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银翘双解散是由银翘散加味组合而成。银翘散是清代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先生代表名方,原载《温病条辨》上卷篇。原文讲:"太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中剂银翘散主之。"药物组成:连翘一两,金银花一两,桔梗6钱,薄荷6钱,竹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太阳篇》第二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以下简称此条),后世学者对此条极为重视,称它为“太阳中风之提纲。”并认为“凡中风者,皆提此脉证而言也”。有的更直截了当地指出:“本条电就是桂枝汤的主  相似文献   

3.
银翘散是治疗温病初起的代表方之一,由清代名医吴鞠通创制,载于其所著《温病条辨》一书。 中医称感受风寒引起的疾病为伤寒,感受风热引起的疾病为温病,二者初起虽然均见有表证,但其病邪性质、证候表现、治疗方法等,判然有别。一般说来,温病初起是风热邪气从口鼻而入,首先影响肺经,导致肺气失宣,卫外失司;伤寒初起则是风寒之邪首先侵犯太阳经,致使寒邪束表,卫阳郁遏。治疗方法,前者用辛凉解表,后者用辛温解表,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伤寒伤人身之阳,故喜辛温;……,温病伤人身之阴,故喜辛凉……。”银翘散便是一首辛凉解表的重要方剂。  相似文献   

4.
<正> 《温病条辨》是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为三焦辨证的专书,其成就是突出的。但其不足之处,也是客观存在的。今就这个问题,做一专题讨论。一、混淆新感与伏邪该书上焦篇第2条云:“凡温病者, 始于上焦,在手太阴。”自注云:“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  相似文献   

5.
近代医学家张锡纯治疗温病擅用汗法,多取辛凉、辛寒之法,不论新感伏气温病,根据病机、证候,因势利导,促进邪从汗解,认为“阴阳和而后汗”,“出汗之道,在调剂其阴阳”。他的这些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问答     
问:温病有哪些病名? 答:温病的病名历代医家各有所论,互不统一,可谓琐碎,繁杂,五花八门,为后世医者造成混乱。仅就清代几位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论来看: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开篇即说: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瘟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共九种。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又增加了若干种:在“仲案湿温篇”中收入“湿家之为病”等条。在《仲景疫病篇》中增加了阳毒,阴毒,百合病,孤惑等病。雷少逸在《时病论》中则按四时六气所伤来列病。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相似文献   

7.
有肾综合征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据国内外一些学者推断,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本病的记载,清代温病学家余师慧的《疫疹一得》似为研究本病的专著。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出血热属温病(冬温时疫、疫斑等)范畴,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米伯让研究员称其为温毒夹斑,笔者将取其名“方士伤肾疫斑”。一、疾病归属对出血热病归属的看法,大体有三:(1)伏气温病;(2)新感温病;(3)伤寒。即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外感热病。 (一)伏气温病:认为本病发热期的卫分或气分证是少阴伏热外发于太阳或三阳的表现;低血压期则表现出少阴阳气虚馁不能  相似文献   

8.
宣肺法具有宣通肺气,疏利气机的作用,多由味辛气薄、质轻性浮之品组方,一般用于治疗外邪初犯,肺气失宣病证。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匠心独运,扩展其用,令人耳目一新。现据《温病条辨》及《吴鞠通医案》(以下简称《条辨》、《医案》)的有关内容,探索其经验,撷取其精华。一鳞半爪,或有微益。 邪热内郁,宣肺达邪外出 温邪深入,里热炽盛,正邪剧争,常使气机升降受阻,致邪热郁伏,难以宣泄发越,正如刘完素所说:“阳热易为郁结”,“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临床可见,在出现身热,烦渴,心烦等里热炽盛见症的同时,反见无汗,肢厥,脉伏,疹发不透等阳热郁伏之象。对于此类证候的治疗,吴氏遵《内经》“内  相似文献   

9.
(一)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何以与桂枝汤?多数注家认为是由于汗不如法,邪仍在袭,如《伤寒论注释》云:“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体正气得药力之助,气血外达,岂能容邪不去而仍留?再说论中因发汗导致大汗出的条文共有八条,除本条外,26条亦为大汗出后耗津液,胃热化燥成阳明里热炽盛之证;64条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悸证;71条是大汗后,胃中干形成蓄水证;75条是重发汗,损  相似文献   

10.
《素问*咳论》说:“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历代医家多崇之,然诸家立论太繁,难得其要领。自明代张景岳以外感、内伤立论起,则纲目分明。然而,诸家率以辛温治外感咳嗽,误人多矣。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对温病咳嗽的辨治独出心裁,纵辨三焦,横辨燥湿,确能补前人之未逮,启后人之思路。 笔者兹以《温病条辨》[1](简称《条辨》)、《吴鞠通医案》[2](简称《医案》)医论医案为依据,对其温病咳嗽辨治经纬观探析如下。 1 辨治经纬观内涵 1.1 纵辨三焦《条辨》上焦篇论及咳嗽计9条(第3、4、6、28、29、52、55、56条及“补秋燥论”之第2条);中焦篇论及咳嗽计3条(第17、23、67条),下焦篇论及咳嗽计7条(第31、35、41、47、48、70、78条),可见在温病的上、中、下三焦三个不同病理阶段皆可出现咳嗽。咳嗽是温病的症状之一,而处于不同病理阶段的咳嗽必然带有其所处阶段的病理特点,因此纵辨三焦是温病咳嗽辨治的关键。 1.1.1 上焦咳嗽,其治在肺:吴氏认为:“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1]当然,此等温病未必皆咳,而“咳者,加杏仁利肺气”[1]则已。可见吴氏治上焦咳嗽,力主辛凉,确补前人之未备。向来诸家以辛温统治伤寒温病咳嗽,不知寒为阴邪,太阳为腑属阳,阴邪伤人之阳,自当辛温;而温为阳邪,太阴为脏属阴,阳邪伤人之阴,则当辛凉,诚有以也。虽然辛凉宣上之法已定,但病有轻重,咳有微甚,不可不辨。如“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1]。此较银翘散病轻而咳重。  相似文献   

11.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12.
“耗津伤阴”是贯穿温病全程的基本病机,保津养阴则是治疗温病的基本大法,须贯串温病治疗的始终。笔者不揣浅陋,略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保津养阴的重要性 历代温病学家据临证心得对温病的机理证治,各杼己见,皆有发挥,但在强调保津养阴上,则几无例外。在《外感温热篇》、《温病条辨》、《温热经纬》中,“保津”、“养阴”、“复其津”,“救其阴”,屡见不鲜。叶天士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吴鞠通不但认为“温病之不兼湿者,忌刚喜柔”,而且在《温病条辨》  相似文献   

13.
辛温解表是《时病论》中用以治温病初起的第一个大法。雷丰认为:春温、晚发、热病等温热病均属伏气,伏气之发,若由新感寒邪引动,悉当先用辛温解表法;冬温虽属新感,但如寒在外而温在里,亦宜先用辛温解表法。这一主张与吴鞠通用桂枝汤治温病法互为呼应,在医界具有巨大的影响,宗之者迄今尤众,但是否合理,很值得作进一步之研究,本文拟撷录《时病论》有关理论,结合其医案,试加析评,用资讨论,冀能引玉。  相似文献   

14.
癫狂一证一般多认为属阴阳失调,七情内伤或痰气上扰,气血凝滞等因素所致。如《难经·二十难》云:“重阳者狂,重阴者癫”《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篇说:“癫狂一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而《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则指出“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笔者诊治一些久病疑难之癫狂证,经常法治疗无效,据《金匮》之理论以补益阴阳之气治疗,现例举验案两则,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解肌和营法,《伤寒论》12条云:“太阳中风……热自发……汗自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指其人腠理疏松、感受风寒、营阴不能内守,故汗出,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表解则汗自止也。柯韵伯说:“头痛是太阳本证,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证同,本证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证。”可见,外感风寒辨清有汗无汗,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莉自拟哮平汤配合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哮喘验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正如《证因脉治》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证作矣”,又如《证治汇补》中提到:“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由于小儿脏腑娇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氏,不仅为温病学之大家,且对内伤杂证颇多创见。兹不揣浅陋,仅就《温病条辨》(简称《条辨》)和《吴鞠通医案》(简称《医案》)中有关痰饮的论治,试作蠡测之析。 一、治内饮,宗“饮属阴邪,非温不化” 1.辛散逐饮:吴氏认为:“饮家反渴,  相似文献   

18.
湿热病即温病中兼有湿邪者,它包括了暑温挟湿、湿温、伏暑及一般温热挟湿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而粘腻,阻滞气机又伤阳气。故温病中只要兼湿,则与一般温热病的治法完全不同。湿温,伏暑都是由暑湿郁久而成,所以伏暑、暑湿、湿温等皆须按湿温进行辨证论治。正如吴鞠通所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但湿温又不同于温热挟湿。凡挟湿,是指温热病中挟持着湿邪,但仍以热为主,且其湿并未与热相合,是分离之湿热。湿温病则不同,它由于湿热互相裹结,湿在热中,热在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太阳、阳明篇中关于喘证的论述有13条,现将其归类辨治如下。1 表证误下 气逆微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太阳病,虽经误下,其正气尚能与欲陷之邪气抗争,而为冲逆微喘,说明表证未解有外出之势,所以仍须用桂枝汤辛温解表,但因已有气逆微喘之变证,故治疗中须加厚朴、杏仁以利气降逆定喘。2 宿有喘疾 复感表邪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素有喘病,又感大阳表邪,触动宿疾而喘作,治疗除以桂枝汤辛温解表治疗新感之邪外,再加厚朴、杏仁宣肺降气治宿喘,使标本兼顾,新感宿喘同愈。  相似文献   

20.
漫谈桂枝汤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该方主要用于太阳中风证。凡表现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或恶寒,脉浮缓而弱这些脉症的,就称为太阳中风,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所以后来也常常习惯地将太阳中风证称为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证的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卫,即卫气;营,即营气。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二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