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儿,女性,12岁。因右颈后肿物伴疼痛6个月入院。入院时查体:颈粗,头端正,右侧颈后扪及一6cm×4cm质硬固定肿物,轻度压痛。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旋转轻度受限,活动时无颈部疼痛及双侧上肢运动与感觉异常。Lhermitte征阴性,Hoffman征阴性。颈椎X线:颈椎生理弯曲消失且向后凸,颈4椎体棘突及右侧椎弓根呈溶骨性破坏,且见骨包壳。相邻颈3、5棘突分别向上、下呈弧形受压改变,提示病变呈膨胀性生长。印象为颈4棘突及右侧椎弓根溶骨性破坏。颈部MRI:颈4椎板、右侧椎弓根骨质破坏明显,可见右后方膨胀性生长肿物,为囊性… 相似文献
3.
4.
5.
动脉瘤样骨囊肿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良性的、原因尚不明确的囊肿样或瘤佯骨病变。自1942年Taffe等根据观察两例含血囊肿的特征,认为其是一种独立的病变并命名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得到公认以来,国外文献报导较多,据Bonakdarpour 1978年统计在英文文献中已报告485例。国内报导较少,1965年夏贤 相似文献
6.
7.
病例资料患者,女,24岁,以“发现右肩部肿物3年余”人院。2007年3月,发现右肩部一“鸽蛋”大小肿物,质软,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当地医院病理活检,考虑为“间叶性软骨肉瘤”,因不能耐受化疗,一疗程后终止。至2008年12月,肿物增大约为20era×20em,间断出现右肩胛部疼痛及右上臂麻木感。2010年4月外院MRI考虑为“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肩胛部肿物大小约为20em×20cm,质硬,固定,边界清楚,皮温正常,浅表静脉迂曲,皮肤色素沉着,未闻及血管杂音。 相似文献
8.
9.
王凯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14(20):1580-1582
目的:探讨腰椎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术前常规辅以选择性动脉栓塞。涉及后段结构2例,经后路行后段结构切除 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涉及前段结构2例,经前路行前段结构切除 钛网及侧方钛板内固定;4例同时涉及前后段患者则行一期联合前后路手术。结果:随访时间2~4年,平均3.1年。临床和影响学显示,患者无复发或任何不适。8例患者中优7例,良1例。结论:病灶经选择性动脉栓塞,彻底切除及腰椎固定融合术联合治疗。治疗方案应该首选手术治疗,并争取对原发灶达到彻底切除,以防止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0.
动脉瘤样骨囊肿手术疗效观察(附9例报告)李幼德主治医师钱塘,吴秀兰,陈叔平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233000)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Bcnecgt简称ABC,是一种良性骨病。Ewing于1919年首先报道称为"骨的血管瘤"。1942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手部掌指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与复发率的关系。方法回顾2002年至2012年,我院手外科明确诊断的12例手部掌指骨的动脉瘤样骨囊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和MRI的影像学特点,术中大体特征及肿瘤性状表现,手术方法和植骨特点,手术后复发率等。结果12例中发生部位掌骨8例,指骨4例。年龄和性别无明确特点。临床症状以局部膨胀性改变(10例)和疼痛(6例)为主要特点。X线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病变,晚期可表现为皂泡样和吹气球样骨质破坏。MRI 可显示内部大小不一、信号强弱不等的囊腔和病灶内液平面。手术中可见骨皮质呈暗紫色,皮质膨胀变薄。手术采取高速磨钻刮除植骨(4例),段截植骨(8例)等方式。术后复发1例。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最后明确诊断。病理检查发现合并巨细胞瘤1例。结论手部掌指骨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特异性不强,易与其它肿瘤混淆,早期诊断常面临困难,根据病史特点和X线与MRI结合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使用高速磨钻彻底刮除和瘤段切除植骨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报告少见的上皮样骨囊肿10例,其中8例位于指(趾)骨末节骨质内,余2例分别发生于第5掌骨及胫骨内。男8例,女2例。年龄21至48岁。病程1至10年。6例有外伤史。诊断均经临床、X线、手术及病理证实。治疗囊肿摘除,髂骨植骨能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研究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OA)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方法及有效性.方法 自2007年11月至2011年2月采用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方法治疗了29例髋臼发育不良的患者,其中男5例6髋,女24例25髋;平均年龄24.9岁(16~38岁).术前、术后拍摄骨盆正位、双髋侧位及外展位像,测量髋臼的CE角(中心边缘角)和AC角(臼顶倾斜角),记录髋关节旋转中心及Shenton氏线的变化、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随访,行髋关节Harris评分并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75年(0.42-3.70年).除1例以外所有患者截骨术后股骨头覆盖均得到改善:CE角由术前的2.1° (-38°~18°)矫正为32.7° (-37°~54°),AC角由术前的24.2° (9°~42°)矫正为4.7° (42°~-21°);髋臼旋转中心内移率为55% (17/31),Shenton氏线不连续率由74.2%降为29.0%.30髋症状减轻、骨关节炎得到控制,1髋疼痛加重;Harris评分由术前82.9分(66~97分)改善为96.2分(62~100分).无截骨块不愈合病例.结论 骨盆内外侧联合入路的髋臼周围截骨术能够有效地治疗髋臼发育不良,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骨淋巴瘤(primary bone lymphoma,PBL)的定义为在骨内出现1 个或多个由淋巴瘤细胞组成的肿块,没有区域外的淋巴结累及或其他淋巴结外的病损,但区域淋巴结可以有累及[1 ].PBL 的影像学表现是多变的,不具有特异性[2 ].由于足踝部PBL 的发生率较低,发生于距骨的更为少见,同时由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应用髋臼周围截骨的方法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前50例患者手术操作体会,为进一步提高手术技术和治疗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50例成人发育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男性5例5髋;女性45例45髋;年龄平均24.6岁(17~43岁之间).平均Wiberg外侧CE角3.2° (-16°~13°),平均前CE角5.4° (-10°~12°)平均臼顶倾斜角18.6° (18°~46°),存在骨关节炎程度按T.nnis分期,0~I期37髋,II期8髋,III期5髋.手术采用S-P入路:(1)双切口入路(20髋);(2)改良S-P入路(30髋).结果 术后X线片显示,除2例患者术后旋转不理想外,其余48例患者Wiberg外侧CE角平均25.2° (23°~32°之间),前CE角平均26.4° (24°~37°之间),AC角平均6.3° (0°~8°之间).在前20髋患者中,3髋CT显示截骨线进入髋关节,4髋后柱完全截断.双切口患者有1例术后9d出现切口感染(2个切口都感染,但互相不通),经重新手术清创加负压吸引,2周后痊愈,另有3髋远端切口延迟愈合,经引流换药后愈合.改良S-P入路病例没有出现切口感染.出现股外侧皮神经牵拉伤共14例,双切口8髋,改良S-P入路6髋.没有股神经或坐骨神经、股动静脉损伤发生.结论 Bernese髋臼周围截骨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学习曲线,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成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和并发症的发生率都会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患儿 ,男 ,11岁。左手、右足渐进性生长肿块半年余。X线所见 :左手第二掌骨和右足第三楔骨呈低密度、膨胀性肿大 ,皮质如薄壳 ,肿块内有硬化性骨板 ,掌骨内的肿块未波及骨骺端。二处肿块术中和病理所见相同。术中所见 :打开骨皮质 ,有暗红色血液从具有骨性间隔的腔内溢出 ,腔内有凝血块样索团物 ,与周围组织无粘连。病理所见 :肿块中有许多被纤维结缔组织和多核巨细胞所围绕的裂隙和血管窦 ,腔内均含有大量红细胞。临床确定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该患儿平素有牙龈易出血倾向 ,一年前曾有跌伤史 ,入院后经两次血化验 ,凝血时间和凝血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