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在颅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术(CTA)在颅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35例脑血管和颅内肿瘤行CTA检查,全部病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显示(VR)技术,11例动脉瘤患者应用仿真内窥镜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脑血管;分析脑血管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①35例患者CTA均可显示1~4级脑动脉。②CTA和DSA检查脑血管均未见异常7例。③脑动脉瘤11例,均行DSA检查。C队与DSA比较,敏感性为100%,在显示瘤颈方面优于DSA。11例中6例行手术切除,与手术结果比较,3例CTA与手术所见一致,另外3例CTA显示的瘤体小于手术所见。④脑血管畸形8例,7例经手术治疗,6例CTA在显示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深度,引流静脉和供血动脉的方向、数目与手术结果一致,CTA误诊1例;5例行DSA检查,3例CTA显示的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DSA结果一致,2例DSA未见异常。⑤颅内肿瘤8例,均经手术证实,CTA显示的肿瘤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血管、颅骨的关系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⑥静脉窦栓塞1例,CTA可清晰显示栓塞部位、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A安全、方便、快速,能提供近似实体的解剖概念,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是诊断脑血管疾病及颅内肿瘤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脑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检查.先行平扫,后行CTA扫描,并用减影法进行后处理,重建得到VR、MIP、MPR及CPR图像,综合分析多种图像评价脑血管病变.结果 动脉瘤患者11例,其中颈内动脉至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小脑上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所有瘤体及瘤颈均得到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2例,均能显示畸形血管团,其中1例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另1例仅能显示引流静脉,供血动脉显示不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40例,均显示脑血管不同程度节段性、局限性狭窄或闭塞.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运用减影技术并综合多种重建方法能快速、准确诊断脑血管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MSCT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方法:对临床疑似颅内血管性病变的93例患者行MSCTA检查,所得扫描数据传输到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处理,表面遮盖法(SSD)和仿真内镜(CTVE)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其中55例行DSA检查对照,38例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93例患者共检出脑动脉瘤63个(59例),其中〈3 mm的动脉瘤6个,血管畸形15例,烟雾病19例。所有病例经VR、MPR、MIP及CTVE重组处理后能够全面直观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血管与动脉瘤的内部结构,能多方位观察瘤体与载瘤动脉及AVM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解剖关系。结论:多种重组技术联合运用能为脑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充分显示动脉瘤和血管畸形的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26例脑AVM患者,均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动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减影静脉期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减影混合动静脉期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脑血管图像。结果:本组病例减影脑血管图像均去除了颅骨的干扰,清楚显示大小不等的畸形血管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巢位于颞叶7例,顶叶5例,额叶5例、枕叶6例和小脑半球3例。发现供血动脉39支,其中单支供血动脉15例,多支供血动脉9例;引流静脉33支,单支引流10例,多支引流16例。结论:64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可以去除颅骨干扰,显示AVM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巢和引流静脉,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随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43例脑血管病变和颅内肿瘤患者行CTA检查,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重建(3D-VR)等技术显示脑血管,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43例患者CTA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血管显示率为100%;CTA检查未见异常4例,动脉瘤20例,血管畸形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7例,脑肿瘤4例,其中21例行DSA检查,13例行手术治疗;与DSA比较,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12/13),CTA清晰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CTA显示的瘤体小于手术所见;CTA显示的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CTA显示脑血管狭窄、中断部位、形态与DSA一致;CTA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和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显示血管与其他颅内病变的三维空间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颅内病变的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PA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M的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1例为多发,6例单发。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及随访证实。结果:7例PAVM均清晰显示瘤体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目、走行、直径。单纯型4例,复杂型2例,弥漫型1例。结论: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可以明确PAVM的瘤体、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和解剖细节,可作为PAVM的首选检查和随访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方法102例受检者均经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凡有血管病变者均作病变的仿真内窥镜(VE)观察。全部结果均经手术或介入栓塞证实。回顾性分析其影像表现,对比评价不同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在显示颅内血管及血管性病变的应用效果。结果102例受检者清晰显示颈内动脉颅内主干及分支,Willis环显示清楚。52例动脉瘤病例均被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与载瘤动脉关系,瘤颈及瘤轴指向。血管畸形病例均被清晰显示异常血管团形态和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止常颅内动脉及血管性病变,不同种血管显示后处理技术中以VR及MIP最优。  相似文献   

8.
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病变的应用价值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其技术优势。材料和方法: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十六排螺旋CT对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脑肿瘤等共76例病人行CTA检查,对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其中1例AVM和2例动脉瘤进行了DSA检查并与CTA结果比较,另外7例颅内及颜面部AVM及7例脑肿瘤病人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76例病人CTA检查结果如下:脑血管主干及其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显示率为94.7%(72/76)。发现动脉瘤6例,清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9例AVM,清楚地显示了AVM的畸形团及其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7例脑肿瘤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颅骨间的三维关系;Moyamoya病1例,清晰显示了基底节区的烟雾血管。结论:十六排螺旋CT血管造影重建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可显示更细小分支,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显示血管与颅内其他病变三维空间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动脉瘤等其他血管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肺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与DSA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组对诊断与评价肺癌支气管动脉供血血管和血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例肺癌同时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三维重组和DsA检查,并对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三维重组和DSA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0例肺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11支支气管动脉,其中图像质量优5支、良好6支;DSA显示10支支气管动脉.10例肺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肿瘤供血支气管动脉起源、形态及分支状况与DSA一致.10例肺癌16层螺旋CT血管VR彩色成像与DSA显示肿瘤染色及肿瘤内血供状况一致率为90%.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克服DSA一次检查不能显示其全部供血血管的缺点;对诊断和评价肺癌供血血管和血供状况有较大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技术及其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受检者69例,用GE公司Discovery Ultra 16层螺旋CT扫描仪按颅脑血管成像参数扫描,然后将所采集的参数送入ADW4.1高级后处理工作站,行VR、MIP、MPR进行重建。结果:69例中,脑血管无异常18例,检出脑血管动脉瘤29例、脑血管动静脉畸形15例、脑动脉狭窄或中断6例和烟雾病1例;VR、MIP、MPR都能清楚显示颅内血管情况,VR色彩鲜艳,层次丰富;MIP、MPR色彩单调,但对诊断价值较大。结论:多层螺旋CT颅脑血管成像术是一种无创伤的颅内血管性病变检查方法,定性、定位明确,确诊率高,可部分替代DSA。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CT诊断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41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脑内血肿12例,采用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方法进行MSCTA检查,并对7例颅内动脉瘤钛夹夹闭术病例和2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手术切除病例进行术后MSCTA评价。结果41例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中,MS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11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1例;MSCTA对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载瘤动脉和脑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瘤巢的形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显示均较清楚。7例动脉瘤行钛夹夹闭术和2例脑动静脉畸形、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巢内动脉瘤行手术切除,手术所见与术前MSCTA表现相符;术后行MSCTA复查,显示夹闭动脉瘤之钛夹位置正常,载瘤动脉、颅内大血管通畅,脑动静脉畸形之瘤巢已切除。结论MSCTA是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诊断的一种无创伤、快捷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且在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术后评价方面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的MSCTA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64-M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DSA和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18例,所有的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法进行图像重组。13例行手术治疗,5例行DSA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中MSCTA发现动脉瘤17个,其中大脑中动脉7个,大脑前动脉6个,大脑后动脉2个,颈内动脉2个。1例左侧颈内动脉瘤MSCTA漏诊,经DSA检查发现。MSCTA上动脉瘤显示直径3~20mm。MSCTA所发现的17个动脉瘤与手术及DSA所见的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基本一致。结论:MSCT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位置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及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在腹腔内脏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经MSCTA及3DDCEMRA检查诊断的腹腔内脏动脉瘤3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采用容积重组(VR)、多平面重组(MP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重组。结果:行MSCTA及3DMRA检查的38例患者中发现内脏动脉瘤42个,其中脾动脉瘤12个,肝动脉瘤6个,腹腔干动脉瘤8个,肠系膜上、下动脉瘤分别为6个和2个,肾动脉8个。VR、MIP、MPR可准确、清晰地显示瘤体位置、形态、范围、瘤壁、载瘤动脉和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论:MSCTA和3DDCEMRA是简单、快速、无创、安全、可靠的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内脏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力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对腹腔内脏动脉瘤的检出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提供的详尽信息可为尽快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是诊断内脏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大脑中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7例患者的50个大脑中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CTA技术扫描和重建参数:120kV、250mAs、准直0.75mm、重建层厚0.75mm和间隔0.4mm。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神经放射医师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动脉瘤与周围颅骨及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结果:有22个动脉瘤基本上根据CTA的结果行外科夹闭,术中依据CTA提供的信息顺利找到动脉瘤,并成功夹闭了这些动脉瘤,术中所见与CTA所提供的图像非常吻合。另外28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CT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载瘤动脉和瘤颈体比,辅助确定投射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16层螺旋CTA在大脑中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大脑中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并在指导其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临床上经DSA证实的12例(共15个病灶)脑血管病变的患者行三维CTA检查。采用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伪彩技术观察脑血管病变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毗邻关系;采用仿真内镜技术和透明化技术相结合观察病变血管的内部情况;并应用电影功能快速回放以动态观察。结果:三维CTA对15个病灶中除1个动脉狭窄未能显示外,其余病变能清晰辨认,包括6个动脉瘤,6个动静脉畸形,1个动脉狭窄,1个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结论:三维CT血管造影作为一种血管病变的诊断,并有其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16例患者行CTA检查,其中8例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16例患者经CTA检出动脉瘤17个.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2个),15例为单发动脉瘤.瘤体以圆形或卵圆形居多(13个),也可以显示为肾形(2个)、葫芦形(1个)和串蛛状(1个).瘤体最大直径18 mm,最小直径1.5 mm.8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7例DSA所见与CTA结果一致,1例DSA漏诊1个动脉瘤.结论:16层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尤其适合于急诊情况下,并能补充DSA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7.
CTA诊断颅内血管性病变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CTA对颅内血管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螺旋增强CT扫描获得原始轴面图像,采用SSD和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本组20例典型病例,包括颅内动脉瘤14例,AVM5例,静脉性血管畸形1例。结果:CTA可以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的部位、形态、大小、起源及与周围脑血和和颅骨的解剖关系。结论:CTA对颅内血管性病变,尤其是动脉瘤或AVM引起的急性脑出血、蛛网膜一腔出  相似文献   

18.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0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分别进行16层螺旋CT脑血管三维成像(3D-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病例均完成多层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对照手术或介入栓塞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共发现24例28个动脉瘤,其中22例为单个动脉瘤,2例为两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最小2.7mm,最大35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临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23例与手术/DSA结果一致。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部分取代DSA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MS 3D-CTA)容积重建(VR)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病人行MS 3D-CTA和DSA检查.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VR技术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20例同时有最大密度投影(MIP)辅助检查.VR和MIP后处理图像以及DSA图像由3位放射科医生用双盲法进行分析.结果DSA和手术证实83例共94个动脉瘤,其中单发74例,多发9例(7例2个动脉瘤,2例3个动脉瘤).VR图像上所测动脉瘤大小为1.3~32 mm,与DSA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548,P>0.05).VR对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96.8%,特异度为92.9%,准确度为95.9%,阳性预测值为97.8%,阴性预测值为89.7%;DSA敏感度为97.9%,特异度为96.3%,准确度为97.5%,阳性预测值为98.9%,阴性预测值为92.9%.94个动脉瘤中,89个(94.7%)动脉瘤在VR图像上能清晰显示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DSA为57个(60.6%).结论MS 3D-CTA VR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均较高,是一种快捷、经济和有效的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