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刺同一经络不同穴位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比较针刺同一经络不同穴位所引起的不同中枢反应.材料和方法利用BOLD技术观察分别针刺12例志愿者右侧足三里和丰隆穴时脑信号的改变,用SPM2软件分析比较激活脑区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时激活的脑区位于左侧海马回、颞中回、颞上回和右侧颞上回、缘上回.针刺丰隆穴激活的脑区位于左侧颞上回、颞中回和右侧颞上回、扣带回、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结论相同经络的不同穴位针刺后引起的脑激活区不完全相同,两侧颞上回和左侧颞中回可能是针刺右侧足三里和丰隆穴作用的共同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fMRI观察足阳明胃经上的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大脑的活动规律。方法:选取25例体型中等、右利手的健康成年人,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22~50岁,选取受试者右侧梁丘穴联合右侧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同时行fMRI。结果: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电针刺激时,所有受试者均产生酸、麻、胀、钝痛、重和热的复杂针感,且强度不一。fMRI表现为以激活或负激活峰值为中心的不规则簇状区,且多个相近的激活或负激活脑功能区相连成片。其中脑功能激活区的峰值位于:①左侧尾状核体部和右侧豆状核;②左侧颞下回(BA20)、左侧海马旁回及左侧尾状核尾;③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右侧海马旁回(杏仁核包含在其中);④左侧海马旁回(BA30)、左侧后扣带回(BA29、30);⑤右侧中央前回(BA6)、右侧角回(BA39)。而脑功能负激活区的峰值位于:①小脑右半球前叶、小脑左半球前叶蚓部;②左侧颞上回(BA22)、左侧屏状核、左丘脑;③右侧中央后回(BA2)、右侧顶下小叶(BA40)、右侧中央前回(BA44);④左侧顶下小叶(BA40);⑤左侧中央前回(BA5、BA6);⑥右侧颞下回(BA37)。结论:梁丘穴联合足三里穴进行电针刺激时,激活脑区和负激活脑区较单独针刺足三里穴时明显集中、激活或负激活程度明显增高;大部分活动脑区与足三里穴单独针刺时相同;部分活动脑区与足三里穴单独针刺时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imaging,ASL)灌注成像技术在针刺f MRI后效应研究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男女各10例);分别对针刺左侧足三里穴前、拔针后行f MRI扫描,用AFNI软件分析处理,采用两样本配对t检验进行针刺前后组间比较及Monte Carlo阈值校正方法(P=0.001,α0.05)确定脑功能激活区。结果:针刺后,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扣带回、右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左侧屏状核、右侧尾状核表现为正激活,右侧岛叶、右侧颞上回表现为负激活。结论:ASL技术能够较好地应用于f MRI针刺后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讨针刺健康受试者单穴和组穴后静息态下脑活动变化.方法:57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针刺单穴(右侧百劳)、组穴一(右侧百劳+右侧合谷)、组穴二(右侧百劳+右侧中渚),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后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应用局部一致性方法对fMRI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与针刺前相比,单穴组钎刺后右侧中央前回的ReHo值降低,组穴一针刺后右侧扣带回中部ReHo值增高且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ReHo值减低,组穴二针刺后左侧前扣带回、左侧额上回内侧、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且左侧后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的ReHo值降低.与单穴组相比,针刺组穴一导致双侧额上回内侧、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减低;与单穴组相比,针刺组穴二导致双侧额上回内侧的ReHo值减低且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结论:针刺单穴、组穴可引起不同脑区的局部一致性改变,两者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钎刺组穴可引起更多的脑区发生改变,涉及到感觉、运动、疼痛矩阵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针刺足三里穴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采用磁共振功能成像 (fMRI)技术了解针刺足三里穴时脑的反应 ,为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利用fMRI -BOLD技术 ,获取脑血流变化的实验数据 ,利用感兴趣区 (ROI)分析方法 ,获得针刺足三里穴时脑功能变化正相关系数(CC)的脑功能图。结果 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 ,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中央后回脑血流增加 ,且右侧感兴趣区范围较左侧广。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变化 ,与中医经络学说认为足三里穴有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及睡眠状态的作用密切联系。针刺足三里穴时能引起双侧特定脑皮层的反应 ,但以同侧为主 ,表明经络独特感传道的存在 ,且与周围神经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针灸足三里穴中枢调节机制的PET/CT脑功能成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PET/CT脑功能成像探讨针灸足三里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的右侧足三里,同时行全脑PET/CT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技术对同8例受试者行无任何穴位刺激的脑功能成像作为对照组。采用SPM的配对t检验模型得出针刺组与对照组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1)针刺诱发的脑功能激活区为:BA11、44、8、9、45以及左侧苍白球、丘脑、小脑;(2)针刺诱发的脑功能抑制区为:BA18、19、25以及右侧内囊后肢、导水管周围灰质。其中苍白球、眶回、额回及小脑的功能激活和枕叶、胼胝体的功能抑制认为是与针刺足三里有关的脑功能反应。结论PET/CT脑功能成像是研究针刺中枢效应的适当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对针刺足三里穴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健康志愿者16例,接受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应用ReHo方法来研究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后大脑神经元活动的变化情况。结果:与静息状态相比,针灸后右侧ACC背侧区、双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及左侧丘脑ReHo值增高;左侧ACC膝下区、左侧岛叶ReHo值减低。杏仁核Re-Ho值在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针刺信息在大脑感觉和疼痛相关脑区汇聚和整合,这为进一步研究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相关情绪障碍患者的脑内神经活动异常改变。方法:纳入18~60岁原发性失眠相关情绪障碍患者(失眠组)和正常受试者(对照组)各20例,对比2组低频振幅(ALFF)差异,并分析ALFF值与临床评估量表的相关性。结果: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失眠组ALFF值升高的脑区有左侧颞下回、右侧眶额皮质、右侧前扣带回、右侧颞中回、双侧额上回、右侧枕上回、左侧中央后回,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左侧中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额上回(AlphaSim校正,P<0.01)。SDS评分与右侧眶额皮质的ALFF值呈正相关(r=0.528,P=0.024),SDS、SAS评分与左侧中扣带回ALFF值均呈正相关(r=0.641,0.494;均P<0.05)。结论:通过ALFF可发现原发性失眠相关情绪障碍患者的脑内异常神经活动,主要是情感、认知相关网络脑区(扣带回、眶额皮质等)存在脑自发活动异常,且部分脑区的自发活动与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异常脑活动改变可能是原发性失眠相...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针刺足三里穴后多个时间点的脑功能网络动态变化特点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择18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针刺足三里穴及假穴,针刺采取标准化操作,真、假穴位的针刺深度、刺激方式、刺激程序均相同。采集针刺前及针刺后10、25、45、60 min的fMRI数据。每次fMRI扫描持续6 min,将扫描所获fMRI数据构建成大脑功能网络,计算脑网络的核心脑区,计算其富人俱乐部属性和全脑效率属性、局部效率属性。结果:针刺穴位前,健康受试者的大脑功能网络核心脑区主要分布于脑默认网络、视觉相关皮层、感觉运动皮层和小脑半球。针刺后4个时间点健康受试者的脑功能网络核心脑区仍主要位于上述区域,其中双侧舌回、楔前叶、颞中回及颞上回、右侧距状回、左侧枕中回等脑区与针刺前相同;针刺后60 min的核心脑区分布与针刺前相似,而针刺后10、25、45 min的多个核心脑区与针刺前不同。与针刺前相比,针刺后45 min时健康受试者的大脑核心脑区构成的脑网络富人俱乐部属性和全脑效率属性均显著增加(均P<0.05)。上述改变在针刺假穴组均未发现。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后健康受试者的脑功能网络属性存在动态变化,其中针刺后45 min的脑网络变化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不同时辰针刺足少阴肾经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时辰针刺足少阴肾经后引起的脑功能变化及其各功能区在脑内定位的异同和分布规律,寻找不同时辰针刺同一经络治疗效果差异的中枢原因。方法:健康志愿者20例在足少阴肾经开穴和闭穴时配伍电针针刺太溪与复溜两穴位后进行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实验,同时选取2个非穴位针刺点进行同样的实验作为对照。结果:足少阴肾经开穴组与闭穴组脑功能成像结果显示功能被激活信号增高和功能被抑制信号减低的脑区有不同。开穴组最大激活脑区位于双侧扣带回,最大抑制脑区位于右侧眶内侧回。闭穴组最大激活脑区位于左侧小脑,最大抑制脑区位于右侧眶内侧回。结论:脑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到的不同时辰针刺后中枢效应的差异,不同时辰针刺非穴点后,没有这种差异。不同时辰针刺足少阴肾经后,脑功能激活信号增高脑区和信号减低抑制脑区均有差异,开穴时段内两经络激活区和抑制区的数目和范围要比闭穴时段内多和广。开穴时可以形成完整的中枢激活与反射环路,闭穴时则无法形成完整的环路。  相似文献   

11.
针刺委中穴与足三里穴PET/CT脑功能显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PET/CT技术对比分析针刺不同穴位在大脑诱发的反应,探讨穴位与大脑的联系。方法 1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针刺右侧委中穴和足三里穴,并行PET/CT脑功能显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配对t检验模型,得出针灸2组穴位的差异激活图。结果 ①针刺委中穴组与针刺足三里穴组比较,脑内诱发多个区域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的脑区为:Broadmann19、40、28、21、20、22和左右小脑局部区域(t〉4.03,P〈0.01);②针刺足三里穴组与针刺委中穴组比较,脑内诱发多个区域的放射性摄取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的脑区为:Broadmann32、6、4、40(t〉4.03,P〈0.01)。结论 针刺能增加相应脑区的葡萄糖代谢,针刺委中穴和足三里穴所诱发的脑区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刺激穴位激活语言皮质的fMRI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用fMRI显示联合刺激通里和商丘两穴位时脑皮质功能区的激活情况,探讨其与语言皮质功能区的对应关系. 资料与方法 30名无语言障碍成年志愿者,将贴片电极分别置于志愿者双侧通里、商丘及右侧穴位旁1 cm处(非经络走行区).实验采用组块设计模式,静息阶段与刺激阶段交替.实验依刺激阶段的任务不同而分成3组:对照组、右侧组和左侧组. 结果对照组激活了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枕叶及右侧枕叶.右侧组激活了左侧中央前回、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左侧缘上回、左侧枕叶、左侧额极区、右侧枕叶、右侧缘上回及扣带回.左侧组激活了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叶、右侧颞上回、右侧枕叶、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缘上回、右侧额上回及扣带回.3组间脑功能区激活范围和T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在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双侧颞上回及双侧缘上回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在左侧中央前回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右侧组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激活区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显示双侧中央后回、颞上回及缘上回的激活范围和T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左侧激活明显强于右侧;双侧中央前回的激活范围和T值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侧组双侧大脑半球的对称激活区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各部位的激活范围和T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右侧激活明显强于左侧. 结论电刺激通里和商丘与语言皮质功能区的激活具有相关性且其激活与肢体侧别交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局部一致性的数据分析方法,将fMRI应用于正常人静息态的研究,从局部一致性的角度探讨静息态的性别差异。方法:将21例健康志愿者分为男性组、女性组,采集静息态下的fMRI数据,应用局部一致性方法个体激活图及组激活图;对数据行双样本t检验。结果:男性组较女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的激活区为右侧枕叶舌回(BA18)、左侧小脑、右侧枕叶(BA19)、右侧颞下回(BA20)、右侧颞上回(BA22)、左侧顶下小叶(BA22)、右侧楔前叶(BA7)、左侧后扣带回(BA31)、左侧额上回后外侧(BA9)、右侧额中回后部(BA6)、左侧缘上回(BA40)、右侧前扣带回(BA24);激活范围最大区域和激活强度最强均为右侧枕叶舌回(BA18)。女性组较男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的激活区为右侧颞下回(BA20)、左侧颞下回(BA20)、桥脑、左侧小脑、左侧颞极区(BA38)、右侧额极区(BA10)、左侧海马旁回(BA34)、左侧中央后回(BA3);激活范围最大区域为右侧额极区(BA10);激活强度最强为桥脑。结论:正常人静息态下的局部一致性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静息态fMRI(rs-fMRI)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观察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患者各脑区ReHo值的改变。方法:对25例DLBP患者(DLBP组)及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rs-fMRI扫描,数据行组内和组间比较,对DLBP组有差异脑区的ReHo值与患者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AS)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LBP组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内侧额上回及眶部额中回、前扣带回、右侧岛叶、右侧颞上回、左侧枕中回ReHo值显著升高,右侧楔前叶、后扣带回、左侧颞中回、左侧枕下回、双侧小脑后叶、右侧小脑扁桃体、右中央后回、右侧舌回及梭状回ReHo值显著降低(均P<0.05)。DLBP组右侧额中回ReHo值的增加与病程呈负相关(r=-0.577,P<0.05);DLBP组差异脑区ReHo值与VAS评分之间尚未发现显著相关性。结论:DLBP患者存在多个脑区ReHo值升高或降低的双向性变化,涉及疼痛感觉、情绪、认知、运动及默认网络的重要集散点等,可能导致机体对疼痛相关的感觉、记忆等信息的加工整合减低,且DLBP可能与患者的负性情绪产生增多、疼痛调节失衡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fMRI-BOLD定量观察受到刺激的脑特定区域,并检测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对针刺足三里穴的传出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此来描述针刺穴位时传入-中枢-传出轴。方法:挑选22例体型中等的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5~35岁)行针刺足三里穴时fMRI-BOLD扫描,同时检测针刺足三里穴前后其血清胃泌素浓度。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得气"时,大脑边缘系统的相应脑功能区有兴奋现象,伴随血清胃泌素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针刺足三里穴时,刺激信号上传到大脑边缘系统特定功能核团,进而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影响血清胃泌素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患者全脑灰质形态学改变,探讨其形态学改变与PHN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病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7例PHN患者及17例正常对照的3D T1WI结构图像进行预处理,采用VBM-DARTEL法比较2组分割后的脑灰质体积,并分析脑灰质体积改变与PH患者VAS及病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相对于正常对照组,PHN患者脑灰质体积减小的脑区包括:双侧眶额区(眶回及直回)、左侧额下回、左侧岛叶、左侧尾状核、右侧扣带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楔叶、双侧小脑前后叶;PHN患者脑灰质体积增加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小脑蚓部、脑桥;PHN组两侧半球脑灰质体积改变不对称(左侧>右侧);PHN患者脑灰质体积异常脑区与VAS及病程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VBM-DARTEL法揭示PHN患者存在广泛脑灰质体积异常,这些改变可能在疼痛的形成及慢性状态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性别健康受试者针刺百会穴后脑部功能变化的差异。方法:选择2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10例),使用14通道头颅柔性线圈,在针刺同时行3.0 T MRI静息态fMRI扫描,图像数据使用SPM12及RestPlus软件进行处理,受试者基础资料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针刺后,男性正激活脑区集中在右侧枕下回及右侧缘上回,负激活脑区则集中在右侧小脑脚、右侧颞下回及右侧楔前叶;女性正激活脑区有右侧枕下回、右侧小脑、左侧中央后回、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负激活脑区为右侧背外侧额上回。男性脑部整体ReHo值高于女性,差异脑区集中在双侧丘脑。结论:不同性别受试者针刺百会穴后的激活脑区既有相同也有不同,男性在疼痛针感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的情况下呈现了更强的对针灸的敏感性;2组受试者的认知情绪调节相关脑区均不同程度激活,提示可作用于相关脑功能区,与其治疗重症抑郁症等疾病的机制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技术,探讨电针刺激双侧率谷穴(GB8)即刻脑效应。方法:招募15例健康受试者,采用针刺专用头颅线圈,针刺双侧率谷穴及非经非穴并进行fMRI扫描,采用SPM12软件进行预处理及统计学分析。采用REST软件提取激活脑区时间序列信号值,与各针感强度做相关性分析。结果:相比较非经非穴组,针刺双侧率谷穴后正激活脑区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眶部额下回及右侧海马旁回,未见负激活脑区出现(P<0.05,FWEc校正)。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时间序列信号值与酸疼、胀满及麻木针感强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采用针刺专用头颅线圈观察针刺双侧率谷穴后即刻脑激活情况,可以为探讨头穴的针刺即刻脑效应机制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变化的SPM和ROI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用^99Tc^m-双半胱乙酯(ECD)SPECT显像研究强迫症(OCD)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方法 受检才为14例OCD患者(OCD组)和23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CN组)。^99Tc^m-ECD脑SPECT显像后,用统计参数地图(SPM)和感兴趣区(ROI)两种方法分析OCD组和CN组的rCBF分布差别(rCBF增高区和降低区)。P值设为0.01。结果 SPM分析显示OCD患者双侧壳核、颞上回和楔前叶,右侧眶回、额上回和额中回,左侧颞枕叶、顶上小叶和小脑蚓部的rCBF降低;同时,左侧额下回和扣带回后部有小范围的rCBF升高。ROI分析显示OCD患者右侧大脑颞前叶、顶颞叶和左侧大脑颞枕叶的脑血流分数明显低于正常大脑的相应皮层(P<0.01)。基底节的rCBF无明显差异。结论 研究结果支持OCD患者的额纹状体环路病变假说,SPM是分析rCBF变化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静息态f MRI探讨偏头痛风火候患者的自发神经元活动特征。方法 :纳入符合标准的30例偏头痛风火候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其行静息态f MRI扫描。数据处理方法:(1)局部一致性(Re Ho)分析寻找差异脑区;(2)功能连接分析,选择Re Ho分析所得的差异脑区为种子点,进行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分析。结果:(1)偏头痛组和对照组Re Ho值差异脑区为左侧小脑、左侧额叶直回、右侧上外额叶、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左侧边缘叶。(2)与对照组相比,各ROI与全脑功能连接情况为偏头痛风火候患者左侧小脑与左侧颞上回、左侧顶下小叶、右侧岛叶功能连接减弱(均P0.05);左侧眶叶直回与右侧梭状回功能连接减弱(均P0.05);右侧上外额叶与右侧小脑山坡、左侧额上回功能连接减弱,与左侧额眶皮质、右侧运动前区功能连接增强(均P0.05);右侧背外侧额上回与左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减弱,与右侧颞下回、右侧下脚后区功能连接增强(均P0.05)。左侧边缘叶与全脑功能连接无差异。结论:偏头痛风火候患者头痛发作间期脑功能异常有助于理解风火候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