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瘫痪,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西医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因受凉、过劳、精神紧张、心情抑郁而诱发。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  相似文献   

2.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其有中枢性及周围性之别,但以周围性面瘫较多见,本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的“中络”范畴。本病多因感受风邪或感冒所致,往往突然发现嘴歪眼斜。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耳后、耳下疼痛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突发性,以颜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肌肉麻痹.本病发病突然,病人表现为同侧面部所有表情肌弛缓性瘫痪,其中以原发性周围性面瘫为多见,约占周围性面瘫病人总数的80%[1] ,病人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留滞于病侧齿颊间,病侧额纹变浅,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模糊等.  相似文献   

4.
周围性面瘫,现代医学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由于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改变,从而临床上患者表现为一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笔者于2010年6月-2011年8月间共收治周围性面瘫67例患者,其中采用灵龟八法加常规针刺治疗的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多是由感受风寒之邪或病毒感染后发病[1]。一般起病较急,主要表现在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嘴角歪斜,部分患者发病前或发病初起有耳后乳突部疼痛不适等症状[2]。笔者采用浅刺多捻法结合耳穴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3月—2019年3月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  相似文献   

6.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单侧患病,口眼歪斜,露睛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鼓颊和吹气,讲话不清楚,食物常滞留于患侧颊齿之间,喝水时常从口角旁流出。笔者从1988年起采用针刺按摩疗法治疗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涛 《广西医学》2004,26(2):257-25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简称面瘫 )是临床常见病 ,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 ,额纹变浅或消失 ,嘴向健侧偏歪 ,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笔者自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3月在本院针灸科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 30例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男 12例 ,女  相似文献   

8.
面神经炎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面瘫,发病急骤,多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如: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不能蹙额、皱眉、鼓腮、吹口哨等,损伤在茎乳孔以上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损伤在膝状神经节段可出现泪液分泌失常或听觉过敏。  相似文献   

9.
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瘫痪,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西医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因受凉、过劳、精神紧张、心情抑郁而诱发。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病变对侧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鼻唇沟变浅,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若久治不愈,新血不生,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的内风之象。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中以针刺为主,根据面瘫发病的不同时期,分别配合超短波、药物、电针及闪罐等治疗方法,综合疗法治疗面瘫6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周围性面瘫,主要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口眼歪斜""口僻""吊线风"等。针灸治疗该病有独特优势且疗效佳~([1-2])。陈雷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医30余载,临证取穴少而精,注重针刺手法的施用,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诊治有独到的见解且疗效显著。现从"理、法、方、穴、术"体系出发,将陈老师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总结如下。1急性期陈老师认为急性期一般在发病1~7天~([3])。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主要表现为患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是由于周围面神经炎症或颅脑损伤而造成的一种侧面部表情肌的瘫痪.周围性面瘫常表现为单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并伴随不同程度的额纹、鼻唇沟变浅等症状.蒋锴教授临床上将其分为风寒外袭证、风热侵袭证、风痰阻络证、气血不足证四种证型,给予中医药分证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董静  周鸿飞 《医学综述》2007,13(24):2066-2067
<正>周围性面瘫,中医又称"口僻"、"口眼?斜"等,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颊筋肉弛缓,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不能做蹙额、皱眉、示齿、鼓腮等动作。  相似文献   

13.
郭惠宏 《吉林医学》2011,(32):6872-6872
<正>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病之一,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面瘫,其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额纹消失,部分患者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笔者近几年运用透穴为主再配合特定电磁波谱(TDP)照射治疗面神经麻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瘫以患侧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向健侧偏歪、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此病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而致,因早中期治疗不及时、  相似文献   

15.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贝氏麻痹,为针灸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以突发性一侧口角歪斜为主要症状,常伴有面部额纹变浅甚至消失、无法抿嘴鼓气、眼睑不能完全闭合等症状。面瘫急性期采取正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十分重要,直接影响着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本病,并取得较好的疗效[1]。本院采用"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1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面瘫又称“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本病多由脉络空虚,外邪侵袭面部阳明、少阳之脉络,而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主要表现为起病突然,单侧患病,口眼歪斜,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鼓颊和吹气,食物常滞留于患侧颊齿之间,喝水时水常从口角旁流出。笔者从1996年3月至2006年3月采用针刺按摩疗法治疗5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获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瘫,又称面神经麻痹、Bell面瘫,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主要表现为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患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不能作皱额、抬眉、鼓腮、吹哨、闭目等动作。该病影响患者面容表情,给其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近几年来笔者采用针刺结合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138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nic facialpalsy)或Bell麻痹(Bell palsy)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3日内达到高峰。病初可伴麻痹侧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症状可见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  相似文献   

19.
面瘫,俗称“口眼瞩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是常见病、多发病,尤以春秋两季为甚。主要症状:口歪斜,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额、鼓腮、蹙眉、噘嘴,露齿时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针灸加拔罐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十分明显,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起病较急,且以青壮年多见,发病前一般无特殊病史可查,大多无明显诱因和先兆症状,也无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等症状,主要表现为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低垂,流涎,患者不能做皱额,闭目,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近年来,我们采用针刺加艾灸治疗面神经麻痹100例,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