DW I表现。结果:10例脑脓肿DW I均表现为高信号,9例囊壁T1W I为高信号,7例囊壁增强表现为戒指征;15例星形细胞瘤DW I呈低信号,囊壁均呈不规则增强,并见分层及壁结节;12例转移瘤DW I呈低信号,T2W I囊壁呈明显低信号4例、5例等信号、3例高信号,囊壁增强均匀,灶周重度水肿9例。结论:分析脑内囊性病变的DW I、囊壁信号、囊壁增强、灶周水肿的MR I表现有助于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颈部间隙囊性肿块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颈部囊性肿块的MR I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囊性肿块,其中淋巴结病变12例,脓肿2例,涎腺病变4例,神经鞘瘤3例,甲状舌管囊肿7例,鳃裂囊肿9例,囊性水瘤5例,皮样囊肿1例,喉气囊肿1例。结果增强CT和MR I可以显示肿块的囊性特征。淋巴结病变为液化坏死所致,有较厚的囊壁;涎腺囊性病变表现各异;先天性囊肿常表现为光滑、薄壁和无增强的肿块,多数囊肿具有特定的解剖位置,如甲状舌管囊肿主要位于颈前中线和舌骨水平,第二鳃裂囊肿多位于颌下腺后方和颈动脉间隙外侧,囊性水瘤最常见于颈后间隙,皮样囊肿位于口底。结论MR I和CT影像学检查能准确评价肿块的性质和位置,对诊断和术前理想方案制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MRI诊断3例下丘脑错构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丘脑错构瘤的MR I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之下丘脑错构瘤的临床资料和MR I表现。结果:临床表现为性早熟2例,痴笑样癫痫1例,3例MR I均表现肿块与灰结节或乳头体相连,T1W I呈均匀性等信号,T2W I呈等/稍高和高信号,2例Gd-DTPA增强扫描无增强。结论:本病具有特征性的MR I表现,MR I可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4.
急性甲醇中毒性脑病的CT及MR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甲醇中毒患者的颅脑CT及MR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40例甲醇中毒患者的颅脑及眼部的CT和MR资料,回顾性分析其CT及MR表现。结果:40例中额顶叶白质、外囊壳核CT呈低密度及MR呈长或短T1 长T2 改变的18例,占45%。其中双侧外囊壳核CT呈低密度、MR呈长或短T1 长T2 改变共16例,占40%,右侧壳核出血1例。额、顶叶皮层下白质密度减低共6例,迟发(入院后1周)表现1例。双侧颞叶海马CT呈低密度、MR呈长T1 长T2 改变,共8例。红核、黑质边缘模糊共4例。视神经呈长T1 长T2 改变共8 例。结论:双侧外囊壳核出血性坏死、白质水肿为急性甲醇中毒性脑病的CT及MR主要表现,少数有外囊壳核出血表现。视神经筛板板层内段早期表现为水肿、晚期表现为视神经萎缩。MR检查病灶更加明确,更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儿鳃裂囊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儿鳃裂囊肿的临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第1鳃裂囊肿2例,按Work分型,I型1例发生于右侧外耳道下方,II型1例见于左侧鳃腺区;10例为第2鳃裂囊肿,按Bailey分型,I型2例,II型5例,III型2例,IV型1例.第2鳃裂囊肿典型表现为类圆形薄壁囊性包块,囊肿压迫颌下腺向前移位,胸锁乳突肌向后外方移位,颈动脉鞘向后移位.2例囊内可见气液平面,4例合并感染可见囊壁增厚并明显强化.结论 CT对鳃裂囊肿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并可提示是否合并感染.  相似文献   

6.
鳃裂囊肿和瘘管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认识鳃裂囊肿影像学表现和提高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了经临床诊治,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和瘘管21例的超声、CT、MRI表现.结果:①12例超声检查表现为颈中、上部两侧与胸锁乳突肌、颌下腺、腮腺、颈鞘血管关系密切的低回声囊肿或囊实性病灶.②10例CT检查表现为位于颈前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前缘的囊性肿块;合并感染时,病灶边界模糊,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强化.③1例MRI检查表现为颈侧部、胸锁乳突肌深面、下颌角后下方、颈动静脉外侧的囊性肿物,为短T1长T2信号,边缘异常对比增强,与周围组织界限清.仅有1例第一鳃裂瘘管未能显示.结论:超声的诊断价值有限,CT和MRI显示病变的位置、范围、形态、密度和信号较佳,多断面成像和信号变化使M RI在诊断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MR I对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 I表现,研究肿瘤的部位、形态和信号特征。结果肿瘤位于大脑半球6例,小脑20例,依据MR I表现,可分为单纯囊性、囊性伴壁结节。结论囊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好发于年轻人,最常见于小脑,有较典型MR I表现,因此根据MR I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可望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鳃裂囊肿的少见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告鳃裂囊肿的不常见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鳃裂囊肿的MR/表现。男6例,女4例。年龄15-70岁,平均37.4岁。全部病例均行术前MR平扫检查。其中6例还作了增强检查,4例作了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 10例均为第2鳃裂囊肿,其中Bailey Ⅰ型4例,Bailey Ⅱ型6例。少见的MR/表现包括囊内出血(2例)、囊壁异常增厚(4例)、囊液固化(2例)及合并癌变(2例),这些表现使MR/诊断产生困难。结论 MR/形态或信号表现不典型的鳃裂囊肿,诊断时需结合其发病位置,以下颌角、胸锁乳突肌前缘等典型部位最有帮助。如出现囊壁增厚、边缘不清以及周围血管累及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时,则高度提示癌变。  相似文献   

9.
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MR I表现特点及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鉴别的可能性。方法分析56例病毒性脑炎及50例ADEM的脑部MR I表现,重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脑部MR I表现。结果病毒性脑炎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大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丘脑区,MR 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27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7例,其中呈大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者10例。ADEM则脑内有多发不对称斑点、斑片状病灶,主要位于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脑白质区,MR I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20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5例,均为环形或斑点状强化。结论MR I是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血管母细胞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资料。结果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可分为3型: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实质型。囊结节型典型者呈“大囊小结节”征,囊结节型、囊实质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3型中结节或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肿瘤实性部分内部和周围见血管流空现象,且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MR I是一种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有效的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鳃裂囊肿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鳃裂囊肿病例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及CT表现(其中第二鳃裂囊肿13例,第一鳃裂囊肿1例,合并感染4例)。结果:单纯鳃裂囊肿表现为颈前三角区,沿胸锁乳突肌前内侧,呈上、下走行的囊状密度影,边界清晰,其内密度均匀,壁薄,轻度强化;伴有感染时,囊壁不均匀增厚,部分囊壁有明显强化,囊内密度增高,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粘连;癌变时囊壁结节样增厚,甚至呈实质性占位,并可侵犯周围组织结构。结论:CT检查可以清晰显示鳃裂囊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冠状及矢状重建图像,病变显示得更加清晰,易于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可提示是否合并有感染及癌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的MR影像资料。包括卵巢囊肿10例、卵巢囊腺瘤6例、卵巢癌5例、卵巢畸胎瘤3例、卵巢恶性畸胎瘤2例、卵巢纤维瘤和颗粒细胞瘤各1例。结果:26例卵巢肿瘤中,囊性17例,囊实性9例。肿瘤边缘光滑21例,模糊5例。7例恶性肿瘤均为囊实性,6例边缘模糊.1例边缘光滑。17例囊性肿瘤中,14例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影,3例为短T1、长T2信号影;9例囊实性肿瘤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都表现为混杂信号影。结论:磁共振检查在卵巢肿瘤的定位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制定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囊性脑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CT、MR I表现特点。方法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转移瘤26例,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7岁。15例行CT平扫,13例行MR平扫,11例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 I扫描。结果26例共48个囊性脑转移灶,囊壁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 T1W I和T2W I呈等或稍低信号,根据囊壁的形态将其分为3种类型:不均型、结节型、均匀型。MR T1W I囊液信号强度略高于、T2W I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而CT密度与之相似或略高。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结论囊性脑转移瘤形态多样,需与脑脓肿及其他肿瘤性囊性病变相鉴别,MR I多方位增强扫描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 I表现以及与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鞘瘤16例的MR I表现,并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例均位于髓外硬膜下,颈段6例,胸段5例,胸腰交界处3例,腰段2例。MR I T1W I呈长椭圆形边界清楚的混杂等、低信号肿块,内有点、片状更低信号区,T2W I肿块表现为混杂等、高信号,内有点、片状更高信号区。增强T1W I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内部点、片状更低信号区无明显强化。上述表现和病理对照,肿瘤由Anton iA区和Anton i B区相互交错组成,Anton i B区集中在囊变、出血区,增强无明显强化,Anton i A区由富细胞区及胶原组成,为增强明显强化区。结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 I表现与其病理改变有关,这些变化对正确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第二鳃裂囊肿的MRI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ileyⅡ型第二鳃裂囊肿在MRI上的特征表现,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第二鳃裂囊肿的MRI表现,其中6例行MRI增强扫描,总结其特征讨论其形成机制。结果:本组11例全部为BaileyⅡ型;MRI表现为薄壁、均质的囊性肿块,囊腔在T1WI上呈低、等、高信号(其中低信号7例,等信号2例,高信号2例),T2WI常呈等、高信号(等信号2例,高信号9例);DWI均呈等、高信号(等信号3例,高信号8例);囊壁强化或不强化,并发感染者囊壁增厚、强化;胸锁乳突肌受压向后外或向后移位,颈动脉间隙大血管向内或向后内移位,颌下腺受压移位;脂肪抑制序列可更清楚的显示病变与周围关系。结论:对于BaileyⅡ型鳃裂囊肿,磁共振图像具有明显的信号特征及部位特征,对术前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探讨神经源性肿瘤的MR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源性肿瘤13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旋回波T1加权及T2加权序列进行扫描,常规行矢状位扫描,必要时加扫轴位和/或冠状位。所有病例均通过MR图像对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是否发生坏死囊变、椎间孔改变及增强后强化情况各方面进行观察分析。结果:13例神经源性肿瘤中发生于颈、胸椎7例,肿瘤呈长圆形5例,9例肿瘤引起椎间孔扩大,肿瘤信号呈等T1信号8例,长T1信号3例,短T1信号2例,等T2信号3例,长T2信号10例,病灶内发生斑点状坏死2例,斑片状坏死3例,明显囊变1例,8例经增强扫描病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均匀强化3例。结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具有特征性MR表现,通过MR表现可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根据这些特征性表现可与其他一些椎管内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鞍区囊性病变的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鞍区囊性病变的MR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3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囊性病变包括16例垂体腺瘤囊变5、例Rathke囊肿、6例颅咽管瘤、3例垂体脓肿、2例表皮样囊肿,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2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囊性垂体腺瘤主要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14例有囊壁环形强化;Rathke囊肿、颅咽管瘤、垂体脓肿信号多变,与囊内容物有关;表皮样囊肿显示为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的信号。结论:鞍区囊性病变的临床和MRI表现特点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8.
儿童髓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髓母细胞瘤的MR I表现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髓母细胞瘤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3~13岁。所有病例均行MR I平扫与增强扫描,并对其临床MR 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块位于小脑蚓部17例,位于小脑半球2例,位于第四脑室内3例,肿瘤内发生囊变10例。MR I扫描T1W 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 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或明显强化,2例沿脑脊液播散。MR I对儿童髓母细胞瘤的定位准确率为95.5%,定性准确率达90.9%。结论MR I能提供肿瘤浸润的范围、继发改变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够做出明确的定位与定性诊断,此外,MR I还对髓母细胞瘤沿脑脊液种植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肾上腺囊肿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肾上腺囊肿的CT、MRI表现。结果:9例肾上腺囊肿,5例行CT检查:1例呈圆形,2例呈椭圆形,2例呈分叶状。平扫囊肿密度均匀,CT值15~35HU,3例囊壁有钙化;增强扫描囊内均无强化,2例囊壁呈环形强化,3例囊壁无强化。4例行MR平扫:均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并且囊内可见分隔,分隔与液体相比呈短T1短T2异常信号,厚薄均匀,边缘光滑。结论:CT、MRI是肾上腺囊肿定位、定性诊断较为可靠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炳伦 《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10):1030-1032
目的探讨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MR I表现。方法搜集20例经MR I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蛛网膜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例,女12例,行横断面及矢状面MR常规SE序列扫描,12例加做Gd-DTPA增强扫描。结果椎管内硬膜外蛛网膜囊肿5例,椎管内硬膜下蛛网膜囊肿6例,骶管内蛛网膜囊肿8例,神经鞘膜囊肿1例。囊肿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同,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MR I是诊断椎管内蛛网膜囊肿的最佳方法,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