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个精神分裂症多发家系染色体候选区域的连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q21-22,1q32-44,5q21—33,6p24—22,8p22—21,10p15—11,11q23—24,11p15,12q23—24,13q32—34,22q11—12,9q34,16p13,12q13,17q25及19q13等染色体候选区域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方法 选择候选染色体区域的微卫星标志,对湖南省永州市一个汉族精神分裂症多发家系进行基因组扫描。用Linkage5.1软件包及Genehunter2.1软件包进行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析,并构建最可能的单体型。结果在染色体11q23.2-24.2区域获得3个连续高的多点非参数分析LOD值,在D11s925处获得的峰值为4.33(P=0.016),超过显著性连锁的阈值。与D11s925相邻的D11s898及D11s4151在多点非参数分析中的LOD值分别为1.57和3.82。对11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标志进行单体型分析,D11s902与D11s898之间存在重组,提示可能的疾病基因在D11s902远端。结论 11q22.1-24.2区域可能包含有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在发现精神分裂症(SP)患者常染色体某些脆性位点(FS)表达率明显增高基础上,旨在观察SP患者的一级亲属FS表达情况,并研究SP与FS间的连锁关系。采集11个SP家系的11例患者和30例一级亲属的末梢血作淋巴细胞体外TC199培养,检测其染色体FS,并以30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健康人为对照组。应用家系Lods法进行SP与FS连锁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和亲属两组的FS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p31、3p21、4q31、6p21和17q12的表达率在前两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均有相同FS表达。家系连锁分析显示,最大Lods值1p为0.0180,3p为0.0820,6p为-0.0060,17q为0.7012。提示FS在SP患者和一级亲属中似乎是一种共存现象,SP与FS之间尚无显著连锁存在,但均不否定连锁关系,有待扩大家系样本,对同类标记Lods值继续累加,方可定论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临床表现及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于1981年至2001年对51例精神分裂症异性患病同胞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26例。对男女两组的有关情况进行比较。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结果:男性患者病前社会功能差于女性,PANSS总分显著高于女性,阴性症状差异更为明显,住院时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5年随访,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显示,男性残疾程度较女性严重,男性婚姻状况明显差于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在社会功能,精神症状等方面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对缺陷型及非缺陷型在家系中分布的一致性。方法收集 51个精神分裂症家系 1 1 1例患者 ,共 70对患病同胞 ,用Kirkpatrick缺陷综合征量表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缺陷症状 ,并将其划分为缺陷型及非缺陷型。采用同胞对法分析患病同胞缺陷型及非缺陷亚型的一致性。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对缺陷型及非缺陷型不符合随机分布 ,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1 2 40 ,ν =1 ,P <0 0 0 1 )。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病同胞中缺陷型及非缺陷型的分布具有家族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TNBP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方法:收集到2个精神分裂症多发家系共54个个体,其中9个受累个体的血样,选取DTNBP1基因附近4对微卫星标记引物(D6S422、D6S289、D6S276、D6S309),采用两点和多点非参数连锁(NPL)分析和Genohunter 2.1软件对这2个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D6S276两点NPL值为0.978(P=0.086),多点NPL值为1.033(P=0.069),未达到验证性连锁的阈值。D6S422两点和多点NPL值分别为0.154和0.204(P均>0.05);D6S289两点和多点NPL值分别为0.457和0.685(P均>0.05),D6S309两点和多点NPL值分别为0.221和0.324(P均>0.05)。结论:未能验证DTNBP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但亦不能排除该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高发精神分裂症遗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患者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定了75例精神分裂症、11例抑郁症病人及35例健康对照者的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抑郁症患者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OD活力与其BPRS总分及SAP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病程、性别、年龄及SANS总分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发家系精神分裂症患者肿瘤坏死因子d基因启动子(TNF—α)区-308A/G位点基因多态性与血浆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51个多发精神分裂症家系(血亲同胞中有≥2例同胞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且血亲父母健在)222人完成遗传学研究用诊断会谈及遗传学研究用家属会谈表;分为患者组(98例)、父母组(94名)及正常同胞组(30名)。非血亲健康对照组(40名,以下简称对照组)。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序列引物法检测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NF—α血浆浓度。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t检验、传递不平衡检验及关联分析。结果(1)患者、父母、正常同胞及对照组基因型均以G/G为多,分别为80%、81%、90%及85%,A/G分别为20%、19%、10%及15%,未检出A/A基因型;等位基因A的频度分别为10%、10%、5%及8%;等位基因G分别为90%、90%、95%及92%;4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度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TNF—αP区-308A等位基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存在传递小平衡性(McNemarx。=3.85,P〈0.05),相对风险分析(RR)呈负相关(RR=0.44,XRR^2=3.846,P〈0.05)。(3)患者、父母、正常同胞及对照组G/G型TNF—α血浆浓度分别为(61±29)ng/L、(68±29)ng/L、(80±23)ng/L和(73±32)ng/L;A/G型分别为(64±21)ng/L、(79±40)ng/L、(95±46)ng/L和(81±35)ng/L;各组两型间TNF—α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TNF—αP区-308A等位基因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传递频率较低;-308A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存在相关性,但与TNF—α血浆水平变化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同胞注意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同胞有无注意力障碍。方法:采用倒行掩蔽测验,评估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其健康同胞50名(同胞组)、正常对照者45名(对照组)的主动注意力和注意的激活度。结果:无掩蔽和有掩蔽刺激时,患者组的测验成绩均明显低于同胞组和对照组;靶刺激呈现后50毫秒出现掩蔽刺激时,患者组及同胞组的测验成绩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它条件下同胞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主动注意障碍和注意的激活度下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同胞也有主动注意力障碍,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同胞也有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的注意缺陷,主动注意缺陷可能是易患精神分裂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肝脂酶基因启动子-514C/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汉族人群肝脂酶(HL)基因启动子-514C/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33例脑梗死患者和75名健康老年人HL基因启动子-514C/T多态性基因型,并研究其对血脂水平的影响。结果脑梗死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健康老年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脑梗死组中,突变型的甘油三酯(TG,mmol/L)水平(2·21±1·45)高于无突变型(1·68±0·72),而突变型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无突变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收缩压、血糖和T等位基因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HL基因启动子-514C/T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直接相关;脑梗死患者启动子-514C/T基因突变可引起TG和HDL-C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Parkin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arkin基因S/N167和V/L380位点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的关系。方法以10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其中40例为早发帕金森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体格检查者为研究对象。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Parkin基因外显子4和外显子10,然后用内切酶AlwnI和Bsp1286I进行酶切,采用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Parkin基因两个多态位点S/N167和V/L380等位基因与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结果早发帕金森病患者S/N167多态位点等位基因A和含A基因型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011,5.883;均P<0.05);帕金森病组和早发帕金森病组与对照组受试者的V/L380多态性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84,1.023;均P>0.05)。结论Parkin基因S/N167多态性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基因cDNA609位碱基C→T点突变所致的基因多态性是否与帕金森病遗传易患性有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126例帕金森病(PD)病人与136名健康成人对照组NQO1的基因多态性。结果PD组的T等位基因频率为52%,而对照组为43%,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基因型分布在PD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带T等位基因的个体患PD的风险增加3.8倍。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NQO1基因cDNA609突变T等位基因可能是PD发生的危险性因素,与PD的遗传易患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neprilysi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SAD)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157例SAD患者(AD组)和125例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neprilysin基因rs373618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后,进行病例-对照相关分析。结果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C基因型与TT基因型相比,AD组CC基因型频率增高,TT基因型频率降低,CC基因型可以增加散发性AD的发病风险(P<0.05)。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eprilysin基因rs3736187位点的CC基因型可能通过某种途径增加中国北方汉族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 (CI)患者纤维蛋白原 (Fg) β - 14 8C/T基因多态性频率分布及其与Fg功能和浓度的关系。 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分析方法 ,对CI组 (15 1例 )和健康对照组 (113名 )进行研究 ,应用Fg功能自动化检测系统检测血浆Fg分子功能参数 ,用比浊法测Fg水平。结果 CI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 0 32 1,对照组为 0 2 4 8(P <0 0 5 ) ;CI组和对照组Fg分子功能 (FMPV/Amax)分别是 4 4 2 9± 0 5 0 9和 3 6 87± 0 4 35 (P <0 0 1) ,Fg浓度(g/L)分别为 3 97± 0 37和 2 97± 0 5 1(P <0 0 1)。女性患者Fg分子功能则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 1)。结论 Fg分子功能增强和Fg浓度升高是CI的危险因素 ,Fgβ - 14 8C/T基因多态性与血浆Fg分子功能和Fg浓度具有相关性 ;Fg在脑梗死发生的机制中男性与女性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醇脱氢酶(ADH)基因和醛脱氢酶(ALDH)基因多态性与酒依赖患病的相互关系,用耳血干血痕聚合酶链反应、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方法,检测乙醇代谢酶ADH和ALDH基因型在我国蒙、汉民族酒依赖与非酒依赖者中分布频率。结果显示在酒依赖组(汉族52例,蒙族31例)与正常对照组(汉族48例,蒙族35例)之间:汉族的ALDH2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蒙族则表示为ADH2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这提示汉族酒依赖的发病与ALDH2基因有关,蒙族则与ADH2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沈阳地区汉族人群中多巴胺D3受体基因(DRD3)第一外显子第9密码子A→G单核苷酸置换多态性(Ser9Gly多态)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7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94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基因分型鉴定。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DRD3多态性分布频率、精神分裂症早发组与非早发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并与其他国家人群进行比较。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早发组与非早发组亦未发现明显差异,而该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巴西、英国人群有明显差异。结论:研究人群中未发现DRD3基因Ser9Gly多态与精神分裂症存在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8.
5-羟色胺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5-羟色胺转运体(5-HTT)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5-HTTLPR)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及其对抗抑郁药疗效的影响。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51例抑郁症患者(患者组)和60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HTTLPR的分布频率;并予文拉法辛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疗效。结果:患者组5-HTTLPR的短重复序列/短重复序列(short/short,S/S)基因型和短重复序列(short,S)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71%和81%,对照组为45%和69%差异显著。治疗4周后,长重复序列/长重复序列(long/long,L/L)基因型患者的减分率显著高于其他两型。结论:5-HTTLPR的S/S基因型可能是抑郁症的易感基因之一,L/L基因型可能和更好的选择性5-羟色胺受体阻滞剂类(SSRIs)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