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Kielland产钳在持续性枕后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估Kielland产钳对持续性枕后位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100例胎头双顶径已达或已过坐骨棘水平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用Kielland产钳进行反置上钳旋转胎头产钳术。结果 成功率100%,母体软产道损伤17%,新生儿损伤12%,无会阴Ⅲ度裂伤,无后穹窿,宫颈,膀胱损伤及子宫破裂,无新生儿颅内出血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Kielland产钳反置上钳旋转胎头术用于双顶  相似文献   

2.
1 操作方法 1.1 术前准备:产妇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导尿及铺无菌巾,阴道检查确定胎方位、先露高低,宫口是否开全,是否破膜,有无明显头盆不称,决定能否施术,可施术者做阴部神经阻滞麻醉后行会阴侧切术。 1.2 操作步骤:①将无菌石蜡油涂于两叶钳匙上,以右枕横位产钳为例,左手以执笔式握左钳柄,钳叶垂直向下,将右手四指置胎头与阴道后壁间,右手掌向上,将左叶产钳沿右手掌伸向指掌与胎头之间,缓慢地沿着胎头弯度向深向上,钳柄向下向中轻推钳叶滑行至耻骨联合后方,置于胎儿的前顶部,在滑行中不应  相似文献   

3.
Kielland‘s产钳助产150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持续性枕横位是常见的头位难产,临床上常用的助产方法有徒手转胎头、负压吸引器及Kieland's产钳旋转胎头。我院自1991年2月至1998年4月,应用Kieland's产钳对持续性枕横位150例(KF组)行助产术,并与同期130例手转胎头后Simp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侧俯卧位对于纠正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的效果,降低临床产妇的剖宫产率。方法:以我院2012年1—2013年5月于我院分娩的9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对象,采取缩宫素调整宫缩后指导其以侧俯卧位来纠正,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对98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产妇纠正后经阴道自然分娩者73例,占74.49%;产钳助产11例,占11.22%;纠正不成功而进行剖宫产者14例,占14.29%;新生儿均健康,产妇也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侧俯卧位对于调整宫缩后持续性枕横位和持续性枕后位纠正效果显著,能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产钳手术的置钳法有双手及单手法两种。作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认为单手置产钳术能及时解决难产,减少母儿损伤,达到“稳、准、快”的目的。现将单手置产钳的优越性、操作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一、从产钳手术的目的分析:产钳术是解决单胎头位分娩第二期延长的难产(因继发宫缩无力或头盆轻度不称),加速娩出胎儿,减少骨盆对胎头造成的挤压性创伤,因此必须选择简而易行比较安全的置钳法。双手法须两手交换固定胎头与置钳,不仅手术时间较长,且不易置准。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院10年间1444例头位产钳术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分析。产钳术指征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重度妊高征、妊娠合并内科病及其它。本文对产钳术指征及时母婴损伤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就如何正确使用中低位产钳及枕后位产钳,降低产钳术对母婴的并发症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产钳术仍为解决头位难产必不可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B超对胎头变形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对自然发动宫缩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80例,测定其产前及产后的双顶径(BPD)和头围(HC),观察胎头的变形能力,并以同期儿头未经受压以剖宫产结束分娩的新生儿78例作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构成:孕39~41~( 6)周、单胎、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正常孕妇80例,平均年龄为26.4±2.8岁,初产妇77例,经产妇3例,枕前位62例,枕后位13例,枕横位5例,新生儿平均体重3388.1±3.2g,分娩方式:顺产77例,产钳3例。1.2 仪器与方法:(1)我们使用的仪器是日本Aloka-SSD 280型线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一种在临床上能更及时、准确地做出顺产与难产判断的头位分娩评分法,并探讨其对判断初产妇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方式的临床价值。方法:拟定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对236例诊断为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的初产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总分小于70分者,90.63%行剖宫产术,大于80分者91.49%经阴道分娩(P<0.01),无一例严重母婴并发症发生。结论:新式头位分娩评分法全面地对整个产程及胎儿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对顺产与难产做出综合判断,在确保母婴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9.
Kielland's产钳运用技巧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ielland's产钳有近百年的历史。它能在第二产程母婴安全受到威胁时,方便、快捷地娩出胎儿。Kielland's产钳结构特点,王历等已作详细介绍[1]。一、Kielland's钳具有独特的优势上钳时无需上推胎头或改变胎头的位置;握头牢靠,能适应胎头的大小及纠正胎头不均倾;兼备旋转和牵引的双重功能,且一次完成;牵引可在盆轴上施力,用力小;不增加母婴的损伤。二、Kielland's钳操作技巧拾遗1.迂回法上钳[1-3]。是把前叶沿侧盆壁插入,然后用手法把它绕过胎儿的面部,送到耻骨联合后方,术者在…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围产儿预后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围产儿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对1995年11月至1996年7月在我院分娩的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枕位正常的90例(对照组)孕妇进行比较。结果:枕位异常者,胎儿体重过大、宫缩乏力的比例明显增加,产程各期时间均明显延长,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减慢,各产程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手术产率明显增加。枕横位总手术产率为82.81%,枕后位为92.31%,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明显增加。结论: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围产儿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11.
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中的宫颈再成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些年来 ,许多医院开展了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该术式可避免全子宫切除及次全子宫切除术的弊端 ,且具有减少手术步骤 ,减少创伤 ,对性机能影响较小等优点。我们在此基础上 ,对切除子宫后的宫颈筋膜进行再成形 ,使其优点更为突出 ,现介绍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9年 7月至 2 0 0 0年 6月间我院行筋膜内子宫切除术 47例 ,指征全为子宫良性病变 ,切除子宫后对宫颈筋膜进行再成形。1.2 切除子宫方法 :术前阴道准备 ,开腹及子宫圆韧带、附件处理同常规全子宫切除术 ,打开阔韧带达子宫峡部水平 ,向下略推膀胱 ,于子宫峡部水平钳夹子…  相似文献   

12.
产钳术已有悠久历史,是处理难产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探讨产钳的临床应用价值,我院自1981年以来产钳应用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克氏产钳用于具有阴道分娩条件的头位不正产妇,效果是满意的。现将我院1981年1月至1985年12月产钳术179例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产钳应用率:我院1981年1月至1985年12月  相似文献   

13.
产钳术4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1984~1989年期间,我院422例产钳术临床资料,以探讨产钳术对母儿的影响.1 资料与方法本组年龄在30~38岁者382例;初产妇414例;37~41孕周者376例,42孕周以上31例.产钳术适应证中,胎头位置异常及胎儿宫内窘迫者分别为120例(28.4%)及103例(24.4%),其次为第二产程延长及宫缩乏力,分别为96例(22.75%)及81例(19.19%),母亲并发症者22例(5.21%).422例中,低中位产钳169例,低位产钳253例.本组均按中低位产钳术常规操作,上钳前均行阴部神经阻滞麻醉下会阴切开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  相似文献   

14.
<正>头位难产中以持续性枕后位及枕横位最为多见,部分有阴道分娩意愿的产妇因头位难产行剖宫产术。改变体位联合手法扶持纠正持续性枕后位,可明显提高阴道分娩率。现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至12月我院孕足月试产的枕后位产妇,行上述方法纠正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持续性枕横位和51例持续性枕后位病例的各阶段产程时间、异常产程及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羊水粪染(Ⅱ°以上)、新生儿Apgar评分(5min评分≤7分)等情况,并与同期100例枕前位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异常产程发生率、产道损伤、产后出血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羊水粪染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对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对减少母儿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的时机探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 ,是导致头位难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适时采用手法旋转 ,可缩短产程 ,减少产妇痛苦 ,降低剖宫产率。本文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在不同时期施行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 ,使难产转为顺产 ,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 1997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分娩总数 3 4 95例 ,难产 14 5 6例 ,发生头位难产 70 9例 ,占难产总数的 4 8 69%,其中 3 2 3例宫颈扩张进入活跃期出现延缓或停止。随机分为三组 ,A组 :宫口扩张 6~ 7cm ,先露在坐骨棘平至棘下 1 5cm ,枕横位 12 2例 …  相似文献   

17.
头位分娩时,胎头不论取枕横位,枕后位或枕前位通过产道,均可发生不均倾势,以枕横位中的前不均倾为多见。前不均倾势危害较大,已逐渐被人们重视,枕后位、枕前位中的胎头不均倾势较少报道。1985年下半年,我们前瞻性观察了75例头位阴道手术产,发现左右不均倾势13例,其中枕前位9例,枕后位5例。现把我们的经验及教训总结如下: (1)胎头左右不均倾势的判断标准:①胎头达S~( 3)后作阴道检查,胎头为枕前位或枕后位,但矢状缝偏向一侧。矢状缝偏向骨盆左侧者为左不均倾势;偏向骨盆右侧者为右不均倾势。②胎儿两耳不在骨盆同一平面上,如先露顶骨同侧的耳朵位置低,易触及,  相似文献   

18.
新式剖宫产术子宫切口撕裂70例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式剖宫产术的临床资料 ,解析子宫切口撕裂的原因。方法 :收集施行新式剖宫产术10 6 4例 ,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 :子宫切口撕伤共 70例 ,占同期剖宫产术的 6 5 7% ;枕后位发生子宫切口撕裂率占6 2 86 % ,较枕前、枕横位易发生子宫切口撕裂 (两组子宫切口撕裂率分别占 2 6 %和 10 % ) ;70例子宫口撕裂中麻醉效果不佳占 35 % ;体重大于 4 0 0 0g的胎儿 ,子宫切口撕裂率明显增加。结论 :新式剖宫产术具有较多的优点也有缺点。子宫切口撕裂发生率并不低于与传统剖宫产术。术前必须判断麻醉的效果 ,综合胎儿大小、胎方位、先露下降情况等因素 ,如遇困难 ,可采取子宫纵切口或子宫下段横切口加上“⊥”型竖切 ,以避免子宫切口撕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Simpson钳(S钳)96例和Kielland(K钳)304例临床观察,产道损伤和产后出血率两钳无差异.新生儿Ⅰ度窒息率两钳无差异,Ⅱ度窒息率s钳为18.75%,K钳为7.57%,P<0.01.颅内出血率s钳为9.38%,K钳为1.32%, P<0.05.结果表明:K钳具有较安全,并发症较s钳少的优点.K钳可代替s钳.本文介绍了K钳操作体会及对中位产钳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很少引起产科医师的注意,这种眼内出血的临床重要性尚不清楚,Critchley认为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可能影响以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作者通过对200名头先露(枕横位、枕后位、顶先露)的新生儿在出生后72小时内作眼底检查,以观察受产钳和胎头吸引器影响而发生的视网膜出血的频度,进而探讨这两种分娩方式与出血的严要程度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的200例新生儿中包括100例器械助产分娩,其中49例产钳分娩,51例胎头吸引器分娩。另100例自然分娩作对照。产钳组和胎头吸引器组中80%是初产妇,对照组初产妇占42%。三组间分娩时妊娠月份及新生儿体重无显著不同,所有新生儿都在2,500g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