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评价胃磁示踪法测定胃生物半排期的准确性,我们应用闪烁显像及胃磁示踪两种方法同时对37例患者进行了胃生物半排期(T1/2)的测定。闪烁显像的示踪剂为~(99)Tc-DTPA,胃磁示踪法用四氧化三铁。由闪烁显像测定的T1/2为69.3min,由胃磁示踪法测定的为67.2min,两法的T1/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1)。结果提示胃磁示踪法可以代替闪烁显像测定胃排空时问。本文还对胃磁示踪法使用过程中的干扰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Ⅱ型糖尿病患者胃液排空功能,同时观察西沙比利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 应用超声检查对22例正常组及20例糖尿病患者的胃液半排空时间进行比较,并用西沙比利(10 mg tid)治疗其中11名有胃轻瘫的病人,4周后复查对照。结果 正常组胃液半排空间为(t1/2)(14.80±4.35)min,Ⅱ型糖尿病组的胃半排空时间为(28.00±8.94)min,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差异。口服西沙比利后11名患者的胃半排空时间由(33.64±5.05)min减至(20.91±5.39)min。结论 糖尿病患者胃排空有明显的障碍,西沙比利可改善糖尿病胃轻瘫,本实验为糖尿病人临床应用西沙比利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反流性食道炎患者食道酸清除功能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对30例反流性食道炎患者及20例正常人进行食道24小时pH监测和应用胃磁图做胃排空检查,以食道24小时pH监测的卧位食道酸清除平均时间,即卧位时食道pH≤4出现至pH>4出现的总累计时间除以卧位时的总反流次数来反映食道体酸清除功能,对比分析食道体酸清除功能与胃排空的相关关系, 结果:30例反流性食道炎患者和20例正常人卧位食道酸清除平均时间分别为0.93±0.82分和0.37±0.31分,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8.72±12.4分和57.6±11.3分,P值均小于0.01,说明食道体酸清除时间延长与胃排空延缓相关,表现为反流性食道炎患者存在食道体酸清除时间延长且其胃排空延缓。结论;反流性食道炎患者存在食道体酸清除功能障碍,并与其胃排空延缓相关,机理可能是支配胃及食道的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而使得胃及食道同时出现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病人根除 HP治疗前后胃排空情况。分析幽门螺杆菌与胃排空相关性。方法 :用 1 3CO—辛酸呼气试验法和硫化锝胶体标记的核素法检测 42例 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胃固体排空。选择观察指标为固体半排空指数 (T1 /2 B)、延迟相 (L eg phese B)、排空速率 (EGC)。结果 :根除幽门螺杆菌前后慢性胃炎胃固体排空无显著差异 (P>0 .0 5 )。但临床症状积分及病理积分有显著改善 ,治疗前症状积分 7.14± 4.0 4,治疗后 4.6 8± 2 .2 8,病理积分治疗前 6 ,治疗后 3,两者间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1根除治疗 HP前后慢性胃炎的胃排空无改变。 2洛赛克加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不影响胃固体排空。 3根除幽门螺标菌后临床症状及病理积分均获改善。  相似文献   

5.
B超下观察金察金龙汤对胃排空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丽桑 《广东医学》2001,22(4):354-355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观察金龙汤对促进胃排空功能的作用。方法 B超下观察 17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 (观察组 )服用金龙汤 4周前后对胃排空时间的影响 ,并测定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清胃泌素及血浆胃动素水平。同时设 12例正常对照组。结果 正常对照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为 ( 19.16± 5 .3 0 )min ,观察组治疗前后胃液体半排空时间分别为 ( 4 3 .13± 8.46)min ,( 2 0 .83± 7.0 4)min ,治疗后胃排空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1)。结论 B超下可明显观察到金龙汤具有显著的促进胃排空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后食管动力学及胃排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文会  蒋耀光 《重庆医学》1994,23(3):134-135,139
本文对41例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后病人的食管动力学及胃排空进行了研究。发现术后残余食管呈低动力状态,蠕动峰值及吻合口部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吻合口部压力平均1.49±0.60KPa(11.17±4.47mmHg),低于正常末端食管括约肌压力,但有减轻或防止术后返流的作用。吻合方法是决定吻合口部高压区的关键。胃排空检测发现前3小时钡片排空较对照组无明显延迟,提示术后胃排空液体及可消化固体食物功能正常,但第4、5小时排空减慢,可能与术后迷走神经切断使胃蠕动减弱有关。建议术后进细软饮食以利食物的排空及吸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儿全胃食管床移植后胃排空的变化。方法:对14名全胃食管床移植术(均未附加幽门成行术)后患儿和6名健康儿童进行99m锝标记固体食物的胃排空研究。全胃食管床移植术患儿又分为术后近期组(8例,术后3~4周)和术后远期组(6例,术后l~4 a)。结果:术后近期组胃半排空时间明显延迟(70.34±10.30)min,与正常对照组(42.26±4.7)min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远期组胃半排空时间(42.21±7.41)min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胃移植治疗小儿食管瘢痕性狭窄,胃排空延迟现象并不持续存在,术中不需附加幽门成形术。  相似文献   

8.
作者以Billroth Ⅰ式胃大部切除术(BIG)、保留幽门式胃大部切除(PPG)和幽门再造式胃大部切除术(RPG)3种胃大部切除术的动物模型进行胃排空(液体排空、钡剂排空)及返流(返流指数、胃液胆汁酸定量测定)对比观察。胃液体排空采用酚红双标本稀释法。结果显示3种手术后的液体排空均比术前加快;钡餐排空结果显示RPG开始排空时间慢于BIG,半量及完全排空时间与正常犬的胃排空相似,且与BIG组无明显差异。酚红返流指数测定结果显示BIG组明显高于RPG及PPG组,RPG组的返流明显少于BIG组。综上所述,RPG之再造幽门有较满意的节制排空及减少返流  相似文献   

9.
用钡餐法观察了门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术加胃减动脉术前后的胃排空时间。结果显示:该组手术前后的胃排空时间变化与单纯行断流术组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P>0.05)。表明:在断流术基础上加做的胃减动脉术对胃的排空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液体排空和胃适应性舒张功能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胃液体排空和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了解二者之间可能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法测定15例健康自愿者和30例FD患者饮水500 ml后的胃体-底前后内径变化,以了解胃液体排空情况,用电子恒压器恒压梯度扩张法测定近端胃的最大舒张容积,以了解其适应性舒张功能.结果 FD患者胃液体半排空时间明显延迟(31.1±8.9 min vs 23.7±4.6 min,P<0.01), FD患者近端胃最大舒张容积较正常人显著小(954.3±140.8 ml vs 1062.6±122.9 ml,P<0.05),46.7%(14/30例)的FD患者存在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障碍.近端胃最大舒张容积与胃液体半排空时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容积越小,胃液体半排空时间延迟越明显(r=-0.351,P<0.05).结论 FD患者不仅存在胃液体排空延迟,而且还存在近端胃适应性舒张功能障碍,二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胃轻瘫患者胃排空功能的超声显像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进一步观察胃肠超声显像对糖尿病胃轻瘫的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 :采用胃肠超声显像方法 ,检测胃排空功能 ,与正常组进行对照比较。观察胃半排空时间 ,胃排空曲线 ,餐后早期排空百分率 ,及 12 0mim胃内食物残留率。结果 :NIDDM胃轻瘫病人胃排空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经多潘立酮治疗后改善明显。结论 :胃肠超声显像对糖尿病胃轻瘫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同时观测胃排空和胃动力的MRI检测方法,并用于胃排空和胃动力的初步研究.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进行胃排空和胃动力的MRI观测.试餐用Gd-DTPA标记的10%葡萄糖液500ml.胃排空观测用TSF/T1WI序列轴位.胃动力观测用Dyn/TSE/T1WI序列斜冠位.为比较检查的重复性,同一受试者在相同条件下行4次扫描.结果每一胃收缩波均清晰可见.胃半排空时间(T1/2)为(45.32±10.49)min,远端胃收缩频率为(2.72±0.25)次/min,收缩幅度为(40.75±3.86)%,收缩波运行速度为(0.26±0.04)cm/s.同一受试者4次检查结果为T1/2的变异系数为3.93%,胃收缩频率的变异系数为5.77%,远端胃的收缩幅度及收缩波运行速度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60%和3.40%.结论MRI为无创、动态、定量观测胃排空和胃动力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胃轻瘫(DGP)病人血浆胰高糖素样肽=1(GLP-1)水平对固体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性核素法对55例2型糖尿病病人及15例正常人(NC组)进行固体胃半排空时间(T1/2)测定.根据T1/2结果将糖尿病病人分为胃排空时间正常的DM组和胃排空延迟的DGP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空腹及餐后30、...  相似文献   

14.
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模型犬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模型犬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动力紊乱犬模型 ;采用放射性核素99Tcm 植酸钠标记的半固体试餐 ,单光子放射计算机断层显象术 (SPECT)检测胃半排空时间(GEt1 2 ) ;采用适应起搏参数从位表输入起搏信号以驱动胃电节律。结果 迷走神经干切除术后犬的GEt1 2 (79.42± 1.91)min较术前 (5 6.3 5± 2 .99)min ,(P <0 .0 0 1) ,明显延迟 ,但行胃起搏治疗后GEt1 2 (64 .94± 1.75 )min ,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 .0 0 1)。结论 采用适宜起搏参数进行胃起搏可加速胃排空 ,恢复或改变胃功能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患者固体餐胃排空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CG)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炎程度及是否活动性、临床症状等与胃固体排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30例诊断为CG的患者,根据Hp检测或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Hp阳性组(n=8)及Hp阴性组(n=22);活动性炎症组(n=16)和无活动性炎症组(n=14);炎症轻度(n=15)、中度(n=9)、重度(n=6).所有患者服标准试餐加不透X线的小钡条,5 h后摄腹部平片1张,观察胃内残留钡条数目,计算胃排空率. 结果30例CG患者平均固体餐胃排空率为(67.8±40.1)%.Hp阳性者胃排空率为(75.0±39.2)%,Hp阴性者为(65.2±4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伴活动性炎症者为(58.8±42.1)%,无活动性炎症者为(78.2±36.5)%,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胃炎轻、中、重度患者胃排空率分别为(68.3±42.8)%,(76.1±33.5)%,(54.2±45.3)%,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Hp感染、炎症及是否活动性与CG的固体餐胃排空功能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影响确定胃中间横带(MTB)靶区轮廓的因素。方法将放射性示踪剂99mTc-亚锡喷替酸混入标准食物内,口服后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胃区连续采集,获得动态胃影像,并计算胃排空时间、胃残留率。检测正常对照者、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大剂量摄入组的全胃排空及胃分区排空。结果近端胃、远端胃排空依照全胃排空模式呈正相关指数下降,近端胃较远端胃排空在单位时间内增快,MTB排空曲线与全胃排空曲线和胃区时间衰减校正曲线呈正相关指数下降,排空曲线呈不规则锯齿状。结论正常对照者MTB宽度、排空曲线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但改变试验餐摄入量时可以发生变化,摄入大剂量试验餐时MTB明显变宽。  相似文献   

17.
心理性应激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及胃粘膜的损伤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郝悦  黄裕新  王景杰 《医学争鸣》2002,23(7):603-605
目的 观察心理性应激对大鼠胃排空的影响及胃粘膜的损伤 .方法 建立心理性应激大鼠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及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 ,心理性应激条件下大鼠胃排空和胃粘膜损伤的情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 心理性应激可以导致胃排空障碍 ,在应激的第 3日大鼠的胃排空明显降低 (82 .1± 4.5 ) % ,在应激第 5日和第 7日大鼠的胃排空降低更加明显 (78.4± 5 .4) % ,(78.2± 6 .5 ) % ;而胃粘膜的损伤 ,随着应激时间的增加 ,胃粘膜损伤不断增强 .在应激第 3日大鼠的胃粘膜损伤指数为 (2 8.6± 3.6 ) ,在应激第 5日和第7日大鼠的胃粘膜损伤指数逐渐增加 (32 .1± 4.2 ,34 .6± 4.8) .结论 心理性应激可导致胃排空障碍和胃粘膜损伤 ,而且二者与应激源作用的时间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胃运动功能障碍情况,以及促胃动力药对NUD患者症状和排空的影响,探讨NUD症状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采用三维超声技术检测30例NUD患者治疗前后进食液体试餐后胃排空的指标,经计算机拟合出不同时点胃容积的变化,计算出胃半排空时间(T1/2)、胃排空时间(T)及液体胃排空曲线,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NUD组胃半排空时间及胃排空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P〈0.01,P〈0.001),30名NUD患者中有13名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约占43.33%。口服胃肠动力药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4周后部分患者腹胀、返酸、嗳气等症状明显改善,此前无胃排空延迟者症状改变不明显,全组胃半排空时间及胃排空时间缩短。结论:应用三维超声技术检测液体胃排空功能,方法简单易行、患者易接受、可多次重复,为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一种可靠、无创性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9.
王宝西  王茂贵 《医学争鸣》2003,24(5):472-474
目的 :探讨单纯性肥胖症与营养不良患儿胃动力学状态 .方法 :以牛奶作为胃液体试验餐 ,采用实时超声测定液体胃排空 .结果 :单纯性肥胖症、营养不良患儿及健康儿液体试验餐 12 0min后胃内残留率分别为 (7.4± 4 .0 ) % ,(2 3.4±5 .6 ) %和 (14 .2± 10 .5 ) % (单纯性肥胖症与营养不良患儿相比 ,P <0 .0 5 ) ;其 10 0 %胃排空所需时间分别为 (14 7± 2 8) ,(176± 18)和 (16 9± 4 7)min(营养不良患儿较肥胖患儿和正常对照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P <0 .0 5 ) ;试餐后 6 0min各组胃体蠕动频率和胃窦收缩频率 (次·min-1)分别为 4 .2± 0 .6和 4 .6± 0 .6 ;2 .5± 0 .3和 2 .7± 0 .4及 3.8± 0 .6和 3.7± 0 .9.单纯性肥胖症空腹胃动素水平 (4 4 3± 83)ng·L-1明显高于营养不良患儿 (2 19± 6 6 )ng·L-1,P <0 .0 5 .结论 :单纯性肥胖儿胃液体排空明显加快 ;营养不良患儿胃液体排空延迟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36例保留幽门、胃窦浆肌瓣式胃大部切除(简称PAFPG)术后早期X线改变进行了研究。经钡餐检查,36例均无倾倒综合征和复发溃疡,72.2%病人胃排空时间正常;早期胃滞留6例,其胃吻合口宽度明显小于排空正常者。55.6%病人残胃呈近似钩型;67%病人保留末端胃窦接近正常形态,胃窦呈僵直狭管状10例,其中9例排空异常。作者就胃大部切除术保留部分胃窦及其支配神经对术后溃疡复发和胃排空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