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青  白姣姣 《护士进修杂志》2023,(5):417-419+423
糖尿病足溃疡(DFU)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足底压力异常是DFU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足底压力变化可提示糖尿病足的发生,因此对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高危足是糖尿病足的前期阶段,其发生足底压力异常更容易导致足溃疡的发生。本文就糖尿病高危足患者足底压力异常的可干预危险因素展开综述,以期为改善患者足底压力异常、延缓或避免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基于足形与足底压力的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护足鞋具,并评价其应用效果,以期为预防足溃疡的发生提供有效护具。方法 通过文献回顾、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专家意见以及预实验确定鞋具的设计方案。在上海市长宁区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募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穿着根据鞋码统一制作的老人鞋,观察组穿着依据护足鞋具设计方案制作的鞋具,干预3个月。干预前后评估两组患者赤足及穿鞋状态下的足底峰值压力、冲量以及足底压力中心轨迹(center of pressure, COP)曲线等指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赤足及穿鞋状态下的足底峰值压力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赤足状态下左、右足的最大冲量、总冲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COP曲线异常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足形与足底压力设计的老年糖尿病危险足护足鞋具,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足底峰值压力、冲量及改善足底压力中心轨迹,对预防足溃疡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足底压力测量在步态分析及病理足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学术背景: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压力测量仪器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临床医疗诊断及康复医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测量技术也不断的发展成熟,指标也逐步丰富,测量的精度也随之提高。目的:探讨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康复及临床病理足的生物力学诊疗方法学及相应的参数提供参考依据。检索策略:作者检索了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Sportdiscuss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sites/entrez中的1980/2007期间的相关文献。所用中文检索词包括"足底压力、糖尿病足、步态、拇外翻";英文检索词有"plantar pressure,foot pressure,foot stress"。共检索论文360余篇。检索的文献纳入标准:①具有原创性,论点论据可靠的进行实验测试文章。②观点明确,分析全面的文章。③文献主体内容与此课题联系紧密的文章。排除标准: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文章及观点模糊的综述的相关分析。文献评价:通过对所搜集到的360余篇论文进行分类综述,并将相近和相似种类归为一个种属的方法,从中对230多篇相关论文所出具的观点和测试结果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确定相关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论据。资料综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与分析发现,足底压力测量技术早期的参考文献测量指标单一,数据精度相对低些,近些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各种测量传感器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使得足底压力测量精度提高,指标也从最初的压力峰值,逐步增加了压力时间积分、压力中心的飘移速率、足底各区的压力分布等。测量技术的成熟加之康复及临床领域的应用需求使检索到的近几年这方面的文献数量较之过去相对多些,但基本的测量与评价原理变化不大。部分文献的实验测量设计科学严谨,具有较高的实用参考性。结论:关于人体足底压力的各项研究逐步深入,指标由较为单一的垂直力的最大值逐步到压力时间积分、压力中心的飘移速率、足底各区的压力分布等,内容涉及静态足底压力特征、姿势控制、步态分析等,但各项研究的系统性、深入性还不够,尤其是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各项指标在康复医学中具体应用研究还不完善,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必会在康复医学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步态周期内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特征,探究变刚度减压鞋垫的优化设计。方法 开展足底压力实验,建立包含157例受试者的数据库。分析糖尿病有神经病变、无神经病变患者和健康人的足底压力分布差异,划分鞋垫压力区域,并按照压力梯度在不同鞋垫区域填充多孔单元。构建糖尿病足-小腿-鞋垫有限元模型,分析足跟着地、动态中立和前掌推离3个姿态下足底压力和内部应力的分布特点,探究最合理的鞋垫刚度设计。结果 与健康组相比,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左、右足足跟区峰值压力和高压百分比均有下降趋势,其中左足足跟区峰值压力减少11%(P=0.026),高压百分比减少9.8%(P=0.02)。鞋垫跖骨高压区、足跟高压区分别采用2.5 MPa和1.9 MPa的多孔单元时,能够使前掌推离、动态中立和足跟着地姿态的足底峰值压力分别降低42.4%、27.4%和26.4%,软组织峰值应力分别降低49.8%、43.6%和25.1%。结论 糖尿病患者跖骨区比足跟区溃疡风险更高;基于多姿态下足底压力和内部应力优化的变刚度鞋垫,能有效降低行走时足底峰值压力和软组织峰值应力,为变刚度鞋垫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足底胼胝体去除术对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足底胼胝体去除术对减轻糖尿病患者足底压力的效果。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1月对上海市2个社区筛选出的0级糖尿病足患者39例(72个足)进行足底胼胝体的去除。分别在去除前后使用瑞士产的FootScan足底压力分析仪进行足底压力的测量。结果手术后患者足底总压力、总冲量和局部压力的数值均有所下降(P〈0.05),但局部冲量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足部胼胝体的去除能够降低足底总压力、总冲量及局部压力,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和溃疡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孕期妇女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变化的纵向追踪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孕期是女性的特殊时期,由于体态变化,体质量增加等因素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这一特殊群体的体质状况应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目的:探讨孕妇不同孕期的步态特征,对孕期妇女行走锻炼、孕妇鞋的设计提出建议.方法:采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孕妇在12,21,30,36周孕期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进行分析,观察其步态及支撑期时相、压强、足部控制等指标.结果与结论:随孕期的增长,支撑期和双支撑期所占步态周期百分比增加,但增加幅度在减小;行走时足外翻程度、足部最大压强部位(第3跖骨、第2跖骨)处的压强值逐渐增大;足蹬离地面时足外翻程度存在变大的趋势.为改善孕期女性体力活动和健身运动时的足部不适感,建议针对孕妇不同孕期自然行走时步态的变化特征,研制适合孕期女性专用健身鞋.  相似文献   

7.
背景:由于设计及方法的差异,佩戴蹀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步行时运动学、运动力学、能耗等各方面的影响尚未取得统一的结果.目的:观察佩戴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步态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1例具有独立步行能力的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步态分析.分别记录同一天内、同一时间段、同一种身体状态下不佩戴踝足矫形器及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每例脑瘫患儿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数据,包括时间参数、运动学参数以及各参数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并进行对比.记录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作为步行能力的定性直观观察指标,对比佩戴支具前后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并做对照描述.结果与结论:与未佩戴踝足矫形器相比,佩戴踝足矫形器使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P<0.01).佩戴踝足矫形器步行时脑瘫儿童单足支撑期、单侧支撑期、单足摆动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值均较未佩戴矫形器时显著减少(P<0.05).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表现出无序的特性,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轨迹图.佩戴踝足矫形器后,足底压力中心偏移轨迹比未佩戴时有序,尖足步态患儿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患足的足底压力偏移轨迹起始点后移.结果提示痉挛型脑瘫儿童佩戴踝足矫形器后步态周期时间缩短,步频增加,步态对称性改善,总体步行能力得到提高.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能以客观精确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表达,是评定脑瘫儿童步行能力的一种新型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究足型及步态特征的动态压力分布,给扁平足患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帮助。方法:通过三维足型扫描仪,测试80例男性在校大学生的足弓指数、拇外翻角度、后跟角度、足弓类型等指标筛选出扁平足患者,并使用Foot 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正常足和扁平足在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扁平足患者足型的步态特征。结果:扁平足足底各区域冲量在第1—5趾骨、第1—2跖骨处普遍小于正常足,在第3—5跖骨、足弓(P0.05)、足跟内侧(P0.05)、足跟外侧普遍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2—5趾骨(P0.05)、第1—2跖骨、第3—4跖骨(P0.05)、足跟内侧、足跟外侧足底接触面积变小,在第1趾骨、足弓处的足底接触面积大于正常足;扁平足在第1—5趾骨、第1—4跖骨、足跟内侧、足跟外侧的峰值压强均大于正常足,且在第2—5趾骨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5跖骨、足弓处的峰值压强均小于正常足;扁平足在整足接触阶段所占的时相比例均大于正常足,在着地阶段、离地阶段的时相比例小于正常足(P0.05)。结论:扁平足患者足底接触面积、足弓部位的冲量和峰值压强增大,足部易产生结构性损伤,对扁平足患者尽早开展矫正治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及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其裸足与穿戴踝足矫形器时,采用步态与平衡功能评测系统进行步态测试,观察并计算步速、双下肢摆动相时间、单支撑期双下肢足底压力峰值,以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等参数,分析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及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的相关性。结果:穿戴AFO前后比较,患者步行速度分别为(0.47±0.05)m/s及(0.63±0.04)m/s,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为(0.19±0.07)及(0.15±0.02),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为(1.03±0.04)及(1.07±0.02),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即穿戴AFO后,患者步行速度提高,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减少,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较前增大。穿戴AFO后,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与步速呈正相关(r=0.417,P0.01),与偏瘫步态不对称指数呈负相关(r=-0.748,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佩戴AFO步行时,足底压力相关参数发生改变,偏瘫侧单支撑期足底压力峰值增大,且其与步速和偏瘫步态不对称性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比利时RS-SCAN公司的1 m压力平板,检测357例2型糖尿痛病人赤足足底压力,比较不同病人足底压强,将有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病人体重指数、穿鞋习惯、周围神经病变、胼胝、密歇根州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筛查表(MNSI)得分、自护行为、年龄、性别对足底压力有影响.[结论]年龄、体重指数超标或肥胖、性别、不良的穿鞋习惯、周围神经病变、足底胼胝、MNSI得分及自护行为较差是导致2型糖尿病病人足底压力异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否对患者跑台运动过程中步态运动学及足底压力分布产生影响.方法 共选取18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纳入AIS组,同时选取18例脊柱发育正常的同龄青少年纳入正常组.采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及足底压力鞋垫系统采集2组对象在不同跑台速度(包括6 km/h、8 km/h及10km/h)下的步态运动学及足底压力分布数据.结果 AIS患者在三种速度跑台运动中,其两侧下肢关节在矢状面内的运动及躯干在额状面及横截面内的运动均未出现左右不对称现象.与正常组不同,AIS组患者在运动中其足底压力表现出双侧不平衡现象,以主弯凹侧下肢支撑时的足底最大压力[以6 km/h运动时为(0.128±0.01) N/cm2·kg,以8 km/h运动时为(0.168±0.02)N/cm2·kg,以10 km/h运动时为(0.190±0.03) N/cm2·kg]明显高于以主弯凸侧下肢支撑时的足底最大压力[以6 km/h运动时为(0.115±0.01) N/cm2·kg,以8 km/h运动时为(0.152±0.02) N/cm2·kg,以10 km/h运动时为(0.181±0.03)N/cm2·kg](P<0.05).结论 与步态运动学指标比较,足底压力指标对于评估AIS患者运动对称性具有更佳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和步态特点及针对性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方法:原发性PD患者50例纳入PD组,健康中老年人5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Gaitview足底压力测量仪检测2组的静态和动态足底压力。结果:静态足底压力测定中,PD组左、右足足底5区(第5跖骨)压力分别为(40.41±22.46)kPa和(30.42±13.14)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60±10.39)kPa和(20.79±9.10)kPa(均P0.001)。2组行走时足底各区域的压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的左、右足足跟着地时间分别为(0.84±2.05)s和(1.64±3.17)s,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72±2.96)s和(6.33±6.27)s(均P0.001)。结论:足底压力测定可分析PD患者步态障碍的特点和程度,针对性康复训练需强调后跟先落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可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支撑期足内翻的足底压力学参数。 方法 选取能独立步行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2例设为病例组,另选与患者年龄、体重相匹配的中老年健康志愿者17例设为对照组,使用Footscan压力板测量受试者常速行走下的足底压力,采集双足各3次的动态足底压力,得到足内外侧压强比值,记录并分析患者行走时足底各区域的压强峰值和接触面积(本研究所呈现的数据均为某个区域参数相对于所有分区对应参数之和的百分比)。并使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价患者患侧踝关节的痉挛程度,并比较对照组健康人与病例组患者健患侧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结果 ①病例组患侧前足内侧压强占所有分区之和的百分比[(23.52±10.15)%]小于对照组优势侧[(29.82±7.45)%],而前足外侧压强的百分比[(45.45±17.71)%]大于对照组优势侧[(37.47±12.60)%];病例组健侧第1趾压强的所占百分比[(9.04±7.47)%]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4.84±6.54)%],而病例组中足及足跟压强的所占百分比[患侧(38.17±13.57)%,健侧(49.61±26.36)%]均大于对照组优势侧[(25.05±4.9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侧前足外侧压强的所占百分比[(45.45±17.71)%]大于组内患者健侧[(37.04±22.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病例组患侧第1趾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9.96±1.67)%]大于对照组优势侧[(8.57±1.17)%],前足内侧接触面积占全足的百分比[(14.71±4.64)%]小于对照组优势侧[(17.62±1.52)%],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其余各区域健患侧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病例组患侧全足、前足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27.21±22.73)、(22.81±22.19)]明显小于对照组优势侧[(43.68±23.78)、(41.09±28.1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跟的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组间比较以及健患侧之间全足、前足及足跟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患侧小于对照组优势侧及患侧小于健侧的趋势(P>0.05)。④病例组健患侧足在支撑期翻转程度减小,整体呈内翻。⑤病例组经CSI评定有轻度痉挛13例,中度痉挛5例,重度痉挛4例。病例组患侧总体的踝关节CSI得分(10.26±3.38)分,95%可信区间位于8.63~11.89。病例组患侧全足的内外侧压强比值最大值与前足外侧压强呈中度负相关(r=-0.516,P<0.05),与接触面积及CSI无关(P>0.05)。 结论 足底压力可定量描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内翻,足内外侧压强比值的最大值是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内翻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健身背向走的足底压力与步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要 目的:研究健身背向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老年人健身锻炼提出建议。 方法:采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48名老年人自然正向走及背向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背向走步态特征。 结果:背向走时足底压力-时间曲线呈单峰型。背向走时第2跖骨、第1跖骨、第2—5趾骨处的冲量小于正向走,足跟、第4跖骨、第5跖骨、足弓处的冲量大于正向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背向走时第2跖骨、第3跖骨、第4跖骨处的最大压强小于正向走,足跟与第1跖骨处的最大压强大于正向走,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背向走时足底压力中心较正常步行变化范围大。 结论:背向走较正向走可以使足底各部位压力分布均匀,并能锻炼平衡控制能力及肌肉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足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足溃疡、感染是英国和美国糖尿病患者住院的首位原因,约占住院糖尿病患者的20%[1]。糖尿病神经病变在糖尿病足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周围神经病变主要为感觉性神经病变,是直接导致溃疡发生的首要病因[2],足溃疡45%~60%为纯粹神经病变型溃疡,45%为缺血和神经病变导致[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匀速直线平地行走状态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的特点,探讨糖尿病患者足部护理特点。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神经病变组及合并神经病变组,入组患者在恒定速率(1km/h)及斜率(0°)的跑步机上行走,选取行走过程中的6次步态周期。通过F-Scan分析系统软件对6次步态取足底压力参数的平均值。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足底压力特点,将足底重新分为前足、中足、足跟及外侧足、内侧足。结果 二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行走中与地面接触时间显著大于无神经病变组(分别(829.7±85.3)ms和(768.2±69.1)ms,P=0.002)。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足/足跟应力、外侧足/内侧足比值均显著升高。特别是外侧足与内侧足应力比值在神经病变组中上升最为明显(0.74±0.21 vs. 0.91±0.30,P=0.009)。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平地匀速行走中足底压力向外侧足倾斜,外侧应力与内侧应力的比值较能反应周围神经病变早期足底压力分布的异常,从而应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足部保护,减轻足底压力,早期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男性老年人健步走足底压力分布与步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解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给老年人健步走锻炼提出建议。方法:使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48名男性老年人自然行走及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健步走步态特征。结果:自然走、健步走足底压力分布有差异明显,健步走时足跟、第1跖骨、第1趾骨压力高于自然走,第4跖骨、第5跖骨压力低于自然走,足弓部位压力变化不显著;健步走时足跟冲量远高于自然走。结论:健步走时足底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快,足中部触地控制不良,足后跟、前掌部均是易损伤的部位,应注意锻炼时应力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郝曼  孙栋 《中国康复》2015,30(4):292-293
目的:探讨脑瘫足外翻患儿动静态足底压力分布情况。方法:以15名脑瘫患儿为观察组,以15名正常儿童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测试仪对比测量2组足底动静态压力。结果:观察组静、动态的前足掌接触面积及动态足跟部接触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静态足跟部接触面积及动、静态足中接触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静、动态前足内侧缘、足中部内侧缘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静、动态前足外侧缘、足中部外侧缘、足跟部占全足压力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足外翻的脑瘫患儿在动静态情况下均存在异常,对脑瘫足外翻患儿应尽早做出诊断与评估并及时进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自然行走时的步态特征。方法:选取32例患下肢放射痛LDH患者作为观察组,正常成人3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足底压力测量系统对受试者步态进行检测,比较分析2组受试者支撑期分期参数、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及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之间的差异。结果:1对照组左右足在支撑期各阶段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足在前足触地及全足支撑阶段明显低于健侧和对照组,而在前足蹬离阶段明显高于健侧和对照组(P<0.05),健足与对照组在支撑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左右足除第4跖骨(M4)区域外,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第5跖骨(M5)区域外,LDH患者患侧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均低于健侧(P<0.05),除第3跖骨(M3)区域外,患侧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健足与对照组足底各区域受力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照组左右足除第1跖骨(M1)区域,足底各区域压力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M1区域外,LDH患者患足压力峰值均小于健足,其中在M4、M5、足跟外侧(HL)区域患足压力峰值较健足明显降低(P<0.05),患足在第2跖骨(M2)、M4、M5、足跟内侧(HM)、HL区域及健足在M2区域压力峰值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下肢放射痛LDH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具有一定特征性,足底压力测量能为LDH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疗效评定提供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上坐位、站立位的平衡测试常利用平衡仪来进行,但由于平衡仪足踏板的限制,无法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步行时动态连续步行周期的平衡能力进行测试.文章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观察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在平衡能力方面的特征.方法:选择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儿毫78例作为正常儿童组,另外选择2004 05/2007-05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日间病房住院治疗的脑瘫患儿25例作为脑瘫儿童组.利用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对象分别进行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记录2组儿童步行时的足底压力数据.观测指标分为量化指标和直观压力图.量化指标包括步频、步态周期时间、步态周期各时相的绝对对称性指标等参数.直观压力图包括动态足底压力图以及足底压力重心偏移轨迹图.结果:与正常儿童组相比,脑瘫儿童组步频较小,步态周期时间较长(P<0.01).脑瘫儿童组单足支撑期、摆动期、双足支撑期、步态周期时间的绝对对称性指标均大于正常儿童组(P<0.05).脑瘫儿童步行时双足的足底压力图的对称性、重复性较正常儿童差;重心偏移轨迹图不能形成左右对称的蝴蝶状图形.结论: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时,步态周期各时相均存在对称性下降的情况.足底压力式步态分析技术能有效地应用于痉挛型脑瘫儿童步态的平衡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