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抗生素滥用现象及其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以保证患者用药合理、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收集临床案例和查找文献资料,阐述了抗生素滥用现象、导致因素、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结果抗生素滥用现象普遍,导致因素多方而,但抗生素不良反应是可预防和控制的。结论临床医生必须重视抗生素安全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确保患者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2.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抗生素合理使用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临床药师要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及时收集和反馈抗生素临床使用信息,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提高医患双方抗生素合理使用意识,避免抗生素滥用,使医院抗生素的使用逐步走上科学化合理化得轨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牛素的合理应用,为临床抗生素的应用进行监督指导。方法:查阅专业书籍、文献及临床药学专业知识的积累,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作出一个较全面的概括。结果与结论:当前我国医疗机构抗生素滥用现象较严重,已对公共安伞构成威胁,当务之急,要提高临床医生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视程度,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同时要密切关注临床常用抗生素药的不良反应监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促进抗生素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是临床种类繁多、临床应用广泛的药物,不合理使用药物的情况也非常多。因此临床药师应该根据《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及时进行收集临床抗生素使用信息,采用有效的干预,并加强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宣传工作,从而不断减少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情况,减少不良反应,使临床使用抗生素走向科学合理的轨道。主要探讨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内科住院患者抗生素临床使用情况。方法:抽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肾内科进行住院治疗的76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抗生素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间、使用方式、给药途径。结果:抗生素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头孢类、喹诺酮类和其他类。76例感染患者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62例,占81.57%;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14例,占18.43%。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肾内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符合用药原则。同时应加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培训,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确合理的使用药物,是门诊处方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目。不合理用药可直接影响病人的身体康复,轻者疗效降低或产生副作用,严重者可致残疾甚至死亡。笔者抽查了我院1995年1~3月份的门诊处方共26886张,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588张,占处方总数的2.2%。为了正确合理的使用药物,本文对某些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及配伍做一简析,供临床用药参考。1抗生素类药物1.1抗生素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病源微生物的药物,在临床上早已被普遍使用几十年。但合理配伍使用抗生素应在临床治疗上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发现门诊处方中常有不合理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改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1月—2022年3月所有住院病例1 153份,对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计算抗生素使用率、使用强度、药物利用指数、抗生素使用疗程、应用品类、标本送检率、预防用药时长等指标。结果: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为39.64%,各科室药物利用指数均存在>1的情况,抗生素使用疗程>14 d占比为9.85%,抗生素使用品种数超过3种的占4.81%,预防用药时间超过《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指导原则》相关规定。结论:基层医院抗生素使用存在不合理的情况,应加强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和医院抗生素监督管理,减少不合理应用现象。  相似文献   

8.
该文提出儿科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要点,论述儿科范围内抗生素在上呼吸道感染、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支气管肺炎中的合理应用,以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药物副作用给儿科患者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不断下降,而耐药株和药源性疾病日趋增多,现在有的人就将抗生素作为万能药,不管得的什么病,都用抗生素治疗,在使用抗生素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为减少药物副反应的发生,医务人员必须对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护理加以重视,现将有关合理应用的几点体会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帮助医、药、护人员了解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损害。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对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进行综述。结果,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加强抗生素管理,规范使用行为,重视临床监护。结论,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能减少不良反应,还可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缩短病程,并达到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某种程度的滥用,引起了细菌感染普的变化和细菌耐药率的不断增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这一重要抗生素合理用药的研究就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遏制抗生素滥用情况,卫生部将把抗生素分成限制类、非限制类和特殊管理类三大类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标本兼治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相关举措包括: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明确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为合理用药的第一责任人,对抗生素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加大对管理性文件和技术性文件的贯彻力度;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继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加大临床药师制的建设力度;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相似文献   

14.
由于目前生活中和临床上感染的常见,抗生素已成为当前最常用的药物。然而,对抗生素的认识也时常陷入误区,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合理使用用抗生素的比例只占50%-60%。  相似文献   

15.
各类抗生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帮助临床医师了解各类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按照常用抗生素的不同分类,分析各类抗生素易发生的不良反应及易发生不良反应的常用药物。结论不同类型的抗生素不良反应各有特点,应全面了解不同类型的抗生素的易发和多发不良反应,以达到对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监控。  相似文献   

16.
浅析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生素是抗感染治疗的重要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和普遍。正确、合理地应用能迅速控制炎症,治愈疾病;如应用不当或滥用,则延误病情,甚至危害健康和生命。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为使抗生素在治疗中充分发挥抗菌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本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近年来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以供临床医药人员重视,望能对临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讨论抗生素药物在医院各个科室中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儿科、妇科、产科、内科4个科室共计40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这些患者中的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抗生素药物在不同科室的不同人群中使用的效果有较大差异,不同科室之间出现了不同的临床特点。结论:针对不同疾病抗生素所起到的医疗效果也不同,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在医疗中应该合理地安排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概述综合医院抗生素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方法:查阅资料总结抗生素药物选择,合理联用,预防性应用及耐药性防治 结论:严格掌握适应症,能单一用药不用联合,能用窄谱不用广谱,尽量不预防性应用,严重感染要一步到位,力争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应用抗生素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抗生素的用药实际。方法:进行了抗生素不合理用药表现,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及合理使用要走出的误区三个方面作了初步分析。结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现象普遍存在,细菌耐药性产生明显增加。结论:对于细菌性感染使用抗生素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药物进行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文根据对临床上常用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分析和总结,探讨如何在临床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临床上使用的各类型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客观的临床观察,总结使用抗生素时常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如何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结论:对抗生素的盲目使用,不仅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还导致多种耐药菌株的出现,非常值得医药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