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7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组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对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TIA发作期、缓解期、治疗3周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脑卒中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针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出阳性率高于常规磁共振检查,有利于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接收的短暂性脑缺血患者80例,按照其诊断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磁共振检查,观察组患者则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发作期阳性检出率、缓解期阳性检出率及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作期阳性检出率(97.5%)和缓解期阳性检出率(9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2.5%70.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3周后病灶阳性检出率(72.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42.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1年后脑卒中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7.5%),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够显著提高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的诊断准确率,从而利于临床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促使患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且该诊断方式具有操作简单、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可反复进行等临床优势,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的首选临床诊断方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0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成两组,每组20例,行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作为研究组,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缓解期检出阳性率(90.00%)、发作期检出阳性率(95.00%)均高于对照组(70.00%、80.00%),P0.05,组间差异显著。研究组检出病灶数目较对照组多,病灶直径较对照组长,组间比较P0.05,差异显著。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常规磁共振,对患者颅内受损部位的具体情况反馈准确性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采用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97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继发脑梗塞的39例进展型患者为观察A组,另58例初发型患者为观察B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所有样本均开展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与颈动脉彩超检查,并评估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检查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该种诊断方式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磁共振检查病灶数、直径以及颈动脉彩超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发生率、血栓发生率与中重度狭窄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A组患者上述指标除血栓发生率外均显著高于观察B组,磁共振弥散成像与颈动脉彩超数据呈正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的检测结果同颈动脉彩超呈正相关性,在初发型与进展型病灶诊断均具良好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08~2009年TIA发作的患者248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分组,跟踪随访9个月.观察卒中发生率.结果 高危组弥散加权成像阳性患者,90天内发生脑卒中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多种因素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差,重视患者临床特征同时,积极行MRI检查,及早干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2008~2009年TIA发作的患者248例,依据ABCD2量表评分分组,跟踪随访9个月。观察卒中发生率。结果高危组弥散加权成像阳性患者,90天内发生脑卒中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多种因素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差,重视患者临床特征同时,积极行MRI检查,及早干预危险因素能够改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准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成像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59例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在完成常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3D-pCASL检查;测量病灶及对侧镜像区域脑组织脑血流量(CBF);绘制ROC曲线,分析不同检查方法诊断效能。结果:6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最终均得到确诊,患者经3D-pCASL成像技术检测确诊60例,诊断符合率为98.36%(P>0.05);DWI检查确诊58例,诊断符合率95.08%(P>0.05);观察组患者健侧CB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患侧CB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单一DWI、3D-pCASL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及3D-pCASL联合检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高于单一DWI、3D-pCASL检查(P<0.05)。结论:将3D-pCASL成像技术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实现脑血流量的可视化,弥补传统DWI存在的弊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过程中的效果与价值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在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共计82例。将全部患者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患者41例,给对照组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给观察组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结果比较两组的诊断准确率情况,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比较两组患者对诊断结果的满意度,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诊断脑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以便能为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隐匿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本次研究要求,纳入2018年3月-2019年8月入院接受治疗的隐匿性骨折患者160例,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组接受核磁共振成像诊断(MRI),对比2组患者在不同的诊断方式下的检出准确率。结果: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数据,对照组患者中,各项骨折检出准确率为87.5%;观察组患者中,检出准确率为97.5%;2组患者的组间数据对比,观察组的检查准确率高于对照组,表明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骨折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对比得知,MRI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使用MRI进行诊断,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获得科学有效的诊断數据,该研究结果证实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腕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观察组患者执行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比2组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的检出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检出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94.00%,远高于对照组的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腕关节损伤,可以提高检测准确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王丽荣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8):101-103+169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共30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内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的成像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0.0%,采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的观察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结合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导管内癌诊断符合率较高,诊断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展开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CT检查,并观察其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不同方式诊断后,核磁共振成像阳性检出率为58.93%,高于CT诊断结果,不同方式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检出率相对较高,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CT检查,观察组给予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1.42%、94.28%、97.14%,均高于对照组77.14%、82.85%、85.71%(P 0.05),同时对照组的肝外、肝内病灶数和肝外、肝内阳性率均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核磁共振技术(MRI)对原发肝癌疾病的诊断的准确、敏感及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56例进行关节镜检查,观察组56例进行核磁共振扫面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结果:核磁共振诊断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的表现上,均优于关节镜检查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膝骨关节炎的检查,临床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临床特异性高、灵敏性好,检查结果清晰,准确,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56例进行关节镜检查,观察组56例进行核磁共振扫面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结果:核磁共振诊断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的表现上,均优于关节镜检查结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膝骨关节炎的检查,临床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临床特异性高、灵敏性好,检查结果清晰,准确,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ABCD 2及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评价。方法:研究2009年1月-2012年8月在发病后7d内进行常规MRI和DWI检查的202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TIA患者DWI表现和ABCD 2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02例TIA患者中,61例(37.5%)有DWI异常(阳性组),141例(62.5%)无DWI异常(阴性组)。有DWI异常者更多见于ABCD 2评分高者。ABCD 2评分已确定了TIA后近期形成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对TlA预后亦具有重要预测价值。ABCD 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提高预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核磁共振应用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中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2月—2014年8月间收治的患有脑血管淀粉样变合并脑出血的60例患者,所有收录患者均进行影像学核磁共振检查,按照其临床检查成像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检查,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淀粉样变于MRI成像中的表现特点及比较两种磁共振成像检查方法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经临床核磁共振及治疗手术证实,观察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其颅内出血量按照上述观察指标中颅内出血量等级进行划分,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2例、中量出血8例及大量出血10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少量出血16例、中量出血8例、大量出血6例。以上两组患者经MRI检查得到观察组30例患者中,诊断全部为多发性脑出血患者,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16例、顶叶8例、枕叶6例及颞叶8例,以上结果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出血灶基本吻合,其临床诊断正确率高达100%;相比较对照组30例患者中,诊断为单病灶脑血肿患者20例,多发性脑血肿患者10例,其出血部位位于额叶8例、顶叶12例、颞叶6例、枕叶10例,经临床治疗手术发现,30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其临床诊断正确率为60%。 MRI应用于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诊断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并且该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P<0.05,χ2=7.32)。结论核磁共振成像下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多呈现不规则形状,并且磁共振不同成像方法所显示信号频段与血肿分期有非常显著的关系,于T1WI磁共振检查中,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或中信号频段,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单纯性高信号或低信号。于T2WI磁共振检查中,急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低信号,亚急性期血肿病灶呈现与T1WI相似的低信号及高信号混杂,慢性期血肿病灶多呈现高信号。于SWI磁共振检查中,其出血病灶多呈现不规则形低信号区,除此之外SWI磁共振检查还可发现更多T1WI及T2WI未能发现的较为细小出血病灶,其直径均<5 mm。脑血管淀粉样变脑出血于MRI检查中的临床表现特点显著,并且SWI磁共振检查相比较常规T1WI及T2WI磁共振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更为优秀,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将这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含有4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技术进行病情诊断,对照组患者应用关节镜进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观察组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在骨挫伤、副韧带损伤、拉伤和断裂、半月板裂痕性损伤方面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核磁共振检查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膝骨关节炎的诊断准确率,且可以清晰显示病变部位以及病变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其抗血小板治疗的指导价值研究。方法:临床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汕头潮南民生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既往服用抗血小板治疗而出现脑出血病例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进行SWI检查,对照组进行普通核磁共振检查,评估两组检查方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发生率与指导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结果:观察组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淀粉样变性的正确率为96.67%,对照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SWI检查提高了患者脑微小血管出血诊断的正确率,从而指导抗血小板治疗,对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启用抗血小板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电脑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关节镜技术诊断,观察组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诊断,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断裂的诊断中效果显著,准确性高,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