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发生症状性PDA的早产儿25例,出生体重(1490.16±329.76)g,胎龄(31.16±1.88)周。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滴剂治疗,首剂10mg.kg-1,于24、48h分别再给5mg.kg-1。用药期间观察患儿尿量、黄疸、有无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用药前及疗程结束后均检测血尿素氮、肌酐、胆红素、电解质、血小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结果 PDA关闭16例,关闭率为64%,其中未闭孔径〈2mm 7例(7/7),2~3mm 5例(8/14),〉3mm 1例(1/4)。关闭率与未闭孔径大小明显相关,孔径越大效果越差。单纯性PDA 17例,关闭13例,关闭率为76.4%。〈1500g关闭率72.7%(8/11),〉1500g关闭率为83.3%(5/6),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PDA中有两例未闭但导管较前缩小。复合性8例关闭3例,关闭率为37.5%。所有关闭病例经10个月至4年的随访(心脏B超检查),均未见复发。结论口服布洛芬不仅安全、有效,且使用方便,但仍需进行早产儿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sPDA)与非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nsPDA)经药物干预后关闭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新生儿科2016 年5 月至2019 年4 月收治的胎龄<34 周并于生后1 周末行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252 例,根据是否符合sPDA 诊断标准,分为sPDA 组(n=94例)和nsPDA 组(n=158例),nsPDA 组分为nsPDA-1组(n=92)和nsPDA-2组(n=66)。sPDA 组所有患儿和nsPDA-1组在住院期间均接受了口服布洛芬治疗;而nsPDA-2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未接受布洛芬治疗。三组患儿于治疗结束后或出院前均已复查超声心动图。收集患儿资料,分析三组早产儿动脉导管关闭率和PDA 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sPDA 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均小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布洛芬治疗后sPDA组与nsPDA-1组分别有52例和81例患儿动脉导管关闭,关闭率为55.3%和88.0%,而nsPDA-2组有54例早产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关闭率为81.8%,sPDA 组动脉导管关闭率低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关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A组肺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颅内出血(IVH)的发生率高于nsPDA-1组和nsPDA-2组(P<0.05),而nsPDA-1组和nsPDA-2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DA 组和nsPDA-1组的肾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nsPDA-2(P<0.05)。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现sPDA可能性越大,sPDA早产儿1周后口服布洛芬关闭PDA 的疗效较nsPDA早产儿差,并较后者更容易出现早产儿相关并发症(肺炎、BPD、喂养不耐受、NEC及IVH)。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分析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方法 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42例胎龄<35周,体重<2000 g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布洛芬治疗3 d,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用药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超,并分析应用布洛芬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布洛芬鼻饲或口服治疗3 d,28例(66.7%)动脉导管关闭,其中10例(23.8%)动脉导管关闭后再次开放。25例(59.5%)出现少尿,28例(66.7%)出现喂养不耐受,25例(59.5%)出现消化道出血。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观察指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血小板、凝血功能、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显著,但再次开放的可能性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少尿、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好转,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分析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方法 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42例胎龄<35周,体重<2000 g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布洛芬治疗3 d,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用药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超,并分析应用布洛芬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布洛芬鼻饲或口服治疗3 d,28例(66.7%)动脉导管关闭,其中10例(23.8%)动脉导管关闭后再次开放。25例(59.5%)出现少尿,28例(66.7%)出现喂养不耐受,25例(59.5%)出现消化道出血。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观察指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血小板、凝血功能、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显著,但再次开放的可能性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少尿、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好转,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分析布洛芬的不良反应。方法 本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的42例胎龄<35周,体重<2000 g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早产儿,布洛芬治疗3 d,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常规;用药疗程结束后复查心脏彩超,并分析应用布洛芬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经布洛芬鼻饲或口服治疗3 d,28例(66.7%)动脉导管关闭,其中10例(23.8%)动脉导管关闭后再次开放。25例(59.5%)出现少尿,28例(66.7%)出现喂养不耐受,25例(59.5%)出现消化道出血。用药前及用药期间(第3天)观察指标,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酐、血小板、凝血功能、电解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疗效显著,但再次开放的可能性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少尿、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等,但大多数不良反应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能明显好转,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口服布洛芬治疗中超声心动图监测的价值.方法 将生后7d内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PDA早产儿(PDA直径小于5mm) 1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2例,口服布洛芬治疗;对照组60例,未服用布洛芬.超声心动图监测动脉导管关闭率.结果 观察组PDA直径<3m者,闭合率90.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 (P<0.05).观察组PDA直径为3-5 mm者,治疗后闭合率3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0% (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监测有助于评估PDA早产儿口服布洛芬疗效,并可根据PDA直径大小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布洛芬治疗胎龄小于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失败的影响因素,寻找PDA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30日至2019年3月30日于我院就诊的400例胎龄<37周且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PDA早产儿,均接受布洛芬治疗和床旁心电图检查。根据动脉导管是否封闭分为动脉导管未封闭组和动脉导管封闭组,分析早产儿PDA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400例PDA患儿在接受布洛芬治疗后,140例导管未封闭,治疗失败率为35.0%,导管封闭260例,封闭率为65.0%。动脉导管未封闭组胎龄小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出生体质量低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宫内窘迫、窒息史、合并感染、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高于动脉导管封闭组,首次治疗日龄大于动脉导管封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窒息史、动脉导管两端压差、呼吸支持、合并感染是布洛芬治疗PDA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出生体质量低、合并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动脉导管两端压差较大、呼吸支持、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5分是出生体质量小于1 500 g PDA早产儿布洛芬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小玲 《安徽医药》2018,22(12):2457-2459
目的 评价预防性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取西安高新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153例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防性治疗组76例和常规治疗组77例。预防性治疗组,出生后24 h内给予口服首剂布洛芬10 mg·kg-1,每隔24 h后口服第二、三剂布洛芬5 mg·kg-1。常规治疗组在出生后第3天对超声证实存在PDA的患儿给予相同剂量的布洛芬口服。出生后第3天,第7天分别行心脏超声检查,抽外周血查肾功及血常规,并监测有无不良反应,两组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 预防性治疗组在出生后第3天及出生后第7天PDA关闭率(73.7%、78.9%)均高于常规治疗组(55.8%、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治疗组在出生后第3天及出生后第7天的尿素氮及肌酐水平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期并发症如肾功损害、尿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重度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口服布洛芬能够有效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不增加近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预防性应用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最终获得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所有患儿均给予疗程3d的布洛芬干预性用药,对照组则不进行干预.患儿出生4d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明确动脉导管关闭情况;对于两组出现动脉导管未闭的患儿均给予布洛芬治疗,7d后复查超声心动图,确认动脉导管关闭情况;同时,观察统计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首次检查确认研究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41例(89.1%),对照组则为35例(76.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布洛芬治疗7d后复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最终动脉导管关闭42例(91.3%),对照组最终动脉导管关闭41例(89.1%),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在首次用药后15例(32.6%)出现少尿,对照组则有4例(8.7%)出现少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入院时两组患儿血肌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出生后4d研究组血肌酐水平显著升高(P<0.05);两组在坏死性小肠炎、胃出血、脑室出血、慢性肺疾病、死亡的发生率上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早期预防性应用布洛芬能够提高极低出生质量早产儿早期的动脉导管关闭率,但最终关闭率与常规应用方案相近;早期应用布洛芬会增加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脏器损伤的风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较多,因此待患儿出现动脉导管未闭后再行布洛芬治疗,相对而言安全性更高,也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洛芬口服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RDS)患儿发生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2例NRDS发生PDA的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另一组口服吲哚美辛,记录每天尿量、黄疸、消化道出血等情况.48h后再次予心脏彩色超声多谱勒检查。结果:总有效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布洛芬组明显优于消炎痛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早产儿PDA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限制较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布洛芬制剂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150例,根据有无其他心脏畸形,分为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和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根据出生体重分为≥1500 g组及<1500 g组。均给以布洛芬口服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1500 g组闭合率96%,<1500 g组闭合率为89.3%,其总闭合率92.5%;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1500 g组闭合率46.6%,<1500 g组闭合率为42.9%,其总闭合率44.2%。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1),而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组在出生体重分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8,P>0.05)。所有参与治疗的患者中1例出现胃潴留,4例出现尿量减少,未观察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布洛芬口服治疗早产儿单纯性PDA疗效好,对复杂性PDA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极低体质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5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成早期治疗组25例,生后早期(日龄2~3d)经心脏彩超证实PDA,即予以口服布洛芬混悬液;对照组20例,因临床出现PDA征象而经心脏彩超证实有PDA存在后,再予以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早期治疗组PDA关闭23例(91.3%),对照组关闭15例(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肌酐、血小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室内出血(IVH)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P<0.05);早期治疗组机械通气时间较短、住院时间较短(P<0.05)。结论:早期口服布洛芬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DA疗效确切且较安全,生后3d内早期应用有益于减少机械通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12月对48例早产儿PDA予口服或经口管饲布洛芬混悬滴剂,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再各予5 mg/kg.观察洛芬治疗PDA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不同性别、体质量、孕周、开始用药日龄、动脉导管内径及不同类型PDA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PDA的关闭率为81.3%.开始用药日龄≤5 d与>5d的关闭率分别为90.0%、66.7%(27/30例、12/18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05 P=0.0450);体质量>1500 g与≤1500 g的关闭率分别为93.5%、58.8%(29/31例、10/17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464P =0.0311);单纯型PDA与复合型PDA的关闭率分别为89.5%、50.0%(34/38例、5/10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516 P=0.0261).而不同孕周、性别及动脉导管管径对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3例出现尿量减少,停药后很快好转.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安全、有效,用药时间越早,关闭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经心脏彩超确诊为PDA的早产儿89例在能进奶时给以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或鼻饲(用美林1ml=20mg布洛芬),首剂0.5ml/kg,第2,3剂每次0.25ml/kg,每剂间隔时间为24h,口服完第3剂后24h做心脏彩超,未闭合者可再服第二疗程。结果 89例诊断为PDA的早产儿口服美林后有76例闭合,闭合率达85.4%。结论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好,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于32孕周早产儿(very preterm,VP)静脉用布洛芬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静脉用布洛芬治疗PDA的VP.分为治疗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间出生孕周、体重、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CRIB)、治疗前各系统疾病、超声心动图结果、诊断和开始治疗的日龄、疗程和其他治疗等情况.结果:治疗1个疗程、追加1~2次剂量和第2疗程后成功率分别为42.52%(37/87)、68.97%(10/87)和75.86%(66/87).出生孕周、体重、CRIB>5、治疗前重度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动脉导管直径与体重比、左心房与主动脉根部内径比、首次用药时间等指标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分类Logistic回归中发现仅出生体重、CRIB和NDRS情况对PDA的关闭效果有影响.结论:VP中低出生体重和NRDS会降低PDA布洛芬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的喂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卫生组织的妇幼专门机构于1961年建议,早产儿的概念应为胎龄〈37周出生的新生儿,而出生体质量〈2500g的婴儿应统称为低出生体质量儿。将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称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根据早产儿的成熟程度选择不同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口服布洛芬)和对照组30例(口服吲哚美辛),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及肾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治疗后肌酐、尿素氮、血小板计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安全性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80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作为观察组;70例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胎龄、出生体质量、围产因素等情况。结果观察组胎龄与出生体质量均少于对照组;宫内窘迫、窒息、宫内感染及呼吸机使用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围产相关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9.
王俊霞  张倩 《河北医药》2011,33(11):1683-1684
早产儿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的新生儿,其中出生体重〈1500g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1000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在早产儿中,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者临床问题较多,病死率较高,是早产儿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梁俊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75+78-75,78
目的:研究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试验对象是73例生后6d内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37例新生儿(红霉素组)[胎龄(32.11±2.01)周,出生体重(1520±290)g]静脉滴注红霉素3mg/kg,每天1次,其中,5例疗效不明显剂量增加至5mg/kg。36例(非红霉素组)[胎龄(32.61±2.10)周,出生体重(1560±330)g]未使用红霉素。结果:红霉素组治疗后胃潴留和小肠排空的X线征象显著提高,比较红霉素组和非红霉素组,开始恢复肠道喂养的时间为(8.9±2.3)d和(13.8±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始成功肠道喂养100ml/(kg·d)的时间为(15.0±3.8)d和(22.3±6.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红霉素组没有心脏和血检方面的副作用。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