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病毒核酸定量检测与血清标志物模式 (HBV M )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31 5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 PCR)检测HBV M、HBVDNA含量 ,并对其中 1 1 5例慢性乙型肝炎 (CHB)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作统计分析。结果 血清HBVDNA含量与HBV M有关 ,模式Ⅰ (HBsAg阳性 +HBeAg阳性 +抗HBc阳性 )与HBeAg阴性的各种模式比较 ,模式Ⅱ (HBsAg阳性 +抗HBc阳性 )、Ⅲ (HBsAg阳性 +抗HBe阳性 +抗HBc阳性 )与HBsAg阴性的各种模式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对于CHB患者 ,随着病毒在体内的活动 ,血清HBVDNA含量和ALT水平相应升高。结论 HBeAg与HBVDNA含量明显相关 ;HBeAg阴性或HBeAg/抗 HBe血清转换 ,不表示病毒停止复制 ;CHB患者肝功能状态与血清HBVDN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全血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20μl血清裂解液提取HBVDNA、和取同样量的全血经不同裂解液提取血液中血清及白细胞内总HBVDNA,同时经PCR检测。对78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两种取材方法检测HBVDNA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检测HBV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103拷贝/ml,29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为100%,血清阳性率为100%,P>0.05;37份HBsAg、抗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为97.30%,血清阳性率为48.65%,P<0.01;12份HBsAg和抗HBc均为阳性患者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为91.67%,血清阳性率为25%,P<0.01;20份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均为阴性。血清HBVDNA阳性多数是ALT升高患者,其拷贝数均小于全血测定的拷贝数。结论全血检测HBVDNA阳性率高,避免血液中白细胞内HBV漏检,它能准确地反应血液HBV含量,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效果作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与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同时阳性的血清学模式与HBVDNA的关系,并探究其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筛选出HBsAg和抗-HBs同时阳性的标本,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确认,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HBV DNA含量。结果在选取的HBsAg和抗-HBs双阳性的56人中,共出现4种HBV血清学模式:(1)HBsAg、抗-HBs、抗-HBe、抗-HBc阳性模式占42.8%,HBV DNA阳性率41.6%;(2)HBsAg、抗-HBs、HBeAg、抗-HBc阳性模式占30.4%,HBV DNA阳性率70.5%;(3)HBsAg、抗-HBs、HBcAb阳性模式占25%,HBV DNA阳性率21.4%。(4)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阳性模式占1.8%,HBV DNA阳性率100%。56例样本中,有27例血清HBV DNA检测阳性,阳性率为48.2%。结论 HBsAg和抗-HBs双阳性伴HBeAg阳性者,血清中有较高水平的HBV DNA。HBsAg和抗-HBs双阳性并不代表疾病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HBV DNA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血清标本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检测HBV DNA,并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HBV-M,按照不同的HBV-M模式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131例HBeAg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率为100.0%,与HBeAg阴性标本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sAg阳性标本和HBsAg阴性标本比较,HBV DNA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BV DNA检测在各种模式的HBV-M阳性血清中检出率相差较大,HBeAg和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较高。说明仅仅依靠HBV-M进行早期诊断以及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是不够的,同时检测HBV DNA和HBV-M有助于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陕西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自然史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变化情况。方法 153名患者分为免疫耐受期组(IT)、免疫清除期组(IC)、非/低水平复制期组(LR)、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肝炎组(ENH)、HBeAg阳性肝硬化组、HBeAg阴性肝硬化组。HBsAg滴度采用Abbott免疫化学发光检测仪(AXSYM)测定。分析每个阶段HBsAg滴度与HBVDNA、ALT的相关性。结果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HBsAg滴度的中位数不同,分别为IT131.67S/N,IC91.43S/N,LR70.92S/N,ENH82.61S/N,HBeAg阳性肝硬化组78.46S/N,HBeAg阴性肝硬化组65.93S/N。HBsAg滴度在IT组最高,HBeAg阴性肝硬化组最低。HBsAg滴度水平仅在IC组中与HBVDNA相关,不同阶段HBsAg滴度水平与ALT均无相关性。结论在慢性HBV感染自然史不同阶段HBsAg水平有明显差异。但仅在IC期HBsAg滴度水平与HBVDNA定量有相关性。HBsAg滴度是否能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反应的预测因子尚需更多的纵向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V宫内垂直传播与母体、胎儿HBeAg的关系及胎盘CD35表达。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HBsAg阳性的产妇共12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脐血HBeAg结果分为HBeAg阳性组(58例)以及HBeAg阴性组(63例),另选择HBsAg阴性孕妇50例为对照组。统计发生宫内垂直传播发生率。分析孕妇HBeAg阳性、新生儿脐血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宫内感染率。比较三组脐血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孕妇HBeAg阳性与新生儿HBeAg阳性的关系。检测胎盘CD35表达。结果 16例发生宫内垂直传播,感染率13.2%。孕妇HBeAg阳性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新生儿HBeAg阳性者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者,孕妇HBV DNA阳性者宫内感染率显著高于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新生儿脐血IL-2、INF-γ水平显著下降,IL-4及IL-6显著升高,与HBeAg阴性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HBeAg阳性与新生儿HBeAg阳性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791)。CD35主要表达在绒毛膜毛细血管的红细胞膜,人胎盘滋养层、间质细胞中无CD35表达。结论母体HBeAg阳性与新生儿HBeAg阳性有显著的相关性;母体HBeAg阳性与宫内垂直传播有关;HBeAg阳性新生儿体内免疫失衡。  相似文献   

7.
唐丽  陈瑞琳 《华西医学》2010,(7):1336-1338
目的观察HBV阳性患者血清中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的检出率及其与不同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12月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20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2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38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35例,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26例。采用巢式PCR法检测全部患者血清中的HBVcccDNA。结果 120例血清中HBVcccDNA阳性检出率为43.3%(52/120);慢性HBV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cccD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6.2%(16/21)、63.2%(24/38)、34.3%(12/35)和0%,各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高HBVDNA定量组的HBVcccDNA阳性检出率高于低HBVDNA定量组(P〈0.05)。结论 HBVcccDNA检出率与外周血HBV复制指标HBVDNA有关,并与不同疾病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抗 HBc)阳性的患者和抗 HBc阴性的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 10 0例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者分为两组 ,A组为 5 0例 ,HBsAg阳性、HBeAg阳性和抗 HBc阳性 ,B组为 5 0例 ,HBsAg阳性 ,HBeAg阳性和抗 HBc阴性。另选 30例健康体检者 ,HBV标志均为阴性 ,作为对照组。sIL 2R采用双抗体夹心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法 ,丙氨酸转氨酶 (ALT)采用赖氏法。结果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阳性、抗 HBc阳性组血清中sIL 2R和ALT水平均明显高于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 HBc阴性组 ,P <0 .0 5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 <0 .0 5 ,且年龄偏向于青少年段 ,但比较HBV DNA含量在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 HBc阴性组sIL 2R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抗 HBc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一种免疫耐受的状态 ,而sIL 2R可作为肝炎患者免疫状态的监测指标而用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母婴宫内传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孕妇,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脐血血清中HBV-DNA含量以及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8.5%(17/92),高于脐带血HBsAg的阳性率5.4% (5/92)(P<0.01);血清HBeAg阳性孕妇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41.2% (14/34),高于HBeAg阴性孕妇组的阳性率5.2% (3/58)(P<0.01);且胎儿宫内感染率随母亲血清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升高,HBV-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率呈正相关(x2=9.439,R=0.46,P<0.01).结论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是监测乙型肝炎发生宫内传播的较敏感指标;孕妇血清HBV-DNA高含量是乙型肝炎宫内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8例HBeAg阴性HBVDNA阳性(10^3~10^8copies/mL)HBV感染者血清进行ALT测定。结果乙型肝炎“小三阳”(HBsAg+/HBeAb+/HBcAb+)患者血清ALT增高率:10^3~10^4copies/mL组为56.7%,10^5~10^6copies/mL组为80.5%,10^7~10^8copies/mL组为94.7%;HBsAg+/抗-HBc+患者血清ALT增高率:10^3~10^4 copies/mL组为64.3%,10^5~10^6copies/mL组为83.0%,10^7~10^8 copies/mL组为100.0%。结论HBeAg阴性HBVDNA阳性HBV感染者血清HBVDNA与ALT之间有显著相关性,因此HBVDNA可以作为HBeAg阴性HBV感染者肝细胞损害程度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简称乙肝)产妇乙肝血清标志物与血清、乳汁及脐血中HBV-DNA阳性率的关系以及乙肝孕妇血清HBV-DNA含量与其乳汁,脐血中HBV-DNA含量相关性,探讨乙肝孕妇宫内感染的可能性及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并指导母乳喂养。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分娩乙肝病毒携带产妇100例。测定其血清标志物,同时分别检测其孕晚期血清,产时脐血及产后乳汁中HBV-DNA含量。结果乙肝产妇血清中各种模式与其血清的HBV-DNA阳性率比较,其中HBsAg、HBeAg、HBcAb模式阳性率最高,HBsAg、HBcAb模式阳性率最低。血清HBeAg阳性产妇血清中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产妇,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乙肝产妇血清HBeAg阳性其乳汁、脐血中HBV-DNA阳性率高,乙肝产妇血清HBeAg阴性其乳汁、脐血中HBV-DNA阳性率低。按血清标志物HBeAg是否阳性将乳汁、脐血中HBV-DNA阳性率分别分为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组,分别配对比较差异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HBV-DNA含量与乙肝产妇乳汁、脐血中HBV-DNA含量呈正相关,分别为(r=0.5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偏振技术 (PCR FP)检测乙型肝炎病毒 (HBV)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PCR扩增得到的HBVDNA特定片段 ,与荧光素标记探针和PCR产物中的一条DNA链杂交 ,形成特异杂交体 ,用荧光偏振光检测仪检测特异杂交体 ,最终判断HBVDNA是否存在。并对对 10 2份乙型肝炎患者和 30份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PCR FP检测HBVDNA的最低检测限为 1× 10 1拷贝 ,在 4 0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乙型肝炎e抗体 (HBeAg)和抗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抗HBc)均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HBVDNA阳性率为 10 0 % ;33份HBsAg、抗乙型肝炎e抗体 (抗Hbe)和抗HBc均阳性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81 8% ;2 9份HBsAg和抗HBc阳性患者血清HBVDNA阳性率为 72 4 % ;14份乙型肝炎患者和 30份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均为阴性。方法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6 %和 10 0 %。结论 PCR FP操作简单、灵敏、特异 ,适用于临床HBV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同时检测10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和HBVDNA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和HBVDNA阳性率分别为40.78和61.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73,P0.05);HBeAg和HBVDNA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47,P0.05);经相关性分析,HBeAg和HBVDNA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738)。结论与HBeAg相比,HBVDNA能够更加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但仍需二者有机结合、综合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HBV感染产妇乳汁中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HBV感染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321例(肝功能均正常),其中血清HBsAg、HBeAb(+/-)、HBcAb阳性210例为小三阳组,HBsAg、HBeAg、HBcAb均阳性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3~5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 M)检测。结果两组乳汁中HBsAg、HBeAg、HBcAb、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产妇初乳中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HBsAg、HBeAg、HBcAb阳性)不提倡哺乳;初乳中单纯HBsAg阳性,而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少见模式与HBV DNA含量的关系.方法 检测77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含量.结果 对77例乙型肝炎患者HBV血清标志物分析得出8种少见血清标志物模式,其中HBsAg、HBsAb、HBeAb、HBcAb阳性的D模式最为常见,HBeAg阳性模式HBV DNA阳性率及含量与HBeAg阴性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BV DNA与HBeAg具有明显相关性(r=0.722),HBV DNA总阳性率为59.74%.结论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掌握HBV复制和人体对其免疫状态,才能科学地指导临床诊治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 (n =40 )和对照组 (n =46) ,均在妊娠 2 8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 NA。治疗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一次HBIg(2 0 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静脉血检测HBsAg。结果 :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 结论 :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 ,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17.
荧光定量PCR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FQ-PCR检测102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HBV DNA,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感染孕妇血清及其新生儿脐带血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的HBVDNA阳性率为16.7%(17/102),高于脐带血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10.8%,11/102)P<0.001;102例乙肝孕妇中有29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其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率为48.3%(14/29),高于孕妇HBeAg阴性组的阳性率(4.1%,3/73)P<0.001,新生儿脐带血的HBV DNA阳性率随孕妇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P<0.001).结论 FQ-PCR检测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是诊断乙肝宫内感染的良好而敏感的筛选指标;孕妇血清HBV DNA高含量是乙肝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乙肝病毒与胃部病变、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指标及其传播途径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18例血清HBV指标阴性的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胃液和血清中的HBV指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5 8例中的 32例血清和胃液的HBV DNA。结果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以及HBV DNA阳性患者其胃部病变较重 ,主要表现为隆起或平坦糜烂性胃炎、门脉高压性胃病、慢性胃炎伴胃窦急性炎症。胃液中HBeAg和HBsAg的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的顺序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但HBeAg的阳性率在这 3种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16 7) ,而HBsAg的阳性率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P <0 .0 16 7)。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HBsAg、HBeAg及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5 1.7%、12 .1%和 34.4 %。其胃液中的HBV指标与血清中的HBV指标无相关性 (P >0 .0 5 ) ,部分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阴性者 ,胃液中出现阳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可检出HBV标志物 (HBVM )和HBV DNA ,具有传染性 ,且常伴有较明显的胃部病变 ,故应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76例肝脏病理与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乙肝患者血清病毒标志物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76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病理检查,并运用时间免疫分辨方法检测其血清HBsAg、HBeAg滴度。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结果:各型肝炎HBsAg、HBeAg及HBVDNA含量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各型HBeAg阳性率均低于HBVDNA阳性率。S1~S4及G1~G4的HBVDN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而S1和G1组HBeAg滴度较高,与其他级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乙型肝炎血清HBsAg和HBeAg滴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无相关性,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和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eAg、HBsAg与乙肝病毒HBV-DNA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55例HBs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HBeAg、HBsAg,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在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64.64%;HBeAg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率为36.6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浓度组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载量HBV-DNA组,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HBsA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随HBV-DNA含量增加而降低。结论同时检测HBV-DNA与HBeAg能更好地用于临床诊断与疗效观察,HBeAg随着HBV-DNA拷贝数的增加而增加,而HBsAg却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