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南燃煤污染区环境砷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关系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的 查清陕南燃煤污染区的环境砷污染及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情况和危害程度,确认该区域是否为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方法 对陕南5县18乡(镇)20个调查点的燃煤、室内空气、玉米、辣椒、干菜、饮水、土壤砷进行调查,同时对该区域进行流行病学对比分析,对煤砷与室内空气砷水平及其与患者检出率之间作相关分析。结果 煤砷与室内空气砷呈正相关(r=0.6607,P<0.001);煤砷与患者检出率之间呈正相关(r=0.500 2,P<0.025);煤砷与煤质关系密切,煤质愈好,含砷愈低;调查发现轻、中、重度患者(不含对照点)193人,疑似患者34人,病情以轻、中度患者为主,占检出患者总数的86.01%,并且男性多于女性,中老年人多于和重于年轻人。结论 该调查区域是燃煤型砷污染区,是继贵州省之后新发现的又一个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  相似文献   

2.
陕南巴山石煤氟、硒、砷含量均高,是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存在于此污染区已有报道。为了排除陕南巴山区域砷中毒的饮水砷作用,我们于1995年初对石煤污染区生活饮用水砷含量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调查方法1.1水样来源在平利、镇坪、紫阳、岚皋...  相似文献   

3.
尿和头发砷含量与地方性砷中毒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测定尿和头发砷含量的方法,来协助和提高地方性砷中毒临床诊断水平与流行病学调查质量.方法 在陕南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区域内,按性别不同分别采集20岁以下、40岁以下、60岁以下和60岁以上各年龄组尿和头发样品,并测定其砷含量,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男女不同性别问尿和头发砷含量无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尿砷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问发砷含量无差异(P>0.05),尿和头发砷含量与地方性砷中毒发病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尿砷和头发砷含量作为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砷中毒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是滞存在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以及危害程度和主要临床表现。方法 根据氟中毒病区分布,对其环境砷背景及致人群中毒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石煤、土壤、粮食、空气、水源、蔬菜、茶叶、头发、尿,用无色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进行砷含量测定。结果 发现燃用高砷煤可污染空气及食物,使居室空气砷含量超过国家规定达700倍,致存放的粮食含砷量显高于对照点。检出患病率为10.7%(以皮肤色素改变,粗糙、皲裂、脱屑为主)。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与尿砷、发砷呈正比上升。结论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伴有燃煤污染型砷中毒,对环境和人群有一定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前后(1998、2006年)环境危险因素的变化,为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原因和进一步采取针对性十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对1998年确诊的181例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的项目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状况、燃用和停用高砷煤年限、室内通风情况、食物十燥方式、吸烟等;同时选择病区12 km以外非砷污染村65例居民作为对照组.采用二乙基二硫代甲酸银法(Ag-DDC)测定煤、土壤、空气、水、大米、玉米和辣椒中含砷量: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人群的暴露凶素和环境危险冈索的关系,比较9年前后的差异.结果 病区室内、室外空气和燃煤、辣椒、玉米含砷量均值由1998年的0.0880、0.0220 mg/m3和397.20、45.07、2.64 mg/kg分别下降到2006年的0.0790、0.0070 mg/m3和93.01、3.46、1.50 mg/kg.9年前后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发生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相关因素中,危险因素为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氟中毒和吸烟(x2值分别为50.159、12.195、37.690、6.358,P<0.01或<0.05),影响因素为家庭经济状况(x2=4.614,P<0.05);居室通风情况由1998年的危险因素转变为2006年的影响因素(x2=38.093.P<0.01);煤火烘烤粮食和文化程度,在2006年不再是危险冈素和影响因素,但粮食保存方式和性别成为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7.463,11.004,P<0.01).结论 贵州省兴仁县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9年后环境砷污染状况明显改善,病区低剂量砷污染的持续存在是该型砷中毒未得以明显控制的主要原因;燃用高砷煤年限、年龄、吸烟、氟中毒、家庭经济状况和居室通风情况与该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切实禁绝燃用高砷煤、加强和巩固改炉改灶和发展病区经济是进一步控制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病情变化、防砷炉灶使用和相关行为形成情况,评价防治效果,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4年,按照《陕西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方案(试行)》的要求,在陕西省安康、汉中市的2个县4个自然村,每自然村抽取10户家庭,调查炉灶使用及相关行为形成情况;抽取5户家庭,采集煤样测定砷含量;按照《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 211-2001),对监测村内高砷暴露人群进行砷中毒病情调查;抽取30名砷中毒患者,采集尿样检测尿砷含量.结果 改良炉和改良灶的合格率和正确使用率均较低(<90%).共采煤样100份,砷含量范围为12.295~ 455.827mg/kg,均值为(91.819±80.989)mg/kg,玉米、辣椒食用前的淘洗率均为100%(198/198,200/200),玉米、辣椒的正确干燥率和保管率均在95%以上;4个村共调查17 855人,检出砷中毒患者1 232例,检出率为6.90%(1 232/17 855),尿砷含量范围为未检出~ 0.287 mg/L,几何均值为0.033 mg/L.结论 陕西省燃煤型砷中毒呈流行态势,防砷炉具灶炉损坏现象较多,正确使用率较低.加强病情监测、健康教育和防砷炉具的后期管理工作是今后防治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陕西南部燃煤型砷中毒及环境砷水平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陕西南部(陕南)地方性砷中毒现状,其危害程度及主要临床表现。方法根据土壤、石煤、室内空气、粮菜等环境样品中砷含量分布情况,对高砷区进行流行病学对比调查。结果发现砷中毒患者199例,患病率19.22%。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色素改变、掌跖过度角化及皲裂等皮肤病变。居民燃用的石煤砷含量极高,其居住室内砷污染严重。结论陕南存在有燃煤型砷中毒,但病情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8.
燃煤型砷中毒病区居民总摄砷量与病情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对燃煤污染型砷中毒不同流行强度的几个有代表性地区村和对照点的调查,发现其主要砷源均来自高砷煤燃用污染,从空气和烘炕后玉米、辣椒中摄入砷量占总摄砷量的90%以上;总摄砷量与疾病流行强度、煤砷、尿砷、发砷含量呈直线相关,推算出四个回归方程。并对燃煤型砷中毒的病区划分及选用的指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安康、汉中市是燃煤污染型氟砷联合中毒病区,其中有9个县(区)为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有8县(区)为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为了减轻病区居民氟砷中毒危害,陕西省利用省投、国投资金进行防氟防砷,改炉改灶,现已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改炉改灶36万余户,受益150万余人.  相似文献   

10.
陕南农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现状,为防治病区居民居室空气氟砷污染提供理论根据。方法对使用石煤的分布范围进行调查,测定石煤及使用石煤户居室空气中的氟砷含量。结果使用石煤的分布范围广泛,且有不断扩大趋势,石煤中的氟砷含量超标,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中的氟、砷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采取改炉改灶防治措施后居室空气中的氟浓度已大幅下降,但还未达到国家标准。结论燃用石煤地区居民居室空气受到氟、砷的污染,已造成地方性氟、砷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陕西省安康市燃煤污染区氟、砷中毒的病情现况及其相关性,为制订有效地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安康市燃煤污染区,选择9个调查点进行成人氟骨症和砷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煤炭氟采用<煤中氟的测定方法>(GB/T 4633-1997),煤炭砷采用氢化物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成人氟骨症诊断采用<地方性氟骨症临床分度诊断标准>(GB 16396-1996),砷中毒诊断采用<地方性砷中毒诊断标准>(WS/T211-2001).结果 共调查16岁以上成人569人,检出氟骨症121例,总检出率为21.27%,查出Ⅱ度以上氟骨症病人4例,占受检人数的0.70%;检出砷中毒132例,总检出率为23.200/%,查出中度以上砷中毒病人95例,占受检人数的16.69%.氟骨症与砷中毒检出率间呈正相关(r=0.816,P<0.01);氟骨症检出率与煤炭含氟量有密切关系(r=0.775,P<0.05);砷中毒检出率与煤炭含砷量间也有密切关系(r=0.761,P<0.05).40~、50~、60~岁组[27.20%(34/125)、29.27%(36/123),28.13%(36/128)]与<40岁组[7.77%(15/193)]比较,氟骨症检出率明显增高(X2值分别为21.969、25.648、23.856,P均<0.01).砷中毒检出率,男性[33.67%(99/294)]明显高于女性[12.00%(33/275),X2=37.162,P<0.01].结论 氟、砷中毒检出率有很高的相关性,但两病同时在同一个体上发生的几率并不很高.体内氟随年龄增加累积到一定水平后,检出率的变化不再明显;而砷中毒则表现出随年龄增加而检出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硒、锌、铜、铁、钴、铬、钼7种必需微量元素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关系.方法 以贵州省兴仁县交乐乡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病区为调查点,采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砷暴露者(包括病区非病人及轻、中、重度患者)139例为暴露组;同时选择距病区约13 km的非砷污染村村民34例为对照组.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病区和对照区燃煤、土壤、大米、玉米和辣椒以及暴露组和对照组头发、血液和尿液中砷、硒、锌、铜、铁、钴、铬及钼元素水平.结果 病区燃煤、土壤、玉米和辣椒中含砷量分别为4.894、146.551、0.522、1.440 mg/kg,分别高于对照区的1.980、50.167、0.296、0.948 mg/kg(P<0.05或<0.01);病区土壤中含硒量为5.038 mg/kg,低于对照区的8.948 mg/kg(P<0.05);病区土壤中含铜、铁、铬量及玉米中含铁量分别为44.114、5731.500、98.323、89.996 mg/kg,分别高于对照区的13.473、1298.430、36.839、57.391 mg/kg(P均<0.05).暴露组发砷和尿砷分别为1.985 mg/kg和149.593 μg/g Cr,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670 mg/kg和49.853μg/g Cr(P均<0.01);暴露组发硒为1.706 mg/kg,低于对照组的2.405 mg/kg(P<0.01);暴露组发铁、发铬、血铜及血铜/锌比值分别为88.295、8.933 mg/kg、1.053 mg/L和0.074,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7.970、4.099 mg/kg、0.934 mg/L和0.065(P<0.01或<0.05).发硒与病情发展呈负相关(r=-0.414,P<0.01);发铁、发铬和血铜/锌比值与病情发展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1、0.261和0.250,P均<0.01).结论 病区环境高砷同时存在低硒、高铜、高铁和高铬现象.暴露组发硒偏低,发铁、发铬、血铜和血铜/锌比值偏高,与环境中元素水平变化趋势一致,且与病情发生发展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陕西省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防治现状,为今后工作提供思路.方法 对病区各年度上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陕西省陕南秦巴山区属燃煤污染型氟、砷中毒共存病区,主要分布于9县(区)124乡(镇)1 635个行政村,暴露人口约百余万.近十年来开展了以改炉改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累计改灶25.26万户,改灶率达到86.62%,病情及各项指标虽有下降,但未能完全控制.结论 在病区,领导重视是落实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持续、反复开展健康教育是地氟、砷病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贵阳市白云区农村燃煤型氟中毒病区村民的不良燃煤行为,探索健康教育干预的防氟效果。方法在汉族、苗族、布依族3个不同地区随机抽取3个村,干预前作好基线调查,充分了解村民基本情况和不良燃煤习惯及引起氟中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制作有针对性的宣传品引导村民转变行为。实施健康促进,作好干预后村民的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和主食、辣椒等氟介质及儿童尿氟监测。结果随着农村居民知识知晓的提高,逐步转变了不良行为,氟污染介质水平明显减少,主食大米、玉米、辣椒和儿童尿氟较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农村开展多形式健康教育干预,正确引导农村居民转变不良燃煤行为,能更好地预防控制燃煤型氟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15.
2003、2004年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目的掌握全国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防治措施落实进度、防治效果及病情变化动态,为制定燃煤污染型地氟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全国地方性氟中毒重点监测方案的要求,儿童氟斑牙采用Dean法,尿氟和主要食物(玉米、辣椒)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控制。结果①燃煤型地氟病病区的防治措施落实进度仍然呈现增长,改灶率增长1.52%;②病区改炉改灶总体合格率呈现增长,2004年为89.00%, 2003年为83.01%,增长了5.99%;③病区玉米、辣椒含氟量普遍超过国家标准,玉米(均值)最高超过国家标准 25倍,辣椒(均值)最高超过围家标准179倍;④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下降,2003年在30%控制线以下的为 0,2004年已有3个监测点达到30%控制线以下。结论①燃煤型地氟病病区的防治措施落实进度虽然仍然呈现增长趋势,但是,地区差别很大,高者甚高,低者甚低;②病区玉米、辣椒氟污染相当严重;③病区病情总体上呈现一种下降趋势,但某些病区病情仍然较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不同人群发砷含量与年龄、性别、病情的关系。方法发砷测定采用DDC-Ag法。结果病区砷中毒患者和病区正常对照组发砷含量均呈20倍以上高于非病区正常对照组;患者发砷含量有随病情轻重程度而增高的倾向;正常人群中发砷含量男高于女的现象在燃煤型砷中毒患者和病区对照者中不再存在,且反有女性高于男性的倾向;患者发砷含量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主要是女性患者发砷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因素造成的。结论发砷含量与环境煤砷污染有密切关系,发砷含量显著升高是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临床表现的病区砷毒接触者,可考虑称为亚临床砷中毒患者以引起对其防治的重视,而对此类患者存在的判断,发砷含量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