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 fMRI)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融合结合神经导航在枕叶视觉功能区附近病变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BOLD-fMRI、DTI结合神经导航进行图像融合,在20例视觉功能区附近病变患者术前设计手术入路,术中定位视觉功能区,指导手术,合理保护功能区,切除病变。结果 15例镜下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术后复查MRI及DTI视皮层及视辐射保护完好。结论 BOLD - fMRI和DTI融合技术在神经导航下应用可以准确确定大脑枕叶视觉功能区和视辐射走行,术前精确定位功能区,提高病变切除程度,降低术后致残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fMRI与DTI联合应用在神经导航下切除运动区附近病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fMRI与DTI联合应用在大脑皮层运动区附近病变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对18例大脑皮层运动区附近病变的患者,采用组块设计,利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获得运动区皮层激活,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获得白质纤维束走行,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影像融合后,术中定位皮层运动区与锥体束,经神经电生理检查验证后,避开功能区在显微镜下切除病变.结果 fMRI确定的功能区与术中电生理检查结果基本一致.12例病变全切,6例大部切除.术后肢体肌力好转或无变化14例,3例出现一过性加重,1例遗留永久性功能损害.结论 在神经导航辅助下fMRI与DTI联合应用可以准确定位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提高病变切除程度,减少术后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融合DTI在大脑功能区附近病变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病变位于大脑功能区附近(20例位于额顶叶中央沟附近,13例位于枕叶视觉距状裂附近,7例位于左侧语言中枢附近)的右利手病人,术前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获得白质纤维束原始资料,经神经导航融合DTI和解剖像并三维重建后,术中在导航辅助下行显微手术。结果病变全切34例,次全切6例。术后神经功能好转或无变化35例,出现一过性加重5例。无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结论神经导航融合DTI可以准确定位功能区,操作性强,易推广,术中实时保护周边邻近传导束,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并发症,安全范围内最大程度切除,具有颇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联合利用脑磁图(MEG)、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和神经导航技术,在中央区低级别胶质瘤切除中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方法 对40例涉及中央区的Ⅱ级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神经导航定位肿瘤行手术切除;试验组将脑磁图、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术中可视下定位脑皮质功能区及皮质下传导束,来实现精确切除病灶.术后3d内行MRI、DT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程度、神经传导束完整性及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KPS评分.结果 试验组肿瘤全切除率85% (17/20)显著高于对照组55% (11/20);试验组术后致瘫率25% (5/20)显著低于对照组60%(12/20);试验组术后1个月平均KPS评分(84.50±21.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4.05±33.36)分.两组在肿瘤切除率、纤维束(FA值)、神经功能保存、KPS评分上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过联合利用MEG、DTI及神经导航技术,可最大限度地切除中央区胶质瘤,并更好地保留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目的探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新技术与方法。方法48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经术前常规MRI、弥散张力成像(DTI)和fMRI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区及功能投射纤维束,以神经导航为前导,在术中全麻唤醒状态下,通过术中B超定位脑内病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及皮层直接电刺激术(Co-ST)脑功能区定位,并在清醒状态下切除病变。术后随访时间3-42个月。结果16例Co-SEP确定中央沟,42例Co-ST明确运动区,16例Co-ST确定语言运动区;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1个月神经症状好转44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局部神经症状36例;长期局部神经症状加重4例,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无手术痛苦回忆。结论术中全麻唤醒、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术和脑超声技术是切除功能区胶质瘤必备的三项基本技术;术前fMRI与DTI为脑功能区手术提供十分重要信息,神经功能导航为术中功能区定位提供重要前导,综合使用这些现代技术能够在术中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切除范围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6.
传统神经导航在脑功能区手术的应用存在局限性,近年随着血氧依赖功能磁共振(BOLD-f MRI)技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荧光显像技术、术中唤醒麻醉下皮质直接电刺激、代谢影像导航和术中影像的出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不断成熟,加之脑磁图结合神经导航的应用,神经外科医师不仅能够根据神经导航定位病灶空间位置,还可融合功能影像资料定位皮质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定位解剖与功能位置,达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对脑功能损伤小,提高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功能区胶质瘤术中完善而有效的锥体束空间定位和功能保护方法。方法对13例功能区胶质瘤应用1.5T磁共振系统采集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在功能神经导航中进行纤维束示踪(FT),在导航中确定肿瘤与锥体束界面的标记点,应用自制导航穿刺针、着色明胶海绵对白质内锥体束走行进行空间定位。在空间定位锥体束基础上,应用皮质、皮质下直接电刺激或唤醒麻醉技术在肿瘤切除中对锥体束功能进行评估监测,保证其正常功能。结果本组锥体束与肿瘤交界区在神经导航中均得到确定,术中在DTI-FT导航下空间定位满意;锥体束功能判定明确者10例。均全切肿瘤,运动功能保持术前正常水平或得到改善。结论联合应用DTI-FT导航、神经电生理或唤醒麻醉技术可确保锥体束功能不出现手术损伤,同时为明确胶质瘤在脑白质内功能性边界提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如何做到在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病变的同时保存患者更多的神经功能是神经外科医生长期所考虑的一大难题.DTI和fMRI通过将神经纤维束的形态以及大脑功能区的图像上传到神经导航系统,为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了术前方案制定的良好依据,并对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起到了一定作用.现将近年来DTI和fMRI在颅内肿瘤手术中的运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探讨以磁共振三维弥散张量成像(DTI)评价术前神经传导纤维情况及其在导航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磁共振提示脑胶质瘤的病人进行两方面研究:1、术前对每例病人均以DTI评价神经传导纤维的完整性;2、DTI与神经导航序列影像融合进行术中导航。结果1、术前DTI提示2例神经纤维以推移为主、4例有不同程度神经纤维的破坏。2、本组术后弥散张量影像复查神经传导束未见进一步损伤,临床症状无加重。结论(1)DTI可以帮助医师在术前评价神经纤维损伤程度,借以估价预后。(2)DTI融合影像神经导航有助于术者设计合理的手术入路及指导手术的神经保护。  相似文献   

10.
<正>功能区肿瘤手术的宗旨是尽可能的切除肿瘤,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减轻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然而功能区的肿瘤因占位效应等原因,周围纤维传导束被推移或侵蚀,导致功能区重塑和变形,造成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1]。大脑功能的正常运转需要白质纤维与各个特定的功能皮质之间有着正常的相互联接,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对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术中皮质脑电图(ECoG)在伴继发性癫疒间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脑运动皮质区附近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fMRI了解相应脑功能区皮质和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和分布;术中在切除肿瘤前后行ECoG检测,确定致疒间灶的位置,指导肿瘤及致疒间灶的切除。结果手运动功能区受肿瘤推挤而出现功能转移或重组9例,行肿瘤全切除;功能区局部重叠2例,行肿瘤次全切除;大部分重叠2例,行肿瘤部分切除。ECoG确定的致疒间灶距肿瘤2 cm以内9例,3~5 cm 2例,与肿瘤重叠2例。术后出现短暂性失语1例,一过性偏瘫2例。结论fMRI能准确显示运动皮质中枢位置,对脑肿瘤术前手术方案制定和手术时减少重要功能区损伤具有重要意义。ECoG确定致疒间灶大多距肿瘤2 cm以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功能区脑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患者行头部DTI检查,立体显示肿瘤与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术前评估,设计手术入路,对所有病例行显微外科肿瘤切除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脑肿瘤中累及脑白质纤维束区域主要位于锥体束和内囊,其中脑白质纤维束破坏13例,移位12例.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14例,无手术死亡.术前存在脑白质纤维束受累所致的神经功能阳性体征者术后改善13例,无变化者10例,加重2例.[结论]DTI能够清晰显示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累及关系,对神经外科优化手术设计、决定手术切除范围和评估术后神经功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功能影像构筑的研究在涉及运动区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脑磁图、功能磁共振皮层运动区、神经传导束影像构筑特点,探讨涉及大脑半球运动区胶质瘤病人的微创手术,最大程度的保护运动功能。方法采用脑磁图、功能磁共振完成14例涉及运动区胶质瘤术前评估,评价运动区及锥体束的完整性及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在磁源影像(MSI)神经导航指导下,采用穿硬脑膜栅栏定位法分离瘤一运动区的界面后实施肿瘤手术。结果6例患侧脑功能区移位,8例锥体束走行移位,10例神经纤维束形态完好、4例纤维束弥散。肿瘤全切1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肌力恢复正常4例、减弱2例,其余病例术前后肌力均正常。结论运动区胶质瘤的手术应综合评价运动区分布和锥体束的影像构筑特点,这对设计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功能性神经导航指导下的经硬膜栅栏法肿瘤切除有助于运动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功能成像在颅内肿瘤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磁共振波谱、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常用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磁共振波谱反映了肿瘤的代谢特征,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肿瘤恶性程度、指导治疗及评估预后;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可精确定位皮质功能区和皮质下白质纤维束,有助于功能区肿瘤手术和放疗计划的制定.减少术后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应用各种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并将其与导航手术等新的治疗方法结合可进一步提高颅内肿瘤诊治水平,成为今后该领域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中磁共振(iMRI)联合神经导航在丘脑胶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2017-02应用3.0T术中磁共振联合神经导航的28例丘脑胶质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后肿瘤切除程度及术后功能状态。结果 28例患者第一次iMRI扫描17例仍有病变残留,进行扩大切除9例达到完整切除,全切率从39.3%提高到71.4%,8例肿瘤边缘累及运动功能皮质或皮质脊髓束无法行完整切除。术后6个月28例丘脑胶质瘤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者20例,无变化6例,下降2例。结论术中磁共振联合神经导航有助于提高丘脑胶质瘤手术精准性和安全性,提高肿瘤切除程度,最小限度减少脑功能损伤,为术后手术效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手术是腑内可切除性病变.尤其是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然而,由于许多肿瘤具有侵袭性,尤其是(低级别)胶质瘤,病灶常侵犯脑功能区;另外由于个体之间存在解剖和功能的变异,故需应用脑功能定位方法定位脑功能区皮质及皮质下边界,用以个体化指导切除范围。除术前可采用功能成像(fMRI)进行术前计划外,切除肿瘤过程中还可应用术中电刺激,当需定位病人的语言区和其他认知功能区时,可使用局部麻醉。术中电刺激是一种确定脑功能区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简单、准确、可信度高的安全方法,具有以下特点:①切除肿瘤前可定位每一个病人的功能区皮质;②了解被病灶侵犯区域,如辅助运动区、岛叶、运动前皮质、缘上回及角回的的病理生理功能;③在整个切除病灶过程中,可持续定位皮质下结构,用以了解解剖与功能的联系(皮质-皮质环及皮质-皮质下环路);④利用皮质重复电刺激可实时研究短期可塑性机制;⑤可根据功能界线进行病灶切除,以最大程度切除病灶,并尽量减小术后永久性功能障碍的风险,提高效益/风险比。此外,术中电刺激还可与围手术期各种功能神经影像技术相结合,如fMRI、PET、脑磁图(MEG)、矢量专题信息(digital thematic information,DTI),用以提高术前计划的可靠性.帮助了解因肿瘤生长及手术切除过程中短期和长期内功能区皮质重塑及连接性改变的机理,该模式从而可最终改善手术计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运动区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恶性程度预测及手术方案制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3例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前进行DTI检查,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并重建i维白质纤维束示踪图(DTT图).结果 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肿瘤实质区ADC值及瘤周水肿区FA值存在差异;DTT图可以清楚显示运动区锥体束形态变化及与肿瘤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导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DTI中ADC、FA值可以区别肿瘤组织与正常神经组织,有助于星形细胞瘤分级;DTT图可以优化运动功能区星形细胞瘤切除的手术方案,可最大范围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重要白质纤维束.  相似文献   

18.
功能区胶质瘤的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核心手术技术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目的分析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的手术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脑半球胶质瘤手术切除技术,及fMRI与DTI在辅助判断肿瘤与功能区的作用。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提高病人术后Karnofsky生活状态(KPS)评分。结果19例术前KPS 80~90分的病人(术前平均85.8分)术后恢复至平均95.3分,6例KPS 40~70分病人术后恢复至平均73.3分;MRI示肿瘤全切23例,肿瘤大部切除2例。结论术中直接电刺激有助于判断大脑功能区位置,从而以最小的损伤,最大程度切除胶质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神经导航结合术中皮质电极描记,微创治疗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所致的难治性癫痫。方法 26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常规使用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imaging,MRI)、长程视频脑电图(digital video signal and electroencephalogram,VEEG)、磁共振波谱分析(MR Spectroscopy,MRS)等检查,如病灶位于功能区则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术中通过神经导航确定的病灶与ECoG确定的致痫灶位置及范围进行对比,了解两者的吻合程度及差异,综合分析后精确并标记出癫痫波的起源位置和范围,将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病灶和周边的致痫皮质切除;如致痫灶位于功能区或附近,在保留功能区皮质的基础上,给予低功率皮质热灼。结果术后病理结果:26例患者病理标本符合FCD。术后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根据Engel术后效果分级进行评估,Ⅰ级23例,Ⅱ级2例,Ⅲ级1例。结论神经导航结合术中皮质电极描记在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所致的难治性癫痫手术中,具有定位准确、损伤少的优点,在切除致痫灶的同时能最大程度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 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