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介入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皮下注射,待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达30×109/L左右后可抽取自体骨髓200 ml。自体骨髓经干细胞分离试剂盒处理获取间充质干细胞。采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干细胞介入移植术,将间充质干细胞超选入脑病变供血动脉。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6个月进行神经功能FIM评分,应用国际通用的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定其运动和认知能力。结果:1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移植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MSCs移植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症状,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和认知功能,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波  张福琴  宋振顺 《医学争鸣》2009,30(18):1839-184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特殊的干细胞,来源广泛,取材方便,能够逃避免疫排斥反应,在体内外能够向胰岛样细胞分化,并能够降低糖尿病受体的血糖水平,是一种理想的种子细胞,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本文详述了近年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情况,希望能够解决胰岛移植所面临的供体短缺和免疫排斥问题,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王红 《医学综述》2011,17(15):2308-23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功能的非造血干细胞。BMSCs移植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BMSCs可以在梗死的心肌中分化形成有功能活化的心肌、血管、内皮等组织,从而改善心脏的功能。但对于BMSCs移植的最佳治疗途径、最佳治疗时机、评价手段和长期安全性等仍存在着质疑。随着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BMSCs移植将成为血管成形术后另一种治疗心肌梗死的突破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进行治疗的脑梗死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结果:研究组在治疗后4周、12周和5个月Fugl-Meyer运动情况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4周、12周和5个月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明确,应加强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交通业、建筑业及体育事业等的飞速发展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但由此引发的健康和安全隐患也日益突出。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SCI)的持续高发就是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显著表现之一。目前 ,发达国家的脊髓损伤发病率在2 8.3~ 45人 /百万人·年 ,我国每年约有五万人发病 ,以青少年为主 ,呈每年递增 10 %的上升趋势。由于脊髓损伤治疗困难 ,终身致残率较高 ,这无疑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个多世纪以来 ,医疗界先后采用了手术吻合、手术减压、药物治疗、局部冷冻、物理康复、大网膜移植、以及应用酶试剂来抑制和消除…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0,(3):165-169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肝向分化成功后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门静脉移植对肝衰竭大鼠肝功能及组织的影响。方法: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6代后,体外利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诱导其肝向分化。使用四氯化碳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随机分5组:HGF诱导分化细胞移植组、EGF诱导分化细胞移植组、HGF+EGF联合诱导移植组、无诱导细胞移植组和无细胞移植组,经门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于移植后12 h、72 h、7 d、1月和2月时间点观察检测肝功能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变化情况。结果:HGF诱导分化细胞移植组、EGF诱导细胞移植组、HGF+EGF联合诱导移植组、无诱导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生存情况、谷丙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各指标较无细胞移植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GF诱导细胞移植组、EGF诱导细胞移植组和HGF+EGF联合诱导移植组各指标较无诱导细胞移植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析提示细胞移植组的大鼠肝显微结构较无细胞移植组改善明显。结论:肝向分化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肝衰竭大鼠体内能够显著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临床治疗小儿脑瘫的安全性。【方法】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蛛网膜下腔注射治疗31例脑瘫患儿,比较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患儿的血常规(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血小板数)、肝肾功能(白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电解质、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有无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以及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较各组该两项指标异常率均为0,故临床上认为其差异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小儿脑瘫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肝内定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异体移植后在受体大鼠模型肝内定居分布情况。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三代MSCs经CFSE标记后从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正常组和肝损伤组大鼠体内,于移植后的第14d取出的肝脏,通过冰冻切片行荧光检测,研究MSCs在大鼠肝脏内定居分布情况。结果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在正常组和肝损伤组的肝脏内均能定居,且定居的细胞数量上肝损伤组明显多于正常组。结论经门静脉移植的MSCs可以定居于肝脏内,且定于肝脏的干细胞数量与肝脏是否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戴艳萍  李军  张春媛  靳美  齐丹  曹丽 《黑龙江医学》2011,35(10):737-738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后,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脑出血部位附近注入MSCs,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采用Menzies量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组织学检查,观察脑损伤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0.
<正>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发病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生理都不很清楚的一种进展性和致残性疾病。30~50岁的中青年患者多见,以股骨头缺血坏死为基础,髋关节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约有半数为双侧发病,病程长且致残率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造成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虽然ONFH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到目前为止,本病  相似文献   

11.
体外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的组成及功能与人体造血微环境相似,可作为研究人体造血微环境的良好模型。选择体外培养第4周的人骨髓基质细胞层,经固定、脱水、原位包埋、超薄切片染色后电镜观察。结果:可见基质层由3类基质细胞及ECM组成。巨噬样细胞样基质细胞浆内可见CI;基质细胞表面ECM包含胶原纤维;内皮细胞样基质细胞间可见细胞间连接,但这种连接未见于造血祖细胞及其他基质细胞间。结论:人骨髓体外培养基质细胞超微结构与人体及小鼠骨髓微环境既有相似也有不同处,其差异可能由于体内外不同生长条件所引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鼠蛛网膜下隙出血(SAH)后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BMSCs-D-NSCs)移植对脑组织的修复作用。方法成功建立Wistar大鼠SAH模型后,随机分为对照组、DMEM组和BMSCs-D-NSCs组,SAH模型两次采用枕大池注入0.3mL自体血的方法建立,后两组在模型制作后24h于枕大池分别注入30μL的DMEM和BMSCs-D-NSCs。BMSCs-D-NSCs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用神经功能等级评分对移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BrdU阳性细胞。结果BMSCs-D-NSCs组10~40d神经功能等级评分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3.508~4.444,q=3.01~3.67,P〈0.05)。在BMSCs-D-NSCs移植后约40d,取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大脑皮质内可见BrdU阳性细胞存在。结论SAH后移植BMSCs-D-NSCs可以有效地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BMSCs-D-NSCs能够分化为神经元从而发挥对SAH后的大脑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对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从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大转子处抽取2ml骨髓制成细胞悬液,体外培养14d。在双侧桡骨处形成1.5cm长的骨膜骨缺损。再将培养14d的骨髓基质细胞注射到一侧桡骨缺损处,另一侧桡骨缺损处注射培养液作为对照侧。移植后1、2、3、4周末.用X线分别检查双侧桡骨缺损处.摄X线侧位片。取第4周末的骨痂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移植后第2、3、4周末.实验侧骨痂形成明显快于对照侧,第4周末.实验侧的骨痂中已形成骨性骨小梁.为骨性骨痂。结论: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小鼠不同来源造血干细胞性能研究的基础上,比较了其不同来源造血细胞的移植特性。依据对受体小鼠经致死量照射后的30天存活率观察,表明小鼠同系胎肝移植和骨髓移植的疗效相似;而异系间移植,则胎肝移植疗效优于骨髓移植;在异系间外周血细胞移植,则移植后死亡率明显高于照射对照组。文章同时对小鼠不同来源造血细胞移植疗效差异的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并认为对今后临床开展造血细胞移植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利用液体静置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对生长细胞进行倒置显微镜下的原位连续观察及数种细胞化学观察.结果发现,骨髓游高细胞在两周内逐日减少,而贴壁细胞逐日增殖和分化.网状细胞的生长过程中出现很强的羟脯氨酸-2-表异构酶(Hydroxyproline-2-epimerase,EC5.1,1,a简称HP-II-E)活性.这证明网状细胞在其功能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有杂环亚氨基酸-羟脯氨酸参与.  相似文献   

16.
不同途径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小鼠糖尿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途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小鼠糖尿病治疗效果。方法分离骨髓,贴壁培养并纯化和扩增BMSCs。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小鼠糖尿病动物模型。取2×105个第3代BMSCs,对模型鼠分别进行胰腺内多点注射、尾静脉移植以及肾被膜移植。动态观察移植后小鼠的血糖、体质量及行为的变化。结果与糖尿病对照组相比,胰腺移植组、尾静脉移植组和肾被膜移植组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有所改善,血糖明显降低(F=32.58~48.35,q=10.06~14.98,P<0.05),以胰腺移植组血糖下降更为显著。结论 3种途径BMSCs移植对小鼠糖尿病均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骨髓细胞体外长期培养基质层细胞按其核浆、形态特征分为四类:AC1最大,有数个明显核仁,胞浆呈薄纱状;AC2与巨噬细胞类似,核小深染,胞内有吞噬物;AC3最显著的特征是胞浆内广泛分布的脂质空泡;AC4最小,核大深染,胞浆少。从培养第4周至第8周,AC1及AC2分别从21.75%、31.25%上升至40.5%、55%;AC3及AC4分别从31%、15.5%降至1.5%、3%。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可见AC1纤维联结蛋白阳性,AC2的CD68强阳性,AC3的纤维联结蛋白弱阳性,AC4的上两种单抗及因子VIII相关活性抗原均标记阴性。本实验结果可作为一个参考值,衡量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基质层细胞组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在骨髓移植后早期能否加速造血重建。方法:用脾克隆形成单位(CFU-S)测定QXMSC1对造血干细胞的影响。计数每根股骨有核细胞数,用半固体琼脂克隆形成法测定粒单系祖细胞(CFU-GM),微量甲基纤维素法测定红系祖细胞(CFU-E及BFU-E)。结果:QXMSC1细胞可明显增加CFU-S克隆数。在骨髓移植后第10天,QXMSC1可增加骨髓有核细胞数,增加CFU-GM、CFUE克隆数。移植后第20天,这些作用更明显,且对BFU-E也有明显的刺激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系QXMSC1与骨髓细胞共移植可明显促进骨髓移植后早期造血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9.
张廷伟  邹云雯 《齐鲁医学杂志》2011,26(5):427-429,432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支架复合体移植治疗陈旧性脊髓损伤可行性。方法体外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原代培养大鼠BMSCs,移植前应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陈旧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每组10只,采用立体定位移植方法分别于各组脊髓损伤部位植入细胞培养基、BMSCs悬液、人发角蛋白+BMSCs细胞悬液。移植后第1、2、4、8周应用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法(BBB)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移植后第8周处死大鼠,取T9~T11节段脊髓组织制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脊髓组织大体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阳性细胞的存活及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单纯BMSCs移植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各时段大鼠BBB评分均优于对照组,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优于单纯BMSCs移植组,差异均有显著性(F=25.64,q=11.86~20.79,P<0.05)。HE染色观察见3组脊髓均严重受损,灰白质界限模糊,均有空洞和坏死瘢痕组织,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空洞较其余两组少。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组移植部位以及头尾端距离移植中心约1 cm处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BrdU+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结论 BMSCs联合人发角蛋白移植后移植细胞可以存活并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有效促进陈旧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后肢功能的恢复,其效果较单纯干细胞移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卵巢癌手术标本建立体外细胞系及裸鼠移植瘤(OEC)。将来自同一病人的脾淋巴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类白细胞介素2活化为LAK细胞。裸鼠体内进行的Winn氏中和试验结果表明,L-AK细胞能有效地抑制自体恶性肿瘤在裸鼠体内的成瘤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