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枸橼酸盐反应与性别和循环量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单采献血者1751名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献血者的性别及循环血量和枸橼酸盐反应的关系。结果1751名献血者中,出现枸橼酸盐反应91例,其中女性枸橼酸盐反应最多为11%,中度反应发生率较高;男性枸橼酸盐反应为2%(P〈0.01),多为轻度反应,循环量越多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比例越高(P〈0.01)。结论对发生枸橼酸盐反应的高发献血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使其成为捐献血小板的固定献血者,不断壮大无偿单采的献血队伍,满足临床对单采血小板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李敏玲  林绮敏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9):115-117+121
目的 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血小板献血者保留对策。方法 基于肇庆市中心血站数据库管理系统,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肇庆市中心血站数据库中3073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情况,分析献血者流失影响因素。结果 在3073名调查对象中,献血者首次血小板捐赠后24个月内再次或多次参加血小板捐赠者1935名为对照组,仅捐赠一次者1138名为观察组,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率为37.03%。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年龄、性别、自感身体健康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献血的认知程度、献血动机及献血体验感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献血的认知程度、献血动机及献血体验感受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根据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制定血小板献血者保留策略,并提高献血服务质量,以达到减少血小板献血流失目的和提高新招募计划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通过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做好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根据献血不同阶段,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同心理反应,有针对性通过宣传招募、捐献前、中、后三个阶段实施心理护理.结果 心理护理,可有效的缓解献血者的紧张心理,减少献血反应.结论 加强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能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实现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对献血者的机采血小板全程行心理护理的方法及效果,以有效避免机采过程中的各项献血反应。方法观察献血者采用机采血小板的献血全过程,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及进行精细的心理护理。结果本组302例采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只有2例出现轻微的低钙反应,血小板机采过程均顺利完成。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全程精细的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各种献血反应的发生,可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及血小板的质量,可激发献血者进行再次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6.
张欣 《河北医药》2014,(19):2980-2981
机采血小板的特点是高纯度、长时保存、高安全性、低疾病传播率、低输注无效率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手工采集[1]。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献血者不断增加,许多血站和医院又大力招募血小板捐献队伍,对机采血小板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2]。但是,献血者在多次机采血小板后机体内血小板有所降低,这样是否会影响到长期献血者体内血小板数目和功能,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对800人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调查研究,监测献血后1个月献血者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经验与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7.
戴清  张艳 《淮海医药》2002,20(1):26-26
目的;对单采献血出现的献血反应做出观察,分析,处理。方法:采用随机统计学方法进行。结果:286例机采献血出现献血反应6例,占机采总数的2%。结论:6例献血反应均为一过性低血钙反应,在补充钙剂后症状消失,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身体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并探究心理护理干预对避免首次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取我站560例首次献血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行常规献血护理;另一组为观察组,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经统计,观察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14%,与对照组的5.71%相比发生明显下降,P<0.05,数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首次献血者展开献血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避免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的发生,充分促进我国献血事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方法对2008~2009年珠海地区单采血小板报废原因作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本站共报废单采血小板88个治疗量。发现单采血小板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血、阳性报废、ALT不合格、絮状物、凝块、超量、少量、过期报废、破损等。结论加强血站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加强人员技术培训、减少单采血小板的报废、确保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基于精准招募策略下顺德区中心血站(以下简称“本站”)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特征及采供情况,为进一步完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精准招募的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的620名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5446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资料,以及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量、供应总量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的461名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和4663人次单采血小板捐献的献血者资料,以及单采血小板的采集总量、供应总量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宣传招募方式进行招募,观察组在传统宣传招募方式的基础上引入精准招募策略进行招募。比较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特征(包括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性别),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特征(包括职业、年龄、性别),单采血小板采集、供应情况(包括单采血小板采集总量、血小板供应总量、血小板采供比)。结果 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文化程度、职业、年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人次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增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职业、年龄、性别比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亲友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情况,分析两类人群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性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募策略.方法:设计调查表对两类人员进行访问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亲友互助献血者与自愿无偿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友互助献血者对机采血小板的认知度明显低于自愿无偿献机采血小板者.结论:应加强对亲友互助献血者机采血小板知识的宣传、招募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全血细胞分析仪SYSMEX ST-2000i与镜检法中检测时间长短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及时准确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对87例健康静脉血(EDTA-K2抗凝)在0 min、10 min、40 min、60 min 4个时间点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法立即检测及10 min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初筛脂浆血可能原因,实施干预对策,以保证血液质量,充分利用血液资源.方法:自2011年1月25日至10月25日期间,对参加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初筛检验血型、ALT、HBsAg、PLT、血常规.对合格者将含抗凝剂的全血标本离心后,肉眼观察上清液是否属脂浆血.对脂浆血者,通过询问其饮食情况给予干预,并再次采抗凝全血标本离心,根据肉眼观察结果判断能否采集机采血小板.结果:共8 827人次献血者参加了机采血小板采前初筛检测,初筛脂浆血者769人,占总人次8.71%.可能原因为4~6h内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占67.36%),10 ~ 12 h内进食高脂肪、高热量饮食(占24.58%),脂肪代谢障碍(占8.06%).最终因脂肪血淘汰182人,初筛脂浆血者成功采集率76.33%.结论:通过对机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初筛脂浆血可能原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大多数初筛脂浆血者都能成功采集机采血小板,干预措施对于更好地利用血液资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了解无偿献血者产生脂肪血的情况,为献血者提供健康指导,促进献血者健康和避免再次献血时产生脂肪血,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收集我站2008年至2011年因脂肪血而报废血液的献血者资料,对有关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献血者脂肪血的产生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男>女,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发生过脂肪血的献血者再次献血时脂肪血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脂肪血的产生与性别、年龄和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采供血机构工作人员可针对不同因素采取不同对策,尽可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和确保血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统计无偿献血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报废阈值改变前后ALT报废率的改变,评价ALT报废阈值变化的意义。方法初筛采用干化学法,复检采用速率法进行ALT检测,统计ALT的报废阈值变化前后的ALT阳性率的改变。结果 ALT的报废阈值改变前,14493例无偿献血者中ALT阳性435例,阳性率为3.00%。ALT的报废阈值改变后,12477例无偿献血者中ALT阳性243例,阳性率为1.95%。结论 ALT的报废阈值的提高有效的降低了血液报废率,节省了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效果。方法将458血液病患者中分为机采血小板组和手工血小板组,将输注前与输注后1h、24h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值进行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组:1h CCI≥7.5×109/L、24hCCI≥4.5×109/L,输注有效;手工血小板组:1h CCI≥7.5×109/L输注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CCI<4.5×109/L输注无效,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总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郑州市无偿献血者ALT初筛前后检测结果分析,评价AIT初筛的必要性。方法对郑州市2008年至2012年AIJ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郑州市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无偿献血者的Au、的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并分析ALT初筛前后不合格率的变化。结果2008年至2012年ALT平均不合格率为3.60%。实施ALT初筛不合格率从4.20%下降至1.95%。结论ALT初筛的开展显著降低了ALT的不合格率,避免了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8.
郝琼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358-359
目的探讨护理在机采血小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对本站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374人机采血小板献血员的全程护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血状态:顺利372人,占99.47%;不畅(献血反应)2人,占0.53%。结论护理人员的道德修养和服务理念是有效开展血小板单采工作的基础,护理人员专业的仪态外表、专业的理论知识、专业的交流能力、专业的护理技能是成功开展血小板单采工作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制定使用药物献血者的推迟时间及管理措施,为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药物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以及国内外文献,提出服用药物献血者的延迟期以及管理办法。结果及结论建议为12岁以下儿童制定特殊的血液制品。经过药物延迟期为药峰时间以及5个血浆消除半衰期(Tmax+5 T1/2),献血者血浆中所含的药物会达到低于3%治疗浓度范围。对于使用致畸的药物、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和基因毒性药物,必须长时间观察等待。对献血者进行认真面谈和信息采集是任何捐赠者健康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联网系统管理患者用药记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中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128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献血时间顺序均分为参照组以及研究组,前者给予常规护理,后者基于参照组,给予全程心理护理,对比两组不良反应、SDS评分等情况。结果:研究组的SDS评分(36.65±1.24)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参照组(57.95±2.54)分,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贯穿机采血小板献血过程中,具有缓解不良情绪优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