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妇科肿瘤之一,其治疗是妇科肿瘤医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及联合化疗,但总体疗效不理想.近年来,基因治疗作为肿瘤治疗的第4模式日益受到重视.现已发展了多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案,如慢病毒载体方案、TRALL和Baxα结合基因方案、rAd/P53(SCH58500)基因替代方案、腺病毒介导的胸腺嘧啶激酶基因治疗方案及其他一些方案,  相似文献   

2.
卵巢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蓓  谢幸  叶大风 《浙江医学》2000,22(11):699-701
卵巢癌起病隐匿、进展快,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约70%的患者一经发现即已为晚期。虽然近年来手术、化疗和放疗获得重大进展,但晚期卵巢癌的五年生存率仍长期徘徊在20%~30%[1],人们在努力寻找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改善其预后。其中细胞因子治疗是研究的热点,但细胞因子在体内半衰期短,需反复大剂量给药,导致剂量限制性毒副反应,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细胞因子基因治疗(cytokinegenetherapy)是指通过基因转染技术,选择编码细胞因子或其受体基因为目的基因,将其导入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这些细胞因子的细胞在…  相似文献   

3.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虽然低于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但由于卵巢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又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约2/3患者诊断时已为晚期。目前卵巢癌的治疗,仍采用以手术为主,辅以多疗程化疗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FIGOⅢ-Ⅳ期即晚期癌的患者,虽经广泛的手术和高强度的化疗,多数仍于2年内复发,患者5年生存率在近20年来一直徘徊在约15%~30%,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美国每年因卵巢癌死亡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其他所有妇科肿瘤所引起的死亡人数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RNA干扰与卵巢癌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RNA干扰(RNAi)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双链RNA诱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能高效特异性抑制突变基因表达,恢复正常基因功能。卵巢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并经多阶段演进而形成的疾病,RNAi现象的发现为卵巢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RNAi技术可抑制卵巢癌致癌基因的表达,阻断细胞凋亡与分裂,增强卵巢癌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的浸润与转移,RNAi可能成为卵巢癌基因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RNAi的分子机制、特性以及RNAi技术在卵巢癌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胶质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始于80年代末。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胶质瘤在突变补偿、分子化疗和遗传性免疫增强三方面的研究情况加以综述。1突变补偿目前对肿瘤的病因学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与癌...  相似文献   

6.
卵巢癌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三位,死亡率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首,尽管经过初次手术和化疗达到完全缓解,但是多数晚期患者仍会在两、三年内复发,并最终衍变为化疗耐药而死亡。卵巢癌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寻找新的卵巢癌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基因治疗在肿瘤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卵巢癌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靶向治疗是针对肿瘤组织有别于正常组织的特征,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7.
基因治疗作为恶性肿 瘤的治疗措施,已进行了初步应用。本文概括了药物敏感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耐药基因转染造血干细胞、抑癌基因与抗癌基因治疗及细胞因子等基因治疗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基因治疗将有望成为临床卵巢癌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8.
9.
RNA干扰(RNAi)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双链RNA诱发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能高效特异性抑制突变基因表达,恢复正常基因功能。卵巢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并经多阶段演进而形成的疾病,RNAi现象的发现为卵巢癌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RNAi技术可抑制卵巢癌致癌基因的表达,阻断细胞凋亡与分裂,增强卵巢癌传统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的浸润与转移,RNAi可能成为卵巢癌基因治疗的新策略。本文就RNAi的分子机制、特性以及RNAi技术在卵巢癌基因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卵巢癌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卵巢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及其他一些方法,近些年在治疗方法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有关卵巢癌治疗方面的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郭贞  徐为 《医学综述》2009,15(2):216-219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术后5年生存率在50%左右。肿瘤基因治疗发展迅速,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结直肠癌中研究比较多的是免疫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抑癌基因的应用等。基因疗法可以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联合传统治疗方法可延长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转移及其与5-氟胞嘧啶(5-FC)联合应用对卵巢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用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将CD基因转染大鼠卵巢癌细胞株NUTU-19细胞,加入含5-FC的培养液培养,MTT法检测培养孔吸光度值,计算细胞存活率。结果:5-FC对转染了CD基因的NUTU-19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并随着腺病毒滴度和5-FC浓度的增加,该作用不断增强。此外,5-FC可通过旁观者效应杀伤CD基因转染细胞周围未转入该基因的NUTU-19细胞。结论:CD基因转移联合5-FC作用对NUTU-19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杜力成  王栋  刘奇  田兴松 《医学综述》2012,(20):3400-3403
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尽管以手术治疗为主,多种治疗为辅的临床综合治疗模式明显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晚期和复发性乳腺癌的治疗仍是困扰临床医师的难题。随着乳腺癌相关基因研究的进展及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基因靶向治疗有望成为治疗晚期及复发性乳腺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胃癌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芬英  张尤历 《医学综述》2007,13(3):191-193
胃癌是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病死率居恶性肿瘤之首。随着对其发生机制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胃癌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张婷 《医学综述》2012,18(4):521-523
长期以来,宫颈癌的治疗都采用手术、放疗和化疗等综合措施,但是上述治疗手段创伤较大,不良反应也比较重,甚至可能剥夺年轻患者的生育功能。多年来,各国的专家学者们一直努力寻求新的微创、不良反应小、可以根治肿瘤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宫颈癌的基因治疗已在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就近年来宫颈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周东 《医学综述》2011,17(17):2610-2613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但疗效欠佳;基因治疗因其效果佳,不良反应小,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大肠癌基因治疗的方法包括基因修正或基因置换、基因免疫治疗、RNA干扰技术等。选择肿瘤基因治疗的理想载体和靶点,提高基因治疗的安全性、靶向性、高效性和可调控性,是目前大肠癌基因治疗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肿瘤通常会引起疼痛,而目前的常规药物止痛常不能满意地缓解肿瘤患者的疼痛症状,并且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肿瘤疼痛动物模型的不断建立,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肿瘤痛机制的深入研究,在上调抗痛基因表达与下调疼痛基因表达的基本策略的基础上,肿瘤疼痛基因治疗也获得很大的进展。这给临床治疗肿瘤疼痛带来新的希望。现就肿瘤疼痛的基因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白艳丽  保妮娜 《医学综述》2011,17(2):228-230
卵巢癌的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且卵巢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妇女的生命和健康,但卵巢癌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仍然不十分清楚。许多研究发现卵巢癌的发生也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改变,抑癌基因的研究已成为卵巢癌研究的热点。PTEN基因是新发现的抑癌基因,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已经证实,它的失活或突变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结肠癌肝转移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羊  黎成金  王烈 《医学综述》2007,13(19):1455-1457
肝脏是结肠癌的常见转移器官,结肠癌一旦发生肝脏转移,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效果均不理想,基因治疗为这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有自杀基因治疗、免疫基因治疗、抑癌基因治疗、溶细胞性基因治疗等,部分已进行临床实验,联合应用这些疗法以获得更佳的疗效,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肺癌基因治疗(包括抑癌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阻止癌基因表达、免疫基因治疗和修饰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