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是胃部炎症反复发作、具有癌变倾向的胃黏膜病理学变化,包括胃黏膜的异型增生(Dys)和肠上皮化生(IM),是正常胃黏膜到胃癌的中间阶段,发病模式演变过程为: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1]。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CG)是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病因,慢性胃炎患者中 Hp 的检出率在 54%~100%[1]。Hp感染相关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损伤、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和肠化生为病理特征;长期Hp感染的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 Hp与胃癌密切相关,可增高胃癌发生的风险[2]。  相似文献   

3.
<正>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CG)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不伴胃黏膜萎缩改变、胃黏膜层主要表现为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为非萎缩性胃炎。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1]。Hp感染具有明显的人群或家族聚集性,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吸烟、饮酒、生食蔬菜、饮用生水、过冷或过热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和不良的生活环境是其高危因素[2]。根除Hp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可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3]。  相似文献   

4.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高危疾病,该疾病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免疫、胆汁反流、遗传、放射等因素有关[1],一般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脘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减退、消瘦、贫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是其常见临床表现[2]。CAG的诊断常辅助胃镜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理表现为胃黏膜上皮变薄、黏膜基层增厚,胃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腺或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3]。该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往往不被患者所重视,随着病情的发展,胃黏膜和腺体进一步萎缩可发生癌变,癌变率高达10%[4],故该疾病的早期治疗受到了临床医生的关注。西医治疗主要以去除病因为主,常用药物为抑酸、胃黏膜保护剂、胃动力促进剂、抗Hp治疗等,效果不够理想[5]。中医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仅可以改善临床观症状,而且能够阻断、逆转肠上皮化生和胃黏膜萎缩[6],目前常与西药联...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胃病,具有病程长、治愈困难、反复发作等特点,且容易癌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西医治疗CAG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或对症处理为主,难以阻断或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甚或癌变[2]。  相似文献   

6.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消化系统常见病,是指胃黏膜受损后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不伴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慢性胃部病变[1]。在我国,CAG的发病占消化道内镜检查人数的17.7%,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占23.6%和7.3%[2];  相似文献   

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以胃黏膜腺体萎缩、减少为主要特征,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较多资料表明胃黏膜活检CAG检出率与胃癌死亡率呈正相关[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2]。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  相似文献   

8.
<正>胃癌前病变(PLGC)是一个病理性概念,是指更容易发生癌变的组织病理变化,包括胃黏膜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是从正常胃黏膜向胃癌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1]。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2],属于祖国医学中"痞满""胃脘痛""心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退行性胃黏膜病变,其主要特征性变化是胃黏膜慢性炎症和固有腺体萎缩,多因浅表性胃炎久治不愈或自身免疫等因素,导致胃黏膜发生萎缩性改变,常伴有不同类型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CAG伴肠上皮化生列为胃癌前病变。现认为多灶性CAG和自身免疫性CAG均为胃癌  相似文献   

10.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在我国人群临床患病率较高[1]。目前认为胃癌的发生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CAG-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胃癌”,中医药对CAG和PLGC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成熟,  相似文献   

11.
<正>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癌症负担较重,其中胃癌是癌症性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根据肠型胃癌Correa级联反应可知,胃癌发生前常经历癌前病变(包括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阶段,而早期逆转胃癌前病变对降低胃癌发病率有积极意义[2]。胃癌前病变形成的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增殖与凋亡等多个方面[2-4],而基于肿瘤源于慢性炎症理论的炎-癌转化假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5]。  相似文献   

12.
罗银星  张影  蔡小平 《新中医》2017,49(8):192-194
正胃癌前病变是一个组织病理学概念,是指某些容易转化为胃癌的胃黏膜病变,主要是胃黏膜不典型增生(GED)(又称异型增生)和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特别是重度异型增生、大肠上皮化生、结肠上皮化生者,发生癌变的概率更高。胃癌癌前疾病是一临床概念,指一些发生胃癌可能性较大的良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溃疡、胃息肉及肥厚性胃炎等,其中最常见于CAG~([1])。因此胃癌癌前病变的检查和治疗对预防胃  相似文献   

13.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变薄,或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为病理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常见上腹部疼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乏力,甚至消瘦、贫血等症状。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的发展模式[1]。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目前西  相似文献   

14.
<正>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发病率很高[1]。居消化道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一位[2]。胃癌前病变(PLGC)主要指中、重度的异型增生和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黏膜内癌-浸润性癌的模式[4]已被医学界认可。近年来,胃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早期预防是关键。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  相似文献   

15.
善胃方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P16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中药善胃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有胃黏膜异型增生(Dys)胃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治疗效果,并观察抑癌基因蛋白P16在治疗前后的表达情况。[方法]将内镜和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IM)且符合中医气阴两虚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给予善胃方;对照组30例,给予猴头菌片,两组均用药6个月。[结果]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55.6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2)中药组治疗后多数患者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均有改善;而对照组患者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异型增生改善不明显,中药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药治疗组治疗前后抑癌基因蛋白P16表达显著提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P16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中药善胃方对胃癌前期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适当提高P16的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使胃黏膜病理逆转。  相似文献   

16.
<正>慢性牙周炎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重点防治的口腔疾病之一[1],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牙痛、牙龈红肿或溢脓、牙龈出血、口臭等,是临床口腔科的常见病[2]。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发生牙齿松动或脱落等,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3],如果牙周炎致病菌进入血液可引发全身性疾病,菌斑细菌是牙周炎发生的始动因素,宿主的防御反应严重影响着牙周炎的发生发展[4]。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临床上可有消化不良、上腹不适或上腹胀、疼痛、贫血等症状。因其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1978年WHO将其列为胃癌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而在CAG伴发的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则是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胃癌发病率高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3位,我国早期胃癌占比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1])。胃癌前病变(PLGC)是病理概念,即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主要伴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Correa~([2])提出正常胃黏膜发展成胃癌的模式为: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此已成为目前公认的胃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正>胃溃疡(gastric ulcer, GU)属于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消化性溃疡[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且男性多于女性[2]。该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疼痛、反酸、嗳气等。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是其主要原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GU患者胃黏膜中Hp检出率高达70%以上,Hp会削弱胃壁的自我保护能力,破坏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抵抗力下降[3-4]。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胃黏膜炎症,其起病隐匿,临床以胃脘饱胀、胃痛、嗳气、食欲不振、嘈杂、消瘦等为主要特征。本病病变有随年龄增长而恶变的[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