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手足麻木的中医证型分布以及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化疗后手足麻木的恶性肿瘤患者57例,观察其中医证型分布及病性证素特点,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中医证型与性别、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手足麻木的中医证型分为5种:占比最大的为气虚血瘀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肝肾不足证、肝郁脾虚证,占比最小的为阳虚寒滞证;病性证素以血瘀、气虚为主;饮酒史在各中医证型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手足麻木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患者个人饮酒史与中医证型之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大肠癌合并腹腔积液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及用药规律,为临床针对性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2年6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74例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四诊、化疗及手术史、处方用药等,并分析不同证型的发病特点、生存时间及用药规律。结果 研究共纳入74例患者,以肝郁脾虚型为主,中医证型在年龄、化疗史、有无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水饮内停型患者的生存时间较肝郁脾虚型短(P=0.043)。临床用药以六君子汤合五苓散、龙牡汤为核心。结论 大肠癌合并腹腔积液的中医证型多为肝郁脾虚型,年龄、化疗史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与中医证型相关。其中,水饮内停型预后差,生存时间显著较短。治疗上应重视健脾益气、利水祛湿、解毒散结。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腺癌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血脂水平、化疗史、内分泌治疗史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入院的资料完整的乳腺癌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年龄、血脂水平、化疗、内分泌治疗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共纳入82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虚湿盛>痰瘀互结>气血两虚,不同中医证型在年龄、血清胆固醇水平、内分泌治疗史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及化疗史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乳腺癌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型以肝郁气滞最多,年龄、血清胆固醇水平与中医证型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失眠症的中医证候群特点,分析其诊断要点.方法 通过收集原发性失眠患者的四诊信息,采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原发性失眠的中医证候群,从而确定原发性失眠的证候诊断要点.结果 原发性失眠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主要包括4个证型:肝郁脾虚、阴虚火旺、痰热扰心、心虚胆怯,其中肝郁脾虚为主要类型.结论 筛选证候标准与专家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老年患者以肝郁脾虚证型为主,而年轻患者则以阴虚火旺、痰热扰心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探索不同证候之间的表达差异,同时探究CHB患者细胞因子在不同肝组织病理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住院的CHB患者共138例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和细胞因子水平,并同步进行经皮肝脏穿刺活检获取组织病理情况,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比较肝胆湿热证型和肝郁脾虚证型,不同炎症活动度、纤维化分期的CHB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差异。结果 IL-6及IL-17在肝胆湿热证患者中表达水平高于肝郁脾虚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5),而IL-10及TGF-β1则在肝郁脾虚证患者中表达水平高于肝胆湿热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5)。根据患者肝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138例CHB患者中肝脏炎症活动度G1~G4分别有31、84、20、3例,肝胆湿热证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在炎症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38例CHB患者中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饮食指导对肝硬化病人肝功能的影响和在肝硬化病人康复中的应用。方法将在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的肝硬化病人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中医饮食指导。按照中医“因时、因人制宜”,根据食物性味归经、中药作用,将食物与中药配伍,经过烹调,制成药膳,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辨证,证型有: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胆湿热;淤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分别施膳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运脾利湿理气;祛瘀通络活血;滋养肝肾、育阴利水;健脾温。肾、化气行水等。结果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得到改善,患者饮食行为良好,并发症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中医饮食指导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及中医证型与理化检查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整理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中医诊断及中医证型占比例,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对中医证型与肝功能主要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见中医诊断为湿阻、占47%,其次主要为胁痛(32.5%)和黄疸(11.6%),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占54.4%,其次为肝郁脾虚证(22.4%)和脾肾阳虚证(17.2%)。肝胆湿热证患者肝功能ALT和AST水平最高,TBIL水平则以肝肾阴虚证最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常见,且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变化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累及心脏、肾脏、脾脏、眼等器官,脑出血、脑梗死是其常见并发症。肝郁脾虚证是眩晕的常见证型之一。邓庆荣教授从肝论治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常以疏肝解郁、平抑肝阳、健脾益气为主,并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对邓庆荣教授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的经验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苦参素的疗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尚洪 《上海医药》2002,23(12):551-551
目的;研究苦参素治疗中医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34例,按中医辨证分型,用苦参素注射液治疗3个月。观察各型病人对苦参素注射液的应答情况。结果:34例病人以肝胆湿热型及肝郁脾虚型占大多数,该两型病人对苦参素注射液的应答率相对显得较高,分别为90.9%和93.3%。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比较适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湿热内蕴型和肝郁脾虚型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益气和胃冲剂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为该治疗方法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方法将2013年6月-2013年12月接诊的54例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7例患者接受西医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的常规治疗,观察组27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益气和胃冲剂加以辅助。治疗结束后,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变化情况,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明显变化(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评分变化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0.4%;观察组2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佳,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肝脾不和型胆囊炎患者使用益气和胃冲剂辅助治疗,能有效改善预后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归纳某中医院肝病科中药治疗慢性肝炎的用药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规律,为医院药师对慢性肝炎中药处方前置审核、基层医疗机构医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某院用中药治疗各种证型慢性肝炎的处方、统计和探析各个患者年龄段、常用中药以及类型、发病原因、慢性肝炎的中医证型。结果 合格处方有425张。患者主要集中在30~49岁这个年龄段;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是柴胡和甘草;中药类型最多的是补虚药。基本所有患者的发病的因素与肝和脾不调有关,肝郁脾虚证是慢性肝炎患者最常见的证型,占比达到84.94%。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慢性肝炎患者以经方为基础随证加减用药治疗。结论 该院在用中药治疗慢性肝炎的用药特点,不仅符合目前中药治疗慢性肝炎疾病的现状,而且有自己的用药特色。既在临床方面为基层的医师提供指导又为该院的药师中药处方前置的审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探讨了胃癌患者化疗前后的证型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70例采用FOLFOX化疗的胃癌患者,分别在化疗开始前、化疗2周、化疗4周期观察对比患者临床中医证候变化规律。结果化疗2周、化疗4周期与化疗前对比,肝胃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例数均有增加,痰毒瘀结、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虚痰湿证型例数均有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化疗联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疗效,改善中医证型,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血瘀证与血液的高黏状态密切相关,而多数恶性肿瘤患者有血瘀证的表现,气滞血瘀贯穿于肿瘤的各个病理阶段及其整个发病过程。活血化瘀中药有改善肿瘤患者血瘀状态的确切作用,因而其被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并用于抗肿瘤转移,其作用可能机制在于纠正肿瘤细胞的缺氧微环境、抑制肿瘤转移相关黏附分子表达、增强其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等方面。但是,改善患者血瘀状态是否能降低肿瘤的转移率尚存争议,在某些肿瘤及肿瘤转移的某些环节上可能有促进肿瘤转移作用,对这一问题需要警惕。  相似文献   

14.
杨兴文 《江西医药》2013,(12):1238-1239
目的:观察中药周期治疗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年龄在14-26岁符合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例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平时口服逍遥丸,经前经期服逐瘀痛经散,对照组经前经期服散结镇痛胶囊,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病例治疗前、治疗期间及停药3个月后的中医临床证候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65.7%(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1.4%(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疼痛等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某院收治的120例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对患者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危重病肠胃功能障碍虚证、实夹杂证、实证证型分布状况。结果:虚证主要是心脾两虚证、气血两虚证;虚实夹杂证主要是脾虚痰阻证,其中痰热蕴结,气血两虚证、脾虚水停,邪热扰神证、热盛气阴两伤证、气虚血瘀证占比较低(P0.05);实证主要是痰热扰神证,肝脾不调,湿热蕴藉证脾胃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肺热壅盛证食积气滞证占比较低。结论: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型分布规律探究有利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制定,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乳腺癌肝郁脾虚证与分子分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关系,阐述乳腺癌肝郁脾虚证在乳腺癌分子分型中的散布趋势、预后价值及关联性。方法选取适宜纳入规范的乳腺癌患者86例,其中肝郁脾虚证患者、非肝郁脾虚证患者各43例。依照分子分型和ER、PR、HER-2、Ki-67的表达,探究2组的预后。结果肝郁脾虚证组雌激素受体阳性病例数、腔型(含A和B)均显著高于非肝郁脾虚证组,肝郁脾虚型乳腺癌组Her-2、Ki-67、HER-2过表达和基底细胞样分布的数量显著低于非肝郁脾虚型乳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型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疏肝健脾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对患者胃黏膜修复情况及症状积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的122例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2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疏肝健脾汤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胃黏膜修复情况以及中医症状平均积分、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观察组平均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胃黏膜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Hp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能更有效地改善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胃黏膜修复率与Hp清除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临床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IBS-D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目前西医疗效欠佳,易复发,且不良反应较多。而中医药治疗IBS-D具有独特之处,近年来中医内服疗法成为临床新的治疗方向,其在治疗IBS-D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通过分析近5年中药内服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临床研究的文献,探讨中药内服法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疗效及优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与基础,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林洪生  李道睿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21):1791-1795
目的:对参丹胶囊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减毒增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客观评价,同时以此为例探讨了近些年中医肿瘤辅助用药研究的进步与不足。方法:本试验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方法。202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入组,均为明确病理诊断,且具备中医脾虚痰瘀证侯。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瘤体反应率、中医证候、卡氏评分、体重、免疫功能、血象及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瘤体缓解率,改善中医脾虚痰瘀证候,提高生活质量中的卡氏评分,明显提高患者机体IL-2水平的作用。未见与两组有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参丹胶囊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瘀证)安全、有效。在评价中药化疗辅助用药的疗效的同时,应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拉米夫丁应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辩证分型与拉米夫丁抗病毒效应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84例,按中医辨证分肝胆湿热42例、肝郁脾虚42例。两组均以拉米夫丁100mg,qd,口服观察用药后第1、2、4、,8、12、52周病人血清乙肝两对半定性和HBV-DNA定量。结果:治疗12周后肝胆湿热、肝郁脾虚两组的HBV-DNA累计阴转率分别为90.6%和71.9%,治疗52周后两组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肝胆湿热65.6%、肝郁脾虚40.6%,P<0.05。HBeAg/抗HBe转换率分别为肝胆湿热34.4%、肝郁脾虚15.6%,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不同的中医辩证分型与拉米夫丁抗病毒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