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眶上锁孔入路(SKA)的颅外应用解剖,减少该入路的手术并发症。方法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10例.在SKA范围内解剖眼轮匝肌、面神经颞支的额肌支和眶上神经,测量切口以上眼轮匝肌的高度,额肌支与额骨颧突、眶上孔/切迹与额骨颧突的水平距离,眶上神经外侧支与眶上缘的夹角。结果切口以上眼轮匝肌的高度为(6.94±0.97)mm(4、92~8.30mm)。面神经颞支的额肌分支与额骨颧突的水平距离为(19.50±3.57)mm(12.72±23.68mm)。眶上孔/切迹与额骨颧突的水平距离为(30.61±1.62)mm(26.42±33.00mm).眶上神经外侧支从眶上孔/切迹发出的10mm范围内均在骨膜外向外上走行,其与眉弓的夹角为(73.96±3.43)°(68.0~80.20)°结论应用SKA时需注意眼轮匝肌、面神经颞支的额肌分支和眶上神经等颅外结构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眶上“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眶上“锁也”入路的内窥镜局部解剖学并测量有关解剖数据,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参考数据。方法 测量100例成人颅骨标本额骨颧突距同侧和对侧前后床突的距离和角度;用手术显微镜和硬质内窥镜交替使用通过25例成人尸头,探讨眶上“锁孔”手术之路,并测量颧突与颅内血管的距离和角度。结果 通过使用不同角度窥镜和在不同解剖间隙内操作可达到Willis环双侧及鞍区、岩斜区,结论 解剖数据结果对于选择手术器械的长度有参考价值;窥镜辅助手术可达Willis环及鞍区、岩斜区,配合特殊手术器械可完成睚述区域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额骨颧突后蝶翼"锁孔"入路的内窥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应用神经内窥镜经额骨颧突后蝶翼"锁孔"入路对Willis环及其附近结构鞍区和岩斜区进行局部解剖学研究,探索临床经此入路到达该区域的可行性.方法本组采用6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4例新鲜少年尸头,用软镜、硬镜交替配合使用,探讨了窥镜"锁孔"入路.结果 (1)采取眉梢外侧横行切口1.5~2cm,骨孔1cm,位置在额骨颧突后缘和蝶骨嵴外侧部的表面凹陷之间;(2)手术通道在硬脑膜内,蛛网膜外,位于额骨眶部颅面骨嵴和蝶骨嵴缘之间,蝶骨大翼表面的平坦浅凹沟内.(3)该"锁孔"窥镜入路通道虽然窄小,但辐射范围广,不但能达到Willis环,鞍区、海绵窦区、岩斜区,而且能达到对侧颈内动脉池.结论 (1)"锁孔"技术是依据放射影像学,针对病人的解剖特点和病变的具体情况,个体化的材料设计和选择恰当的解剖窗口和手术通道到达目标,同时减少对周围结构的侵袭,降低手术副损伤;(2)在硬膜下腔中窥镜进入的角度和深度不是准确到位的主要因素,而主要因素是窥镜按照定位标志或沿途定位路径前进,就不能迷失方向,就能准确地到达目标;(3)在入路过程中应在蛛网膜壁层外进入,保证蛛网膜的完整性,一方面能保护脑组织,另一方面也防止破碎的脑组织涌入硬膜下腔,遮档镜头;(4)定位标志,即"路标"主要为额底骨嵴、蝶骨嵴缘、蝶翼凹沟、前床突和视神经、ICA床突上段,并且要明确"锁孔"入路沿途手术解剖定位"路径".  相似文献   

4.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利用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方法。方法本文复习了16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讨论了显微手术治疗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原则、方法、手术技巧及手术要点。结果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全切除12例,大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疗效满意。结论在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的基础上,采用翼点入路,利用显微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但对与下丘脑,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粘连过于紧密的肿瘤,即使采用显微手术,手术风险仍较大,可考虑姑息手术结合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5.
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显露范围的解剖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与传统颞下入路的显露范围差异.及各入路的适用范围。方法 对8例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湿标本,依次模拟颞下锁孔入路、保留颧弓颞下入路和去颧弓颞下入路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各入路的显露范围.再运用神经导航系统测量并比较各入路下重要结构的显露长度。结果 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均可显露床突周围位置较低的结构.但2例标本因颞肌遮挡,显露下丘脑、中脑、大脑后动脉P2段等位置较高的结构困难.其中1例高位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大脑后动脉P1段显露困难。去颧弓颞下入路与颞下锁孔入路中上述所有结构,尤其是位置较高的结构均很容易显露。量化研究显示颞下锁孔入路中小脑幕缘显露长度与传统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脑干腹侧面显露长度与去颧弓颞下入路无显著差异.但大于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的显露长度(P〈0.05)。结论 三种入路均可用于鞍区和岩斜区绝大多数病变手术,但中脑、下丘脑、高位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动脉瘤等手术在保留颧弓颞下入路中可能因显露不良而使手术操作困难。  相似文献   

6.
前纵裂窥镜“锁孔”入路对Willis环前部的局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神经内窥镜经前纵裂“锁孔”入路到达Willis环前部的可行性,为窥镜治疗该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本组采用6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4例新鲜少年尸头,用0°个软镜、0°、6°、30°硬镜交替配合使用,探讨了前纵裂窥镜“锁孔”入路。结果额部皮肤采取横行皱纹切口1.5-2cm,骨孔1cm。手术通道位于前纵裂内,窥镜经胼胝体池和鞍结节之间的解剖裂隙到达Willis环的部。窥镜“锁孔”入路可以到达Willis环前部、鞍区以及双侧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结论内窥镜解剖是在尸头上模拟经“锁孔”入路的手术。只有掌握沿途定位标志,明确手术解剖路径,才能在“锁孔”入路中不迷失方向,为窥镜治疗Willis环前部动脉瘤、胼周动脉瘤以及鞍区其他病变如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等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到达鞍上区的显微解剖特点及常用间隙。方法在20侧尸头标本上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测量术中标志点与鞍上区各重要结构间的距离。结果颧弓根到动眼神经的距离为(3.830±0.201) cm,到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638±0.289) cm,到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交点的距离为(4.249±0.268) cm。颞下锁孔入路进入鞍上区常用的侧方间隙主要有四个,通过不同间隙可以到达不同的鞍上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通过外侧各间隙到达鞍上区诸结构,无须过度牵拉脑组织。  相似文献   

8.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颅底及斜坡部位的病变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较为困难。往往需要较大的开颅术来充分显露病变部位.手术费力费时。神经影像学、颅脑显微解剖学、显微手术技术及神经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较小医疗创伤切除颅底及斜坡部位的病变成为可能。锁孔手术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用的思路。颞下锁孔手术即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内镜辅助眉间鼻根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镜辅助眉间鼻根锁孔入路(GNKA)的显微解剖和显露范围,为临床应用作准备.方法测量10例干颅骨的骨性结构,用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GNKA操作,用内镜和显微镜观察显露范围.结果鼻根与两内眦连线(IL)间距离10.31±1.02mm,筛板平面在鼻根以下3.95±0.45mm,在IL以上6.25±0.71mm.在内镜辅助下,GNKA在硬膜外可暴露从前颅底到斜坡脑干腹侧的所有中线附近结构.在硬膜下可暴露额底和鞍区周围、纵裂、第三脑室底.结论GNKA是一种微创而高效的前颅底入路.  相似文献   

11.
远外侧枕髁后锁孔手术入路设计与显微解剖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将微创锁孔手术理念融入远外侧入路,探讨枕髁后锁孔手术的可行性。方法于8具尸头乳突后作纵向“S”型、约7 cm长头皮切口,上缘起自乳突中点向后2 cm处,下界至C2水平。分层翻转枕下肌群,显露枕骨远外侧,在枕髁后做一直径约3 cm的骨窗,牵开小脑半球,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通过调整头位及显微镜角度,经枕髁后锁孔入路可显露同侧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面听神经、后组脑神经、舌下神经、延髓腹外侧等结构。结论枕髁后锁孔入路可很好地显露上述结构,应用现代显微外科技术,可在不磨除枕髁的情况下进行椎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瘤、较小体积的舌下神经鞘瘤、延髓腹外侧肿瘤等手术。  相似文献   

12.
翼点锁孔入路中面神经额支保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面神经额支与发际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既能满足手术暴露需要,又不损伤面神经,同时符合美容要求的翼点锁孔入路切口。方法在14例(28侧)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上解剖面神经额支,测量面神经额支、发际在耳上基点-外眦线(AE)、额颧点-翼点线(FP)上的位置,测量鬓角、面神经额支入额肌最高点到FP的垂直距离。结果在AE线上,面神经额支最后支从发际内的前部(耳上基点前39.3 mm)穿过,面神经在其后的向上走行过程中与发际无交叉。结论以蝶骨嵴根部的体表投影为中心,作起于鬓角,沿发际前缘弧形向下,止于耳上基点前39 mm,位于发际内的长约5 cm的翼点锁孔入路切口,是不损伤面神经的理想切口。  相似文献   

13.
后部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小脑幕切迹区、环池、中脑背外侧、滑车神经及伴行的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P2、P3段)、脉络膜后内侧动脉、四叠体池。Labbe静脉对后部颞下锁孔入路无影响。结论 经后部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很好地暴露中脑背外侧及其幕缘部位.可用于治疗中脑背外侧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运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方法 对10个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在显微镜下和内镜下观察鞍上区和上岩斜区的显露结构和范围. 结果 (1)在不磨除颧弓上缘的情况下,内镜的引入使得颞下锁孔入路对该区域的暴露更为完全,可同时显露对侧的解剖结构,清晰显示深部穿支动脉.(2)动眼神经和后交通动脉间隙、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间隙是非常重要的解剖间隙.(3)后床突和岩尖的磨除有利于术野的暴露.(4)内镜下定位应采用多种定位标识联合使用.包括骨性结构,例如内耳道口等. 结论 内镜下颞下锁孔入路至上岩斜区和鞍上区的视野暴露更完全,创伤更小,实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眶上经额纹锁孔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共79个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眶上经额纹锁孔开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动脉瘤夹闭。结果 73例全部夹闭,恢复良好70例(95.9%),病残3例(4.1%)。术后1周头部CTA复查:动脉瘤消失,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夹固定良好。41例于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未见复发。结论眶上经额纹锁孔手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微创治疗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恰当的选择适应证和手术时机以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为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神经内镜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28具干性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在15具尸头上采用内镜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主要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的分支、变异情况和周期毗邻关系。结果 ①以星点-乳突尖连线中点为圆心作2.0cm直径的骨窗,可以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区。②采用不同角度内用神经内镜可以减少对脑神经、脑干、小脑的牵拉,能够更好地显露小脑角结构,准确确定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眶上锁孔入路中去除眶顶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成人尸头标本8例,模拟眶上锁孔入路并去除眶顶,比较去除眶顶前后Willis环周围血管最大显露程度、显露面积及不同深度靶点显露角度的差异。结果去除眶顶前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同侧大脑中动脉的显露范围有显著性差异(P< 0.01)。在基底动脉顶端位置较高的标本中,去除眶顶有助于其显露;对鞍区其他深部结构如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的显露无显著性差别(P> 0.05)。去除眶顶后,手术显露面积(864.2 mm2)较去除眶顶前(494.9 mm2)明显增加;工作角度平均增加34.2%。结论去除眶顶对位置较高的前交通动脉复合体、A2段近端和位置较高的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的显露有实际意义;应根据病变的特点确定是否去除眶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评价神经内镜锁孔入路清除颅内血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内出血患者采用神经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另随机选择同期30例采用传统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颅内血肿患者作为对照组。以病死率、血肿量,血肿清除率、感染率、GCS评分、mRS评分、GOS评分等作为疗效指标。结果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治疗组,两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且神经内镜组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在病死率、GOS评分、出院时GCS评分、6个月mRS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神经内镜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GOS≥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神经内镜经锁孔入路治疗颅内血肿临床疗效满意,具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明显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翼点入路和眉弓锁孔入路对前交通动脉复合体显露的解剖学区别。方法选择10个经乳胶灌注后的成人防腐尸头标本,按解剖入路的不同分为翼点入路组与眉弓锁孔入路组,共10例,20侧;每例标本均一侧为翼点入路,一侧为眉弓锁孔入路进行解剖观察。比较两组标本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解剖学情况。结果眉弓锁孔入路组中,颧突与同侧前床突的距离为(6.23±0.25)cm,角度为(34.08±3.15)°,而翼点入路组中,翼点和同侧前床突距离为(5.03±0.24)cm,角度为(63.49±4.6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在A1段、ACoA段、A2段的完全暴露例数均比翼点入路组少(P0.05);眉弓锁孔入路组穿支动脉拉破、穿支动脉移位发生率少于翼点入路组[10.00%(1/10)vs60.00%(6/10),0.00%(0/10)vs 50.00%(5/10)](P0.05)。结论翼点入路具有暴露范围广、操作空间大等优势,而眉弓锁孔入路虽暴露面积小于翼点入路,但其安全性较高,创伤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