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组链激酶在脑内血肿动物模型中的局部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观察重组链激酶对人凝血块的溶化作用及对脑组织的毒性反应。分别用重组链激酶(实验组)和生物盐水(对照组)注入人凝血块制成的猫额叶脑内血肿内,观察血肿溶化效果。结果:实验组10例中6例血肿完全溶化,对照组10例血肿均未溶化。病理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病理改变轻于对照组。结论:重组链激酶对动物模型脑内血肿局部应用有良好的溶化人凝血块的作用,而对周围脑组织无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2.
基因工程链激酶在鼠脑内血肿模型中局部应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并验证基因工程锭激酶(r-SK)对人血凝块的深化化作用及对脑组织毒性作用。分别采用r-SK(实验组)和生理盐水(0.9%NS)(对照组)注入人血凝块形成的SD大鼠脑内血肿腔,观察血肿深化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15例中,7例血肿完全溶化,5例血肿部分溶化,3例血肿未溶化;对照组14例血肿均未溶化,有显著差异(P〈0.1)。病理组织学观察:实验组血肿周围脑组织现理改变轻于对照组。结论:r-SK对动 相似文献
3.
猫单侧额叶脑内血肿动物模型及重组链激酶溶化血肿的局部应用已见报道[1,2]。为了更好地进行纤溶药物溶化血肿的研究,我们设计了猫双侧额预叶脑内血肿动物模型,并分别进行了重组链激酶(r-SK)和重组葡激酶(r-SAK)的溶化血肿的自身对照研究。材料和方法动物分组及试剂健康成年家猫20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两组卜一SK和r-SAK组),每组IO只。注射用重组链激酶:10万IU/rng,卫生部药政管理局(94)制申体第12号批准,由本校基础医学院分子遗传研究室研制。注射用重组葡激酶:10万IU/mg,来源同上。体外… 相似文献
4.
5.
6.
李晓华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1,15(4):51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1岁。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入院,述头痛,伴恶心、呕吐。体检:神志清楚,顶部头皮血肿,四肢肌力正常。当时(2001-08-01)CT示:左额顶硬膜外血肿。入院诊断;急性颅脑损伤(中型):①左额顶硬膜外血肿;②头皮血肿。入院后给予止血治疗,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此日,患者仍述头痛、恶心。右侧肢体肌力Ⅲ级。复查CT示血肿稍扩大。患者拒绝手术。加用20%甘露醇250ml静滴2次/d,肌力好转为Ⅳ级。 相似文献
7.
兔脑内血肿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兔脑内血肿动物模型。方法:家兔16只平均分为2组。采用二次注血法,首次注血0.2ml,30min后注入其余血量,2组分别于1d和2d断头坏死。用CT观察血肿形态并行病理检查。结果:2组血肿体积及形态相对一致,能有效避免自体血从针孔溢出。结论:以自体血并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的脑内血肿动物模型操作简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兔脑内血肿动物模型。方法 :家兔 16只平均分为 2组。采用二次注血法 ,首次注血 0 2ml,30min后注入其余血量 ,2组分别于 1d和 2d断头处死。用CT观察血肿形态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2组血肿体积及形态相对一致 ,能有效避免自体血从针孔溢出。结论 :以自体血并采用二次注血法制作的脑内血肿动物模型操作简单 ,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
脑池应用重组链激酶预防猪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重组链激酶 (r SK)在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家猪 12头 ,随机分成SAH对照组和r SK治疗组 ,每组 6头 ,用腰穿枕大池置管 2次注血法制作动物模型 ;第 2次注血后 2 4h ,治疗组经留置导管注入r SK 15mg ,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 ;两组均行脑脊液 (CSF)引流 ,并测定CSF中氧合血红蛋白 (OxyHb)含量 ;以实验前后脑血管造影和基底动脉 (BA)组织学改变作为脑血管痉挛的判定指标。结果 对照组双侧颈内动脉 (ICA)和BA明显痉挛 (P <0 .0 1) ;BA电镜和组织切片检查有内膜增生、内褶、弹力层断裂等病理改变 ;OxyHb随时间逐渐升高。治疗组总体血管直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BA均正常 ;OxyHb随时间逐渐降低。结论 r SK可溶解蛛网膜下腔中的血凝块 ,预防SAH后DCV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猫额叶脑内血肿动物模型陈衔诚,张义(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200040)一个良好的脑内血肿的动物模型对脑内血肿的治疗研究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复习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脑内血肿动物模型进行了改进,取得满意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动物健康成年家猫14只,2~4...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一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新方法,即简易定向锥颅脑内血肿碎吸术。截至1988年10月临床应用19例,年龄41~79岁,出血量平均为48.1ml,一次吸除量为总量的79%(38ml),术后立即清醒者8/19例,偏瘫好转者4/19例,死亡4例。实践证明本法简单,安全有效,病人负担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 streptokinase,r-SK)与尿激酶(urokinase,UK)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acute deep venious thrombosis,ADVT)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自2004年1月~2004年10月对5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25例,A组给予r SK50万U溶栓,B组给予UK50万U溶栓治疗,疗程5 d,总量250万U.同时加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及出血并发症等.结果国产重组链激酶组(A组)溶栓有效率为88%,尿激酶组(B组)溶栓有效率为68%,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及出血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组链激酶和尿激酶都是治疗ADVT疗效肯定、安全的溶栓药物,重组链激酶的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3.
我们研制成一种旋转吸引器,它由三部组成,即旋转切割刀、吸引系统和冲洗系统。任何血块均可清除。用此器械清除脑内血肿10例,男5例;女5例。年龄15~68岁。高血压引起出血者4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脑外伤3例,原因不明者1例。所有病例均经CT诊断,血肿位于基底节者4例,位于大脑内者6例。平均随访期15个月,8例恢复正常,2例术后死亡,死亡原因为严重的丘脑出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颈内动脉灌注基因重组葡激酶对脑血栓的溶化作用及对出、凝血和血液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制成猪血栓性脑栓塞模型,4h后自颈内动脉灌注不同剂量的重组葡激酶(0.1、0.2、0.4mg/kg),脑血管造影观察血栓是否溶化,并测定出、凝血及纤溶系统指标。结果随葡激酶剂量增大,血管再通率增高,大剂量组对出、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较明显。结论重组葡激酶能有效溶化猪脑血栓,最佳剂量为0.2mg/kg。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经CT诊断的242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治疗的分析,表明CT能早期及时地发现原发、迟发或复发性颅内血肿,为重度脑外伤患者的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诊断和治疗依据。但因存在着阅片经验的差异及部分伪影,使得CT诊断并非100%准确。临床医师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全面分析以求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人们对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病的认识,总结了11例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该病常于外伤后隐匿发病,病程进展缓慢,CT表现为圆型或类圆型病变,强化时周边环状呈圆型或类圆型;MRI检查显示血肿纤维性包膜具有确诊意义。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ACOMPARATIVESTUDYOFINTRAVENOUSACCELERATEDSTREPTOKINASEDOSEREGIMENWITHCONVENTIONALDOSEREGIMENFORCORONARYTHROMBOLYSISXuChengbin...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破入脑室的高血压性脑出血50例,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41.7%。手术治疗结果优于保守治疗,其主要优点为:①手术清除脑实质及部分脑室内积血,解除脑受压;②术中放置脑室外引流管,有利于脑室内积血的清除,可解除脑脊液的循环障碍。早期手术可降低病死率。对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用锥颅间断排液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新疗法。在CT监测下用槽锥穿透颅骨,再沿槽沟将穿刺针插进血肿,陈血或积液即能自动流出。待停止滴流后,再以等量生理盐水置换灌洗血肿腔,每5—7日重复一次,平均重复3—4次即可痊愈。本组40例无死亡,仅1例合并感染。本疗法对老年病人及双侧血肿者安全可靠,并有利于老年脑有充分时间逐渐复位,较传统开颅方法简易,对病人负担轻,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