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铭  周航 《贵州医药》2006,30(3):222-22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少见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 0.1%-3.0%。GIST发生于胃肠肌壁,是一种不成熟的梭行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传统上由于病理技术的限制,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而近年来已证实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可能起源于Cajal细胞。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21例 GIST,并对其临床诊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70例胃肠道间质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细胞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原发于消化道,表达C-Kit蛋白(CD117),细胞呈梭形、上皮样,偶或多型性的间叶源性肿瘤。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6月以来收治胃肠道间质瘤70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治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18例胃间质细胞瘤临床与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胃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南细胞瘤临床少见,多发生在胃底部,术前较难确诊。诊断依靠免疫组化,CD34阳性,而S-100蛋白及MA阴性有利于诊断。良性取决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是否浸润到邻近器官或转移,结论:胃间质细胞瘤的诊断依靠内镜,影像学结合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而确诊。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艳 《中国医药》2008,3(1):34-3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随访3-36个月,无瘤生存者9例,高度恶性者3例,分别于术后8、11、16个月死亡,另2例于术后复发未继续治疗。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无法切除及术后复发的病例可联合伊马替林治疗。  相似文献   

5.
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8例胃肠道间质瘤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5.8%胃肠道间质瘤发生在胃,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胞浆嗜酸性较弱,免疫组化表型为CD34+、CD11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0年3月收治的21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例GIST均经病理等检查证实为良性间质瘤10例,恶性8例,交界性3例。肿瘤大小与良恶性相关。全部病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无手术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 CD117和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GIST最可靠的辅助指标。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s,GIST)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以往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曾被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鞘一神经纤维瘤,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间质瘤基础、病理和生物学的研究进展,临床上对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8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消化道出血28例,腹部疼痛不适19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9例,肠梗阻2例。B超检查发现腹腔肿物23例,CT发现肿瘤30例,8例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肿瘤,胃镜检查发现肿瘤10例,病理检查均未确诊间质瘤。因间质瘤术后复发再入院3例。肿瘤位于胃38例,小肠15例,肠系膜及大网膜4例,结肠1例。58例均行手术,其中远端胃大部切除19例,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胃局部切除14例;小肠切除吻合15例;大网膜切除3例;肠系膜肿物切除1例;右半结肠切除1例。结论:GIST多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腹痛为主要症状。术前难以确诊,体检、B超和CT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治疗以手术为主,可局部切除。术后复发可再手术治愈。口服甲磺酸伊码替尼对姑息切除者仍有效。  相似文献   

9.
易琨  黄俊  何文涛  郑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163-16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0.5~5年,平均3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16/20)、55.00%(11/20)、50.00%(10/20)。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以胃部常见,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主要依靠X现钡餐、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一旦诊断,即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0例胃肠道间质瘤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进行随访。结果40例GISTs中良性26例,交界性9例,恶性5例。组织学梭形细胞、上皮细胞及两者混合构成,免疫特征为CD34阳性率(78.0%)、CD117阳性率(93.0%)的弥漫强阳性表达。结论GISTs由于较独特免疫组化表型,CD117、CD34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s,G ISTs)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及诊断标准。方法30例G ISTs行常规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G 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四个亚型:平滑肌细胞分化型40%;神经源性分化型10%;平滑肌和神经双向分化型20%;未分化型30%。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 im entin和CD34阳性(100%)。本组研究按Lew in提出的标准判断G ISTs的良恶性,结果为良性G ISTs15例,潜在恶性G ISTs6例,恶性G ISTs11例。结论尽管G ISTs的光镜下形态相似,但其免疫组化表型却呈异源性,需要做免疫组化以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GIST患者的诊疗情况。结果 18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肿瘤位于胃12例,小肠4例,结肠2例。16例完整切除,2例姑息切除,CD117阳性率96.2%,CD34阳性率75.6%。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手术及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郭瑞珍  李春鸣  周正干 《贵州医药》2002,26(4):310-310,F002
患者男性 ,32岁。因婚后 3年不育 ,以不育就诊收入院。临床检查 :第二性征无异常。阴茎、阴囊无异常发现 ,精索无增粗 ,双侧睾丸体积明显小于正常。精液常规检查示无精子。行右睾丸活检 ,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故行右睾丸切除和左睾丸活检术。病理检查 :(1)巨检 :切除睾丸约蚕豆大小 ,包膜完整 ,切面未见明显睾丸组织 ,纤维组织间见直径约 0 5cm大小浅黄色结节 ,周界清楚 ,质地中等。 (2 )镜检 :肿瘤细胞体积大 ,多边形 ,相嵌排列呈片状或团块状 ,部分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嗜伊红色 ,或胞浆透亮 (图 1) ;部分瘤细胞胞质内可见脂褐素和嗜…  相似文献   

14.
刘琰  诸伟  张文  朱兰香 《江苏医药》2005,31(5):390-390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诊断和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收集2005年3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9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发生于胃,占51.3% (20/39),其次是小肠,占33.3% (13/39);肿瘤体积最大者15 cm×13 cm×8 cm,最小者0.5 cm×0.5cm×0.5 cm;极低危6例,低危10例,中危7例,高危16例;CD117阳性率94.9% (37/39),CD34阳性率71.8% (28/39).结论 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检测,GIST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侵犯转移等均是判定肿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早期诊断、采取合理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2005年收治的7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胃部肿瘤6例,小肠肿瘤1例。7例皆为手术患者。其中恶性的4例,良性3例,恶性中2例术后因广泛的肝转移伴胆道梗阻,术后半年死亡;余5例中3例因术后复发均于次手术,其中1例术后半年因肺部感染伴心衰死亡(未尸检)。2004年自今仍存活至今的4例患者中的2位(再次手术的两例),有服用格列卫(甲璜酸伊马替尼)后续治疗,病情稳定无复发倾象。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肿瘤,无论是恶性还是良性,只要尽早诊断及积极正确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7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收治的7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小肠间质瘤2例;胃大部切除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肠切除吻合术2例。病理检查结果恶性3例,良性4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25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随访。结果:25例均经手术及病理确诊。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3%、52.2%、47.8%。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行CT扫描以观察患者肿瘤的生长方式、形态学观察、病理表现,随访观察术后存活率。结果所有患者肿块均为单发,CT扫描结合临床表现,可降低误诊率为33.33%。随访0.5~2年,5例因肝转移死亡,治愈率达63.33%。结论根据临床表现、CT影像学检查不仅有助于早期确诊胃肠道间质瘤,而且对于提高术后存活率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恶性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GISS)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GIS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断、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结肠和直肠较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CD117阳性33例(91.7%),CD34阳性31例(86.1%);随访时间6-144个月,5年生存率31.8%。结论GISS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其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34和CD117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