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手术的实施过程以及介入治疗效果. 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2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的诊断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1例患者中有19例有明显的易感因素,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相符.21例患者经动脉造影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血栓17例,回肠动脉血栓2例,肠系膜下动脉血栓2例.所有患者手术均进行顺利,住院10~14 d,平均11d.经介入手术治疗后,腹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随访12~36个月,未有复发情况出现. 结论 肠系膜动脉血栓确诊困难,需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缺血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肠系膜缺血是肠系膜动脉或静脉突然阻塞或闭塞,进而导致肠管发生缺血性病理变化的疾病。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的早期特点是症状明显,体征轻微。实验室检查,x线腹部平片检查,多普勒超声,CT,血管镜及腔内血管超声等均可助确诊。可根据不同的病因及病情发展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人可行血栓取出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者行动脉重建术等。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急性完全性血管闭塞。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使肠系膜上动脉血液供应突然消失,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功能障碍[1]。临床表现:发病迅速,腹痛为突然发生,并且疼痛剧烈,伴有恶心呕吐。早期时疼痛症状和体征不相符合: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较少出现[2]。当患者出现排出红色血便或者呕吐血性胃内容时,腹痛症状可能减轻,但腹膜刺激征象可能引出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叩诊检查有移动性浊音时,腹部穿刺可抽出不凝血性液体,提示肠管坏死。随病程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致肠坏死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8年11月治疗的36例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的诊治情况。结果36例患者中有29例有明显易感因素,早期症状与体征不相符。手术治疗21例,死亡5例,保守治疗10例。结论临床上有明显易感因素者如出现腹痛剧烈而腹部体征轻微,应怀疑本病。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急性肠系膜血管阻塞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对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的治疗经验,结合文献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治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收治的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中,2例有心房颤动病史,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早期清除血栓后再联合导管溶栓等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起病急促,早期诊断尤为重要,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有助于早期诊断,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能够早期清除血栓,恢复血供,对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收治的23例急性门静脉系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持续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14例(60.9%)患者治愈,5例(21.7%)显影欠佳但侧枝循环较前丰富而临床症状明显缓解,4例(17.4%)症状较重而效果欠佳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2 a生存率为86.9%.认为经肠系膜上动脉介入溶栓治疗门静脉系血栓形成具有损伤小、溶栓能力强的特点,是治疗症状较轻患者的首选疗法.  相似文献   

7.
门脉系统血栓形成(PVT)包括发生在门静脉和肠系膜上、下静脉及脾静脉内的血栓,临床上可引起门脉高压以及腹涨、腹痛、腹泻等肠道淤血症状,严重的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肠坏死等致命的并发症,因而采取有效手段对其进行治疗成为临床医师极为关注的问题.随着操作技术、器械的不断提高、改良,介入性溶栓成为治疗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新手段[1-4].我院自2006年1月经颈静脉至肝内门腔分流(TIPS)途径为5例症状性PVT患者进行介入性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7月至2003年6月经手术确诊的8例AM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8例术前均以急腹症就诊,疑诊AMVT2例,8例均手术后确诊。1例为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全小肠坏死,术后2d死亡。余7例部分肠系膜静脉栓塞及肠坏死,6例治愈,1例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明确病因。结论AMVT大多数以急腹症就诊,早期腹痛明显而体征轻微是其临床特点,临床诊断较困难。对有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可疑肠坏死和血流动力学不稳的患者应立即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及时明确诊断很困难。由于发生急性肠缺血性损害而造成内源性中毒,致死率可高达70~95%。目前治疗方法之一是手术矫正血流,但仍有3/4的病人未取得满意疗效。作者自1970~1983年对25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栓塞病人进行不同方式的手术。男16,女19。不足50岁3例,51~60岁10例,61~70岁11例,70岁以上1例。临床症状特点取决于血栓持续时间、长度、管腔堵塞程度和检塞部位。术前确诊或疑为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的20例,其余病人诊断为溃疡穿孔2例,胆囊胰腺炎2例,急性肠梗阻1例。手术时17例发现血栓,血栓常发生在腹主动脉分支及有明显粥样硬化部位。8例肠系膜上动脉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急性血栓的形成原因及其临床鉴别。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9月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和血栓患者86例,根据典型造影将患者分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组与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组,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临床表现、缺血程度、临床并发症以及既往病史的临床相关信息进行对比。结果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形成多发生于髂股动脉(χ~2=4.31,P=0.15),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无明显好发部位;动脉栓塞患者感觉异常(χ~2=7.489,P0.05)和运动障碍(χ~2=4.782,P0.05)、对侧动脉搏动正常(χ~2=9.487,P0.05)的临床表现较动脉血栓形成患者更明显,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则更常伴有间歇性跛行病史(χ~2=9.029,P0.05),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缺血程度倾向于Ⅱa级(χ~2=3.129,P0.05),而急性动脉栓塞缺血程度更为严重,更趋向于Ⅱb级(χ~2=3.443,P0.05);具有糖尿病(χ~2=10.698,P0.05)、高血压(χ~2=9.658,P0.05)及吸烟病史(χ~2=3.766,P0.05)的患者,急性血栓形成比例明显高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房颤患者(χ~2=3.148,P0.05)更好发急性动脉栓塞,既往有栓塞病史(χ~2=2.848,P0.05)仅见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结论急性下肢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原因具有很大的差异,梗塞部位、缺血程度、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既往史的情况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国内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874例临床荟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汇总分析近20年来国内报道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SMAI)病例,探讨国人ASMAI临床特点及诊疗策略.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提取符合标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ASMAI共有874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SMAE)800例,占91.5%;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53例,占6.1%;急性非阻塞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NOSMAI)21例,占2.4%.男∶女=1.7∶1,平均年龄为61.9岁.主要相关疾病:心房颤动患者占53.5%(429/802),动脉硬化症患者占38.1%(69/181),冠心病患者占27.9%(195/698),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占24.2% (169/698),高血压患者占15.2%(106/698).主要症状为剧烈腹痛(99.1%)、恶心呕吐(63.8%)、腹胀(40.8%)、便血(29.4%),而发病早期腹部体征较轻,与严重的腹部症状不符.561例(64.2%)通过手术确诊,263例(30.1%)通过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50例(5.7%)通过CTA确诊,但初步诊断的误诊率达58.1%.手术治疗占82.3% (710/863),介入治疗占13.9%(120/863),内科保守治疗占7.5%(65/863),病死率37.3%(326/874).结论 ASMAI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通过CTA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早期确诊、积极治疗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在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AMV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肠系膜动、静脉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CTA)或手术所见分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组(动脉栓塞组,n=30)、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组(动脉血栓形成组,n=24)和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组(静脉血栓形成组,n=22)。比较各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后即刻测定的静脉血D-dimer及WBC、N%。结果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形成三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D-dimer及N%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三组间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肠系膜动脉栓塞组及动脉血栓形成组比较,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组发病至就诊时间显著延长、D-dimer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肠系膜动脉栓塞及动脉血栓形成两组在发病至就诊时间、D-dimer水平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肠系膜动脉栓塞组比较,静脉血栓形成组N%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若以D-dimer 3.0μg/ml为截值,肠系膜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形成三组3.0μg/ml患者分别占23.3%、16.7%和77.3%。与肠系膜动脉栓塞组及动脉血栓形成组比较,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组D-dimer3.0μg/ml患者构成比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肠系膜动脉栓塞组D-dimer3.0μg/ml患者构成比与动脉血栓形成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发病后就诊时间较肠系膜动脉闭塞患者明显滞后,D-dimer3.0μg/ml可为急性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闭塞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胸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体外循环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5 2岁。左侧腰背痛 4个月 ,体检未见阳性体征。B超 :胸腹主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 ,累及腹腔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 ,肾动脉受累可疑。磁共振成像提示 :主动脉平肝上缘水平、肾动脉开口水平局限性明显梭形扩张 ,1 3 .0 cm× 8.0 cm× 7.0cm大小 ,瘤体内血栓形成 ,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于瘤体内 ,双肾动脉开口处稍增宽 ,胸主动脉下段扩张。临床诊断 :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De Bakey )。术中见胸腹主动脉瘤 1 0 cm× 2 2cm,上至膈上 1 0 cm,下至膈下 1 2 cm,紧邻肾动脉 ,瘤体硬 ,瘤壁呈动脉粥样硬化 ,壁厚 ,瘤体内多量血栓 ;受累…  相似文献   

14.
经TIPSS途径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TIPSS途径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6例诊断为PV和SMV广泛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简称TIPSS途径)介入溶栓治疗。患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厌食等。腹部体检有压痛,均无明确腹肌紧张和反跳痛。B超、增强CT检查和直接PV-SMV造影确诊为本病。溶栓方法:穿刺PV分支成功后插入导管做PV-SMV造影,确定诊断及了解栓塞范围,抽吸及捣碎血栓,间断将尿激酶经多侧孔导管注入PV和SMV清除大部分血栓后,保留多侧孔导管至SMV内持续溶栓3天-13天。术后药物抗凝治疗6个月左右,此间,密切监测出凝血时间及影象学血变化。结果 介入治疗后,大部分血栓被清除,PV和SMV有血流通过,腹痛、腹胀和腹泻症状逐步缓解。经留置于SMV的导管造影显示PV和SMV主干及主要分支血流通畅,3例门静脉肝内少数分支有残留血栓,但无明显症状。随访4个月至3年,除1例死于外科手术并发症外,其余5例健在、无血栓复发证据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 经TIPSS途径介入技术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PV和SMV血栓形成的安全、具有良好的近期及中远期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门静脉系统急性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15例疑诊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T证实门静脉系统内血栓确诊.14例经抗凝、抗血小板、溶栓治疗临床症状消失,1例行手术治疗3周后痊愈出院.结论 门静脉系统急性血栓的诊断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主,结合实验室、超声、CT检查,必要时行门静脉造影.其治疗主要以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对于肠系膜上、下静脉内或门静脉内血栓形成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肠缺血是消化系统的急危重症,因其发生率不高而容易被忽视;但延误诊治,后果严重且危及生命,因此对其临床特征和诊治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动脉或静脉急性缺血引起的肠道病变统称为急性肠系膜缺血综合征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csyndrome,AMIS)。其中以动脉缺血更常见,包括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 bolus,SMAE)、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superior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 SMAT)和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 ( 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而静脉缺血则由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  相似文献   

17.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是一种由肝素引起的并发症。HIT 可以导致血栓形成,出现动脉和/或静脉栓塞。我们报道一例少见的HIT伴血栓栓塞病例。患者,男性,48岁,因急性心肌梗死接受肝素治疗后并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随后并发下肢、脑、肝、脾、肾等多个部位和器官血栓栓塞。经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停用肝素,改为阿加曲班和华法林抗凝治疗,逆转了病情,避免了病情进一步的恶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几种常见急性肠系膜上动脉事件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方法对23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事件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归纳总结。结果 23例患者中,孤立性夹层9例(YUN分型Ⅰ型7例,Ⅱb型2例),均见真假腔和内膜瓣征;壁间血肿伴溃疡龛影3例;急性血栓栓塞11例,直接征象是血管腔内充盈缺损。结论虽然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壁间血肿和栓塞临床症状相似,但各有较典型影像表现,MSCTA是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事件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重视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栓形成见于临床各科 ,它可发生于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从而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危及生命 ,尤其心、脑血管的血栓形成 ,是常见病和主要病死原因。而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可并发于临床各科的许多疾病 ,有时病势凶险 ,易被漏诊而危及患者生命。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 ,用药过程中若未进行有关的监测也可能达不到应有的疗效或发生副作用 ,因此应重视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诊断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对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原因的确定很重要 ,至今已经确定遗传性易栓症(Thrombophilia)有抗凝血酶缺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报告一个罕见的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术后并发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PMVT)病例。 方法患者,女性,32岁,体重105 kg,身高1.65 m,身体质量指数(BMI):38.5 kg/m2。因"代谢综合征"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21年3月29日行LSG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第3 d出院。术后第7 d出现上腹部持续性腹痛,无伴恶心呕吐、发热就诊,查体患者处于脱水状态,腹部CT提示考虑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多发血栓形成。诊断为: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遂予以静脉补液,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抗凝治疗。 结果经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复查上腹部CT提示原门静脉及脾静脉内低密度影基本吸收。遂予以出院,嘱出院后继续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治疗6个月以预防PMVT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随着腹腔镜减重手术数量的不断增加,术后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可能会增加。对于术后出现非特异性腹痛的患者,需要警惕PMVT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对PMVT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