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引起慢性地方性传染病。黑热病流行特点相当复杂,有人源型和自然疫源型两类,自然疫源型又分荒漠型和砾漠型。利什曼原虫主要在我国西北部分地区流行,传染源为病人与病犬,西北地区犬利什曼与黑热病患者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且常与儿童患者同时存在,其传播途径中华白蛉是我国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受到感染,此外,也可通过口、皮肤破损以及通过胎盘或输血感染。  相似文献   

2.
王永平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171-172
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oishmaniasis),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xfia domotani)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该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四川南充市为非流行区,2009年7月我们发现了首例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余蓉  蔡红蓉  陈果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4):118-118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黑热病是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分布较广,我国基本消灭,但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等6个省、自治区至今还有零星出现。原虫进人人体后被单核一巨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至脾、肝、骨髓及淋巴结等器官。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巨噬细胞破裂而出现间歇性发烧。在单核一巨噬细胞内繁殖引起巨噬细胞增生、破裂,而致内脏病变,肝功能减退、肾功能减退至白蛋白减少,浆细胞大量增生,出现白臁比倒置;脾功能亢进引起贫血和黄疸;全血细胞减少致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低下,人体抵抗力降低;凝血、止血功能降低,易并发其它感染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可引起人类皮肤及内脏黑热病,在玻利维亚有较高的流行趋势,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位于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北部的少数民族聚集区Tacana的人们根据多年实践经验,运用药用植物治疗利什曼病,取得了一定效果。总结该地区人民用于治疗利什曼病的常用药用植物,以期为现代医学筛选治疗利什曼病的新药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in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约占出血性疾病的30%,以皮肤、黏膜、内脏出血及外周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1-3] .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 (简称ITP)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破坏过多而致外周血小板减少的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因本病与自身免疫有关 ,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出血。现代医学对ITP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 ,  相似文献   

7.
益气养阴清热法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广泛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ITP的治疗西药主要以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但由于毒副作用较多,不易为患者接受。我科自2005年1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等。西医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疗法,但存在疗效不理想或容易复发、不良反应大、价格昂贵等弊端。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以皮肤、黏膜、内脏和其他组织出血为特征的疾病。因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或内脏出血,因而属于中医“血证”、“衄血”、“发斑”、“虚劳”范畴。其发病与外感、饮食、劳倦、七情有关,病机以热、瘀为标,气虚、阴虚为本。心主血,肝藏血,脾胃为气血之海,而血证多与心肝脾胃之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于血小板自身免疫性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从而使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综合征,骨髓主要表现为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并伴有成熟障碍。本病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所致的常见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常伴有头晕、乏力、腰酸肢软等症状。本病临床以慢性多见,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者可因并发颅脑或内脏出血而危及生命。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方法,现代医学治疗仍然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等为主要疗法,但存在较多的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难以长期应用或作为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12.
慢性咽炎是较顽固而难治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干燥、发痒、灼热、微痛,严重者可导致咽喉部充血、肿大、声音嘶哑或咯痰不止,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血液病中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 ,本病以皮下、粘膜和内脏出血为主要特征。现已证实本病与免疫有关 ,因而又称为免疫性或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临床特点是外周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寿命缩短 ,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加 ,脾脏无明显肿大。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 2种 ,前者为自限性 ,多见于儿童 ;后者成年为主 ,女性多见。血液检查显示 :凝血时间正常 ,出血时间延长 ,血块退缩不良 ,血清凝血酶原消耗不良。血管脆性试验可阳性。目前多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控制临床症状虽有一定疗效 ,但对血小板升…  相似文献   

14.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与排便频率和排便形状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综合征[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BS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2],有30%的患者因出现IBS症状而就诊[3]。目前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肠道菌群、精神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感性是指引起内脏疼痛或不适刺激的阈值降低、内脏对生理性刺激产生不适感或对伤害性刺激反应强烈的现象[4],广泛存在于IBS患者中,是造成IBS腹痛、腹部不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消黑散治疗黑热病遗留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4-2007年确诊为黑热病,经锑剂等治疗后,一般症状体征得到控制而仍存在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球比倒置、肝脾肿大等遗留症患者20人,治疗方法:中药消黑散内服,每次10 g,1 d 3次,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其1个疗程痊愈者9人,2个疗程痊愈者5人,3个疗程痊愈者4人.结论:消黑散对经锑剂治疗后黑热病遗留症治疗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主要依据 1.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曲张瘀血。2.指纹紫滞。3.固定性疼痛或疼痛拒按。4.病理肿块,包括内脏肿大、炎性或非炎性包块、组织增生,外伤性血肿等。5.血管异常,人体各部位的静脉曲张,血管扩张,血管痉挛,血管阻塞、血栓形成。6.面部、口唇、齿龈及眼周晦暗或发青,唇及肢端紫绀。7.脉涩、结代或无脉,心律不整,心电图有心律失常等。8.血不循经而停滞及出血后引起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组因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的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功能亢进等.本病属中医"血证"、"发斑"、"肌衄"、"葡萄疫"等范畴.笔者工作多年,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良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病因病机至今尚未阐明的、血小板减少性的血液病,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难治性ITP(RITP)指一线治疗和脾切除无效,或需较高剂量的强的松才能维持安全的血小板水平的患者,约占ITP患者的11%~35%[1]。寻求治疗难治性ITP的有效方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现笔者将其有关中医药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  相似文献   

20.
刘瑜 《光明中医》2009,24(9):1712-17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产板巨不足10%,并排除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发病,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鼻衄,齿衄,内脏出血等,涉及中医病证范围很广,可以见到肌衄、鼻衄、齿衄、崩漏、呕血、便血、尿血、发斑等出血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