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6月至2016年6月行食管癌手术10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一般信息、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乳糜胸处理方法,评估患者乳糜胸发生相关因素。结果 1010例患者中男性742例、女性268例。31例患者术后出现乳糜胸(3.069%),二次手术26例;食管上段癌4例(12.90%),食管中段癌21例(67.74%),食管下段癌6例(19.35%);侵及粘膜、粘膜下层及肌层(Tis~T2)2例(25.8%),侵及外膜以上(T3~T4)23例(74.19%);术前影像资料提示纵膈淋巴结肿大22例(70.97%),无纵膈淋巴结肿大9例(29.03%)。结论中上段食管癌、T分期较晚、纵隔淋巴结肿大为术后发生乳糜胸的危险因素。术前经相关辅助检查评估,对病变较长的中上段食管癌,术中见肿瘤与周围组织黏连较重及术中见多发淋巴结肿大者应术中积极行胸导管结扎等预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预防性胸导管结扎对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胸腔引流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2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分为结扎组和未结扎组。结扎组62例患者进行了预防性膈上低位结扎胸导管(男性49例,女性13例);未结扎组58例患者未预防性结扎胸导管(男性44例,女性14例)。住院期间观察有无乳糜胸的发生及记录胸腔引流量的情况,收集患者的胸腔引流液并分析,对结扎组和未结扎组两组之间乳糜胸的发生及胸腔引流量进行比较。结果 结扎组和未结扎组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食管癌肿块位置、TNM分期、淋巴结清扫枚数和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乳糜胸、肺部感染、吻合口瘘及术后胸腔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预防性结扎胸导管不能有效减少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及术后胸腔引流量。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彦中  胡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650-650,767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收集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16例(A组),并与同期未发生乳糜胸3342例(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较B组肿瘤分期晚,病变位于食管胸上段者居多(P〈0.01),15例二次开胸低位结扎胸导管均获成功。结论:肿瘤位于食管胸上段且有明显外侵者,应术中预防性结扎胸导管,对于术后日引流量大于1000ml乳糜胸宜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研究判别性胸导管结扎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临床效果。 方法 纳入2011年3月至2013年7月在华西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23 例)为研究对象。2012年1月以前对所有食管癌患者行传统的预防性胸导管结扎(预防性结扎组),2012年2月以后对所有食管癌患者行判别性胸导管结扎术(判别性结扎组,术前18~20 h口服食用橄榄油120 mL,术中发现乳糜液外漏后在漏口附近结扎胸导管,未发现乳糜液外漏者不结扎胸导管)。比较预防性结扎组和判别性结扎组两组患者基础背景和术后乳糜胸发生率方面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以及食管癌肿瘤位置、TNM分期和手术方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而术后乳糜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防性结扎组∶判别性结扎组=8.6%∶0, P<0.01)。结论 本研究初步表明判别性胸导管结扎的策略或可有效预防术后乳糜胸的发生,值得开展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发生原因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永康  刘宝玉  姜建青  丁盛  周凯  郑轶峰  杨列 《四川医学》2009,30(10):1610-16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分析6例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术后引流量等相关指标。结果本组6例中5例行主动脉弓上吻合,1例行动脉弓下吻合。术后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T22例,T34例;4例食管旁、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6例患者均行二次开胸低位胸导管集束结扎,全部患者均治愈。结论食管癌术后发生乳糜胸原因多为食管癌切除术中损伤胸导管及其分支所致。肿瘤外侵处、主动脉弓后和弓上部位胸导管易受损伤,选择性低位胸导管集束结扎可减少乳糜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齐晏  李月  李宗平  杨旭  张烨 《西部医学》2022,34(10):1547-1551
目的 探讨囊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 方法 纳入2018年2月~2021年4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5例囊性脑膜瘤患者的基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者纳入发生组(55例),未发生癫痫者纳入未发生组(50例)。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纳入可能影响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的多因素,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的患者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占46.67%,其次四肢无力、头痛伴四肢无力、癫痫症状表现突出,分别占17.14%、12.38%、12.38%。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者占比52.38%,未发生癫痫占比47.62%;两组患者年龄、病灶位置、肿瘤直径、肿瘤切除情况、瘤腔出血、术中皮层或血管损伤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位置、肿瘤直径、围术期预防用药、肿瘤切除情况、瘤腔出血、术中皮层或血管损伤情况均是导致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的影响因素(OR>1,P<0.05)。 结论 年龄、病灶位置、肿瘤直径、肿瘤切除情况、瘤腔出血、术中皮层或血管损伤情况均与囊性脑膜瘤患者显微术后发生癫痫情况密切相关,临床治疗囊性脑膜瘤患者时,针对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囊性脑膜瘤患者,进行提前干预,旨在降低囊性脑膜瘤患者术后癫痫发生风险,促进良性预后。  相似文献   

7.
选择性结扎胸导管预防食管癌术后乳糜胸309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糜胸是中上段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4%~2.6%,是否应当在术中结扎胸导管预防术后乳糜胸尚有争议[1,2]。我科于1984年1月~1999年1月共行416例食管中上段癌切除术,术后发生乳糜胸5例;其中选择性胸导管结扎309例,术后发生乳糜胸2例,未选择性结扎107例,术后乳糜胸3例,现对其报告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按时间顺序和不同的胸导管处理方法将全组病例分为2组:1A组 为1984年1月~1989年12月收治的中上段食管癌病例共107例,男性79例,女性28例;年龄41~78岁,平均59.5岁;术中未选择性结扎胸导管。2B组 为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6例经右胸颈胸腹三野清扫食管癌根治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46例设为观察组,未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2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患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性别、肿瘤位置、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隆突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手术技术改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保持主动脉弓上纵隔胸膜完整在降低术后乳糜胸的作用。方法食管癌患者1575例手术中,改为食管和胃在主动脉弓下直接上颈部,不破坏主动脉弓上纵膈胸膜的完整。结果手术改进组术后发生乳糜胸12例占0.76%,对照组术后发生乳糜胸16例占2.1%。两组之间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食管癌手术保持主动脉弓上纵隔胸膜完整,能减少术后乳糜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导管结扎术预防食管癌根治术后乳糜胸的效果。方法:选取63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术中均行胸导管结扎术,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3例术中未行胸导管结扎术的食管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为3.2%(2/63),对照组患者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为17.5%(1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乳糜胸患者均行二次开胸结扎胸导管治疗,治愈出院。结论:食管癌根治术术中采取胸导管结扎治疗能够进一步降低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低位性结扎胸导管治疗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疗效及术中结扎胸导管对防止乳糜胸发生的效果。方法:对156例食管癌病人,术中常规行低位胸导管双重结扎,观察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情况,并与非结扎组172例作对比,对术后5例乳糜胸病人行手术治疗。结果:结扎组术后无1例发生乳糜胸,非结扎组术后5例发生乳糜胸,发生率为2.9%。乳糜胸病人二次开胸低位结扎胸导管,疗效显著。结论: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时,术中常规胸导管结扎可有效防止术后乳糜胸的发生。一旦发生乳糜胸,宜尽早开胸结扎胸导管。  相似文献   

12.
为观察食管癌术中结扎胸导管对预防术后乳糜胸的发生临床效果,将1990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治疗的724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中是否结扎胸导管,分为未结扎胸导管组(Ⅰ组,428例),预防性大块结扎胸导管组(Ⅱ组,296例),比较患者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情况;结果未结扎胸导管组出现乳糜胸11例,预防性大块结扎胸导管组出现乳糜胸1例,两组乳糜胸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5),提示食管癌切除术中低位大块结扎胸导管是预防术后乳糜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中常规预防性结扎与选择性结扎胸导管预防术后乳糜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A组 718例 ,术中常规预防性结扎胸导管 ;B组 70 6例 ,术中选择性结扎胸导管 4 86例 ;C组对照组 6 86例 ,不结扎胸导管。观察 3组食管癌术后乳糜胸发生率。结果 A、B、C 3组食管癌术后乳糜胸发生率分别为 0 .4 2 %、0 .2 8%和 1.75 %。A、B两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A、B组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术后乳糜胸发生大多位于中上段食管。结论 常规预防性、选择性结扎胸导管均可显著降低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在怀疑胸导管可能损伤时选择性结扎即可达到预防术后乳糜胸发生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T1b期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7年8月120例术后病理分期为T1b期的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未转移组,观察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组32例,占26.7%,淋巴结阴性88例,占73.3%。两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食管癌家族史、肿瘤位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肿瘤大小与分化程度、脉管癌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龄、肿瘤直径≥4 cm、肿瘤低分化、脉管癌栓阳性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1b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6.7%较高,低龄、肿瘤直径≥4 cm、肿瘤低分化、脉管癌栓阳性的食管癌患者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淋巴结肿大的肾细胞癌(RCC)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1月20日至2017年7月30日收治的210例术前腹部CT或术中探查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R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或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阴性组(165例)和淋巴结阳性组(45例)。收集并比较淋巴结阴性组和淋巴结阳性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临床症状(腰痛、血尿)、T分期、Furhman核分级、肿瘤直径、肿瘤组织内肉瘤样结构,以及肾被膜受侵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伴血尿、T分期为T_(3~4)、Furhman核分级为3~4级、肿瘤直径≥4 cm、肿瘤组织内存在肉瘤样结构,以及肾被膜受侵是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较小、伴血尿、T分期为T_(3~4)、Furhman核分级为3~4级、肿瘤直径较大、肿瘤组织内存在肉瘤样结构,以及肾被膜受侵是淋巴结肿大的RCC患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根治术中胸导管结扎预防乳糜胸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入选本研究的241例食管癌根治术中胸导管非结扎患者,2015—2017年入选本研究的395例食管癌根治术中胸导管结扎患者。根据是否行胸导管预防性结扎分为结扎组与非结扎组。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乳糜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未结扎组发生乳糜胸5例,发生率为2.07%(5/241),其中3例为胸导管1条分支产生乳糜漏,另2例为膈肌上低位胸导管损伤产生乳糜漏;结扎组未发生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漏。两组乳糜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乳糜漏患者均术后保守治疗2周,1例乳糜液引流量较前明显减少,继续保守治疗治愈;另4例保守治疗后乳糜液引流量无明显减少,均经再次开胸在T_9或T_(10)水平进行胸导管结扎治愈。结论胸导管结扎能够有效预防乳糜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目前比较达芬奇机器人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后乳糜胸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对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与胸腔镜术后乳糜胸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209例食管癌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36例达芬奇机器人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达芬奇机器人组)以及73例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胸腔镜组)。统计分析2组食管癌根治术后乳糜胸发生率、术后24 h胸液量、胸管拔除时间等指标。结果 达芬奇机器人组术后乳糜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胸腔镜组(7.4%vs 16.4%,P=0.04),术后平均胸管拔除时间长于胸腔镜[(8.56±2.70)d vs(6.07±2.10)d,P<0.01)。术后第2、3、7天,达芬奇机器人组术后8 d内的每日胸腔引流量低于胸腔镜组(P<0.05)。结论 达芬奇机器人在预防食管癌根治术后乳糜胸方面相较于胸腔镜更具优势,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对新版食管癌TNM分期的影响,探讨该区淋巴结清扫价值。方法筛选浙江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根治术加术中喉返旁淋巴结清扫,且经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胸段食管鳞癌325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按照第7版TNM分期,逐一将325例患者分期,记作A组。假设未行喉返旁淋巴结清扫,剔除喉返旁淋巴结清扫的因素后重新分期,记作B组。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比较A组与B组TNM分期变化及分析其在不同胸段食管癌中的差异。结果剔除喉返旁淋巴结清扫因素,325例食管癌中有45例的N分期发生改变,使42例的TNM分期发生改变,变化率12.92%,主要分布在Ⅲ期患者。中、上段及多灶病变的食管癌的TNM分期变化明显,χ2=13.5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通过增加淋巴结的检出率,提高了食管癌新版TNM分期的准确性。胸中、上段及多灶的食管癌更需进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低位集束结扎胸导管在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低位集束结扎在预防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743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术病例分为2组,Ⅰ组为对照组357例,术中均不结扎胸导管;Ⅱ组为实验组326例,术中常规预防性低位集束结扎胸导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乳糜胸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发生乳糜胸Ⅰ组19例(5.3%),Ⅱ组为1例(0.26%),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食管癌切除术中,低位集束结扎胸导管是降低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由于肿瘤外侵与胸导管粘连,手术中易损伤胸导管,导致术后乳糜胸.一旦发生乳糜胸,如乳糜渗出量大可危及生命.积极预防杜绝乳糜胸的发生,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我院从2001年1月~2003年6月,手术治疗食管癌200例,术中常规将胸导管、奇静脉共同结扎,术后未发生一例乳糜胸,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