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探讨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在皮肤T细胞淋巴瘤皮损及外周血中的存在情况及与疾病的相关性。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14例蕈样肉芽肿、(MF)17例可疑蕈样肉芽肿、8例神经性皮炎、8例湿疹、2例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红皮病患者皮损及外周血进行T细胞受体γ基因重排的检测,同时取5例正常皮损及健康人血作为对照。结果:MF患者皮损TCR-γ基因重排总阳性率为78.6%;外周血总阳性率为35.7%;MF患者皮损和血液中有3例患者同时出现TCR-γ基因重排,2例在皮损中无基因重排的情况下血液单独出现TCR-γ基因重排。可疑MF皮损总阳性率为41.2%,血液总阳性率为17.6%。神经性皮炎、湿疹、淋巴瘤样丘疹病、红皮病患者皮损和外周血及正常皮损和健康人血中无TCR-γ基因重排。结论:皮损TCR-γ基因重排可作为辅助诊断的手段之一,血液中的TCR-γ基因重排与MF疾病进展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及T细胞受体γ(TCRγ)基因重排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58例B细胞淋巴瘤(B-NHL)、15例T细胞淋巴瘤(T-NHL)、不能确诊为NHL的标本5例及10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标本进行IgH及TCRγ基因重排的检测.结果 58例B细胞淋巴瘤标本中有IgH基因重排为47例,有3例TCRγ基因重排.15例T细胞淋巴瘤中TCRγ基因重排为11例,未见有IgH基因重排.5例未确诊的疑难病例均为IgH基因重排.1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中,IgH及TCRγ基因重排均为阴性.IgH及TCRγ基因重排检出率在淋巴瘤组与良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用PCR方法检测IgH及TCRγ基因重排对NHL及其疑难病例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周薇  黎刚  修芸 《现代医药卫生》2014,(7):966-967,970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T细胞受体(IgH/TCR)基因重排检测联合EB病毒(EBV)原位杂交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EBV+-B细胞淋巴瘤的细胞学及基因组学特征、鉴别诊断要点,以缩短诊断时间,减少误诊。方法采用IgH/TCR基因重排与EB原位杂交联合分析诊断EBV+-B细胞淋巴瘤1例,分析其免疫组化特征、EBV原位杂交、基因重排结果。结果 EBV+-B细胞淋巴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增大,常伴骨髓和外周血浸润。淋巴结活检显示其结构破坏,淋巴滤泡减少,淋巴结高度增生性病变,可见轻至中度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窦扩张,组织细胞增生。免疫组化证实EBV感染的细胞毒性B细胞构成病变主体;EBV原位杂交显示部分淋巴细胞核阳性;基因重排提示IgH、免疫球蛋白轻链(Igκ)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TCRγ无克隆性重排。结论 EBV+-B细胞淋巴瘤从形态学上难以与伯基特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淋巴瘤区分,早期诊断困难。联合应用IgH/TCR基因重排与EBV原位杂交技术对EBV+-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克隆性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检测技术,探讨B淋巴细胞IgH基因重排在恶性淋巴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其中,弥漫大B淋巴瘤(DL-BCL)42例、滤泡性B细胞淋巴瘤(FL)1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5例;15例未定性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2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从组织蜡块切片提取基因组DNA,经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银染显示基因重排结果。结果62例B-NHL中53例IgH基因重排(85.5%),其中DLBCL37例、FL13例、MC14例,阳性率分别为88.1%、86.7%、80.0%,各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未确诊的疑难病例中10例IgH基因重排,其中7例经随访或会诊确认为B-NHL;20例良性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IgH基因重排均为阴性,IgH基因重排检出率在淋巴瘤组与良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CR法检测B淋巴细胞IgH基因重排可作为淋巴细胞来源的良、恶性病变的一种辅助诊断手段,适用于石蜡标本,进行回顾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吕翔 《江苏医药》1997,23(10):706-708
9例临床怀疑为恶性淋巴瘤的巨脾切除的标本,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示4例为恶性淋巴瘤。通过基因重排分析见9例中3例呈免疫球蛋白重链(IgH),4例呈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随访结果表明两种基因重排分析对于反应性增生及恶性淋巴瘤的鉴别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H和TCRγ基因重排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法对53例不同时期CML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进行研究。结果检出IgH基因重排阳性27例,TCRγ基因重排阳性3例,其中IgH Fr3A克隆性重排在CML慢性期(42.3%)远较加速期为少(76.6%),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CML各期出现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和T细胞受体(TCR)γ基因重排与预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进行IgH基因重排研究。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标记筛选DLBCL,用针对IgH单轮扩增引物对DLBCL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克隆性基因重排。结果60例DLBCL IgH基因重排阳性率为51.7%(31/60),其中中心母细胞型阳性率54.5%(30/55),免疫母细胞型阳性率0.0%(0/3),间变性大细胞型阳性率50.0%(1/2)。结论DLBCL IgH基因重排检出率低于B细胞淋巴瘤总检出率,可能与DLBCL中存在IgH可变区体细胞超突变及背景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周血和骨髓免疫球蛋白重链(Immunoglobulin heavy chain,IgH)基因重排检测方法及其在监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SSP方法对B-NHL患者进行IgH基因重排检测,回顾性分析39例B-NHL患者IgH基因重排动态检测结果来了解其与临床MRD的关系。结果 39例B-NHL初诊未经治疗患者IgH基因重排检测34例阳性,阳性率87.1%(34/39)。34例初诊阳性患者,治疗后19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中16例IgH基因重排转阴,3例持续阳性;15例临床部分缓解者,IgH基因重排持续阳性。分析发现13例患者骨髓和外周血标本IgH基因重排均呈阳性。结论 IgH基因重排检测可以作为B-NHL的辅助诊断及其微小残留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蔡玉强  邓飞 《贵州医药》2007,31(4):291-293
目的 探讨WHO新分类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我省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省36例以往诊断的NHL石蜡包埋组织重新进行HE、PAS染色,同时选择性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根据WHO新分类标准进行重新分类.结果 在36例NHL中,B细胞肿瘤24例,占66.7%;T细胞肿瘤12例,占33.3%.免疫组化:B细胞肿瘤全B细胞标记物CD20阳性21例(87.8%);T细胞肿瘤均表达全T细胞标记物CD45RO(100%).NK/T细胞淋巴瘤(NK/TCL)2例均表达CD56.结论 我省NHL中,B细胞淋巴瘤发病率最高,为66.7%;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为33.3%.除高质量的HE、PAS和Giemsa染色外,一套规范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淋巴瘤分型所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回肠原发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例发生在回肠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其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CD30及CD45RO均为阳性,CK和EMA也可阳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生在回肠非常罕见,其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且预后良好,但要与其他类型淋巴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对比国内常模,甲亢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心理正常但心理不健康,通过90项症状评分分析,甲亢患者在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方面都高于常模,在因子分方面,焦虑、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方面都高于国内常模。因此,甲亢患者在进行服药以控制躯体症状的同时,需要介入专业的心理干预,尤其是艾森克人格理论为N分较高的胆汁质、抑郁质的个体应得到更加特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杨倩  赵玺龙  王丽  陈玥 《云南医药》2010,(3):266-268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基因重排特征。方法Castleman病组织共13例,分别进行常规HE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结果13例Castleman病按组织学分类为透明血管型11例,浆细胞型1例,中间型1例;按临床表现分类为孤立性10例,多中心性3例。13例IgH基因重排克隆性分析均提示病变为多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结论Castleman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表现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其本质为B淋巴细胞多克隆性增生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4v6(sCD44v6)、腺苷脱氨酶(ADA)、干扰素-γ(IFN-γ)联合检测对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取结核性胸腹水28例(结核组)、恶性胸腹水32例(恶性组)、炎性胸腹水20例(炎性组),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化学法检测胸、腹水sCD44v6、ADA、IFN-γ水平。结果恶性组sCD44v6水平明显高于结核组及炎性组;结核组ADA、IFN-γ水平明显高于恶性组及炎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D44v6诊断恶性胸腹水的阳性率为87.5%;ADA诊断结核性胸腹水的阳性率为89.2%;IFN-γ在诊断结核性胸腹水时阳性率为96.4%。结论 sCD44v6、ADA、IFN-γ联合测定对于良恶性胸腹水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并发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唇腺组织BCL-6基因重排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pSS并发NHL组(16例),pSS未并发NHL组(20例),NHL未并发pSS组(阳性对照组,20例),健康人群组(阴性对照组,20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组研究对象唇腺组织BCL-6基因的重排情况.结果 pSS并发NHL组的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为56.2%(9/16),pSS未并发NHL组的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为20.0%(4/20),NHL未并发pSS组的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为50.0%(10/20),正常人群组的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为5.0%(1/20).4组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225,P=-0.000).pSS并发NHL组与NHL未并发pSS组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1,P=0.139).pSS并发NHL组BCL-6基因重排发生率显著高于pSS未并发NHL组(χ2=78.658,P=0.000)及健康人群组(χ2=88.391,P=0.000).结论 BCL-6基因重排与pSS并发NHL相关,BCL-6基因重排可作为预测pSS并发NHL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李印  张子杰  师晨阳 《安徽医药》2023,27(8):1620-1623
目的 探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阴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K阴性SALCL)穿刺针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南阳市中心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经穿刺活检标本确诊为ALK阴性SALCL 4例,对其中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2例进行分析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病例1,女性,69岁,首发为左颈部淋巴结肿大;病例2,男性,72岁,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2例高倍镜下可见标志性肿瘤细胞,细胞质丰富淡染,核包括肾形、马蹄形等多种形态。病例1细胞具有显著多形性;病例2低倍镜下见单行性瘤细胞呈片巢状黏附性生长,形态似尿路上皮癌。免疫组化染色2例均LCA(阳性),CD30(阳性),ALK(阴性),CK(阴性),CD20(阴性),PAX5(阴性),CD45RO(阴性).经分子检测,2例TCR克隆性基因重排(阳性),病例1检测到TP63基因重排,病例2有DUSP22-IRF4基因重排。结论 ALK阴性SALCL临床少见,穿刺活检易误诊为低分化癌等多种低分化恶性肿瘤,熟悉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识别出标志性肿瘤细胞,合理选择免疫组化抗体是确诊该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作为Bcl-2/IgH融合基因检测的标本来源的可行性。方法以SYBR Green I荧光染料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20例患者外周血和5例骨髓Bcl-2/IgH融合基因的阳性率及表达水平。结果骨髓和外周血Bcl-2/IgH融合基因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0%与65%,两者阳性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64);外周血和骨髓融合基因相对拷贝数x^-±sd分别为2.73±2.54和4.23±4.0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107)。结论以外周血作为Bcl-2/IgH融合基因观测的标本来源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以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小巨核细胞的情况,从而判断骨髓活检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对MDS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对我院52例初诊为MDS患者的骨髓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巨核细胞特异性抗体(CD41a)标记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方法染色并与骨髓涂片常规瑞特染色方法对比镜检小巨核细胞的情况。结果 52例MDS患者骨髓涂片瑞特染色法中有1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34.6%,0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0;骨髓涂片联合APAAP法中有30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57.7%,22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42.3%;骨髓活检切片联合APAAP法有48例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2.3%,47例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为90.4%。三种方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方法检出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骨髓活检切片酶标染色法检出小巨核细胞阳性率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阳性率最高。结论利用骨髓活检切片进行小巨核细胞酶标染色能更准确检出小巨核细胞和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并能直观显示巨核病态造血分布情况,为MDS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选择素、CD44V6基因在乳腺癌转移扩散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选择素、CD44V6在乳腺导管内癌(DCIS)25例,浸润性导管癌(IDC)68例及17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P-选择素、CD44V6在DCIS和IDC中的阳性和强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44V6蛋白在IDC中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DCIS(P<0.05),P-选择素、CD44V6蛋白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组与无淋巴结转移组之间、不同分化程度之间及不同临床分期0~Ⅰ期和Ⅱ~Ⅲ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选择素、CD44V6与肿瘤的大小及患病年龄状况均无关(P>0.05)。P-选择素与CD44V6蛋白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χ2=15.942,r=0.414,P<0.01)。结论 P-选择素与CD44V6蛋白可能共同参与了乳腺癌的恶性转化及转移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