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和分析麻风病基本消灭达标后新发病人流行病学特征。方法:1996年1月—2012年12月间,通过疫情监测,线索调查、皮肤科门诊、健康检查、报病奖励等方式,在全省38个麻风病达标县筛查麻风病人。结果:在达标县内发现新发病人38例。结论:达标县内新发病人增加;男性和青壮年发病多见;少菌型病例所占比例较大;早期发现率低;家庭内传染比例较大;非疫源区和边远山区发病率较高;因此通过普及麻防知识,消除社会歧视;加强基层医师麻防培训力度,发挥基层防治网等措施,对于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畸残,将麻风控制在低流行状态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昆明市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流动人口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 为今后在流动人口中开展传染源追踪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 (LEPMIS) 收集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昆明市麻风病发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 开展描述和比较性分析.结果 2000年1月至2015年12月新发病人中户籍和流动人口分别为383例和38例, 占84.3%和8.4%, 2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新发病例在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比为2.6%, 多菌性占92.1%, 2级畸残占39.5%;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查菌阳性率分别为30.5%和44.7%, 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昆明市麻风病患者中流动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 在流动人口中开展传染源追踪研究, 可能会为今后制定麻风病防治策略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吉林医学》2017,(2)
目的:了解2006年~2015年福建龙岩地区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麻风病控制和消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报告的麻风病疫情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2006年~2015年龙岩共发现确诊报告麻风病病例15例,年平均发现率为5.8/10万,各年发病率整体呈平稳波动;Ⅱ级以上畸残率为0%~6.67%;男女发病数比例为2.75∶1;病例身份主要为农民;86.67%的病例是成年人,10~18岁病例占13.33%,其中两例患者为母女关系,两名女性患者均为云南保山地区嫁入龙岩地区;各地区之间的发现报告率有明显差异。结论:福建龙岩地区2006年~2015年间发现报告的麻风病病例集中在个别县(市),平均发病率较低,但有输入病例可能,仍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供麻风防控力度,使麻风病患者得到尽早的诊断及治疗,防治畸残的发生,降低传染机率,达到有效控制麻风病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2月云南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1~12月共新发现患者230例,发现率为0.50/10万,其中儿童占4.35%,多菌型占64.35%,2级畸残占19.57%.2012年1~12共发现复发患者17例,其中6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至2012年底,云南尚有现症病例1 084例,患病率为0.24/万,其中485例尚需接受联合化疗.结论云南麻风病疫情呈下降趋势,但地区分布不均衡,重点流行地区仍为文山、红河等.麻风病在云南省仍然是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为减轻麻风病负担和消除麻风病危害,仍需要持续多年的经费投入和防治. 相似文献
6.
中国2010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010年全国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度全国麻风病疫情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0年度共发现新麻风病例1 324例,发现率为0.099/10万,其中儿童占2.9%?多菌型占84.9%?Ⅱ级畸残占22.5%?2010年度共发现复发病例96例,其中35例为联合化疗后复发?至2010年底全国尚有现症病例6 032例,患病率为0.450/10万,其中2 886例尚在接受联合化疗?结论:全国麻风病总体仍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地区分布不均衡,重点流行地区为西南省份,如云南?四川?贵州等?麻风病是公众卫生和社会问题,为减轻疾病负担和消除麻风危害,仍需要持续多年的投入和努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基本消灭麻风病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低流行状态下麻风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997~2008年深圳市发现并登记的87例麻风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7~2008深圳市新发现麻风病人87例,年平均发现率0.096/10万;病人发现途径以皮肤科门诊为主,发现75例(86.21%)。在87例新发现病人中,83.91%是暂住人口,多菌型与少菌型比值7.7:1,2年以内早期病例56例(64.37%),Ⅱ级畸残率26.44%;工人患者35例(40.23%)。结论在麻风低流行状态下,应重点对外来暂住人口的麻风病防治,尤其是工厂工人的麻风病防治。皮肤科门诊和工厂用工体检发现麻风病人,是低流行状态下经济可行的发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大元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3,1(12):96-97
蓬莱市地处胶东半岛渤海地带,辖20处乡镇,606个行政村,49万人口。有20处乡镇医院,市宜医疗单位10处。蓬莱市皮防所建于1955年,现在所内有专业技术人员3人,其中主管医师1人(大专),主治医师1人(大本),医士1人(中专),后勤人员2人。担负着全市的麻风病、性病及其它皮肤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桂林市麻风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桂林市麻风流行及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至2003年底累计发现麻风病患者1738例,治愈1597例,尚有现症患者15例,比患者数较多的1961年减少了97.3%。结论:桂林市麻风流行趋势持续下降,并保持在低流行水平,控制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苏州市的麻风病防治工作经过近四十年的综合防治,至1997年底,全市累计发现麻风病患2586例,累计治愈2144例,治愈率82.91%,全市现症患21例,患病率O.37×10^-5,比历史上最高的1972年的31.01×10^-5下降了98.81%,防治效果显,现将苏州市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甘肃省71个县(区)麻风病达标验收后出现新、复发患者情况及目前面临形势及对策。方法对71个县(区)达标验收后出现新复发麻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71个县(区)有新发麻风患者64例,其中MB49例,PB15例;男性42例,女性22例;家庭内发病29例(45.31%);Ⅱ级畸残22例(34.38%);皮肤涂片阳性49例(76.56%);复发13例,其中MB10例,PB3例,男性8例,女性5例。;主动发现12例(含复发,占15.58%),被动发现65例(含复发,占84.42%);病期在2年内26例(占40.63%)治愈距复发20年以上11例(84.62%);患病率超过0.1/万的有3个县,近5年平均发现率超过0.5/10万的有5个县。结论甘肃省麻风病达标县(区)疫情并未出现反弹。但由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目前面临的形势仍很严峻,麻防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1990~2004年新发现麻风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15年广东省麻风病的流行特征,并探讨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策略.方法 对1990~2004年间广东省近15年的新发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5年麻风病的发现率和患病率明显下降,并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病例的早期(诊断延迟期≤2年)发现比率为73.82%,发病到确诊的平均延迟期为27.6个月,Ⅱ级畸残率为17.60%,早期发现的病例其Ⅱ级畸残率明显低于延迟期〉2年的畸残率(P〈0.001),城乡的病例数明显高于城市的病例数(P〈0.001),门诊发现的病例约占3/4.结论 经过近50多年的综合防治,我省的麻风病已处于低流行状态,98.00%的地区已达到基本消灭的指标.但局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是当前新发病例较集中的地区,防治工作力度丝毫不可放松,当前防治策略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边远地区,加强培训和宣传,着重提高早期发现病人,以控制传播和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 2004-2006 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甘肃省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探索防治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利用甘肃省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的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2004-2006年共报告腮腺炎病例16 49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19/10万。全年每月均有发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的春末夏初和冬季为两个发病高峰。青少年为腮腺炎的高发人群,10~15岁发病率最高。甘肃省的中部、东南部地区发病率普遍高于河西地区。腮腺炎发病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学生和儿童为高发群体。男、女性别比平均为1.56∶1。腮腺炎暴发疫情占全省丙类传染病突发事件的53.64%,占暴发总病例数的35.26%。腮腺炎暴发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地区。结论腮腺炎已成为危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而且发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建议制定腮腺炎疫苗接种的免疫策略,在腮腺炎流行季节来临前在易感人群中开展预防接种,提高其免疫水平。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及时启动晨检制度,开展健康教育。建立建全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监测工作,有效的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998~2007年广西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为防制细菌性痢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1998~2007年细菌性痢疾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西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为32.68/10万;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为4~11月;流行强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发病率基本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发病率有性别差异,男女比为1.21:1,病例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结论广西细菌性痢疾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和人群特征,在高发地区和流行季节,针对高危人群采取防控措施,将是广西防治细菌性痢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1990-2009年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1990-2009年甘肃省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甲肝防控提供流行病学参考依据。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甘肃省甲肝发病位居全国首位,每年均有暴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秋季高发,男性高于女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壮年,尤其是15岁以下儿童。发病人群以农牧民、学生、散居儿童、工人为主。暴发事件中,乡镇小学占64.29%。结论建议对中小学开展普种,并加大对其他人群的接种力度,对民众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饮食、饮水和环境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6.
玉溪市红塔区1998—2007年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红塔区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红塔区1998-2007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和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0年后伤寒和甲型副伤寒年度总发病率均超过100/10万,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且间隔2~3年出现高强度的流行;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5~10月之间;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干部职员和教师为主(近80%);发病以10~50岁年龄组为主(85%以上);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发病危险因素与食用生冷食物有关。结论红塔区2000年后属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区,流行因素主要与本地居民饮食习惯有关,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及饮食行为干预和生冷食物的监测,是控制当前红塔区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甘肃省秦安县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中常见病、高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发病特征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利用秦安县2000-2007年传染病疫情网络报告统计数据,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秦安县2000-2007年共报告法定乙类传染病11种14113例.其中病毒性肝炎9409例,占66.67%;肺结核3215例,占22.78%;痢疾1129例,占7.99%;麻疹189例,占1.34%.结论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麻疹为秦安县传染病预防控制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我省神经炎的发生情况,同时了解麻风神经炎在实施MDT治疗的不同时期的发生情况并对进行分析比较,比较无痛性神经炎在各型神经炎中的发生比例,和无痛性神经炎在各型麻风中的发生和部位的关系。方法定时测试周围神经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前后对照,以发现早期无痛性神经炎。结果 在本组观察262例病人中确诊发生神经炎55例发病率为20.99%。无痛性神经炎18例,占总观察病例数8.53%。发生无痛性神经炎的多菌型11例占发生神经炎病例数的29.73%少菌型7例占发生神经炎的43.75%。尺神经受累为最高(PB39.21%和MB18,01%)腓总神经次之。结论 定期测试周围神经感觉及运动功能并记录非常重要,同时需要加强对病人治愈后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在细菌指数两个++以上的病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