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为乳腺脓肿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指导临床医师早期干预和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乳腺外科收治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328例病历资料。根据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有无进展为乳腺脓肿,分为乳腺炎组276例和乳腺脓肿组5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发展为乳腺脓肿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病原学分布和药敏结果。结果 328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发展为乳腺脓肿52例,发生率为15.8%;共分离出64株病原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3株,占89.8%。MSSA和MRSA均对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万古霉素等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经Logicstic回归分析,初产、乳头(或乳晕)区发病、非医务人员按摩史等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发生乳腺脓肿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乳头(或乳晕)区发病者进展为乳腺脓肿的风险最高(OR=4.33,P=0.000)。结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发生乳腺脓肿危险因素较多,其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并结合细菌耐药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减少乳腺脓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治疗措施,为相关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8月-2019年7月确诊的14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于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140例作为对照组,乳腺专科检查无异常并且无其他系统严重病变,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情况,对比两组的临床因素,包括年龄、体质指数、婚姻状况、初潮年龄、乳头内陷、流产次数、生育次数、初育年龄、口服避孕药史、哺乳期积乳史、哺乳时间,通过统计学分析判断以上各项是否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记录病例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病变多位于乳头乳晕区及外上、内上象限,病理学分型以乳腺导管扩张症及导管周围乳腺炎多见。两组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乳头内陷、生育次数、哺乳期积乳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年龄、婚姻状况、流产次数、初育年龄、口服避孕药史、哺乳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乳头内陷、生育次数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危险因素。单纯手术治疗19例,药物治疗121例,其中三联抗分枝杆菌药物治疗85例、皮质醇激素治疗36例,临床效果肯定。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受到体质指数、初潮年龄、乳头内陷、生育次数多因素影响,针对患者疾病情况积极采取个体化治疗措施,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2年5月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于该院进行体检的60例哺乳期非乳腺炎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2组研究对象均行超声影像学检查。同时对比2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哺乳情况,分析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研究对象的乳腺肿块形态、边界及肿块血流信号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研究对象妊娠次数、乳腺外伤情况、糖尿病史、生产方式、产后不良情绪发生情况、哺乳姿势、婴儿吸乳方式、每次哺乳时间、哺乳后乳头清洁频率、哺乳状况、非医务人员按摩情况、哺乳时长、吸奶器使用情况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次数1次、有糖尿病史、剖宫产、产后有不良情绪、哺乳姿势为平躺、反复有乳汁淤积是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每次哺乳前后清洁乳头、哺乳时间>6个月则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 哺乳期乳腺炎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肿块周围和内部呈点状散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手法乳房按摩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75例)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7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手法按摩,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满意度及症状。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继续哺乳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疼痛缓解时间、复发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乳房按摩可使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的疼痛时间及复发率减少,使继续哺乳率升高,提高了治疗效果,提升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非哺乳期乳腺炎为非哺乳期间发生的一种乳腺炎性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有效且常用的方法,不同病情及患者的不同要求,选择的手术方法存在一定差异,如病灶切除、皮下腺体切除、即刻乳房重建术等,但手术切除病灶对乳房形态影响较大,即刻安置乳房假体可能出现假体感染、重建失败的风险。针对对术后美容要求高的患者,可选择保留乳头乳晕的皮下腺体全切、即刻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植入、Ⅱ期更换假体的手术方式,其几乎可避免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复发,同时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本文主要对双侧乳腺皮下腺体切除联合扩张器植入乳房重建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1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评估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福建省22所医院共3 327例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分析其SSI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 327例患者,恶性肿瘤者1 502例(45.19%),平均手术时间(101.18±8.04)min;共发生SSI 24例,发病率为0.72%;253例(7.60%)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62.66%在术前0.5~2 h内使用抗菌药物。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SS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是SSI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非局麻乳房清洁切口SSI控制情况较好;同时,临床术前应主动评估患者SSI危险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7.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强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256-2257
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98例行阑尾切除治疗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为7.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与切口感染有关,而切口感染与性别和切口长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表明,手术方式、BMI、手术时间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开腹手术、BMI≥24kg/m2、手术时间≥1 h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性大,对以上三个危险因素加以重点评估和合理控制,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院前影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院前影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84例,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61例)和死亡组(2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探讨院前影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首次呕吐时间、呕吐次数、呼救率、采取催吐率、入院时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首次呕吐时间、呕吐次数、入院时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水平是影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实施院前急救十分必要,通过对服毒者早期尽快采取催吐、增加呕吐次数,争取患者配合救治,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成年居民血脂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桐乡市≥18岁成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脂检测,采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600名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率为36.33%(标化率36.11%),其中HDL-C、TG、TC和LDL-C异常率分别为27.33%、15.67%、4.83%和4.83%,标化率分别为29.17%、15.13%、3.18%和3.12%;除LDL-C异常率女性高于男性(P0.05)外,其余各项血脂异常率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边缘异常率、血脂边缘异常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P0.05),HDL-C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3.398)、糖尿病(OR=1.694)、高血压(OR=1.717)和总静态时间(OR=1.712)与血脂异常相关。结论桐乡市成年居民血脂异常率较高,以HDL-C降低、TG升高异常率为主。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社区血脂异常综合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徐娟 《健康生活》2023,(10):18-19
<正>急性乳腺炎是一种乳腺的急性感染,通常发生于哺乳期女性。其实,非哺乳期女性和男性甚至是新生儿都会患上急性乳腺炎。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包括乳房肿胀、疼痛、红肿、发热等。急性乳腺炎患者除了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密切监测病情、适当按摩乳房、保持乳房清洁干燥、保持饮食清淡而有营养、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定期到医院复查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危险因素及膳食营养干预效果,旨在为临床降低GDM发病率和改善妊娠结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武汉中心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9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GDM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GDM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孕妇进行膳食营养干预,而对照组孕妇未进行任何营养干预。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调查所有孕妇的一般资料,依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GDM的危险因素,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GDM的发生与孕妇的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体育锻炼及血红蛋白(Hb)水平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35岁)、孕前BMI(≥24 kg/m~2)及有糖尿病家族史是GDM的危险因素(P0.05),而体育锻炼为保护因素(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妊娠高血压、产褥感染以及巨大儿发生率、胎儿窘迫、早产及羊水过多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GDM发病率与年龄、孕前BM及有糖尿病家族史密切相关,体育锻炼能够降低GDM的发生,进行膳食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急性乳腺炎是产褥期常见病,患者均为哺乳者,又称哺乳期乳腺炎,以初产妇多见,发病多在产后3~4周,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当细菌侵入乳管和乳腺组织时,即可引起急性乳腺炎,如不及时处理,则发展为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乳腺炎或乳房脓肿。本文通过采用乳腺动力治疗仪联合消炎通乳汤治疗乳腺炎84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哺乳期乳腺炎是产妇哺乳期乳房常见症状,尤其在初产妇中出现率更高。在哺乳初期,因初产妇的乳头较小并多内陷,新生儿吸吮乳头容易产生疼痛,产妇此时多惧怕疼痛而不愿喂奶[1]。这样一方面使新生儿不能有效地吸吮母乳,另一方面也使乳汁滞积于哺乳期妇女的乳腺小叶中,使乳房出现胀痛等而引发乳腺炎[2]。哺乳期乳腺炎多伴有局部红、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72例B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病史进行调查,与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72例进行对照,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 72例BD患者中急性起病者占34.7%(25/7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等13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 0.01或<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体质指数、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及脑卒中病史是BD发病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15、2.435、4.072、5.162和21.023 (P< 0.01或<0.05).结论 年龄、体质指数、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脑卒中病史是B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控制体重、血压,限制饮酒,防治脑卒中等措施将有助于预防B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葫芦岛市龙港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PMOP)患病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或体检的绝经后妇女8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一般资料,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诊断PMOP患病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MOP的影响因素。结果发放830份问卷调查,回收822份,回收率99.04%(822/830)。经检查筛选出PMOP患者247例(PMOP组),患病率为30.05%(247/822),其余575例归入非PMOP组。两组年龄、BMI、绝经年限、生育次数、经常运动、文化程度、饮酒、饮用绿茶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生育次数、绝经年限是葫芦岛市龙港区绝经后妇女患PMOP的危险因素(均P0.05),而BMI、经常运动、饮用绿茶则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葫芦岛市龙港区绝经后妇女PMOP患病率较高,应结合危险因素做好预防措施,降低PMOP患病率。  相似文献   

16.
林艳玲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656-2656
目的 研究妇女在产褥期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以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3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109例产褥期妇女乳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生乳腺炎的原因.结果 有90%的产妇为初产妇,其91%的患者是因为不正确哺乳及乳头发育异常所引起.结论 产妇在产后一定要选用正确的哺乳方式,还要警惕因乳头发育异常而引起的乳房炎,并做好相关的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高血压反应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6例。收集其人口学特征、临床指标和血管危险因素,评估急性高血压反应;使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急性高血压反应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66.67%明显高于非急性高血压反应组的3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高血压反应组MMSE评分以及即刻回忆、延迟回忆、定向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视空间能力评分均明显低于非急性高血压反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认知功能障碍97例(55.11%);认知障碍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入院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后肺部感染率、急性高血压反应率、急性高血压反应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后肺部感染、急性高血压反应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急性高血压反应会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应加强脑卒中后肺部感染防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208例行颈部彩色超声检查有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形成的ICVD患者,根据超声表现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5例)及稳定斑块组(133例).所有患者均记录相关疾病病史及ICVD的传统危险因素.先以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非条件Logi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呈正相关(P<0.01或<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呈负相关(P<0.01);两组在冠心病病史、生活规律、家族高血压病史、饮酒、家族卒中病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是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33、7.16、6.15、2.28,P<0.01);而HDL-C是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OR值为0.84,P<0.01).结论 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男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吸烟.而HDL-C是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保护因素.对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我院接诊的6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与30例正常人进行研究。结果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患者的CD3+、CD8+的数目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组患者的CD56+CD16+NK的数目、IgM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C3、C4及B因子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与正常人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导致脑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脑动脉硬化患者(观察组)以及同期于我院60例体检正常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纳入研究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结果记录所有纳入研究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史、个人史以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并比较所有纳入研究者其上述资料间的差异,通过非条件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脑动脉硬化的相关因素。结果经非条件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2组在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以及TG、FPG、UA和血压比较上均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可得,年龄、吸烟、糖尿病以及TG、FPG、UA和血压均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吸烟、糖尿病以及TG、FPG、UA和血压均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