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目前仍被视为治疗出血证的一般原则。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唐容川的治血四法于此略陈管见。1止血为第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大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证,亟需抢救及时,方能挽救垂危于顷刻。邓老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对治疗此症,深有体会。现把其部分治疗经验整理于下,以供参考。治疗血证,邓老推崇唐容川《血证论》,认为它集历代辨治血证之大成,而又有个人独立创见。唐氏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中,以消瘀最为重要。凡离经之血都是瘀血;瘀血不除,则脉络阻滞,血不归经,出血难止,新血不能复生。邓老曾自拟止血散,由花蕊石、白芨、血余炭三味药组成,其比例为2∶2∶1,以花蕊石化瘀止血为君,配以收涩止血之白芨、血余炭,活血与收敛相辅相成。去年在急诊室以此方试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止血率达95%以上,大便隐血平均5  相似文献   

3.
《血证论》,是清代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目前仍被视为治疗出血证的一般原则。笔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唐容川的治血四法于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4.
眼底血症是眼底出血性疾病的统称,多种眼病均可导致.病因复杂,表现不一,迁延难愈.当前对于此病治疗,各家经验纷繁复杂且难以统一,多为单方验方.谢立科教授执简驭繁将眼底血证分为"早、中、晚"3期论治,结合唐容川"止血、消瘀、宁血、补虚"4法,结合眼底血症各期特殊眼底表现,早期止血为首,中期消瘀为重,中晚痰瘀同治,晚补虚扶正...  相似文献   

5.
治血四法出自唐容川《血证论》,其对血证的论述见解独到,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堪称血证之治法大纲.吴润秋教授临床治疗血证专宗唐容川治血四法,并对唐容川治血四法关系进一步阐发,指导血证临床辨证及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6.
逐瘀止血法属反治法,谢萍教授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丰富,见解独到,妇科多血证,谢萍教授结合妇女经期当行,产后需补的生理特点,灵活运用逐瘀止血之法,通因通用,使瘀去正复,血当自止。  相似文献   

7.
对本病的治疗,应根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血脱者当益其气”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大法则。塞流,即是止血救急,是急则治其标的方法,此法应在出血较多时应用,根据崩漏多虚、多热、多瘀的特点,临床多分为逐瘀止血,清热止血,收涩止血等方法。澄源,就是澄本求源,是缓则治其本的意思,用于出血将止或明显减少之后,此时应注重辨证求  相似文献   

8.
按清代名医唐容川所著《血证论》中治疗血的总则:一止血、二消瘀、三宁血、四补血.笔者在临床上体会到,此四法非单适于治疗吐血,诚亦治疗崩漏之大纲也.崩证发病急而血量多,古有“血山崩倒”之喻;漏证虽发病缓、血量少,但病势缠绵而淋漓不断,总的出血量亦不少.因之,无论或崩或漏,均可损失大量血液,甚者可危及患者生命.血为人身生命之源泉,因而治疗崩漏当以止血为第一要务.所谓“留得一分血,保得一分命”之语,强调得好.血止之后,离经之血,未必尽去,其不能复还故道者是为瘀血,瘀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且瘀血留阻经络,每可致少腹刺痛,或结为症瘕,壅而生热,亦常为崩漏复发之病根,故血止后又必亟须消瘀。然对较缓之漏证,则不必待血止之后方行消瘀,而应在止血方中兼用化瘀之品,可收血止瘀化之功,从而缩短疗程.血止瘀化之后,方可言宁血.所谓宁血,具有冶病求本,根除病患之意.但此法不能施之过早,过早反有除邪不尽之弊,至于补血,则是为了巩固疗效,用些益气生血方剂,扶助中焦受气取汁之能,  相似文献   

9.
唐容川,清代名医,代表作《血证论》。提出治血先分部,再从脏腑分属论治。创止血、消淤、宁血、补虚等治血四法。四法了不同病期自有侧重,但并非孤立,而是法中有法,四法交融。治血必重气,一切血证皆宜治气。处方用药因血证以火热气盛为多,善用寒凉,但不废弃温补。兼用外治疗法对血证能取急效。  相似文献   

10.
比较了唐宗海及张锡纯论治吐血的异同。二者对吐血的病因多责之于气逆与火热,治疗以降胃止血为首要, 并均注重消瘀。但唐宗海主张止血后再消瘀,张锡纯则以消瘀寓于止血中;急性出血,唐宗海予以独参汤,张锡纯则以独参汤配代赭石;对于血证复发,唐宗海立宁血及补血法,而张锡纯善用代赭石。认为张锡纯的论述对唐宗海治吐血四法可形成一定的补充,对现代临床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血证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多认为以火热迫血妄行为主,但火热郁结可致血滞为瘀。瘀血凝滞,亦可郁而化热,以致血热与血瘀并存两者互为因果、表现“瘀热相搏”的病理特点,这类出血与单纯的血热妄行和血瘀络损均不相同,表现有血热、血瘀、出血等症候,治疗当予凉血化瘀,止其妄行之血。因此可以认为瘀血型血证是血证的一个特殊证型。从临床实际来看,多见于伤寒、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所致的DIC及肺结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扩等多种疾病引起的出血。我们运用凉血化瘀法,采用南京中医学院研制的止血合剂、止血针(水牛角片、生地、山栀、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范围。其治疗,既要善辨虚实,又须细审阴阳,详明其因,掌握标本。如血暴出者,急当固气止血以治标,药宜精专:若慢性出血者,责之气血之离乱,调其阴阳之和平,重在审因治本。余常用泻火止血,补阴制阳,调气摄血,消止并用诸法治之,简介如下。泻火止血唐容川云:“知血生于火,火主于心,则知泻心即是泻火,泻火即是止血”。余常取仲景泻心汤之意,变通运用,治疗火亢血热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凡面赤身热,便秘尿赤,脉滑实弦数等实证,每选大黄、地  相似文献   

13.
唐容川,名宗海,清末医家。所著《血证论》一书,对气血的生理、血证的病理及证治等有着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其中有关血证的治疗方面,体现了唐氏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临床尤具指导意义。本文即从其“治血四法”中探讨这一辨证论治的思想,以加深对唐氏学术思想的认识。“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唐氏在《血证论·卷二·吐血》(以下所述均出于此)中详加论述。现对其核心问题加以讨论: 一、不同阶段立以不同治法唐氏根据出血的不同发展阶段,立以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吐血证范畴 ,病因复杂 ,对其治疗 ,历代医家方法颇多。尤以清·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本人多年临床应用经验 ,特总结如下 :1 止血之法止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要法。《血证论》曰 :“存得一分血 ,便保得一分命”。在其治疗方法上 ,唐氏认为“血入胃中 ,则胃家实…… ,故必亟夺其实 ,釜底抽薪……”。言汉代张仲景用泻心汤治吐血 ,泻心实质是泻胃 ,为釜底抽薪之法。唐氏借鉴此法 ,提出“止血之法独取阳明”之论点 ,只有釜…  相似文献   

15.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由于出血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因此止血乃当务之急.叶天士曾说过:"崩漏初起,宜先止血."唐容川亦说过:治血四法"唯以止血为第一要法."但崩漏致病之因甚多,不可不辨起因而专事止涩,否则,将如方约之所言:"若止塞其流而不澄起源,则滔天之势不可遏."笔者临床体会到,崩漏之因虽与寒、热、虚、瘀诸端有关,但与瘀的关系更为密切,其或单独为患,或与寒、热、虚夹杂为病.<内经>云:"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故此,笔者常用活血化瘀法为主,通因通用,配合补虚、温经、清热诸法治疗本病,常可收到不止血而血自止之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当归在妇科血证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当归在固本止崩汤、逐瘀止血汤、清肝止淋汤、安老汤、脱花煎、生化汤等妇科血证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结果当归补血时与补气药配伍来补血,与补阴药配伍活血补血;活血时与养血柔肝药配伍养肝血,解肝郁,气血调和。结论当归治疗妇科血证的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7.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著,是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血证的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血证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卢苏教授认为肾阴亏虚、心肾失济是绝经过渡期崩漏的主要病因病机,其标在于瘀热交阻。肾水亏虚不能上济于心,心肾失济,阴阳失衡,心肾子宫轴失调,又有瘀热交阻于内,故见崩漏。治疗上,出血期以清热凉血,化瘀止血为主;血止后主张心肾同治,恢复阴阳平衡,并重视调畅情志、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宝文教授为辽宁省名中医、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从事血液病工作三十五年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液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辨证论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颇丰。刘教授认为该病病因无外乎血热妄行、气不摄血、阴虚火旺、瘀血阻络四方面。病机的关键是热、虚、瘀。主要病机是热扰营血、迫血妄行,或脾气亏虚、气不摄血,或阴虚火旺、灼伤脉络,而致血不循经,血溢脉外。以气阴亏虚为本,热迫血行、血溢脉外、瘀血阻络为标。将其分为血热妄行型、气不摄血型、阴虚火旺型,遵循《血证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遣方用药,分别给予紫癜汤、加味四君子汤、滋阴凉血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临证中总结了四法合参、中西合参、分清部位、补气护脾、牢记化瘀、生活调理等经验,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四例病证的证治分析,论述了血证的成因,认为血证属“气盛火旺”者居多,归纳出清气止血、凉血止血、降火止血等“清法”在血证中的运用规律,进而阐明犀角地黄汤、泻心汤、知柏地黄汤加味的治疗机理,初步揭示了“清法”之方药在血证运用中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