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0例,对照组82例,治疗组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甘利欣注射液。观察疗程结束前后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功能指标下降明显,而白蛋白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甘利欣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减轻和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对肝纤维化指标和肝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Ⅳ型胶原(Ⅳ-C)水平与肝纤维化及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08例肝炎后肝硬化及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A、LN及Ⅳ-C。结果: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指标还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者,其敏感性(84.9%)及准确性(79.8%)以HA最高,而特异性(96.9%),则以三项指标联检最佳。此外,伴肝外转移的血清L及Ⅳ-C含量还显著高于无肝外转移者。结论:血清三项指标基本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可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及监测肝癌浸润转移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联合肝纤维化指标评估肝硬化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9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按照Child-Pugh(CP)评分对患者肝硬化程度进行分级;选取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肝纤维化4项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并行ARFI技术检测,测得肝实质硬度值(LS).观察不同CP评分分级的LS值与肝纤维化4项指标(HA、LN、PCⅢ、Ⅳ-C),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S值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单用或联用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CP评分A、B、C三级患者的LS值和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C级>B级>A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P评分与LS值、HA、LN、PCⅢ、Ⅳ-C均呈正相关(r=0.782,P<0.01;r=0.147,P<0.05;r=0.485,P<0.01;r=0.421,P<0.01;r=0.262,P<0.05).ROC曲线显示:不同CP等级的LS值的AUC均高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而LS值与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联用对不同CP等级肝硬化诊断的AUC、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其单用.结论:ARFI检测的LS值联合血清肝纤维化4项指标对肝硬化程度的诊断效能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德忠  陈清  李小健 《武警医学》2010,21(9):773-774,777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患者血浆中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检测137例肝纤维化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 、白细胞介素-10(IL-10)及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ⅢNP)、Ⅳ型胶原-C(Ⅳ-C)水平,并进行Child-Pugh分级和分析.结果 肝纤维化患者血浆TNF-α、IL-6、HA、LN、PⅢNP、Ⅳ-C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IL-1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并随Child-Pugh评分增加而递增或递减(P<0.05或P<0.01).TNF-α、IL-6与HA、LN、PⅢNP、Ⅳ-C水平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IL-10与HA、LN、PⅢNP、Ⅳ-C水平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TNF-α、IL-6、IL-10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在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抑制TNF-α、IL-6的活性,加强IL-10的作用,可能是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HBV-DNA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0例,将其按HBV-DNA水平分为5组(A组HBV-CAN<103IU/L,B组103IU/L≤HBV-CAN<105IU/L,C组105IU/L≤HBV-CAN<106IU/L,D组106IU/L≤HBV-CAN<108IU/L,E组HBV-CAN≥108IU/L),比较其血清HA、PCⅢ、Ⅳ-C、LN水平和肝纤维化程度,并进行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不同HBV-DNA水平患者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分析发现,HBV-DNA与HA、PCⅢ、Ⅳ-C、LN相关系数分别为0.874、0.815、0.748和0.789(均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与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乙肝肝纤维化判断应联合转氨酶等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治疗高海拔地区酒精性肝炎患者,并对其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以观察GSH抵制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戒酒。治疗组:谷胱甘肽1.8g;对照组:派甘能60mL,一日一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前后空腹测血清透明质(HA)、血清层粘连蛋白(LN)、血清Ⅲ型胶原(PⅢP)、血清Ⅳ型型胶原(C-Ⅳ)。结果:通过对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含量变化测定比较发现,HA、PⅢP、C-Ⅳ,P值均〈0.01,LNP值〈0.05,具有明显差别。结论:缺氧状态下谷胱甘肽能迅速清除自由基,保护肝细胞膜,具有明显抑制肝纤维化作用,可广泛运用于高海拔酒精性肝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愈肝胶囊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愈肝胶囊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愈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变化,对肝功能指标ALT、TBIL、ALB、GLO、PT;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CⅣ、Hyp及免疫学指标CIM、CD8、CIM/CD8的作用来说明愈肝胶囊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影响。结果 愈肝胶囊明显减轻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改善其肝功能;调节T淋巴细胞;下调肝纤维化4项指标及羟脯氨酸;使肝纤维化程度显著下降,与乙肝宁颗粒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结论 愈肝胶囊有显著降低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反应,增强机体抗肝纤维化损伤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免疫抑制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9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28例。A组给予熊去氧胆酸治疗; B组在A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免疫抑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Ⅳ型胶原蛋白(Ⅳ-C)、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CⅢ)]、肝功能指标[谷氨酰转肽酶(GG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及免疫球蛋白M(Ig M)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Ⅳ-C、HA、LN、PCⅢ均明显降低,且B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指标GGT、AST、ALP、ALT均明显下降,且B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A组患者治疗后Ig M水平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9. 29%(25/28),高于A组的71. 43%(2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免疫抑制联合熊去氧胆酸能显著改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丹黄汤(丹参、黄芪、大黄)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179名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50例;Ⅱ组49例,Ⅲ组40例,Ⅳ组40例。Ⅰ组服用丹黄汤;Ⅱ组肌注IFNα-2b;Ⅲ组服用复方丹参滴丸;Ⅳ组为对照组,按常规给予护肝降酶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常规检测肝功能,放射免疫方法检测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蛋白(LN)等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彩色多普勒检查肝脾形态、门静脉主干(Dpv)、脾静脉内径(Ds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和脾厚度(st)等肝纤维化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3月后,各组肝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别;各组血清纤维化指标(LN,PCⅢ,HA和Ⅳ-C)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Ⅰ组的作用优于Ⅱ,Ⅲ组(P<0.01),停药6月后仍优于Ⅲ组(P<0.01),对LN,HA和Ⅳ-C的作用优于Ⅱ组(P<0.05);彩色多普勒观察发现,各组对肝脾形态和肝纤维化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的作用较治疗前均有改善,Ⅰ组、Ⅱ组的效果相当,明显强于对照组(Ⅳ组),Ⅰ组对Dpv和st的作用强于Ⅲ组(P<0.05),停药6个月后,Ⅰ组药物对Dpv和Vpv的影响仍可保持。结论中药丹黄汤能有效地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且疗效稳定、持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用吲哚氰绿潴留率(ICGR15)评估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介入化疗栓塞前肝储备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43例HCC患者介入化疗栓塞前测定ICGR15,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Child—Pugh评分。根据介入化疗栓塞后肝脏功能损伤程度及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肝功能轻度损伤组(M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S组)。分析介入化疗栓塞后3组间ICGR15改变的差异。结果介入化疗栓塞后3组间ICGR15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化疗栓塞前不同的Child—Pugh分级间ICGR15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hild—Pugh分级相比,ICGR15能更准确地评估介入化疗栓塞前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宫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23例,宫内膜干细胞经静脉输注方法移植入肝脏,分别在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肝脏功能(TBIL、ALT、AST)、甲胎蛋白(AFP)、胆碱酯酶(CHE)、肝纤维化等实验室指标,分析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23例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移植治疗后,在各观察点复查肝功能TBIL、ALT、AST、AFP较治疗前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34.8g/L)和CHE(4386U/L)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标LN、HA、PC-Ⅲ、Ⅳ较治疗前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官内膜干细胞移植治疗可明显改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脏功能及临床症状,短期结果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凝四项指标和D-二聚体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希森美康5100全自动血凝仪对216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62例,B级88例,c级66例)和8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凝四项和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各组胛、APlT、TT均明显延长(P〈0.05),FIB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凝四项、D-二聚体的水平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血凝四项、D-二聚体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出血防治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源CT灌注成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共对46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 A )、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 )和层黏连蛋白(L N )值,随后行病检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 P值呈下降趋势( P <0.05);S0、S1期分别与S2、S3、S4期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PVP、HPI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其中,HA、IV‐C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 P<0.05)。结论双源CT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在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 IV 型胶原(IV-C)水平与肝纤维化及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08例肝炎后肝硬化及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 清HA、LN及IV-C水平。结果: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 患者的血清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指标还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者,其 敏感性(84.9%)及准确性(79.8%)以HA最高,而特异性(96.9%)则以三项指标联检最佳。此 外,伴肝外转移的血清LN及IV-C含量还显著高于无肝外转移者。结论:血清三项指标基本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可作为反映肝纤维 化程度及监测肝癌浸润转移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及 IV 型胶原(IV-C)水平与肝纤维化及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5例慢性病毒性肝炎、108例肝炎后肝硬化及5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 清HA、LN及IV-C水平。结果:肝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 患者的血清三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者,肝硬化患者的上述指标还明显高于慢性肝炎者,其 敏感性(84.9%)及准确性(79.8%)以HA最高,而特异性(96.9%)则以三项指标联检最佳。此 外,伴肝外转移的血清LN及IV-C含量还显著高于无肝外转移者。结论:血清三项指标基本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发展过程相一致,可作为反映肝纤维 化程度及监测肝癌浸润转移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形成中的CT灌注变化规律。方法:120例分为正常对照组34例,肝炎肝纤维化组21例,肝炎后肝硬化组65例(Child-Pugh A组27例,Child-Pugh B组23例,Child-Pugh C组15例)经16层CT扫描得到肝脏实质各期的灌注指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肝动脉灌注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到达时间(IRF time of arrival,IRFTO),诸指标分别采用单析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评价各时期肝脏灌注指标差异性,P〈0.05被认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5组肝脏实质BF、BV、MTT、PS、HAF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病程进展,BF、BV逐步下降,MTT、PS、HAF逐渐上升,但在部分阶段改变不明显。结论:在肝炎后肝硬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肝脏实质的灌注指标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不同血清钠水平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35例肝硬化并发低钠血症患者,根据其人院时血清钠水平分为低钠血症轻(A)、中(B)、重(C)3组。然后比较肝硬化腹水患者不同血钠水平的肝功能分级。结果不同的低钠程度的肝功能分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B、C两组分别与A组比较,肝功能Child分级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B、C两组之间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有紧密相关性。提示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重视预防,及时发现并治疗低钠血症。  相似文献   

18.
高紫红  王玉梅  于德新   《放射学实践》2012,27(8):885-888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技术在对比研究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血流变化与肝功能的相关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3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46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进行MR对比剂动态增强扫描,连续扫描10期。分别测量肝、脾、门静脉及腹主动脉的最大上升斜率(MSI)、信号增强率(SER)、正性增强积分(PEI)、最大下降斜率(MSD)和峰值(PV)。比较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流参数,同时分析以上测量指标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以及临床肝功能血清标记物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肝硬化组,肝脏的PEI及PV,门静脉的PV,以及腹主动脉的MSI、PEI及PV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在肝硬化组,肝脏的MSI、SER、PEI、MSD及PV,门静脉的PEI及PV,腹主动脉的MSD均随着Child-Pugh分级的增加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脾脏的MSI、SER、PEI、MSD及PV在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不同Child-Pugh分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肝硬化组MSI、MSD和PV均分别与TBIL总胆红素和IBIL间接胆红素呈负相关(P值均<0.05),PEI与IBIL呈负相关(P=0.019,r=0.486),其余动态参数与肝功能血清标记物未见相关性(P>0.05)。结论:MR对比剂动态增强技术可无创评估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在肝功能的评估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果。方法:选择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男性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观察治疗后各项指标变化。结果:①治疗组HBV—DNA水平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组血清生化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病程及病情进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能有效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能,可改善短期及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