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以其操作安全、维护简单、并发症低而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PICC头端的最佳位置为上腔静脉[1].若异位于其他静脉极易导致堵管、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2]而不得不提前拔管,有的还需重新置管,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因此,对异位的导管进行及时的正位尤显重要.2007年11月,我院乳腺外科出现1例置管时3次异位入颈内静脉3次正位均未成功的病例,经我院静脉输液小组会诊后,改用超声引导下正位,1次正位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回顾分析342例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10例导管内凝血的临床资料,指出导管异位是产生导管内凝血、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且导管异位还可诱发置管侧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导管内凝血单纯伴有导管异位者,先行正位后再进行导管内溶栓;对导管内凝血伴导管异位和置管侧静脉血栓者,先行抗凝治疗有效后再行正位和导管内溶栓。本组7例单纯伴有导管异位患者中,有6例导管正位成功后经尿激酶溶栓导管再通而得以保留,1例因正位失败而撤出导管;另3例同时还伴有置管侧静脉血栓者,因抗凝治疗无效,于上腔静脉置入滤网后终止PICC置管。建议临床上一旦发现导管内凝血,立即行胸部X线及静脉超声波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正确处理方法.方法 处理时应重视体位配合,指导、示范并确保患者掌握体位配合方法,无菌条件下退出导管约5~15 cm,边送管边冲氯化钠溶液,将管送至预测长度.结果 8例异位病例中4例1次正位成功,2例2次正位成功,1例3次正位成功.结论 选好血管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体位配合、边送管边冲氯化钠溶液有利于送管及正位成功.  相似文献   

4.
1例PICC颈内静脉异位正位后无名静脉回折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君娥  周志芳 《护理学报》2009,16(23):59-59
PICC置管过程中可因操作者或患者的因素导致导管异位,若处理不及时常导致许多并发症而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关于导管异位于颈外静脉、奇静脉、胸外侧静脉、胸廓内静脉、右心房等已有报道,但无名静脉处导管回折尚未见报道。2009年3月我科成功处理PICC颈内静脉异位正位后无名静脉回折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坐位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调整正位中的作用。方法对18例PICC导管异位的患者,采取端坐位进行调整正位。结果18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均成功正位。结论取端坐位可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此方法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患者PICC发生异位的正位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方法重视体位配合,指导、示范并确保患者掌握体位配合方法(即下颌紧贴着胸骨转向穿刺侧肩部),无菌条件下退出导管约5-15cm,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将管送至预测长度。结果未撤导丝的5例异位病例,其中3例1次正位成功,1例2次正位成功,1例3次正位成功;已撤导丝的8例异位病例中,6例1次正位成功,1例2次正位成功,1例因血管畸形3次正位均未达上腔静脉,仅达锁骨下静脉。结论选好血管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体位配合、边送管边冲生理盐水有利于送管及正位成功,撤不撤导丝均可正位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中心静脉导管(CVC)2种置管导管末端异位情况。方法选择1656名共1799例次PICC/CVC置管后的肿瘤患者,常规胸部正位X线检查确认置管走向及导管末端位置,计算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对导管末端异位者进行调整并观察转归。结果 PICC置管失败率2.68%,CVC置管失败率0.34%,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胸部X线检查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4.84%,其中PICC末端异位发生率6.42%,显著高于CVC末端异位发生率4.01%(P0.01)。PIC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71.1%,CVC末端异位调整成功率为26.7%,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与CVC置管相比,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末端异位发生率较高,但较容易调整。PICC/CVC置管后应常规胸部正位X线片确认导管走向和导管末端位置。  相似文献   

8.
经股静脉穿刺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适应证。方法对21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PICC导管置入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装有心脏起搏器和双上肢烧伤各1例、肿瘤患者静脉条件差3例、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16例。结果21例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PICC经股静脉穿刺置入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行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 )异位的最佳正位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60例,并比较不同正位方法(退管后再送管、拔出部分导管)的一次成功率。结果 PICC异位率为15.00%,头静脉发生异位的概率最大,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贵静脉,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次正位成功率上,退管后再送管和拔出部分导管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防止乳腺癌患者经PICC异位,首先要选发生异位率低的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一旦发生异位,一定要及时正位,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ICC置管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方法。方法将超声导引仪下进行 PICC置管1397例中发生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69例患者,根据置管日期的单双日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举臂靠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对照组34例采用传统的偏头法在无菌操作原则下进行导管正位处理。观察比较两组正位效果。结果两组导管正位1次成功率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举臂靠头法是一种科学有效、操作简单、患者安全舒适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患者PICC异位分析及正位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护理学报》2010,17(13):53-5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正位处理方法及防范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0月152例乳腺癌PICC置管患者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其中19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2.5%。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比较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头静脉置管发生异位的几率最高。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如拔出部分导管、退管后再送管、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正位等。19例导管异位患者18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95%。结论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的粗、直、静脉瓣少的静脉,尽量避免头静脉或走向头静脉的正中静脉置管.必须在头静脉置管且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正位方法,避免盲目的退管或送管。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为肿瘤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ICC导管尖端应被置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到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1].导管异位是PICC操作常见的问题,发生率约6.7%[2].导管头端异位于其他血管,可导致静脉炎、药物外渗、周围组织坏死等并发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用于PICC的三向瓣膜式导管的特点在于置管后不需借助造影剂即可在X线下直接显影.X线摄片成为临床护理人员置管后判定导管正确位置的重要方法.2010年12月,我们为1例患者在X线影像辅助下成功调整PICC导管异位,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陈红光  刘茜  向冬梅 《全科护理》2011,9(31):2898-2899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以及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PICC与中心静脉插管(CVC)相比,避免了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感染发生率比CVC低,〈3%;由有资质的护士操作。PICC为长期静脉治疗的病人,特别是肿瘤化疗病人带来了福音,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随着PICC的广泛使用,其并发症也日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其中导管异位是PICC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6.7%[2]。现综述PICC导管异位的预防及正位的应用研究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已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随着PICC技术的推广使用,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出现,有文献报道,各种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占12.6%,而导管异位于胸壁静脉的报道却罕见。2008年1月,本院为1例患者行PICC置管,因导管顶端异位于胸壁静脉内并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经及时抢救处理,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例肿瘤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作静脉化疗。结果19例1次置管成功,2例经2次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31~198 d,平均88 d,经日常导管维护,无1例因置管并发症而拔管。结论经股静脉置入PICC导管是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较为理想的静脉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大隐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在新生儿监护病房中(N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对住NICU的220例患儿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j220例患儿中成功置管于下腔静脉217例,3例因导管末端异位于腹壁下静脉拔管;一次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89.1%;留置时间4d~98d(23.94d±13.73d);置管期间导管堵塞13例次,发生静脉炎19例次,导管因渗液脱出l例,导管体外断裂1例;206例拔管后行导管末端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2例。[结论]经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技术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异位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异位的症状及防范对策。方法 对2007年12月至2010年8月396例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发生导管异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及正位处理方法。结果396例患者中38例发生导管异位,发生率为9.6%。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间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3%,9.56%,18.18%,x^2=11.253,P〈0.05)。根据异位情况采取不同的正位方法,37例正位成功,1例失败后重新置管,正位成功率为97%。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应选择异位发生率低静脉,发生异位时需采取科学的诈付方渎.擗角盲目的很管或洪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37例2009年3月-2012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贵要静脉置管一次置管成功率优于大隐静脉(P〈0.05),经大隐静脉留置PICC管的异位率较经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低(P〈0.05)。而两组在留置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早产儿经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留置PICC导管各有优劣,应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操作难度等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ICC导管(Power PICC)在静脉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异位颈内静脉的调整方法。方法统计采用Power PICC的3258例肿瘤患者导管置管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中26例异位颈内静脉患者进行导管调整,记录并比较导管在进入机体的10 min内、20~30 min这2个时间段的调整成功率。结果 26例Power PICC导管异位颈内静脉的肿瘤患者中,有8例患者在10 min内调整成功,调整成功率为30.8%,其余18例异位导管在25~30 min调整成功,调整成功率为100%。3258例置管患者中,发生渗液4.48%,渗血3.99%,皮疹9.97%,血栓0.64%,发生一侧堵管116次、两侧堵管42次。结论将Power PICC导管退回到异位起始处前1 cm,抬高头肩部30°,退出部分导丝,使导管在人体温度下软化25~30 min后再进行导管异位调整,能有效地将异位的导管调整置入上腔静脉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置管受限的患者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置入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5年1月—2016年10月某三级甲等医院的78 例患者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置入PICC,在导管留置期间定期随访观察,并对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留置时间(3~472)d;原发性异位发生率1.28%,带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12.82%,未发生严重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血栓等并发症。治疗完成后拔管75例,意外拔管1例,因出现并发症导致非计划性拔管2例。结论 经大腿中段股静脉置入PICC的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对患者活动影响小,有效解决了一些上腔静脉置管受限患者的中长期输液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