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广州市越秀区国家疾病监测点2004—2008年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广州市越秀区居民近年主要死因构成、重要疾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及疾病谱的变化,为制定今后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eathReg 2005统计软件对2004—2008年广州市越秀区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近5年越秀区居民死因构成前5位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以肺癌的死亡率最高,死亡率为52.57/10万,其次是肝癌,死亡率为27.19/10万。结论广州市越秀区居民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主要死因,其中肺癌的死亡率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首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居民死亡水平及主要死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卫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年广州市越秀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越秀区居民死亡率为603.94/10万。其中,男性为683.88/10万,女性为522.1/10万;不同性别死亡率均自0岁后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至5~9岁最低,10~29岁相对平稳,35~39岁开始随年龄的增大升高较快,至85岁以上达到最高。全人群死亡率最高的前4位死因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0~75岁居民全死因减寿年数(PYLL)为37514.5人年,导致寿命损失最大的前4位死因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结论]越秀区居民死亡率处于一般水平,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引起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和潜在寿命损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州市2011年居民主要死因及各类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2011年人口资料由广州市卫生局提供。死因监测资料来自2011年广州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疾病分类按ICD-10进行分类编码,对2011年广州市居民死亡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通过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减寿年数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2011年广州市居民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死亡病例44262例,粗死亡率为544.47/10万,标化率为336.45/10万,男性死亡率为612.50/10万,标化率为431.12/10万;女性死亡率为474.66/10万,标化率为248.26/10万,男性高于女性(P〈0.01);前6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死亡率分别为133.44/10万、101.82/10万、100.68/10万、73.70/10万、31.54/10万、26.53/10万;期望寿命为80.83岁,去除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后,预期寿命可分别增加3.81、2.78和2.73岁;以减寿年数(PYLL)计,导致潜在寿命损失的前6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诊断不明、伤害,分别为107716.00、81414.00、81106.50、61978.50、26523.00、22232.50年。结论慢性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疾病正严重威胁广州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加强对这些慢性病的防治是广州市卫生工作的重点,尤其是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提高其早诊早治水平对减少寿命损失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诸城市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恶性肿瘤的防治措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等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诸城市2010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年诸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178.60/10万,标化死亡率105.81/10万,居全死因首位,占全死因的23.19%;男性高于女性,性别比值为1.92;前3位恶性肿瘤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和胃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总数的70.68%。结论恶性肿瘤已成为诸城市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肺癌、肝癌、胃癌是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是今后我市恶性肿瘤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居民的死亡原因及顺位,为当地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下载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的死亡数据终审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结果2010—2012年广西7个疾病监测点居民年粗死亡率分别为620.09/10万、634.77/10万和709.1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08.12/10万、621.04/10万、683.56/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前4位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伤害,占全死因构成的82.56%;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占全死因构成的70.49%。结论慢性病在总死亡中的比例最高,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慢性病和伤害的预防、干预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余姚市居民慢性病死因分布,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5年余姚市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分析居民主要慢性病的死亡水平。结果 2015年余姚市共报告死亡6 091例,其中慢性病死亡5 189例,占全部死因的85.19%。男性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708.54/10万(标化死亡率292.79/10万),高于女性的534.85/10万(标化死亡率220.10/10万)(P0.01)。其中恶性肿瘤死亡1 921例,占所有慢性病死亡病例的37.02%;循环系统疾病死亡1 521例,脑血管病占所有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病例的57.33%。居民慢性病死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占慢性病死因的94.97%。男性居民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鼻咽癌、膀胱癌和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均高于女性(P0.05);而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女性(P0.05)。结论恶性肿瘤是余姚市居民主要的慢性病死因,应加强对男性居民的慢性病健康教育,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东省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和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死亡原因和人群分布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抽取13个县区开展2004-2005年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对其中12个县区的资料进行分析,分析指标主要有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死因顺位。结果广东省12个调查点2004-2005年共死亡99919例,年均粗死亡率为658.6/10万,标化死亡率436.3/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549.4/10万)高于女性(334.0/10万)(P〈0.01),农村标化死亡率(458.6/10万)高于城市(387.2/10万)(P〈0.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死亡率分别为560.6/10万、50.9/10万和34.1/10万,分别占总死因的85.1%、7.7%和5.2%。前5位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5岁以下幼儿死亡率最高是围生期疾病,占总死因的35.1%,5—14岁儿童首位死因是损伤和中毒(55.8%),15~59岁青壮年首位死因是恶性肿瘤(38.1%),60岁及以上老年人首位死因是循环系统疾病(44.5%)。居民平均寿命为75.5岁,每年各类疾病和损伤导致全省居民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估计为340.6万人年,男性207.9万人年,女性132.7万人年,城市142.6万人年,农村198.0万人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损伤和中毒、感染性疾病和母婴疾病导致的YPLL分别为164.1、116.3、49.2万人年,分别占总死亡YPLL的48.2%、34.1%、14.4%。结论广东省居民死亡率较高,居民主要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遏制慢性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四会市2004-2010年居民死亡趋势、死因谱,掌握四会市居民主要疾病谱和变化趋势,为卫生政策制定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05年四会市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资料以及2006-2010年居民常规死因监测资料,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运用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人群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构成、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2004-2010年四会市居民年平均死亡率为581.5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70.80/10万),其中男性平均死亡率为610.28/10万(标化死亡率为667.89/10万),女性平均死亡率为550.93/10万(标化死亡率为321.72/10万),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5位死因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合计占全死因构成的89.78%。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是0—4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损伤和中毒是5~1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肿瘤是20-59岁组居民的首位死因,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是60岁及以上居民的前3位死因。结论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疾病、损伤和中毒、慢性病是四会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育龄妇女应加强产检,预防婴幼儿围生期疾病,儿童青年应着重加强损伤和中毒的预防,中老年人应加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3年鄂州市居民的主要死因、死因顺位和死因分布特征。方法收集鄂州市死因网络直报信息和入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3年全人群死因监测资料。结果鄂州市居民2013年粗死亡率为622.73/10万,标化死亡率为713.69/10万,其中5岁以下儿童标化死亡率为534.59/10万。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为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6.30%。恶性肿瘤死因前5位依次为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占所有恶性肿瘤死因的81.57%。按世界卫生组织对死亡原因简略分类,慢性病死亡占全死因的89.46%。结论慢性病是鄂州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0.
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四川省死因监测点居民主要生命统计指标水平,为慢性病综合防治及其他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四川省死因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分析监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及其死亡水平。结果死因监测点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02岁,男性平均期望寿命73.42岁,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79.16岁。粗死亡率为569.9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2.2/10万,男性死亡率为672.23/10万,女性死亡率为463.11/10万,城市死亡率是519.14/10万,农村死亡率是610.94/10万。死因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从死亡的单病种看,居于前5位的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肺癌和肝癌。结论当前危害四川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病。城乡之间、男女之间的首位死因各不相同,应根据不同性别和地域人群的特点,开展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防治结合,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天津市河北区2011年居民的死亡水平与死亡原因,为制定慢性病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北区2011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河北区居民死亡5311人,死亡率为840.99/10万。居民死亡率,男性为904.35/10万,女性为776.59/10万;0岁为669.77/10万,1~4岁为37.93/10万,5~9岁为0.oo/10万,10~19岁为15.88/10万,此后逐渐上升,60~69岁迅速上升为1053.19/10万,≥80岁最高为7286.06/10万。居民死亡率最高的前5位死因,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疾病,合计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的92.39%。各种死因的合计减寿率为83.11‰,减寿率最高的是恶性肿瘤(28.17‰)、心脏病(20.28%o)、脑血管病(13.92%。)。结论2011年河北区居民死亡率较高,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为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市区2002年居民死亡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大连市市区居民的死亡状况,评价各类死因的危害程度,为制订疾病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年大连市市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年(PYLL)分析。[结果]大连市市区居民死亡率为615.86/10万,男性为685.76/10万,女性为544.35/10万,标化率为468.19/10万(男性为513.21/10万,女性为420.66/10万)。前3位死因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前3位恶性肿瘤为肺癌、肝癌、胃癌。PYLL的前3位为恶性肿瘤、伤害、心脏病。[结论]大连市居民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应大力开展慢性病的预防与保健工作,减少慢性病的发病与死亡。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1997—1998年疾病监测点居民死因及减寿年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居民主要死因及YPLL情况,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死亡率、减寿年数及其标化率等指标,分析居民减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结果:江西省1997-1998年疾病监测点报告死亡率414.85/10万,标化死亡率345.41/10万,农村标化死亡率(376.93/10万)高于城市(247.66/10万),男性(437.01/10万)高于女性(263.83/10万);前4位死因为心血管疾病、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1-70岁居民全死因减寿年数(YPLL)为50571人/年,以标化YPLL率计,导致寿命损失的前3位死因是意外死亡、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各年龄段的主要死因各有特点。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早期防治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并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地居民的死亡结构特点及影响生存的主要原因。方法采用死亡率、PYLL(潜在减寿年数)及APYLL(平均减寿年数)的统计方法对2000—2003年全市监测的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2003年全市居民平均死亡率为405.40/10万,男性死亡率为511.44/10万,女性死亡率288.19/10万。本市居民的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其死亡率分别为:74.78/10万、48.46/10万、42.53/10万、28.82/10万、21.78/10万。结论慢性病和伤害为本市居民的主要死因。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促使人们改变不良的生活及行为方式,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与伤害的发生率,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居民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长泰县居民死因构成和主要疾病分布,评价健康水平,为开展慢性病规范化管理及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长泰县死亡资料,用ICD-10进行死因分类和编码.结果 长泰县2011-2013年居民年均标化死亡率433.47/10万,逐年降低.男性标化死亡率(542.83/10万)较女性高(333.21/10万).3大类死因中,慢性病死亡率占85.0%.前5位死因占比为:恶性肿瘤27.4%、呼吸系统疾病20.1%、脑血管病15.2%、心脏病13.2%、损伤和中毒12.1%.居民寿命损失和减寿率前5位分别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结论 长泰县居民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等为主的慢性病,应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郑婉辉  林辉 《职业与健康》2014,(15):2099-2102
目的了解福州市城区居民慢性病死因分布,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人户调查的方法,按ICD一10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死因分类,对福州市2005--2012年城区居民慢性病死亡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结果2005--2012年福州市城区居民慢性病平均死亡率为377.19/10万(标化死亡率261.9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结论慢性病是威胁福州市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慢性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秦山核电基地周围20km范围内居民1988~2000年主要死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秦山核电基地周围20km范围内居民健康状况数据库。方法:通过各疾病监测点上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结合回顾性调查,获取相关数据:结果1988~2000年居民死亡率为6.89%“呼吸系统居死因首位,循环系统、恶性肿瘤位居第2、3位:男性、女性前5位死因均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消化系统;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23.05/10万(标化率为102.10/10万),肝癌居首位,肺癌、胃癌位居第2、3位,白血病是少儿期、青年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中年期为肝癌、肺癌,老年期为肺癌、胃癌。结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是居民的主要死因,恶性肿瘤死亡率低于省疾病监测点的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桓台县2008~2012年死因监测工作现状和居民死因模式的变化及趋势,为制定疾病预防政策、确定防治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桓台县2008~2012年居民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桓台县居民报告死亡13 451例,年均粗死亡率为540.90/10万,其中男性为596.85/10万,女性为485.24/10万(P〈0.01)。5年报告粗死亡率分别为244.21/10万、442.28/10万、610.02/10万、649.11/10万、757.88/10万。三大类疾病死因构成中,慢性病所占比例最高,为90.04%。死因居前5位的依次为心血管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94.35%。结论以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为主的慢性病是导致桓台县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交通事故是居民伤害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盐城市居民死因构成及其顺位,分析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盐城市主要慢性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网络系统,收集2008年度居民死亡个案,使用Deathreg2005版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作为标准人12进行率的标化.同时,使用PYLL、PYLL%以及AYLL等相关指标对主要疾病减寿水平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盐城市居民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618.09/10万、417.86/10万;前5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6.28%;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位列恶性肿瘤死因的前5位,占恶性肿瘤总死亡的77.92%;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是恶性肿瘤,达到每千人15.53年;损伤和中毒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为高,达到27.68年.[结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影响盐城地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新安县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新安县死因监测数据中常住居民的死亡个案为研究对象,使用国家推荐的死因监测数据清洗与分析工具和Exe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新安县居民死亡率为671.44/10万,标化死亡率为566.26/10万;慢性病死亡率为586.98/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9.73/10万,占居民总死亡的87.42%;前5位死因依次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占全死因的91.29%;恶性肿瘤死亡前5位依次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胃癌、肺癌分别占恶性肿瘤的29.84%和22.48%;道路交通事故死亡居伤害的第1位,占伤害死亡的52.52%.结论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主的慢性病和伤害是危害新安县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卫生部门的重点工作.政府应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共同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