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梗死再生结节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肝硬化梗死再生结节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于食道或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后就诊.多数病灶呈圆形,病灶数目均大于10枚,直径0.5~2.0 cm,病灶边界多清晰,多位于肝周边邻近肝包膜下.4例结节呈簇状分布,1例呈散在分布,病灶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边缘强化.1例3周后复查,之前所见结节消失.结论 肝硬化梗死再生结节多发生于上消化道出血后.CT检查多表现为肝脏周边近包膜下簇状分布的多发、小而呈圆形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强化,在一段时间的CT随访中,病灶可消失或大小有所缩小,这些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X线及CT影像检查在高原地区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时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0月至2021年1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股骨头缺血坏死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骨盆X线检查及CT影像资料。由2名多年影像诊断经验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分别对比骨盆X线和CT影像图像进行分期,比较X线及CT检查股骨头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4例(88髋);X线及CT检查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准确率分别为87.5%、9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P=0.03)。CT对股骨头缺血坏死Ⅰ期和Ⅱ期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Ⅲ期CT准确率略高于X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Ⅳ期两者准确率均达到100%。结论 Ⅰ期和Ⅱ期股骨头缺血坏死CT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X线检查结果阴性患者如果临床高度可疑股骨头缺血坏死,应需要进一步CT检查。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的MRI、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SNN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8例行腹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同时行MRI和CT检查。结果:病灶位于肝右叶39例(39/47,83.0%),肝左叶8例(8/47,17.0%);分布于肝实质边缘42例(42/47,89.4%),肝脏深部5例(5/47,10.6%);病灶最大径≤2.5cm者25例(25/47,53.2%)、>2.5cm者22例(22/47,46.8%);形态不规则29例(29/47,61.7%),呈圆形或椭圆形18例(18/47,38.3%)。MRI示所有病灶于T1WI上呈低信号-等信号,32例病灶T2WI上呈等信号-稍高信号、8例呈稍低信号。CT平扫示所有病灶内部呈稍低-低密度影,1例病灶边缘可见环形钙化。三期增强扫描显示所有病灶内部无强化,周边有薄环状延迟强化,其中18例病灶内间隔有轻度强化。结论:SNN的MRI、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6例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进行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观察并记录病灶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增强特点。结果病灶多位于肝表面和肝浅表实质内,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最小的1.7cm×2.1cm,最大的4.9cm×3.7cm,CT平扫4例为低密度影,1例为等密度影,其中1例内部密度不均匀,可见片状等密度影,增强后5例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内部无增强表现,1例病灶内部见多发斑块状与肝实质等密度强化灶,病灶边缘见细环形强化且在延迟期更明显。结论病灶内部三期基本无强化和周边可伴有或不伴有环形强化为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主要CT表现,MSCT是诊断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小晶 《放射学实践》2007,22(3):268-270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肝癌与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双期扫描的影像表现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28例肝硬化再生结节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的CT征象.扫描层厚5~10 mm,对比剂为60%的有机碘水溶液,用高压注射器静脉团注,注射流率3 ml/s,总量80~100 ml.动脉期扫描为注射开始后25~30 s,门静脉期为60~70 s.结果:小肝癌平扫多数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动脉期全瘤范围强化,其强化密度高于肝但低于同层主动脉,门脉期肿瘤密度从高于肝迅速降至低于肝,同时也低于同层主动脉密度.肝硬化再生结节表现为平扫一般为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动脉期大多数再生结节不强化或呈低密度,极少有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再生结节多数为均匀强化,少数为低密度.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具有诊断意义,特别是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硬化后期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3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PV)增强检查。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门静脉CTPV,所有患者全有门静脉主干曲张外,以脐周静脉、腹膜后静脉、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奇静脉扩大为主,部分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门静脉栓子形成。结论:CTPV可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体静脉之间侧支循环血管曲张及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附8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表现.方法:利用螺旋CT对疑有股骨头坏死的86例患者进行扫描.结果:86例患者发现107个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并表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病理时期的CT表现.结论:螺旋CT扫描能较早的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并能显示病变范围,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MRI特征性表现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特征表现在股骨头缺血坏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和总结60例86髋经临床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均同期行MRI、CT检查.结果:①18个早期病变中,CT示10个表现骨小梁结构模糊,16个表现单纯高密度硬化;MRI示15个出现骨髓水肿,13个有“线样征”;②68个中晚期病变中,股骨头骨小梁断裂及皮质塌陷,CT 45个,MRI 30个(P<0.01);髋臼病变并骨质疏松,CT 49个,MRI 35个(P<0.01).MRI显示51个关节积液.其他影像学表现两者类似.结论:骨髓水肿,“线样征”是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MRI特征性表现.骨小梁结构模糊、中断、碎裂骨折、皮质塌陷及骨质疏松改变CT优于MRI.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X线、CT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ANFH患者影像学资料,并进行总结比较。结果 36例中双侧发病13例,占36%;单侧发病23例,占64%。X线检查:股骨头未发现异常6例,诊断为Ⅰ期1例,Ⅱ期9例,Ⅲ期12例,Ⅳ期8例;CT检查:股骨头未发现异常1例,CT诊断为Ⅰ期4例,Ⅱ期8例,Ⅲ期15例,Ⅳ期8例。结论 X线片是诊断ANFH最基本、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但对早期病变易漏诊,对中、晚期AFHN可明确诊断。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显示病理Ⅱ期ANFH,对于ANFH的早期诊断和分期比X线片优越。  相似文献   

10.
股骨头坏死CT与MRI诊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股骨头坏死CT与MRI征象,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09年1月经临床病例证实的36例60个股骨头坏死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分析其诊断方法及临床价值。结果:Ⅰ~Ⅱ期共30个股骨头,CT检查16髋未见明显异常征象,14髋发现条带状和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及局部囊变等征象。MRI检查均表现为不等的片状或线状高信号,并伴有少量关节腔内积液。Ⅲ期:17个股骨头,CT发现有16髋骨小梁缺失以及细小囊性变形成,而MRI发现17髋,表现为骨小梁缺失,部分呈长T1、T2信号。股骨头塌陷13例,CT发现12例,MRI发现13例。结论:MRI检查股骨头坏死,能提供其不同时期的影像特征,并可做出准确的判断,是临床检查股骨头坏死的一种较佳方法。  相似文献   

11.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63例75个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平片、CT及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75个早期ANFH中, Ⅰ期30髋;Ⅱ期45髋;早期(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X线平片、CT及MRI的确诊率分别是25.3%, 64%及100%.结论 MRI在早期诊断ANFH的敏感性和准确率方面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分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分期认识。方法 对 5 6例经影像、临床确诊非外伤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首次 CT片进行分析。结果  5 6例患者 ,70个股骨头中 , 期 1 3个 ,CT表现为“星征”变形 ,骨质斑片状硬化并疏松 ; 期 2 1个 ,CT表现为“星征”消失 ,骨质斑片状硬化和 (或 )囊状透光区 ; 期 2 0个 ,CT表现为骨质硬化、囊变 ,“新月”征阳性 ,骨质轻度碎裂 ,关节面轻度塌陷 ; 期 1 1个 ,CT表现为股骨头变形 ,骨质碎裂 ,关节面塌陷 ; 期 5个 ,CT表现为在 期基础上合并退性行骨关节病。结论  CT能准确地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进行分期 ,为临床选择治疗手段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CT及磁共振成像(MRI)的影像表现。方法对本院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共21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的患者的CT及MRI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21例患者均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晚期患者(Ⅲ、Ⅳ期),其中14例为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7例为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单侧髋臼,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双侧髋臼。结论 CT及MRI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累及髋臼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影像学(X线平片,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确诊的病例,比较分析25例34个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平片,CT及MRI的诊断结果。结果34个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Ⅰ期13髋,Ⅱ期21髋。早期(Ⅰ~Ⅱ期)股骨头坏死的X线平片,CT及MRI的确诊率分别是32.4%,61.8%及100%。结论MRI与其它影像检查方法相比能够更早发现病变,且敏感性和准确率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64排CT三期扫描在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smal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患者的CT图像,采用双源64排螺旋CT机(SIEMENS),扫描参数:120 kV,270~300 ms,层厚7 mm,螺距3;平扫后增强三期扫描,分别为: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25~30 s)、门脉期(注射对比剂后50~60 s)及延时期(注射对比剂后120~180 s)扫描.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或以上水平的影像学专家在不知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各自独立分析SHCC各时相表现,分别确定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点,如2人意见不同时可进行讨论,直至2人意见相同.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 57例患者共发现7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时期检出率分别为92.9%、75.7%和81.4%,三期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HCC动脉期检出率最高,定性诊断主要依据增强的动态变化特点,CT三期扫描可提高SHCC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普通双层螺旋CT对肺部单发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肺部单发结节患者的常规螺旋CT扫描(SCT),双层高分辨率CT(HRCT)及三期增强扫描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常规SCT、HRCT对病变定位、定量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HRCT和三期扫描对良性结节、恶性结节、炎性结节的诊断率分别为93%、92%、100%,后两者与常规S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普通双层SCT,结合结节局部HRCT及三期扫描,对结节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门脉右支前间隙增宽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穿刺活检确诊的早期肝硬化患者及42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多排螺旋CT片,测量门脉右支前间隙及门脉右支的宽度;同时选择40例无肝脏疾患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测量门脉右支前间隙及门脉右支的宽度;对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肝脏门脉右支前间隙及门脉右支宽度分别为(5.5±2.4)mm和(11.84±1.91)mm,早期肝硬化组门脉右支前间隙及门脉右支的宽度分别为(13.6±5.8)mm和(12.36±1.97)mm,而乙型肝炎组门脉右支前间隙及门脉右支的宽度分别为(5.7±3.1)mm和(12.13±1.89)mm.经统计学分析早期肝硬化患者门脉右支前间隙宽度同乙型肝炎组及正常组门脉右支前间隙宽度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门脉右支宽度的差别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同时,乙型肝炎组同正常对照组间门脉右支前间隙宽度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门脉右支宽度的差别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排螺旋CT测量门脉右支前间隙增宽,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结节与小肝癌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肝硬化结节及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方面,CT、MRI仍是目前临床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本文阐述肝硬化结节演变为肝癌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的CT、MRI表现及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现状,这几个环节包括肝硬化再生结节、发育不良性结节(低、中、高级)、小肝癌及肝癌,它们在CT、MRI表现上各有特征,但相互间也有影像学表现上的重叠,故多数较典型者可以通过CT密度值、MRI信号值及增强表现判断其性质,少部分诊断有困难的病灶可以通过双动脉期扫描、MR菲立磁增强及灌注成像等方法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分析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BRONJ)的临床及CT表现,探讨CT对BRONJ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BRONJ患者5例,其中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例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5例均有完整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5例BRONJ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颌骨硬化,4例位于下颌骨,1例位于上颌骨,骨质硬化均累及牙槽嵴及齿槽骨板。2例BRONJ患者颌骨硬化较广泛,导致邻近的下颌管狭窄。5例BRONJ患者同时伴有溶骨性骨质破坏。结论:BRONJ常伴颌骨骨质硬化,易累及牙槽嵴及齿槽骨板是其特征性表现,CT检查有助于早期、准确地诊断BRONJ,可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对肝炎后肝硬化疾病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Child分级相关性的价值.方法 对62例肝硬化患者行全腹16层螺旋CT扫描,用仪器自身携带体积测量软件测定全肝、左外叶、尾状叶及脾脏体积.肝硬化CT分级纳入参数有全肝体积、左外叶体积、尾状叶体积、脾脏体积、脾/肝比、腹水、侧枝循环、肝表面改变.将上述观察指标与Child-Pugh分级行相关分析.结果 肝左外叶体积(P=0.001)和腹水评分(P=0.001)与肝硬化严重程度(Child分级)呈明显相关性.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评价肝硬化肝功能严重程度.肝左外叶体积越大,肝功能越好;腹水程度越重,肝功能就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