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徐惠良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43-5344
目的:探讨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2010年于该院进行治疗的38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鼻导管给氧组)19例和观察组(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组)19例,将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及机械通气率、家长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家长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机械通气率低于对照组,血气分析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给氧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改善血气分析及降低机械通气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重症肺炎具有多发性和反复性,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本研究分析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联合酚妥拉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06-12-2018-04-27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的30例患儿为观察组,另选取性别、年龄、氧合指数、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观察组相匹配单纯采取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的30例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收缩压、舒张压、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60.00%,χ~2=4.022,P=0.045。治疗后,观察组PaO2水平为(80.76±7.96)mm Hg,高于对照组的(71.59±9.74)mm Hg,t=3.993,P0.001;观察组SPO2水平为(81.63±4.98)%,高于对照组的(60.84±5.62)%,t=15.165,P0.001;观察组PCO2水平为(42.62±7.11)mm Hg,低于对照组的(49.24±7.20)mm Hg,t=3.583,P=0.001;观察组CRP水平为(13.11±3.16)mg/L,低于对照组的(23.65±2.12)mg/L,t=15.171,P0.001;观察组IL-6水平为(23.12±5.30)pg/mL,低于对照组的(46.16±6.31)pg/mL,t=15.314,P0.001。结论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联合酚妥拉明治疗可提高有效率,改善血气指标,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8月来本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通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Pa O2、Pa CO2、p H值)及不良反应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a O2、p 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67.45±3.92)、(59.16±4.27)mm Hg(1 mm Hg=0.133 k Pa)、(7.46±0.03)、(7.38±0.04)],Pa CO2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8.10±4.88)、(65.37±5.69)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指标,临床应用不良少,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振霞 《疾病监测与控制》2019,13(6):449-451,457
目的:观察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登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以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动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血氧代谢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呼吸动力学指标(内源性呼吸末正压、气道阻力)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静态顺应性水平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两组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显著提高(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两组血氧代谢指标中血氧含量显著提高(P0.05),最大耗氧量及氧摄取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两组质量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心力衰竭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优化血气分析及血氧代谢,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个性化体位管理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9月我院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两组均行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个性化体位管理,两组均持续观察至患者出院,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低于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 O2)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个性化体位管理联合无创正压通气可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指标,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联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distress syndrome,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1月收治的NRDS患儿84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CPAP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PS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气指标与并发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73.81%),相关并发症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Pa O2、Pa CO2检测结果 [(76.01±5.34)、(41.74±4.25)mm Hg]优于对照组[(62.87±8.48)m、(52.14±7.6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S与CPAP联合治疗NRDS疗效确切,利于促进血气指标与肺功能的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氨溴索联合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给氧(NCPAP)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对血气指标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112例NRDS患儿按治疗方式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孕妇56例,对照组给予NCPAP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以氨溴索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血气指标、炎症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64%较对照组80.3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及IL-18水平(49.23±6.13)mm Hg、(24.11±3.05)ng/L、(52.10±6.54)ng/L及(257.69±32.49)ng/L比对照组(52.80±6.45)mm Hg、(40.85±5.68)ng/L、(63.24±8.45)ng/L及(322.58±46.74)ng/L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Pa O2)(64.11±8.13)mm Hg高于对照组(57.30±7.2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联合NCPAP在NRDS中的疗效优于单用NCPAP,对血气指标及炎症反应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存在呼吸暂停症状的早产儿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高流量加温湿化经鼻导管正压通气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以往由本院收治的存在呼吸暂停症状的早产儿6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高流量加温湿化经鼻导管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早产儿血气指标、住院治疗总时间、通气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例数等。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呼吸暂停病情控制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68.3%,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早产儿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 O2)、血氧饱和度(Sp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组间数据比较无差异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组患儿呼吸暂停消失时间、72h内呼吸暂停次数和无创通气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存在呼吸暂停症状的早产儿采用高流量加温湿化经鼻导管正压通气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儿的呼吸状态恢复正常,尽可能缩短通气治疗时间,同时减少不良事件,充分保证患儿安全,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内正压(BiPAP)通气对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疲劳影响.方法 对48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采用经鼻(面)罩BiPAP通气,动态观察其治疗前及治疗2、4、24、72 h的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和呼吸浅快指数(RSBI)的变化情况.结果 BiPAP通气治疗前及治疗2 h后动脉血气的pH值分别为7.21±0.03、7.29±0.03,PaO2分别为(44.1±6.4)mm Hg(1 mm Hg=0.133kPa)、(56.2±7.7)mm Hg,PaCO2分别为(90.6±203)mm Hg、(73.0±7.6)mm Hg,辅助呼吸肌动用评分分别为(3.78±0.82)分、(2.46±0.81)分;治疗前及治疗24 h后心率分别为(111±15)次/min、(89±11)次/min,呼吸频率分别为(27±9)次/min、(21±4)次/min,呼吸困难评分分别为(3.59±0.38)分、(2.48±0.36)分;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RSBI分别为(76.0±8.4)次/(min·L)、(52.0±4.8)次/(min·L).通气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均显著好转.结论 BiPAP通气能迅速改善动脉血气,降低心率和呼吸频率,减少辅助呼吸肌参与,从而避免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确诊为COPD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20例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同时予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导管持续吸入氧气。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2 h和12 h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同时记录RR、HR、MBP等指标。结果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对提高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及改善呼吸衰竭的效果肯定(P<0.05)。结论对COPD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经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治疗可以提高疗效,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监测患者动脉血气pH、PaO2、PaCO2)的变化,评价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 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63例COPD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BiPAP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对照组给与呼吸兴奋剂,观察治疗前、治疗2 d后的血气PH、PaCO2、PaO2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后2 d治疗组血气指标PaO2 明显上升,Pa CO2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无创性正压通气治疗COPD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7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8例,在进行抗感染、对症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分别给予持续静脉滴注尼可刹米或无创正压通气治疗6 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及血气分析变化.结果两组治疗6 h后,治疗组在收缩压、心率、呼吸频率方面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对照组pH值无改善,而治疗组pH值显著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有动脉血氧分压上升[(81.7±6.3)mm Hg(1 mm Hg=0.133 kPa)比(50.6±4.3)mm Hg,(67.6±7.4)mm Hg比(50.8±5.2)mm Hg]和且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下降[(49.6±4.5)mm Hg比(78.5±10.4)mm Hg,(60.8±6.1)mm Hg比(76.8±8.3)mmHg],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适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其在改善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方面均优于常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早期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血气指标及预后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期为提高该类患儿的治愈率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8年5月阳谷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患儿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其中观察组采用CPAP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经鼻导管吸氧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炎症因子变化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儿在肺部啰音、发绀、呼吸困难消失时间及心率恢复正常时间均早于对照组患儿,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1)。治疗前两组患儿Sa O_2、Pa O_2、Pa CO_2及p H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Sa O_2、Pa O_2、Pa CO_2及p H血气指标在治疗后均有好转,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Sa O_2、Pa O_2、Pa CO_2及p H血气指标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儿IL-6、IL-8及TNF-α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IL-6、IL-8及TNF-α炎症因子在治疗后均有所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IL-6、IL-8及TNF-α炎症因子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在单个并发症及总并发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患儿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早期CPAP可显著改善小儿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血气指标及预后,降低病死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联合氧雾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7月海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连接BiPAP无创呼吸机, 采用S/T模式进行无创机械通气;观察组在通气过程中给予雾化吸入药物, 两组均连续治疗7 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 d检测血气指标、生命体征指标, 采用COPD患者自我评估量表(CAT)及DECAF量表评估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水平, 统计治疗转归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73.41 ± 5.26)mmHg(1 mmHg = 0.133 kPa)比(65.11 ± 4.33)mmHg、0.921 ± 0.052比0.884 ± 0.039],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45.20 ± 5.33)mm...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呼吸机撤离时的呼吸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时呼吸力学指标的范围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32例机械通气撤机时,新生儿在持续气道正压(CPAP)模式、脱机拔管前及拔管后20min等条件下的呼吸力学指标范围.根据拔管48h内是否重新插管,将以上病例分为撤机成功组与失败组.结果 成功组的呼吸力学范围:平均气道阻力(Rawmean)为(93.7±14.3)cmH2O/(L·S)(1cmH2O=98.07Pa)、呼吸系统顺应性(Crs)为(0.65±0.09)ml/(cmH2O·kg)、呼吸功(WOBp)为(1589±133.2)g·cm/(min·kg);失败组:Rawmean为(98.6±15.5)cmH2O/(L·S)、Crs为(0.57±0.08)ml/(cm H2O·kg)、WOBp为(1782±148.6)g·cm/(min·kg).Crs与WOBp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脱机成功率为95.4%.结论 呼吸力学的检测对新生儿呼吸机的撤离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对呼吸系统顺应性和呼吸功的检测,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28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给予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对照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各6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65.43±3.36)、(75.68±4.26)mm Hg(1 mm Hg=0.133 k Pa),(49.88±3.97)、(41.04±2.59)mm 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052、28.882、19.972、6.599,均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31%(61/64),高于对照组的81.25%(5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7,P0.05)。两组患者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68.72±5.67)、(138.78±14.21)h、(24.66±4.75)d与(59.28±3.56)、(94.51±6.64)h、(17.46±2.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有效增加潮气量与通气量,改善患儿的氧合功能,给予患儿更强的呼吸支持作用,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进行治疗的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82例,按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血气分析指标、呼吸频率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肺部啰音、三凹征、发绀、气促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及呼吸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PaCO_2、PaO_2、呼吸频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5.1%)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8,P<0.05)。结论经鼻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可提高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效果,改善患儿血气分析结果,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口/鼻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7年6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8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面罩吸氧)和观察组(采用经口/鼻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每组40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h的肺功能、血气分析、血清一氧化氮(N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内皮素(ET)及β -ET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2、24h的肺功能、血气分析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24h血清NO、CK-MB、ET及β-ET水平分别为(13.05±2.40)、(15.56 ±2.41).μmol/L,(42.16 ±4.85)、(30.34 ±3.47) U/L,(48.24±5.45)、(44.05±5.41) ng/L,(1.41±0.18)、(0.85±0.03) ng/L,与对照组的(9.56±2.35)、(11.34±2.29)μmol/L,(53.14±4.97)、(45.21±5.02)U/L,(55.13±5.64)、(50.17±5.74) ng/L,( 1.82±0.14)、( 1.05±0.17) 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口/鼻面罩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肺功能和多项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鼻间歇湿化高流量正压通气联合纳洛酮在极低体重早产儿呼吸暂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78例合并呼吸暂停的极低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治疗组采用经鼻间歇湿化高流量正压通气与纳洛酮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血气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氧疗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呼吸暂停持续时间、呼吸暂停次数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动脉血氧分压(Pa O_2)、氧饱和度(Sa O_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5.13%)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鼻间歇湿化高流量正压通气与纳洛酮联合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患儿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儿血气指标,且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序贯高流量鼻导管湿化氧疗(HHFNC)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RF)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3年3月本院接受治疗的肺炎合并RF新生儿10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CPAP序贯常规鼻导管吸氧治疗)和观察组(NCPAP序贯HHFNC治疗)各51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24 h后血气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功能。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观察组短于常规组;治疗24 h后,两组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及pH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76.36±7.28 mmHg、204.75±20.15mmHg、7.25±0.59)均高于常规组(72.57±7.05mmHg、193.07±19.47mmHg、6.93±0.51),呼吸频率(51.43±3.67次/min)低于常规组(53.82±4.16次/min),两组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C反应蛋白(9.25±1.06 mg/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1.22±0.31)、降钙素原(1.17±0.31 ng/L)均低于常规组(10.84±1.27 mg/L、1.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