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收治的86例面肌痉挛患者,其中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6例无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对照组,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50例术中行BAEP监测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监测组。对两组的手术有效率及听力下降、耳鸣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4.4%(34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伴耳鸣5例(13.9%)。术后6个月随访,除2例仍有听力下降伴耳鸣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监测组术后即刻有效率为96%(48例),术后发生听力下降及耳鸣3例(6%)。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均改善。两组术后面肌痉挛的缓解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听力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应用BAEP监测技术能客观评估术中听神经受损情况,减少听力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MVD术中进行BAEP监测的临床资料.结果 MVD手术操作过程均可引起BAEP改变,包括:BAEP的Ⅰ、Ⅲ、Ⅴ波绝对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明显延长(P<0.01),Ⅲ波、Ⅴ波波幅明显降低(P<0.01);有16例术中Ⅴ波绝对潜伏期延长超过1ms,Ⅰ波波幅也有明显降低(P<0.01),但术后无听力障碍;手术结束时Ⅲ~Ⅴ波间期及16例的Ⅰ、Ⅴ波波幅恢复较快.2例术后患侧听力丧失的患者中,1例术中Ⅴ波波幅逐渐降低至消失,另1例术中未监测到Ⅴ波波形.结论 MVD手术操作过程均可引起BAEP改变;Ⅴ波绝对潜伏期延迟超过1ms者相对多见,但无听力受损;Ⅴ波波幅下降程度可为术中神经功能受损提供客观指标,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听力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目前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日益发展,针对此病因采取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国际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7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监测组,行术中BAEP和LSR监测,同时设对照组38例,无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两组有效率、面瘫、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当日有效率89.5%,术后并发面瘫4例,听力减退3例,眩晕3例;术后随访1年,除1例听力减退外,其余病人面瘫、眩晕等明显缓解,手术有效率91.1%。监测组当日有效率89.2%,术后并发面瘫1例,无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面瘫病人明显恢复,手术有效率91.9%。两组当日有效率未见差异,但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MVD中,运用BAEP、LSR监测技术可以降低面瘫、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是治愈面肌痉挛的理想方法,异常肌反应(AMR)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估减压效果和辨别责任血管,在手术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异常肌反应的基本特点、术中监测技术及其在MVD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椎动脉相关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椎动脉压迫类型及显微血管减压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71例椎动脉相关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并根据椎动脉在后组颅神经处有无可移动空间,将患者分为有空间组(n=54)和无空间组(n=17)。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的差异,并根据这两种分型制定不同的减压策略。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有空间组的即刻治愈率为88.9%(48/54),无空间组为64.7%(1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空间组延迟治愈率为5.6%(3/54)明显小于无空间组17.6%(3/17),延迟恢复时间无空间组(3.7±4.3月)明显大于有空间组(1.7±3.9月),但这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空间组总体治愈率为94.4%(51/54),无空间组为82.4%(1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空间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9/54),无空间组为41.2%(7/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动脉在后组颅神经处无移位空间的面肌痉挛患者,往往存在后颅窝更加狭小的现象,如果手术减压方式处理得当,其整体疗效和有空间的患者相当,但延迟治愈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86例面肌痉挛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效果和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并于术后半年进行电话随访和来院复查,分析其长期的疗效。结果 286例患者起病时均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无痛性抽搐,随病程延长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本组术中均能见到有动脉或静脉血管异常而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处。术后随访6月至1年,230例症状完全缓解,52例明显减轻,4例手术无效。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电生理监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听觉脑干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将2003年1月~2005年7月收治的49例面肌痉挛病人归为A组(术中无电生理监测),2005年8月~2007年3月收治的56例归为B组(术中行BAEP及LSR电生理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手术的有效率及听力下降、眩晕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术后即刻手术有效率为95.9%(47例),发生面瘫6例(12.2%),眩晕4例(8.2%),听力下降伴耳鸣4例(8.2%);术后12个月,除1例仍有听力下降伴耳鸣外。眩晕、听力下降、面瘫均改善,手术有效率为89.8%(44例)。B组术后即刻手术有效率为94.6%(53例),发生面瘫1例(1.8%)。无眩晕、听力下降及耳鸣发生;术后12个月,面瘫改善,手术有效率为91.1%(51例)。两组手术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面瘫、眩晕、听力障碍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面肌痉挛过程中.联合应用BAEP、LSR等神经电生理技术跟踪手术进程,能较好控制听力损伤并发症的发生,及判断面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症状变化规律。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7月10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下的显微血管减压术,随访术后疗效,分析术后症状的演变规律。结果术后随访3.2~4年,14例失访。在资料完整的90例患者中,随访期内82例治愈,2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无效,2例复发。在治愈的82例患者中:57例术后即刻治愈;25例出现延迟治愈,症状消失时间为术后3天~1.5年。有78例(95.1%)在术后半年内症状消失。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整体呈进行性改善的趋势,症状消失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半年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88例面肌痉挛患者,均行MVD治疗,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AMR波指导手术。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均监测到AMR波,压迫面神经的血管减压后76例(86.4%)AMR波消失,12例(13.7%)AMR波未消失。术后随访结果6个月,AMR波消失的76例患者中,75例面肌痉挛消失,1例痉挛程度较术前明显缓解;AMR波未消失的12例患者,8例面肌痉挛消失,3例较术前明显缓解,1例无效。结论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监测AMR波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价手术减压效果、判断手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305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分别在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1 d、1个月和3个月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9.8%、93.8%、94.8%.术中监测AMR消失组和AMR显著变化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面肌痉挛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中诱发肌电图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术中面肌异常诱发肌电图监测对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的指导意义。方法40例面肌痉挛患者在面肌异常诱发肌电图监测下行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开颅前将刺激电极刺入患侧眼轮匝肌用以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电极刺入患侧El轮匝肌用以记录诱发肌电图,分别在硬脑膜切开前、排放脑脊液、剥离压迫血管、垫入Teflon棉后、硬脑膜缝合完毕后行电刺激及记录诱发肌电图。结果39例于术前记录到潜伏期约10毫秒的异常诱发肌电图波形,手术后38例异常诱发反应消失。术后随访5年2个月至6年4个月,平均5年8个月,手术治愈率94.7%,好转率2.6%,复发率2.6%。结论术中面肌异常诱发肌电图监测可客观地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lnpression,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241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在术后1周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问的关系.结果 所有241例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第1周217例(90.0%)患者症状完全缓解.AMR消失组175例,其中165例(94.3%)症状缓解;AMR未消失组66例,52例(78 8%)症状缓解.统计学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AMR) to th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a branch of facial nerve is a specific electrophysiological feature of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 ( HFS) .Althoug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operative AMR findings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HF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efore, the AMR monitoring has not been employed widely during th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surgery.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AMR monitoring during MV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MR changes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Method This study included 241 cases of MVD.Intraoperative AMR monitoring was performed for each subject.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whether the AMR wave disappeared or not following de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Results The AMR disappeared after MVD in 175 patients.Among these 175 patients, 165(94.3% ) patients were relieved from HFS 1 week after HFS.Out of the 66 patients in whom the AMR persisted after MVD, 52(78.8%) patients were relieve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operative AMR abolition and HFS relief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Conclusions Intraoperative AMR monitoring is an effective assistant for a successful MVD for the patient with HFS.It may be helpful in predicting outcomes in short term and identifying offending vessels,so it should be monitored routinely during MV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MVD治疗的7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均监测LSR。术后1周、1年根据Cohen分级评估术后疗效,0级为治愈。结果 70例均监测到LSR,其中LSR消失65例(消失组),确认充分减压后LSR仍持续存在5例(未消失组)。术后1周,消失组治愈率[92.3%(60/65)]明显高于未消失组[40.0%(2/5);P<0.05]。术后1年,消失组治愈[96.9%(63/65)与未消失组[80.0%(4/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HFS,术中监测LSR可以帮助确定责任血管,尽可能减少责任血管的遗漏;术中LSR消失提示近期疗效较好,但对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 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 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2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术中AMR监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20例,AMR未消失4例。AMR消失的20例患者术后1周17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0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术中AMR未消失的4例患者术后1周1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经统计学分析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结论术中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肌松药对面肌痉挛(HFS)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术中侧方扩散波(LSR)监测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MVD术中LSR监测的206例HFS病人,依据肌松药使用不同随机分为罗库溴铵(ROC)组(76例)、顺苯磺酸阿曲库铵(CIS)组(69例)和对照组(不使用肌松药,61例),对比分析3组病人LSR诱导成功率、出现时间和波幅大小。结果 硬脑膜打开前,对照组LSR诱导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ROC组(75%;P<0.01)和cis组(56.5%;>P<0.01),而且,后两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lsr平均出现时间[(3.2±2.5)min]显著短于roc组[(46.4±20.2)min,>P<0.01]和cis组[(60.9±25.5)min,>P<0.01]。对照组lsr波幅亦明显高于roc组(>P<0.05)和cis组(>P<0.05)。此外,与cis组相比,roc组lsr出现时间更短(>P<0.05),且呈线性关系[lsr出现时间>P<0.05]。>结论 使用肌松药可导致LSR诱导成功率降低、延迟出现和波幅减小,因此,建议在MVD术中行LSR监测时尽量不使用肌松药或仅小剂量(≤0.6mg/kg)使用ROC。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面肌痉挛术中应用同步视频监测侧方扩散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行MVD且术中实施同步视频LSR监测的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将依据术中LSR监测及同步视频...  相似文献   

20.
乙状窦后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病因及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26例面肌痉挛患者全部在局麻下行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结果126例患者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其中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51例.小脑后下动脉及其分支38例.椎动脉23例.多根小动脉14例。85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即停止.28例于术后7~30天内面肌痉挛停止,8例30~90天内面肌痉挛停止.5例3~6个月内面肌痉挛停止。随访108例,随访时间1~4年。2例于术后16个月复发,2例术后18个月复发。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所致.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