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分型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颈性眩晕有效的治疗方法,验证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方法]将231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根据临床分型标准分为上颈性眩晕组及下颈性眩晕组,上颈性眩晕组患者给予格式带牵引+局部封闭治疗,下颈性眩晕组给予颈托固定+红外线理疗+封闭治疗,对照组采用抗眩晕药物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颈性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及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后治疗能明显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从临床方面证实颈性眩晕临床分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
<正>颈性眩晕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出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颈性眩晕在临床十分多见,已引起临床上的普遍重视,针灸治疗颈性眩晕有很好的疗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颈性眩晕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椎冲击器结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5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冲击整复器结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治疗机理。方法将9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颈椎冲击器加推拿组)和对照组(药物颈牵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近期和远期疗效比较,X摄片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的检查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颈椎冲击整复器配合头面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具有安全,快速,有效纠正环枢关节紊乱的作用,能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增大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舒缩功能,加强血管顺应性,减少脑血管阻力,促进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4.
颈性脑缺血的鉴别诊断及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性脑缺血是引起眩晕的主要问题,也是颈性眩晕分类的一种。本题对80例颈性脑缺血病人的症状、体征、检查结果进行量化处理分析组合。同时对每位病人都进行了手法治疗及疗效观察。临床表现分析组合的结果是:颈部症状和脑缺血症状应同时存在,颈部检查和椎动脉多协检查都有明显的改变,应特别注意与无缺血性颈性眩晕;椎基动脉粥样硬化;美尼尔氏征;前庭神经炎鉴别。手法治疗重点是调整颈椎关节关系,剥离理顺复平改变了的肌肉韧  相似文献   

5.
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及相关治疗(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颈性眩晕的临床分型和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将34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对其治愈率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颈性眩晕进行临床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6.
颈性眩晕的分型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将颈性眩晕分为上、下颈性眩晕,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并与常规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以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135例颈性眩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其治愈率及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颈性眩晕进行分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能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7.
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庆新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12):956-958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74例颈性眩晕患者中,62例行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及颈部围颈固定,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部高位硬膜外封闭。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患者症状严重者采取手术治疗(12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及骨赘切除加椎间植骨融合术,包括颈椎病4例,下颈椎失稳6例,颈间盘突出症2例。结果疗效优49例,良14例,显效8例,无改善3例。结论颈椎病和颈椎失稳是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交感神经受刺激是主要的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综合治疗效果确切,保守治疗无效应以稳定颈椎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8.
眩晕类型颈椎病及其手术治疗的机制(附6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及手术治疗的机制。方法:通过对63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证实颈髓受压的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回顾分析,评价颈椎前后路减压对颈性眩晕的治疗价值。结果:显效24例,占38%;有效21例,占33%;无效18例,占29%。总有效率71%。结论:颈髓的直接压迫是眩晕类型颈椎病的主要致病原因,通过有效的颈髓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和后路单开门减压手术,70%的病人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相似文献   

9.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8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介绍一种以针灸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综合疗法。方法:治疗组(88例)以针刺相应的夹脊穴及双侧风池穴,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配以不同的穴位;对照组(30例)给予口服眩晕停。结果:治疗组的疗效好于对照组,其中风寒阻络型要好于气血亏虚型。结论:针灸疗法对某些类型的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自拟十四味温胆汤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8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配合中医理论及康复养生理念,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生活调养,健康宣教等方面护理.结果:在颈性眩晕的治疗和护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近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涛  程传国 《中国骨伤》2000,13(7):446-447
本文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颈性眩晕的情况综述如下。1 纯中药治疗颈性眩晕11 以活血化瘀为主 黄锡深[1]从益气活血入手,自拟桃红定眩汤治疗60例颈性眩晕患者,基本方:桃仁12g、红花10g、菊花10g、丹参15g、白芍12g、白芷10g、川芎9g、刺蒺藜10g、石决明20g、葛根20g、党参12g。徐振东[2]以川芎嗪治疗颈性眩晕131例,采用广东省利民制药厂生产的磷酸川芎嗪口服。12 以益气升阳为主 朱敏[3]采用《证治准绳》益气聪明汤治疗颈性眩晕34例,基本方:党参、黄芪、蔓荆子各15g、葛根、丹参各20g、升麻、川芎、柴胡各10g、黄柏4g、甘…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治疗方法的探讨(附30例临床观察)杜学刚颈性眩晕经临术观察,除颈椎增生,退变椎间盘突出,继发性椎管狭窄而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外,尚发现颈椎病患者在血液流变学中七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特别是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的增高。与正...  相似文献   

13.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采用颈痛颗粒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80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疼痛门诊、针灸骨伤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  相似文献   

14.
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治疗青年颈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甫  汪青春  叶勇光 《中国骨伤》2008,21(4):270-272
目的:探讨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对青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76例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异常高流速状态的青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组(A组,38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8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B组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及A组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下降,两组间左侧椎动脉流速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周后:A、B两组中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流速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两组间左右椎动脉流速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疗效B组优于A组(P〈0.05)。结论:在主要表现为高流速状态改变的青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法治疗中,穴位推拿对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较旋转扳法明显并可能具有比其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常见的假说有颈本体觉相关性眩晕和神经血管性眩晕,国外学者多针对颈本体觉相关性眩晕行手法疗法、物理治疗或前庭康复治疗。国内学者则多针对神经血管机制行微创或手术治疗。由于本病多以主诉为主,阳性体征较少,且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和临床试验方法,确立诊断前应排除其他可能原因引起的眩晕。目前多数有影响力的文献提供的仅是对颈性眩晕的规律性总结及临床认识,缺少对其基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太级云手训练对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与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太极云手练习,均干预3周。采用多功能颈椎检测系统(MCU)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价锻炼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左侧屈活动度、右侧屈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太级云手训练有助于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和提高患者的颈部活动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寰枕段(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1999年6月至2011年11月,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对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形态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其中男783例,女897例;年龄22~70岁,平均52.8岁,所有病例经多普勒检查显示椎基底动脉流速加快或减慢.结果:1 680例颈性眩晕患者在V1-V4段有3 360支血管被检测,血管异常支数有2 778支,其中V1段有829支,V2段有421支,V3段有328支,V4段有1 190支.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3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痉挛(232支)、椎动脉血管缺如(37支)、椎动脉血管出孔异常(31支)、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4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3段存在4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可以以3D-CTA检查结果来判断预后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颈前路手术治疗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01-2011-06采用不同方法治疗38名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手术组:共20例,年龄61~78岁,平均69.7±4.97岁,全部采用颈前路手术治疗;对照组:共18例,年龄61~76岁,平均69.1±4.35岁,全部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3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分,手术组:治疗前为13.75±3.34,治疗后3月、6月及最后一次随访分别为24.80±1.74、24.70±1.42、25.70±1.26;对照组:治疗前为13.94±3.56,治疗后3月、6月、最后一次随访分别为19.17±3.22、19.50±3.78、19.11±3.58,对两组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有统计学差异,手术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颈前路手术可以较好重建颈椎稳定性,在老年颈性眩晕治疗中较保守方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前庭诱发肌源电位评价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的关系,分析颈性眩晕与前庭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讨论颈性眩晕发病的相关因素,指导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以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门诊以颈性眩晕为主诉的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定为患病组,同时选择医院内60例无颈椎及前庭相关疾病者设定为非...  相似文献   

20.
牵引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颈椎退行性变合并眩晕,通常被归入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1]、颈性眩晕[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等病。它们的共性是颈椎退行性病变。我们针对这一共性,采用颈椎牵引方法治疗颈椎退变性眩晕患者25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27~72岁,平均58岁;病程最短为11天,最长为14年,1年以内14例,1~3年7例,3年以上4例。本组患者均排除了神经系统及外周前庭器官器质性病变。临床表现:眩晕。眩晕性质为旋转性11例,摇晃性为7例,站立不稳或倾斜感5例,眼前发黑,头脑不清2例。眩晕发作方式为阵发性(反复发作,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