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口腔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能导致口腔、上呼吸道、阴道黏膜及全身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差,或是年老体弱、AIDS、癌症及长期带假牙的患者,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概率增高.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最常用的是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等.但是随着唑类药物的广泛应用,临床治疗复发甚至失败的患者大量增多,主要与白色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增多和增强有关.本研究从临床用抗真菌药治疗后口腔真菌感染反复发作的患者口腔中分离鉴定出白色念珠菌,了解其耐药性现状,为临床治疗和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由于广泛性使用抗真菌药预防和治疗真菌病,念珠菌属对抗真菌药尤其是唑类药物的耐药性大量增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方面的机制,然而近年来非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有增加趋势。本文就国内外目前对念珠菌属的耐药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9-2011年白色念珠菌检出率及其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我院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及其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应用抗真菌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白色念珠菌检出情况及其对氟康唑的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09-2011年念珠菌分离率上升了1.9%。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病区分布以呼吸内科及老年病科最高,分别占43.0%、24.1%。3年间白色念珠菌在念珠菌中的构成比下降了5.8%,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上升了4.6%。结论:念珠菌分离率逐年增加;白色念珠菌在念珠菌中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其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不断上升。临床应重视念珠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 相似文献
4.
5.
白色念珠菌耐药性与DNA多态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白色念珠菌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型技术,结合药敏特性,分析白色念珠菌基因组DNA多态性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选择随机引物对受试菌株进行RAPD分析,并优化实验条件。采用GIS2010凝胶成像处理系统对得到的DNA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生物学软件DNAMAN得出各菌株的遗传距离和亲源关系树状图。结果 筛选出3条随机引物,进行RAPD-PCR;白色念珠菌基因组DNA含量在100ng/μl时,得到的指纹图谱最为清晰;DNAMAN软件分析发现临床分离的5株氟康唑耐药菌株的遗传距离指数较小,其亲源关系也较近。结论 白色念珠菌的基因组DNA多态性与耐药性有密切关系,该结果为白色念球菌的临床诊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丽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0):90-9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标本中分离鉴定出的白色念珠菌,总结其临床分布情况和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临床科室提供治疗真菌感染的依据。方法不同标本中鉴定分离出的156例白色念珠菌,对其在各类标本中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在标本来源方面痰液占第一位(70.5%),尿液占第二位(18.1%),分泌物占第三位(5.8%),血液占第四位(3.9%),其他占(1.7%)。结果经分离鉴定,156株白色念珠菌主要对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耐药性较低(0~25.4%),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性较高(51.3%~69.9%)。结论 156株白色念珠菌感染部位的标本以呼吸道感染的痰液和泌尿道感染的尿液为主,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伏立康唑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低的耐药性,临床疗效明显;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较高,应引起临床的注意,因此监测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对临床用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4,(15)
目的了解医院常见酵母样真菌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特点,为临床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病原学诊断和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培养分离念珠菌,用显色培养基和VlTEK 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念珠菌类型,并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药敏试验方案的微量稀释法,应用氧化还原指示剂Alamarblue通过比色判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分别检测分离鉴定出的176株念珠菌属对4种抗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体外敏感性。结果在分离鉴定出的176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114株(64.8%),热带念珠菌23株(13.1%),克柔念珠菌15株(8.5%),光滑念珠菌11株(6.3%),季也蒙念珠菌8株(4.5%),葡萄牙念珠菌5株(2.8%),176株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的MIC值呈正态分布,其中白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的耐药率分别为9.6%,8.7%,7.0%,4.4%;热带念珠菌分别为13.0%,0,0,4.3%;克柔念珠菌分别为13.3%,6.7%,0,6.7%;光滑念珠菌分别为9.1%,9.1%,0,0;季也蒙念珠菌分别为12.5%,12.5%,0,12.5%;葡萄牙念珠菌分别为0,0,0,0。结论目前我院临床分离念珠菌中仍以白念珠菌为主,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比色微量稀释药敏试验方法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稳定性,且简单省时,目前常用的抗真菌药对念珠菌属均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均未产生明显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伏立康唑与布地奈德联用的体内、外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两药联用的体外抗真菌作用,并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模型和生长差异百分率模型共同地评价两药联合抗真菌作用效果。使用大蜡螟作为感染模型,通过测定感染后大蜡螟的生存率、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学改变综合评价两药联用在体内的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和药物单用组相比,两药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体外协同作用,但对敏感白色念珠菌无体外协同作用。与对照组和药物单用组相比,两药联用可显著提高感染耐药白色念珠菌的大蜡螟的生存率(P<0.05)、降低载菌量(P<0.05)并减少组织破坏,但两药联用对感染敏感白色念珠菌的的大蜡螟的生存率、载菌量、组织病理学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两药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有显著的体内、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体外分析医院临床分离获得的致病性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微量法测定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MIC80值,观察伊曲康唑体外抗真菌效果。结果共收集白色念珠菌33株,药敏结果敏感率显示,敏感为66.66%(22/33),剂量敏感为27.27%(9/33),耐药为6.06%(2/33)。结论部分白色念珠菌对伊曲康唑敏感性降低;M27-A微量法操作方便,准确性高,检测结果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性的诱导和回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体外能否以氟康唑诱导白色念珠菌产生耐药性 ,以及诱导耐药株的稳定性。方法 将临床分离的白色念珠菌敏感菌株增菌后分别加入含氟康唑 4、8、16 μg/ ml的 YPD液体培养基中传代 ,测定诱导后各代菌株的 MIC,以观察达到耐药水平所需的天数。以 16 μg/ ml氟康唑诱导形成的耐药株 ,在不含氟康唑的 YPD液体培养基中连续传代 ,测定各代的 MIC,观察其回复敏感性所需的天数。结果 三种不同浓度的氟康唑体外诱导敏感菌株后 ,分别经 30、36、5 2 d呈现耐药 ,耐药株在不含氟康唑的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后MIC逐渐下降 ,至第 9代恢复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论 敏感白色念珠菌体外经氟康唑诱导后可呈现耐药 ,且同时对三唑类其他品种也耐药 ;但该耐药性不稳定 ,在无氟康唑的环境中会逐渐回复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艾叶发酵物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艾叶发酵物小、中、大剂量组(100,200,400 mg·kg-1)及氟康唑组(20 mg·kg-1),每组30只。小鼠灌胃给予相应治疗药物,bid,连续给药5 d。计算模型建立后21 d各组小鼠生存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肝、肾组织活菌数目。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叶发酵物中、大剂量组和氟康唑组小鼠存活率,血清IFN-γ、IL-2水平及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较高,而肝、肾组织白念珠菌数目较低(P〈0.01);与艾叶发酵物小剂量组比较,中、大剂量组和氟康唑组上述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或P〈0.01),但中、大剂量组与氟康唑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叶发酵物200~400 mg·kg-1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IFN-γ、IL-2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本院念珠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以沙保弱培养基分离真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 20 C AUX念珠菌鉴定板和ATB Fungus 2念珠菌药敏板进行念珠菌的鉴定和药敏检测。结果:共分离出念珠菌467株,检出率为14.5%。467株念珠菌中以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居首位,检出白色念珠菌336株,占71.9%;其次为热带念珠菌69株(14.8%)、光滑念珠菌37株(7.9%)。467株念珠菌所致的临床感染,主要为肺部感染,痰标本中共检出311株(66.6%),其次为粪便59株(12.6%)、中段尿43株(9.2%)。467株念珠菌的药敏结果表明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率较高。结论:微生物实验室必须重视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珠海地区女性生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2月某院体检中心到某区开展妇科普查的妇女184例进行研究。患者经取样对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鉴定,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结果:184例患者中共97例被确诊为白色念珠菌感染,感染率为52.7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久坐不动、情绪状况、非经期使用护垫、穿紧身衣频率不同会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久坐不动、非经期使用护垫及穿紧身衣频率过高均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珠海地区女性生殖道白色念珠菌感染发生率较高,该病发生与久坐不动、非经期使用护垫及穿紧身衣频率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我院临床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2008—2009年院内常见致病菌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的常见致病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白念珠菌、粘质沙雷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析,并与2006—2007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我院铜绿假单胞菌(12.32%)对抗菌药的耐药率于全国平均水平类似,金葡菌(5.44%)耐药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肺炎克雷伯菌(14.24%)、铜绿假单胞菌(12.32%)、大肠埃希菌(11.36%)耐药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MRSA检出率为29.41%,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菌株;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中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6.6%和10.12%。结论:我院细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继续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以及经验应用抗菌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引起真菌性阴道炎的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多药耐药基因CDR1、MDR1、FLU1表达与对唑类药物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常规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鉴定白色假丝酵母菌371株,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咪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株和敏感株耐药基因CDR1、MDR1、FLU1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唑类药物中伊曲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55%和7.01%;其次为克霉唑(2.70%);酮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较低.白色假丝酵母菌咪康唑耐药株组和敏感株组FLUl、C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高于敏感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眯康唑耐药与外排泵基因MDR1过度表达相关,MDR1过度表达是其耐药机制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外阴阴道各种念珠菌的感染情况,并对常用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700例确诊为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的生殖道分泌物,采用念珠菌显色平板及SIMENS MicroScan真菌(yeast)反应板进行念珠菌菌种的分离鉴定,采用ROSCOS药片法对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进行药物耐药性及敏感性试验。结果白色念珠菌占64.57%、光滑念珠菌占14.14%、克柔念珠菌占9%、其他念珠菌占12.29%。各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和伊曲康唑的敏感性较高,对咪康唑、氟康唑的耐药率较高。结论女性外阴阴道念珠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对抗真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菌种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有利于临床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20.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和由其产生的耐药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色念珠菌以生物被膜方式生长是相对于其悬浮生长状态而言的另一种独特的生长形式,其最具特征的表型是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表现出高度耐药.本文对近年来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产生的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